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乡音,不淡光阴

总有一些记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些记忆有感动、有泪水也有期盼。从今天起,开始发布我曾经的战友兄弟们的一些作品。既有我们穿军装的那段青春岁月点点滴滴,又有我们离开绿色方阵后在茫茫人潮中的人生感悟。无论是什么,经历过得就是最好的。祝愿战友们,祝愿兄弟们!谨以此系列文章纪念我们的军旅生涯~~


不忘乡音,不淡光阴


不忘乡音,不淡光阴


不忘乡音,不淡光阴


不忘乡音,不淡光阴


不忘乡音,不淡光阴


不忘乡音,不淡光阴


不忘乡音,不淡光阴


不忘乡音,不淡光阴


不忘乡音,不淡光阴


不知话题是怎么转的,反应过来的时候我与母亲正讨论家乡的土话。

我的家乡在四川,古往今来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可能外省的人对四川的印象都是山。而我对自己家乡的印象却也是山,因为我们四周都是山,平原少的可怜。而今天我要说的不是四川的地理风俗,而是想说一下四川的语言。

  不是本地人都知道四川人说话都带着那个调,在外面听起来很好笑。以前小时候,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四川话,可能地方的差异,各个地方说着不同的四川方言,但都大同小异。

母亲说在一他们那个年代,他们的上一辈以及其他长辈都只会说小地方的土话,连县级与市级共同的官话也不太会说,更别提普通话。我感到诧异,我好奇地问道:那你没出过省吗?妈妈自豪的说:我当然出去过,我去过中国的首都北京,要不是去过那里,我一辈子也不会说普通话;她说她刚去的时候不太会,与人交流很费劲,不时还因为语言之间的差异让别人觉得土包子进城,后来待久了慢慢学会说着盗版的普通话(川普),也许当时的教育程度不一样,所以出省的机会很少,能去过北京,会说川普可能对于母亲来讲也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我从小在家乡长大,自然而然也就说着土话。虽然上学那会,老师都教普通话,但只在上课说,有时连上课也说四川话,听起来特别好笑。比如当时老师问你“你要干嘛?”四川话就是“你要那门?”、当你和朋友斗嘴的时候,想打你的时候就说“给你娃阔到身上哦”,或者说“你要挨打”再或者“给你娃儿两锭子哦”、“给你娃儿两耳屎”,如果形容别人脸皮厚,那直接就是“不要批脸”、说某人傻就是“瓜兮兮的”或者“瓜批”等等这些话不是四川人根本听不懂在说什么。

  如今在外省呆了七年多,渐渐地不怎么说家乡话,可能在这里遇到都是外省人吧!与别人交流的时候都是说普通话,但是也有遇到老乡,一见面就用四川话聊起来,就像久违与亲人重逢一般,聊得很嗨!在外面待久了,有时会想起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我身边很少如同诗中这样离乡多年却未改乡音的人,一起长大的伙伴们也都改了口音,有时与他们交流时,会觉得很陌生,再也找不回以前的感觉。其实乡音变了没什么,不会说家乡话了,也没事,只是未免会觉得无奈和冷淡,人还是那些人,地方还是那个地方,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的容颜总会有所变化,但乡音改了,总觉得有什么不一样了。

有时候回家,还不太习惯说家乡话,我母亲总会骂我说:别和我说什么普通话,我听着别扭,于是我不得不改口。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我们无论怎样改变,取得怎样的辉煌事业和成就,哪怕你结婚生子,在他们心里,我们永远是那个不懂事、长不大的孩子,无论我们怎样成长,我们永远是他们看着长大的孩子。所以他们只想找回从前那个永远拉着他们的手,走在他们前面的那个画面,这将是他们一生的回忆。

人无论走到哪里,走的再远也不能忘了曾经走过的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管未来居住哪里,在哪上班,都不能忘了自己的家乡,忘了曾经养育我们的地方,更不能忘了在家等我们回家的人。

  乡音是有温度的,有人感触深,有人感触浅,有人麻木无感,虽人各不同。但对于我来说,乡音的的确确成为往后经年会烙在心底的一种念想。我们出生于此,哪怕之后有很多的时候我们都不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但是关于它的一切,它的容貌、它的语言,我们不该在任何时间将其淡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