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中,面對對方的弓箭齊射,旋轉長柄武器,或者撥打,真的可以擋下箭矢麼?

choibird


不是這樣用的,看過相關的古籍就知道長槍兵是怎麼樣迎著箭雨衝鋒的了,他們身上有甲冑,頭上有盔,拋射的箭是不怕的,衝鋒的時候,雙手持長槍抵住面門,低頭往前衝,不是靠長槍撥打的,估計絕大多少人不知道是這樣的。


最厲害的叮噹


用長槍或者刀劍,飛快旋轉,挽出槍花或者劍花,就能抵擋漫天的箭雨,這種電視電影中常見的情景,騎術純屬異想天開。在真實的戰場上完全不可能。

第一,長杆武器旋轉速度不夠快,看起來風雨不透,其實漏洞百出。

在武林高手的手裡,槍花舞起來非常漂亮,好像一面圓形的盾牌。但其實完全起不到遮蔽的作用。只要做個簡單的實驗就能說明問題。我們端一盆水潑過去,長槍舞的再快也擋不住啊,照樣淋個落湯雞。戰場上,如果敵人弓箭齊射,瞬間就能形成超飽和攻擊,那箭就跟下雨一樣密集,能擋住才怪呢。

第二,人的體力有限,不能持續揮舞長杆兵器。

人是肉長的,不是鐵打的。再牛的人物,也有累的時候,更何況要揮舞長杆兵器,恐怕不出五分鐘就累的氣喘吁吁了。那還怎麼打仗?

所以,從人的體力來講,用長幹兵器撥打箭支也不可取。

最有效的辦法就兩個,一個是加強防護力。一個是加強攻擊力。

防護力,一靠鎧甲。古代很多將領都身披重鎧,就是穿兩層鎧甲。有了鎧甲的保護,很多身中數箭甚至數十箭,仍能繼續作戰。二靠盾牌。盾牌這種武器很古老也很簡單,但是卻最為可靠實用。一個沒有經過訓練的普通人拿著盾牌,也比沒有盾牌的武林高手更能抵擋攻擊。

攻擊力,這裡主要只遠程攻擊力。可以使用比敵人射程更遠、威力更強大的武器。強弩、硬弓、火槍。在敵人的射程之外,就對敵人進行遠程攻擊,我方零傷亡結束戰鬥。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上將噯福斯


對於這個問題,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這根本就不可能。

我們看到的用長柄武器旋轉來抵擋齊射箭矢的場景大多都是在電視劇或者電影之中,就像徒手撕鬼子、手榴彈炸飛機一樣,太誇張了。


我們先介紹一下古代的戰弓,所謂一寸長一寸強,弓箭在冷兵器時代就是不冒火“槍”。雖然速度和射程比不上真正的槍,但是殺傷力並不弱。軍事弓箭不是打獵用的弓,和電視上呈現出來“彈弓”不一樣,想要拉開古代的戰弓要用九十磅左右的力。射出去的箭矢速度雖慢但是質量大,勢能也就大,儘管箭矢的速度比不上子彈但是每秒大約也能飛出去50米左右。

人想要跑過箭那就是白日做夢!

如果你認為子彈的威力比箭矢大那就大錯特錯了。在紀錄片中,弓箭可以穿透豬,還有人曾經做過測試,將復原的鐵索連環甲(中國古代防禦力數一數二的盔甲)放在弓箭的有效殺傷範圍內,箭頭可以射穿甲身再次飛出。


由此可見和現代的衝鋒槍相比,其威力並不一定差。而且在古代一旦箭頭沒入身體,取出箭頭就是一個大問題,必須連帶箭頭周圍的一大塊肉全部摘除,中箭之人往往死於失血過多和傷口感染。

不僅如此,弓箭還能搭配毒、火等特殊手段,有很多現代士兵表示寧願中彈也不想中箭。面對弓箭的齊射,要麼配備盾兵掩護友軍近身肉搏,要麼就靠重騎兵和重步兵人海戰術衝進去。想要靠人力長棍旋轉,就是呂布項羽在世也不行。

假如一支箭矢70釐米,速度是50米每秒,那麼一個人如果用長柄武器旋轉掃落箭矢,那麼在箭頭進入可以打落的範圍一直到箭尾離開範圍,他至少要達到轉一圈在0.014秒以內,這是什麼概念?

這個轉度要比直升機的螺旋槳還要高出幾十倍。最主要的是面對齊射的弓箭,你必須保證持續旋轉,這已經遠遠不是人能夠承受的了。而且我們看似旋轉的密不通風但是那是視覺錯誤,真實的情況是你剛轉起來,就差不多變成刺蝟了。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旋轉長柄兵器的人離弓箭手特別遠,箭矢飛過來以後身上的能量都被阻力消耗空了,這樣的情況下可能能夠擋下幾支箭,就算擋不住也沒事,箭矢基本上也沒什麼殺傷力了。但是如果真是在戰場之上估計沒有弓手會那麼傻,白白浪費珍貴的箭支。因為弓和箭在古代都是非常昂貴的東西,有些精弓製作時間甚至超過一年。每個弓手上戰場最多也就攜帶四五十支箭。其實弓箭手這個兵種不是每一個軍隊都能大量配備的,弓箭手配備比重最大的部隊就數御林軍了,就是皇家禁軍,啥時候御駕親征了,啥時候才能看見鋪天蓋地的箭矢,而在前線打仗的士兵主要還是以騎兵步兵為主。


所以說如果有人能在弓箭的射程範圍內靠旋轉長棍來抵擋,那我只能說:

“導演!中午給這位大兄弟加個雞腿!”


楊角風發作


看上圖,以前一支箭的落點的速度大約在50-100m/s左右,這個速度比起現代最慢的亞音速子彈也將近300m/s而言算是很弱雞了,而且箭還比較長,容易發現。所以你說一支箭,在速度較慢時,並且防守者充分準備,訓練充足,我覺得還是能擋下來的。

上邊這個動圖是截自一本叫做新星(Nova)的紀錄片中一集武士刀的秘密(Secret of the samurai),我不知道真實度有多少,但是我自己也玩過一段時間弓,感覺如果磅數不大的話,經過一定時間訓練應該是可以做到格擋,只是成功率不會太高就是了...


但問題是弓箭齊射...這個能擋得下來就見鬼了


瘋狗的輕武


在古代的戰場上,如果遇到對方射箭,旋轉長柄武器,或者撥打,能否擋下箭矢?要分兩種情況來回答,第一種情況是遇到對方弓箭手較少,射來的是單支或者少量的箭矢,如果將士們反映夠快是可以躲避或者撥打開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短武器如刀、劍的效率要高於長柄武器,畢竟又長又重長柄武器如戈、槊、戟、矛、槍等很難旋轉。第二種情況就是遇到對方成建制的弓弩部隊,射來的是大規模的箭雨的話,無論是較為靈巧的刀、劍還是笨重的長柄武器,都很難抵擋。當然,如果飛來的是床弩之類的大箭,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事實上在古代,要士兵們防止被敵方的箭矢殺傷,最主要的還是要依靠厚重的盔甲和堅實的盾牌,絕少有依靠士兵自身撥打來抵禦箭雨的。比如在戰國初期威震天下的魏武卒,之所以能橫行天下,無一敗績,除了士兵自身的素質以外,還有就是其精良的裝備,每個士兵都穿有三層鐵甲,戴有頭盔,這對防止交戰過程中被弓箭殺傷具有極好的防護作用。在比如三國時期著名的陷陣營,也是“鎧甲鬥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同樣的,在陣戰之中,步兵中的盾牌兵如果形成陣勢,也能很好的防止對方的箭矢。

對於騎兵來說,在衝鋒的過程中,就算遇到對方的箭雨落下,也很少有依靠武器撥打來抵擋的,因為騎兵衝鋒必須要把保證速度放在第一位,分心撥打箭矢效率不高不說,降下速度之會讓自己暴露在敵方弓箭射程內更長的時間。所以,騎兵衝鋒時抵禦箭雨除了依靠盔甲外,還有兩種方式,第一是加快速度,少挨兩輪箭雨,第二,就是依靠騎射,消滅對方弓箭手。

弓箭之所以能成為冷兵器時代最可怕、最致命的武器,除了因為它超遠的射程和巨大的殺傷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它難以躲避。或許單個的箭矢並不可怕,但如果是鋪天蓋地、遮雲蔽日的箭雨飛來,除了祈禱自己的甲盾足夠堅實之外,別無他法,至於使用長柄武器撥打,只會讓你失去盾牌的防護,甚至打亂自身的陣型,更容易成為箭矢的目標。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分享歷史知識,講述歷史故事,歡迎關注歷史花布雨!!


歷史花布雨


這都是電視劇主角光環才可以擋下箭,在電影《英雄》中萬箭齊發,讓李連杰渣都沒有,被埋在箭中,一個以拋弧線的運動,還有180度全方位攻擊。就像現在的導彈飽和攻擊,那麼防禦系統會不會被破壞呢!


一萬箭一隻一兩,那麼10000支可以把人活活壓死了,只要格擋者不能鑽地,那麼就會都是箭中桃心,以大仰角拋射,箭是從天而降,一個人如何擋開。箭的速度是60m/s,那麼人的手中武器轉動一秒又可以轉幾次呢!這需要武器風火輪的轉速才行,然後骨頭都不會剩下。

射手如何是平射的話,人掄動武器,可以把自己活活掄到累死,最後被箭氣,除非在自己面前當一塊大磁鐵,有樣可以有效的減少壓力,但是那麼多箭,吸力也是有限的。



在箭少的時候,通過人的反應,還有箭的速度,可以拍下箭,但是當射速夠快距離夠近,從放箭到人的一個反應時間再到拍打動作是不是已經超時了,所以別想在萬箭齊發下逃命了,那都是暴風雨一樣,無情的射擊。


如果想活命,還是要靠盾牌,形成一個半圓保護起來,這樣才可以防守反擊,很多古代的士兵,都是用盾擋著箭,讓後一直推進,製造距離拉近,對方的箭的優勢就沒有了,那個時候就是防守反擊,採用炮轟戰術,讓敵人不退後退,這是最好一種結果。

古代一個軍隊沒有多的射手,而且製作箭也是比較困難,箭頭材料資源緊缺,所以一個軍隊大概就是500-1000的射手,那麼需要射10-20次,那麼這個過程是不是給對方進攻的時間了,所以要有盾夠硬,皮厚就可以了。



如果說沒有盾,知識靠拍打的話,只能說皮厚,不要臉才行了。


遠程角度


古代盾牌兵就是專門對付亂箭齊發的。那種專用的盾牌上也會插滿無數的箭簇。可見古代對付亂箭是擋,而非文字上寫的撥打。

那種箭如飛黃般的密集度,要是能用的普通簡單的長兵刃擋住,那種亂箭齊發的弓箭兵也就不用了。

在古代使用弓箭對付敵兵衝鋒一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至於影視劇中表現的武林高手用長兵器旋轉撥打飛箭保護自己,只是誇張的一種拍攝,在古代現實中根本不會發生。


壹佰高


敵方萬箭齊發,我方既無甲冑,又無盾牌的情況下。相信是個人,都會揮舞著武器撥打箭矢,聊以慰心。

本人最喜歡研究古代戰術,兵馬統籌。琢磨十幾年,得出一兵種,小弟自認為在古代應該是最厲害的兵種。

四米多長槍+半身甲+面罩。士兵只前身著甲,減輕負重,手握四米長槍,迎敵而進。進可攻擊,不勝不退。另外長槍兵比較它人兵種,成軍相對容易。可以量產,後備源源不斷。


蔡小松001


先糾正一個常識性觀念——所謂箭如雨下只是誇張的說法而已,你現在從電影裡看到那些萬箭齊發的場景都是學習好萊塢的結果。

古代,生產力水平是很低下的,中原農耕民族能長期抗衡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對冶煉技術的掌握,讓中原軍隊能更多的使用鋼鐵類兵器——包括使用金屬箭頭,這點從宋朝時允許向北方出口銅鍋都不許出口鐵鍋的禁令就可以看出鋼鐵硬金屬在當時的重要性。

李廣射虎肯定用的是金屬箭頭才能實現,而遊牧民族缺乏鐵器就只能用骨質箭頭,殺傷力就始終落後。

所以,無論是金屬箭頭還是骨質箭頭,一個士兵實戰時能帶的羽箭數量是有限的,很少有將領會允許那種密集攻擊型的放箭(一旦弓箭射完己方就失去遠程攻擊/防禦能力)。

~~~~~~~~~~~~~~~~~~~~~~~~~~~~~~~~~~~~~

再看一個實例——草船借箭已經屬於藝術加工提高後的案例了,在這個案例裡,諸葛亮用20只船從五更(凌晨3-5點)靠近曹營借箭,直到日高(隆冬季節至少6、7點吧)霧氣散才撤退。

也就是說,在至少一個小時的時間內,20條船兩側共接收了10萬多的箭只、每條船5千。

再假設射箭是分5輪、每次持續100秒(其他3千多秒時間休息),同時假設每條船長10米,那麼一米範圍(一個人的防禦寬度)內摺合一輪攻擊(100秒)內承接100只箭——這個攻擊強度就很容易辨別吧。

即使藝術加工允許誇張的講這個故事,也只能到這樣的地步。

~~~~~~~~~~~~~~~~~~~~~~~~~~~~~~~~

而實戰中,弓箭更是在一擊必中的情況下才會被大量使用(包括以多打少、埋伏的第一輪集中攻擊)。

所以,一般對陣時,用齊射的射箭方式來站定雙方陣腳(攻擊前的安全距離),那麼這種射箭的目的就不是傷人,箭飛到對方處速度已經是比較慢的了。

而追擊或者其他混戰、近戰情況下面對近距離齊射的概率都不大。

所以,以兵器撥打掉對方射來的羽箭對於高手來說還是靠譜的防護手段。


理得心安


也不是不可以!在戰場上,弓箭的有效射程並不大,大部分也就是80~150米之間,且大部分弓箭超過100米威力就會下降很多,如果能夠在這個距離之外發現弓箭射過來完全可以用長杆兵器打落。

弓箭射擊在箭離弦的時候速度是最快的,按著古代正常的80磅弓箭射擊速度大約可以達到60~80米/秒的初速度,人的反應時間大約是0.2秒,也就是說,在15~20米之內的範圍內,別說是去攔截箭,根本就反應不過來,比如關羽就是在近距離內(10米內)被黃忠射中頭盔,而一旦超過20米的距離的話,相對而言還是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戰術規避動作,比如一個側身閃箭。

至於說要拿兵器打落弓箭則至少要到100米之外了。弓箭在射擊的時候實際上走的是一條長拋物線,古代弓箭雖然最大射程可以達到180米左右,但大約在90米的時候就達到了拋物線額最高點,這時候箭的速度衰減很快,威力也下降好多,如果手速夠快的話確實是可以拿兵器打落這些箭。當然,想要百分百攔截下來也是不可能的,好在當時的人都穿有盔甲,在這個距離上箭也是無法射穿盔甲的,尤其是明光鎧出現以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