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城学院“四大举措”助力毕业生锦绣前程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和教育厅的要求,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四大举措”精准发力,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目标,牢牢抓住就业工作“生命线”,全力以赴扛起疫情防控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任。

一、四大合作,提早部署“稳”就业

学校从建校起便深入开展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内外高校的“四大合作”,为学生的就业和深造打通“四条高速公路”,600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成为学校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这为2020年就业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以“早谋划、早行动、早落实”为指导思想,提前半年启动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在疫情防控期间不松懈、不延误,有序开展工作。自去年6月以来,学校先后举办了规模300家企业参会的夏季实习生双选会、秋季大型双选会,以及秋季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10余场,秋季国有企业、知名企业专场招聘会50余场等;构建了以“就业信息网+企业数据库+校内毕业生就业工作QQ群+电子邮件+电话咨询+招聘公告栏+LED显示屏+就业微博公众号”为途径的信息发布渠道,累计发布招聘信息900余条。总体看来,截至去年12月份共计向2020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8万个,保证每生均有2-3个就业岗位选择,促进毕业生“稳”就业。

二、主动出击,全员覆盖“促”就业

疫情发生以来,学校主动出击,完善就业信息发布机制,最大可能降低疫情影响。就业部门结合学校具体实情部署工作,第一时间对外发布了《致用人单位一封信》《高校毕业生就业安排通知》《2020届毕业生春季网络招聘会邀请函》《川大锦城防疫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措施》一系列政策通知、具体措施、工作方案等,积极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序开展。

各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学生科长、辅导员、教师“全员覆盖”,全过程参与推荐招聘企业和招聘信息,积极给学生提供网络面试技巧指导和培训,共同引导和鼓励毕业生“不放弃任何一次就业的机会”,采取各类措施全力协助毕业生参与线上各类招聘,鼓励毕业生“云求职”。如:智能制造学院开展网络面试“三过关”活动,即电子简历和视频制作关、网络面试语言表达和礼仪关、网络面试技巧关,逐一指导学生云端求职;文学与传媒学院邀请优秀校友通过直播形式与同学们展开线上职业规划系列分享交流会;财会学院积极调动“学院领导、毕业班辅导员、校友和校企单位”四个主体,合力迎接就业挑战等。

三、云端服务,各显身手“保”就业

疫情防控期间,学校通过云端服务,各显身手保证毕业生“云就业”。

一是全方位摸底调查。学校高效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了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考研情况、未就业情况、就业意向等诸多情况摸底调查,督促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及时填报就业数据系统。

二是多渠道收集信息。学校积极拓展网络招聘渠道,联络各用人单位,了解岗位需求和招聘安排情况;及时发布招聘信息、网络联系方式;每天电话、微信、QQ联系企业、行业协会、大型人力资源市场、大型职业招聘平台等,收集企业招聘信息并发布;全力提供网络笔试和面试条件。近两周,已落实50家企业参与学校网络招聘会。

三是全天候云端服务。学校夯实在线就业指导服务,开设“在线答疑”“在线问诊”工作QQ群等,加强毕业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做好毕业生就业动态追踪与帮扶记录,推行“全天候”云端服务。

四是高效率简化流程。学校采取信函、传真、拍照或扫描发送电子图片等多种方式,办理毕业生返回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就业证明材料、升学/出国(境)等相关手续;毕业生有改签、补办《就业报到证》的,采取“线上申请+快递寄送”等方式办理,有效地保证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业务不打烊。

四、精准帮扶,个性关怀“助”就业

学校针对每个毕业生,实行“一对一”精准指导机制,实现“一生一策”,确保每一个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都能得到切实可行的帮扶和指导。

学校特别注重湖北等重点疫区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引导,对57名湖北籍毕业生(6名来自武汉市)进行核查,并对贫困毕业生、身体残疾毕业生等群体展开“一对一”帮扶,建立工作台账,针对这部分毕业生共同开展就业岗位定向推送。

学校清楚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长板”所在,并注重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类指导。深入推进毕业生分类管理与跟踪,对不同类别学生分别建立台账,分类进行指导。学生辅导员第一时间取得联系,了解状况,及时跟进,开展发放求职补贴、就业岗位重点推荐、心理调适等工作;针对考研复试学生,各二级学院组织力量,线上提供复试备考指导;针对报考基层就业项目、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就业部门提供最新报考动态,及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建议等等。

总之,学校以毕业生“高就业、就好业”为总体目标,搭建平台,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多措并举地做好2020年的就业工作,让人人都有锦绣前程,就业不受疫情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