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的社區經驗


一、實現了居民和社區的全面連接

以前我們老說,城市社區都是“陌生人社區”,“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對面鄰居幹嘛的都不知道。

對很多居民來說,社區是個熟悉的詞,但又是很遙遠的概念!所以一般有事也不會想到要去找社區。

生而這一次疫情,我相信絕大多數居民都和社區產生連接了吧!因為,社區工作人員肯定上過門,可能是民警,或是社工,可能是居委會幹部,總有這些人代表社區上了你家門。

所以說,對於社區的絕大多數居民來講,和社區有了連接。一些青年人,一些中堅力量忙的不得了,實際上沒時間和社區產生連接,而這一次都有了連接。

只要有了連接,就有了一個社區工作的觸點,這個意義是非常大的!

二、居民腦海中終於對於社區機構有了概念

這一次,居民終於對居委會、業委會,甚至街道,有了認知。他通過一個一個的上門的具體的人瞭解了社區機構。

這不僅是知道了,並且意識到了這些機構的重要性。因為,它們在幫你買口罩、送菜、送藥,這些機構都在做。

居民對於機構有了概念,對於社區的認知越來越深度,就不會停留在人云亦云的角度,因為他看到了大家的作為。

三、居民的實際行動

大家調侃說,在家待著就是為國家做貢獻。事實上,除此之外,很多居民以實際行動支持社區,比如做志願者、為社區捐錢捐物。

我舉一個有意思的例子,很多社區有居家隔離對象,為了防止他們不自律出來,只靠人盯人,成本太高,所以有的地方就在他們家門口裝上遠程攝像頭,而攝像頭如何取電?網絡何來?這個時候,對門鄰居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他以實際行動支持社區各項措施。


四、社區社群

當然,這些微信群等社群以前都有啊,但是,以前大多數居民不會太關注。而這次疫情卻使這些社群無比活躍,因為憋在家,社群是瞭解社區情況的最好渠道。

並且很多社群都有居委會甚至專業志願者在服務,如武漢的很多微信群都有全國的醫療志願者、心理志願者在提供服務。

鄰里互助一下子落到了實處,你有買口罩的渠道,我湊個份子;怎麼團菜、拼車出行都成了熱門交流信息。我們第一次感受到了社區微信群的活躍,身在此社區的意識從來沒像今天這麼強烈過。


五、社區參與與自治

開頭說意大利人紛紛開“陽臺音樂會”,國內很多社區也開了這樣的音樂會,武漢有個社區搞了個“快閃”,社區齊唱《我和我的祖國》

大家的行為自發的,你家裡有音響,門窗打開,聲音放出去,你在陽臺上唱,其他人也在陽臺上一起唱,這是一種自發的協作。

這種協作可以極大地激盪居民的社區歸屬感,這為今後的社區治理、社區共同體的建設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

前面講的都是居民層面會留下什麼,接下來說說就整個社區層面會留下什麼

六、留下了精準數據

近期和不少街道書記交流,很多街道已經啟動了智能化平臺了,有的是小程序,有的是APP軟件。

為啥這個時候要開發呢?疫情給了街道瞭解每家每戶精準數據的機會,以往這些數據可能是從公安局來的,或者居委摸上來的,有的數據過期了,有的有水分。當下,有的社區正在擠水分。這些精準數據為今後的工作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同時,這次疫情使大家切實看到了社區治理“智能化”的好處,有智能化平臺動員起來就比傳統的手勤、腿勤、嘴勤要快,比如,發口罩,杭州用的智能化手段,就是比其他城市高效。所以,疫情會倒逼很多社區更加重視“智能化”工作。

七、社區單位的社區參與積極性

這次疫情使社區單位和社區真正做到了休慼與共,社區有感染,誰都跑不掉。所以,這次社區單位對於社區的支持力度特別大,捐錢、捐物、捐口罩,有的是直選派志願者參與職守,社區單位的參與積極性很高。

前面梳理出了疫情留給社區的這麼7個方面,是經驗,更是財富。

今後的社區治理如何利用好這些財富呢?在這裡,簡要說一下。

1、社區黨建方面

社區黨建共同體建設會變得更加容易一點。

社區居民、社區單位的支持力度加大了,並且黨組織牽頭、社區的實體化服務、黨員帶頭抗疫等都使社區居民、社區單位對於社區的黨組織有了更深認識,所以社區黨建共同體建設會從頂層機制建設、從更多的形式意義走向實質作用。

2、從政府角度看

政府公共服務會更加精細化、精準化、智能化。疫情倒逼了社區治理的現代化進程。同時,預算的緊縮,疫情又花了很多錢,今後創新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變得日益緊迫,如何發揮第三方作用、可持續的社區治理模式等等,會成為新的熱點。

3、社區動員成為重中之重

以前,很多街道社區都大講特講頂層設計、體制機制創新,但這一次“疫情大考”使這些所謂的“創新”都拉出來遛了遛,到底是形式主義,還是真有用處,高下立現,治理能力和水平暴露無遺。

所以,社區治理創新進入到深度階段,會真正考驗你的社會動員能力,所以,社區自治共治,社區共同體建設,社區治理項目創新等要求會更高。

4、社會力量如何參與社區治理會有很多新領域

以前的社區治理新領域有很多,基本都是資金導向的,如社區創投、社區基金會、社會企業等等。

我們經過了汶川,正在經歷“新冠疫情”,再一再二,可以慌亂,不能再三。除了國家層面的“應急制度”的完善之外,社區層面的“應急文化”的倡導變得更加重要。

而這疫後的新領域會有很多,最重要的應該是倡導類項目,口罩文化、如何正確打噴嚏等社區健康促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導,家庭備災、應急救援等應急文化的倡導,需要更多的公益組織、志願者組織的參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