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战吧!以货币之名


宣战吧!以货币之名

在中国历代的邻国中,契丹应该算是最特殊的,因为这是唯一一个曾经与中原王朝和平共处长达百年的游牧民族。

契丹不像突厥那么骁勇,但他建立的大辽,却是最长寿的少数民族帝国之一,二百零九年的国祚,除了汉、唐之外,比宋之前任何一个中原王朝都要长命。

大辽帝国使用的官方货币是一种铁钱,虽然大辽的冶炼技术丝毫不逊于中原,但大辽境内没有铜矿,所以造不出铜钱,只能造铁钱。这就造成大辽在货币上处于被掠夺者的位置。

宣战吧!以货币之名

那谁能掠夺大辽呢?当然是北宋。


和平共处不好吗?为什么要掠夺大辽呢?还不是因为“燕云十六州”。

想当年,后晋的石敬瑭以割献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的支持,自此,中原门户大开,丧失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后代历任帝王无一不想收复燕云十六州。

但收复燕云十六州岂是一件简单的事,大辽有兵强马壮的三十万骑兵,北宋不过二十万军队,还都以步兵为主,打是打不过,赵匡胤只好另辟蹊径了。

据说赵匡胤每年都要省吃俭用存下一笔钱,即“封桩库”,当作收回燕云十六州的专项资金,等攒够了钱,就向大辽赎买燕云十六州;如果大辽不卖,那么这笔钱就是武力夺回燕云十六州的本钱!

可惜,赵匡胤封桩库里的钱还没攒够,他就去世了。

宋太宗统一北宋以后,北宋军队的数量就上来了,有一百多万。但这一百多万里有一大半都是修堤建坝的工程兵,能作战的只有三十来万,但即使这样,北宋还是屡屡向大辽宣战。

北宋王朝对燕云十六州爱的深沉,对大辽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高梁河之战北宋战败,宋太宗赵光义骑着毛驴才逃脱被俘的命运。

按照以往的经验,游牧民族一旦取得军事优势,那肯定是迅速向中原推进,进而占领整个北方,但尽管北宋屡战屡败,两国仍在这片土地上共存了一百多年。

不靠军事,宋太宗是用什么方法阻挡了大辽的铁骑呢?就是货币。

宋太宗在高梁河一役后,回来一怒之下关闭了宋辽之间所有的榷场,并下令停止对辽的所有贸易,无论是宋朝百姓偷运粮食过界,还是大辽来北宋买粮食,一律格杀勿论!

这条政令一出,比动员一百多万军队还好使。

大辽的大部分地区还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粮食和手工制品根本满足不了整个国家的需求,而那时的北宋几乎掌握着所有产业的制高点,粮食、陶瓷、造纸、布匹......一但北宋不允许公开贸易,那就只能靠走私了。

而冒着风险走私过来的商品,价格肯定不是一般的高。再加上大辽没有铜钱只有铁钱,铁钱兑换铜钱的比例一度高达10:1。

强国可以印刷货币掠夺弱国的财富,但反过来就不行。货币战争的基础是产业创新,强国根本不用理会弱国的货币,因为大不了不跟你做生意了,而弱国因为自己造不出来,所以必须购买强国的产品。这就导致弱国的货币在对外贸易上根本不具备发言权。

当时宋辽之间的产业差异就是这个情景,北宋可以不买大辽的东西,大辽却必须来购买北宋的商品,由于铁钱的兑换率太低,大辽政府不得不增加铁钱的发行量。

可大辽的铁钱不可能全弄到北宋来换铜钱,更多的铁钱还是要在大辽自己境内消化,这就导致大辽立即爆发了通货膨胀,一斗米的价格上升到几匹绢布,通胀导致大辽南部地区爆发了饥荒,不知有多少人死在去北宋走私粮食的路上。

很快,契丹人不再信任自己的货币,自己的经济,转而拿出自己最后的优势——刀剑出鞘,北宋惨败。

宋辽双方在澶州议和,自此,北宋每年向大辽无偿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允许两国互市。这就是宋史中最著名的“澶渊之盟”。

宣战吧!以货币之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