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浮光》:當婚姻欺騙了我們,走出傷痛陰霾,這三步很重要

前言

《往事浮光》是林婉珍女士撰寫的一本自傳。在書中,她從自己的視角講述了曾經走過的漫長婚姻危機,以及和前夫平鑫濤先生、瓊瑤女士之間數十年的情感糾葛。這本自傳2018年由皇冠雜誌社出版,問世時,書裡的3位當事人都已是垂暮之年的老人。其中平先生已經失智不久於人世(於2019年去世)。

回首往事,88歲高齡的林婉珍女士,對前夫,對這段早已過去的婚姻,仍是耿耿不能釋懷。是怎樣的隱忍和情感煎熬,才讓林女士在半個世紀以後,仍然如此的委屈和不甘。在這裡,本文不遑論對錯,只試著從情感心理角度解讀,在婚姻裡女性在面對危機時,會經歷怎樣的心理過程、行為方式,及其背後的動因,並且探索真正的解決之道。

從《往事浮光》我們可以梳理出一條完整的婚姻時間線。從相識、戀愛、結婚、婚變到離婚,在每一個時間節點都有筆者詳細又感性的回憶。重走一遍時間線,可以代入我們的一點感受,也給我們一些思考。

  • 1949年,林婉珍19歲,在臺灣化肥廠業務部工作,與同事平鑫濤初相識。
  • 1955年,林婉珍25歲,兩人完婚。丈夫平鑫濤工作之餘創辦了《皇冠》雜誌,林婉珍離職,幫忙雜誌做些編輯、設計類的工作。
  • 1961年,婚後6年,31歲的林婉珍已育有兩女一子。《皇冠》雜誌創辦7年,依然虧損。
  • 1963年,《皇冠》改版,刊出了瓊瑤的長篇處女作《窗外》,一炮而紅。
  • 1964年—1965年,婚姻出現危機。
  • 1976年,林婉珍簽了離婚協議書。
  • 1979年,最小的兒子升入大學,林婉珍正式與丈夫離婚。

《往事浮光》:當婚姻欺騙了我們,走出傷痛陰霾,這三步很重要

01. 瞭解婚姻的真相,它並不關於愛情,而是關於需求

通過婚姻我們都想建立長久的情感關係,我們會投入情感,做出許多努力。在林婉珍女士和平鑫濤先生的婚姻裡,付出和犧牲一直是林女士的家庭角色。婚後,由於單位規定夫妻倆不能同時在廠裡上班,林女士就辭職成了全職主婦。她承擔了所有的家庭事務,同時還協助丈夫創業,並肩扛過《皇冠》雜誌創業初期的經濟困境,在這期間還生育了兩女一子。

“因為鑫濤愛吃冰鎮過的水果,所以家裡置了冰櫃,每次搬動長四十公分、寬高二十公分的冰塊,幾次傷了腰”;“鑫濤愛花,我負責照顧院子裡的花花草草,有次想搬一盆花,沒想到花盆太重,就又受傷了”;“原本我們只計劃生兩個孩子,但是平家三代單傳,我自認為是必須生個男孩------生下來一看,真的是個男孩!鑫濤很高興,我更高興。”……書中很多這樣的細節,讓人感受到她對丈夫滿溢的愛。

正因為愛得如此徹底,婚姻的變故才會令林女士始終難以釋懷。她全心全意、付出所有,在婚姻裡沒有半點過錯,卻沒能換回丈夫同等的愛情。

但是,在婚姻裡討論是非對錯並沒有意義。我們可以聲討愛人的背離,悔不當初、哀嘆自己所託非人,甚至自暴自棄…… 但是問題它就是出現了,所有的情緒也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打掃站場,清算利益。可是除此以外,痛徹的心肺如同坍塌的廢墟,該怎樣重建呢?

《往事浮光》:當婚姻欺騙了我們,走出傷痛陰霾,這三步很重要

林婉珍女士舊照

面對婚姻帶來的傷痛,必須要先認識它的真相,才能幫助我們走出於事無補的負面情緒。那麼,婚姻的本質真的只關於愛情嗎?我們的付出又真的是完全無私,不求回報嗎?答案是否定的。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情,只要是付出,都有潛在的“需求”期望得到滿足,只是有時我們對自己的“需求”並不自查。

“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克里斯多福·孟

想創建一番事業的男人,娶了一位賢淑的妻子,是“需要”她打理好大後方,全盤照顧家庭。而妻子的付出,是“需要”穩定長久的家庭關係,她的愛出於依賴,並且期望丈夫認可自己的辛勞,回報以忠誠及圓滿。

認識到這一點,面對婚姻變故可以減輕像委屈或不甘心這類負面情緒。畢竟我們所犧牲和付出的,本質上其實還是為己所求。而遭受痛苦的真正的原因,是我們停止了個人的成長,把決定自己幸福和命運的權利交給了別人,假以外求。

《往事浮光》:當婚姻欺騙了我們,走出傷痛陰霾,這三步很重要

《皇冠》雜誌工作人員1964年舊照

02. 幸福“幻滅”以後,警惕可能產生的“偏差行為”

當我們發現婚姻出現危機以後,以往所感受和憧憬的幸福都“幻滅”了。“幻滅”這個詞,常常給人負面的印象,讓人聯想到憤怒、絕望,甚至背叛等感覺。事實上,這個詞的意思是——不再被錯覺所迷惑。這其實是件好事。人類是尊重並渴求真相的。如果無法趕走錯覺,就看不到真相,那我們就像是被禁錮的囚徒,永遠得不到真正的平靜與滿足。

然而,“幻滅”有時會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就像從一磚一瓦開始建立,拆除同樣也需要時間。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會發生下面幾種“偏差行為”。

(1)面對已經發生或不可避免的問題,我們仍然會掙扎著去閃躲或拖延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發現丈夫外遇的妻子,不會去立刻尋求真相,而是假裝不知道,繼續維持表面的和諧,儘量拖延危機爆發的時間。這種“偏差行為”可以理解為,趨利避害是人類的共性,自我保護是我們的本能。

(2)爭奪關係的主控權,這種行為的破壞力很大

也有一些人在婚姻的幸福幻滅以後,對配偶極度失望,心懷怨恨,轉而在婚姻關係裡爭奪主控權。爭奪主控權的方式不光是大吵大鬧,還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面貌,包括冷戰、避不見面、冷嘲熱諷等等。它是“偏差行為”裡破壞性比較大的一種,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會激化矛盾。

《往事浮光》:當婚姻欺騙了我們,走出傷痛陰霾,這三步很重要

林婉珍女士舊照

(3)等待對方改變,來解決眼前的困難

忍耐,也是很多女性在婚姻裡遇到問題時採取的“自保”手段。隱忍不發,並不是毫不在意,而是在等待對方能夠做出改變,讓問題消失。有些女性為了感動配偶做出改變,即使在已經發現婚姻出現問題的情況下,還會繼續付出。這種被動的行為,往往都是徒勞,只會更多的消耗自己。

從《往事浮光》中講述的時間線來看,林婉珍女士遭逢婚姻變故,就是選擇了10年隱忍。她以漫長的忍耐和等待(從1964年發現婚姻出現問題,到1979年正式離婚,林女士自述隱忍了15年),來期望丈夫能夠回心轉意,卻最終未能如願。林女士在幸福“幻滅”之後的“偏差行為”上蹉跎了太長的時間,這也是後來她很長時間不能放下的原因之一。

所有的“偏差行為”,都是被動的行為,它將解決問題的指望或是寄託於“時間”,或是寄託於“他人”。它們是我們面對打擊時,做出的應激反應,讓我們暫時逃避痛苦迎面而來的激烈碰撞,迴避了部分痛苦,但也錯失了弄清和解決問題的時機。婚姻危機的癥結依然還在,內心之中仍然煎熬。

《往事浮光》:當婚姻欺騙了我們,走出傷痛陰霾,這三步很重要

林婉珍女士1968年舊照

03. 從“向外期望”到“向內尋求”,才是走出傷痛的唯一通途\u0003\u001f\u001d\u000e

(1)“期望”是有毒的

在婚姻裡我們最大的風險,就是對配偶寄予“期望”。期望對方的認可,期望對方的理解,期望對方不離不棄…… 甚至期望對方“迷途知返”。

而“期望”是有毒的,它是憤恨的前身。換句話說,期望終究會轉變成憤恨,而讓我們失去內心的安寧。因為變化才是生命的常態,寄託在別人身上的“期望”常常會落空。求而不得,反生怨恨。

《往事浮光》裡記述,李婉珍女士在發現丈夫外遇初始,是考慮過結束婚姻的。但她的問題是,她擔心自己的生存能力,沒有信心獨自帶著孩子們很好的生活。所以她只能啞忍,“期望”丈夫最終能夠重回家庭。但這個“期望”最後還是“幻滅”了。

(2)從“向外尋求”的錯誤思想中跳脫出來

回頭再看,“幻滅”階段是靈魂贈與的禮物,讓我能從“向外尋求”的錯誤思想中跳脫出來。只有當我們不再把“期望”寄託在他人身上,才有可能開始自省,發現和完善自我,從而找到生命真正的幸福之道。

《往事浮光》:當婚姻欺騙了我們,走出傷痛陰霾,這三步很重要

林婉珍女士畫作

李婉珍女士20幾年的婚姻,其中大半的時間都在忍耐和等待中度過。而當最後的“期望”也被打碎,一切再也無從遁逃,她不得不正視自己長期迴避的問題,這個痛苦的轉變反而給她帶來了新的生機。

(3)“向內尋求”的幸福與平靜,永遠不會幻滅

只有擺脫了“期望”的束縛,才能夠感受到純粹的情感關係。其實我們所有的“期望”,配偶都會感受到,這無疑是一種隱形的壓力,只會讓情感關係失去自由的活力。

放棄向外的“期望”以後,我們才會真正的觀照自己的內心。接納本來的自我,才會明白,我們原本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所需要的一切,都只存在於我們心中。同時也直面自己的問題,痛定思痛改進之。最終獲得真正的圓滿自足,且永不失去。

《往事浮光》:當婚姻欺騙了我們,走出傷痛陰霾,這三步很重要

林婉珍女士舉辦個人畫展

結語

林婉珍女士的後半生是平靜幸福的。她握起畫筆、寄情丹青,從此學畫15年、教畫25年。其畫作被眾多博物館、紀念館、文化教育機構收藏,並在世界多個國家舉辦過個人畫展。這期間她也走入了第二段婚姻。再婚夫婿王子平先生對她尊重體貼,且林女士工畫,王先生善書,兩人趣味相投、字畫合體,一起辦過作品聯展。

林婉珍女士最終走出了“幻滅”,找到了“自己”。1930年生的林女士,在第一段婚姻裡消磨了十幾年的光陰,這是她心底最大的遺憾。在她所生活的年代和環境,給了女性很多束縛,只能一聲喟嘆。

而如今,時代不同了,社會環境對女性逐步趨好。在更加自由的選擇中,面對婚姻,我們依然要認識它的真相,迴避挫折中的偏差,走向內心的尋求與探索,發現真正的自己,最終獲得真正的幸福與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