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幾大歷史疑點

日本偷襲珍珠港存在兩種說法,一是偷襲珍珠港事件是真正的偷襲。二是美國人的陰謀,是故意讓偷襲成功的。第一種說法當然是公認的歷史,第二種說法是在部分軍事迷中流傳的,特別是一些日本人始終堅持認為珍珠港事件完全是一樁特大的陰謀。為什麼有這種說法?因為日軍的偷襲看似非常成功,但一些莫名其妙的巧合使日軍的戰略意圖沒有一件達到。

首先談談日軍的戰略意圖,提起偷襲珍珠港,就不能不提到山本五十六。

1884年4月4日,他出生在日本新瀉縣長岡的一個破落武士家庭,出生時父親五十六歲,故此得名五十六。

1901年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入江田島海軍軍官學校。

1904年剛畢業即以少尉候補生的資格參加日俄戰爭中的對馬海戰,在海戰中失去了左手的食指和無名指。海戰的勝利使他對當時的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十分崇拜,立志要像東鄉那樣建功立業。

1914年至1916年在日本海軍大學深造。

1919年至1921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英語,選修燃油專業。回國後在海軍大學任教官。

1923年奉命前往歐美考察各國海軍,在旅歐途中,曾到賭場一展他的高超賭技,使他成為有史以來第二個因賭技太高而被著名的摩納哥賭場謝絕入場的人。山本酷愛賭博,他賭博的格言是要麼大贏,要麼大輸。這一點對他的軍事思想也有著重大影響,日後的偷襲珍珠港,也正充溢著孤注一擲的賭博痕跡。

1925年出任日本駐美國大使館海軍武官,由於日本在日俄戰爭後就將美國視為潛在的最大敵人,所以這一職位的人選通常是由海軍中最有前途的優秀軍官來擔任,以使他們能對美國有一個比較感性和客觀的瞭解。

1928年回國,歷任巡洋艦艦長、航空母艦艦長、海軍航空本部技術部長、第一航空戰隊司令、海軍航空本部部長、海軍省次官,最後於1939年8月升任聯合艦隊司令。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幾大歷史疑點

山本五十六

1940年軍銜也晉升為海軍大將。山本曾數次赴美,或求學或考察或任職,對美國的經濟和軍事潛力有著極為深刻的瞭解。所以最初他竭力反對與美國開戰,成為日本海軍中堅定的反戰派人士,甚至因此幾乎遭到激進少壯派的暗算,但是山本絕不是和平主義者,他所反對的只不過是與強大的英美開戰,因為他曾準確預測日本即使通過偷襲珍珠港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也只不過能保持一年到一年半的優勢。——所以在他擔任第一航空戰隊司令時積極參與對中國的侵略。當日本大本營與英美開戰的戰略方針確立後,他便一改初衷,竭盡全力策劃組織對美國的作戰方針,那就是以突襲手段力求在開戰初期就一舉全殲或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確立起日本的軍事優勢,並不斷對美國實施主動進攻,使其無法積蓄起足夠與日本對抗的力量,從而贏得戰爭的勝利。而這一戰略的第一步就是一場賭博——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突襲。其作戰計劃中有兩個重要內容,一是擊沉三艘航空母艦,二是對美宣戰的最後通牒必須於攻擊前30分鐘美國時間12月7日十三時遞交。這樣做的目的是,山本五十六深知美國人的性格,崇尚面對面的決鬥,通過事先宣戰而打擊美國的士氣,從而把美國逼回到談判桌前,簽訂互不侵犯的協定。可是在襲擊當天偷襲的主要目標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三艘航空母艦及二十二艘其他軍艦不在珍珠港,而最後通牒的送達卻莫名其妙的推遲了一個半小時,使名正言順的宣戰變成了卑鄙無恥的偷襲。

華盛頓時間下午一時四十分,比日本外交部預定的遞交最後通牒的時間晚了四十分鐘,此時珍珠港的戰鬥已經打響二十分鐘了。美國國務卿赫爾在接見日本代表前已經知道珍珠港遭到了偷襲,但是羅斯福總統要求他只要收下日方的答覆,冷淡地把日方代表送走。於是赫爾裝作認真地閱讀了日方的答覆,然後用難以掩飾的憤怒說:“這是我任職五十年來,從未見過如此卑鄙的政府和如此虛偽歪曲的文件!”正是由於在遞交正式宣戰的文件之前,日本就發動了進攻,激起了美國舉國上下無比的憤慨。山本在接到勝利的電文後,絲毫沒有大勝的喜悅,對前來祝賀的部屬只是淡淡地說:“我們只不過喚醒了一個沉睡的巨人。”〕正是這兩個巧合成為懷疑偷襲珍珠港是美國的陰謀論的理由,雖然美國解釋過三艘航母不在港和宣戰文件為何遲到的原因,但仍不能消除大家的疑問。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幾大歷史疑點

其它的疑點還有:

一、襲擊前美軍向珍珠港突然調派大量的醫藥物資和醫護人員,並在襲擊前一天通知取消第二天的休假,進行戰備值班(襲擊當天是星期天),這是有檔可查的。

二 、一些不合常理的軍事調動,在襲擊前美軍將一些戰鬥機分散到偏遠的小機場,而留在主機場的飛機則空著機庫不用,整整齊齊擺在跑道上,給人一種所有的飛機都在的假象。襲擊開始後升空作戰的飛機都是小機場起飛的,這在大片《虎、虎、虎》、《珍珠港》中都有描寫。

三 、在襲擊結束後,美軍以驚人的速度將擊沉的軍艦打撈出水,並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修理好,並且進行了改裝,使這些軍艦的戰鬥力上升到新的水平。軍艦的改裝是非常複雜的,要將新裝備對軍艦的影響都要考慮進去,當這麼多的軍艦需要改裝,僅圖紙就要花費好幾個月的時間,更不用說各種設備、材料的採購與生產。當這些軍艦開始改造時,工人們發現什麼都是現成的,包括圖紙、武器、雷達都是現成的,好像在等待這一天似的。〔“加利福尼亞”號、“西弗吉尼 [6] 亞”號後來被打撈起來,重新參戰。美軍也對沉沒的“亞利桑那”號進行過探察,看看是否有打撈的可能,最後見實在沒有希望,就將暴露在水面上的艦體拆除,水底部分的艦體仍留在沉沒的地方。1962年12月7日珍珠港紀念日,在該艦的殘骸上建成珍珠港紀念館,現在已成為夏威夷最著名的遊覽勝地。“俄克拉荷馬”號後被扶正,並被拖走,雖然也進行過修復,但徒勞無功,後於1944年9月退役,1947年5月17日在拖回美國本土的途中遭遇風浪沉沒。“猶他”號是1909年下水的老戰列艦,已拆除了大部分武備而被降格為靶艦,所以美軍沒有進行挽救。佈雷艦“奧格拉拉”號建成於1907年,是珍珠港內最老的軍艦,早已極少升火起航,據說連煙囪裡也有海鳥築巢,自然美軍也不會進行修復。所以實際上美軍在偷襲珍珠港中最終的損失,就只有這四艘軍艦。〕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幾大歷史疑點

四、 在偷襲的前一天晚上,珍珠港的軍艦就曾擊沉一艘參加偷襲的日軍艦艇;即便這個事件沒引起美軍的警覺,那麼,在日軍飛機飛向珍珠港時,美軍駐珍珠港的雷達兵曾向上級彙報“發現大量可疑飛機”,這樣的情報竟然也被疏忽過去了。

五、夏威夷地區的防守原來是由陸軍主管的,1940年夏威夷美國海軍方面提出了強化防衛的建議,1941年1月海軍部長諾克斯對陸軍部長史汀生提出了夏威夷海軍基地極易受到突然襲擊,為此需要舉行旨在加強防衛的陸海軍聯合演習的建議。史汀生在2月7日回答的題目是《夏威夷珍珠港的防守》,內容包括夏威夷防守的地位和對夏威夷陸軍指揮官和海軍加強協作的指示。1941年1月27日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格魯(Joseph C. Grew)在發給國務院的電報中有這樣的內容:“日本軍方似乎正在計劃在美日失和的時候襲擊珍珠港”,這個信息引起了陸軍部和海軍部的重視,研究的結果表明襲擊珍珠港在技術上是可行的。4月1日總參謀長馬歇爾在情況判斷中表明:“日本帝國在過去的戰爭行動中沒有發佈過宣戰書,……,對夏威夷的襲擊應該是由在高速巡洋艦支援下的航空母艦進行的高速入侵”。在此之前,根據2月7日史汀生的指示,夏威夷陸軍司令官肖特中將和海軍第十四軍區司令布洛克少將在3月28日製定了《夏威夷沿岸前線共同防守計劃》;4月9日,夏威夷海軍航空兵司令貝林傑少將和陸軍航空兵司令官馬丁少將也制定了《陸海軍共同航空作戰協定》。這個協定所想定的情形是:進攻的日本航空母艦是六艘,時間在一個星期天的拂曉——和後來發生的事情一模一樣。所以,珍珠港受到了襲擊,對美國陸海軍來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為從中央到地方都已經預想到了珍珠港可能受到襲擊。當然根據這些資料,“羅斯福的陰謀”也可以說是不存在的,因為不可能是“羅斯福自己”的陰謀,除非陰謀論者們把所有美國軍方都算成陰謀的參加者。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幾大歷史疑點

正是有這麼多的疑點使許多人認為,珍珠港事件是美國的陰謀。美國早已獲知日軍的偷襲計劃,珍珠港事變只不過是羅斯福的苦肉計。因為當時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思想非常嚴重,使得羅斯福總統很多援助英、蘇、中等國的計劃受到掣制,而作為極富遠見的傑出政治家,羅斯福很清楚,如果不及時援助正在艱苦奮戰的英、中、蘇等反法西斯國家,等到軸心國確實控制了歐亞大陸後,美國將無力獨自抵抗已經根基牢固的德、意、日軸心國。所以早參戰比晚參戰有利,但國內的孤立主義只圖眼前利益,不願參戰。因此羅斯福不惜以珍珠港為代價,喚醒民眾的覺醒和敵愾,粉碎孤立主義思想。同時還必須讓日本偷襲成功,才能激起粉碎孤立主義者參戰的決心。

這一說法的疑點在於美國孤立主義在40年底已經開始弱化,租借法案於1941年3月11日生效,授權美國總統“售賣、轉移、交換、租賃、借出、或交付任何防衛物資,予美國總統認為與美國國防有至關重要之國家政府”。一般認為該法案的通過埋葬了中立法,是美國由孤立主義走向參戰的決定性重要步驟。而在這之前的40年底,羅斯福總統已經授權美國海軍為英國船隊護航,並且可以自由攻擊任何一艘發現的德國潛艇,即使德國潛艇沒有發起任何攻擊。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並不需要通過損失如此慘重的方式來加入戰爭。要知道以當時的常識來看問題的話,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是已經被日本機動部隊全殲了的。至於僥倖逃脫的三艘航空母艦的價值,在1941年12月7日和被炸沉的戰列艦根本不能相比。不管後來主流常識發生了什麼變化,當時的主流常識是:海軍就是進行海戰的軍種,海戰的主力是戰列艦,而航空母艦隻是配合艦種。對於羅斯福來說,太平洋艦隊是個太豪華的賭注。

1940年8月1日,美國宣佈對日禁運,並凍結日本在美的銀行存款。當時日本外務省緊鑼密鼓地給西南太平洋各地,包括菲律賓、安南、暹羅(泰國)、仰光、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以及其他群島上所有的使領館發出密電,命令除留下LA密電碼之外,其餘各級密碼本全部予以銷燬;同時頒佈了許多隱語,如“西風緊”表示與美國關係緊張,“北方晴”表示與蘇聯關係緩和,“東南有雨”表示中國戰場吃緊,“女兒回孃家”表示撤回僑民,“東風,雨”表示已與美國開戰,共有十幾條之多,並明確規定這些隱語在必要的時候會在無線電廣播中播出,要求各使館注意隨時收聽。一時間,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一直關注日本情報的池步洲發現,從1941年5月份起,日本外務省與其駐檀香山(今美國夏威夷州首府)總領事館之間的密電突然增多,除了僑民、商務方面,竟有軍事情報摻雜其中。他加緊了密碼破譯工作,並對美軍的一些情況做了研究,他驚訝地發現日軍電碼的內容主要是珍珠港在泊艦隻的艦名、數量、裝備、停泊位置、進出港時間、官兵休假時間等情況。外務省還多次詢問每週哪一天停泊的艦隻數量最多,檀香山總領事回電:“經多次調查觀察,是星期日。”這便是後來日軍選擇12月8日(星期日)偷襲珍珠港的重要依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電文中還頻繁提到夏威夷的天氣:說當地三十年來從來沒有暴風雨,天氣以晴好為主。 1941年12月3日,池步洲截獲了一份由日本外務省致日本駐美大使野村的特級密電,要求他:一、立即燒燬各種密電碼本,只留一種普通密碼本,同時燒燬一切機密文件。二、儘可能通知有關存款人將存款轉移到中立國家銀行。三、帝國政府決定按照御前會議決議採取截然行動。 池步洲認為,這是“東風,雨”(日美開戰)的先兆。 [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幾大歷史疑點

有說法結合此前譯出的檀香山軍事情報,池步洲作出兩點推測:一、日軍對美開戰的時間可能是星期天;二、襲擊的地點可能是珍珠港。但是這一說法沒有任何證據。他把譯出的電文送給頂頭上司霍實子主任,並談了自己的判斷。霍實子點頭稱是,當即提筆簽署意見:“查‘八·一三’前夕日本駐華大使川越曾向日本駐華各領事館發出密電:‘經我駐滬陸、海、外三方乘’出雲‘旗艦到吳淞口開會,已作出決定,飭令在華各領事館立即燒燬各種密電碼電報本子。’說明日寇已決定對我國發動全面戰爭。現日本外務省又同樣密電飭令日本駐美大館立即燒燬各種密電碼本子,可以判明日本已經快要對美髮動戰爭了。” 這份密電譯文被迅速呈遞給蔣介石,蔣介石差人立即通知美國駐重慶人員,讓其急報美國政界與軍方。但是由於之前和當時此類情報很多,同時情報又沒有具體指出日本可能攻擊的目標,而美國的判斷是日本會先攻擊菲律賓,因此並沒有在珍珠港增強防禦。

美國著名地緣政治學家威廉.恩道爾在他的著作《霸權背後,美國全方位主導戰略》中認為珍珠港事件是美國的陰謀。在該著作中他對此事件描述如下:

早在11月26日(1941年)襲擊發生前兩週,羅斯福就親自收到了英國首相丘吉爾珍珠港即將遭遇襲擊的緊急警告。羅斯福的反應是遣散了珍珠港艦隊的空中防禦,以確保日本偷襲取得成功。丘吉爾11月26日致羅斯福的信函,是兩人通信中唯一以“國家安全”為理由仍未解密的文件。

對珍珠港的災難性襲擊造就了羅斯福夢寐以求的開戰理由。這是一場創造新美帝國的戰爭。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幾大歷史疑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