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奖励,但不可滥用奖励。避免孩子学习中的德西效应


可以用奖励,但不可滥用奖励。避免孩子学习中的德西效应

奇妙的德西效应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在这个小故事中,老人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变成了外部动机。而他操纵着外部因素,所以也就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可以用奖励,但不可滥用奖励。避免孩子学习中的德西效应

或许,人们会认为这个老人很有智慧,实际上,他运用的是一个很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 1 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的兴趣。

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效应产生呢?可以从人的动机两重性来考虑:

一方面,人有内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做事情,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比如,一个人如果意识到学习或者工作的重要性,就会对这种行为产生兴趣,从而自愿地从事这方面的事情,而且,持续的时间也会久一些。

另一方面,人又有外部动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比如,小学生并不喜欢弹钢琴,家长为了鼓励他继续学习,就会拿物质奖励作为刺激,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就成为了物质奖励的奴隶。

可以用奖励,但不可滥用奖励。避免孩子学习中的德西效应

其实,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适当的情况下是可以进行转化的。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正确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不滥用奖励,从而避免“德西效应”。

避免孩子学习中的德西效应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大力提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很多家长也了解到“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构建的过程”。于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为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一改往日传统的教育方式,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确实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这其中不乏会有一些家长喜欢采取物质刺激的形式。比如,考试达到 90 分就有笔记本、圆珠笔、糖果等等。于是,孩子的学习热情空前热烈,每天都精神抖擞。这里,家长们对孩子的这种用心良苦着实让人理解。为了能让孩子有学习的兴趣,众多家长们无怨无悔地掏了自己原本就不丰厚的腰包。这种物质的刺激也确实换来了孩子学习兴趣的高涨。

但当我们冷静之后,就不难发现物质奖励的种种弊端。

可以用奖励,但不可滥用奖励。避免孩子学习中的德西效应


第一,孩子兴趣持续时间不长。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仅靠物质的刺激远远不够。虽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家长在教育中以物质奖励所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只能是暂时的,无法保持长久。

第二,孩子思想不集中。当家长把奖励的物品给孩子后,孩子的注意力会转移到奖品上去。这就使孩子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思维深度不够,学习效果不佳。

第三,孩子心理不平衡。家长给孩子实施物质奖励,但不会每次都让孩子拿到奖品。因此,当某一次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奖励,孩子马上就会有不满的情绪。得到奖品的时候自然是开心了,没得到的时候呢,马上像泄了气的皮球,无精打采了。更有甚者还表现出极度的不满,怨父母对自己说话不算话。造成孩子情绪的不快、心理的偏激。甚至有的孩子还对此产生逆反心理,从此以后再也不认真学习了,无论父母拿什么作奖励都无济于事。

第四,过于注重物质所得影响人生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频繁使用物质奖励会导致孩子把学习看成是带有物质所得的一种活动,会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认

可以用奖励,但不可滥用奖励。避免孩子学习中的德西效应

为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获得奖励。长此以往,孩子会过于看重物质的获取。学习、做事都带上了物质索取的色彩,成为一个过于功利的人,最终会影响其正确人生观的确立。

对于家长而言,如果单纯地依靠物质奖励去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那是培养不出人才的。只有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上某一领域的事物,并正确引导他们朝着兴趣的方向靠拢,才是教育的正确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