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面对对方的弓箭齐射,旋转长柄武器,或者拨打,真的可以挡下箭矢么?

choibird


不是这样用的,看过相关的古籍就知道长枪兵是怎么样迎着箭雨冲锋的了,他们身上有甲胄,头上有盔,抛射的箭是不怕的,冲锋的时候,双手持长枪抵住面门,低头往前冲,不是靠长枪拨打的,估计绝大多少人不知道是这样的。


最厉害的叮当


用长枪或者刀剑,飞快旋转,挽出枪花或者剑花,就能抵挡漫天的箭雨,这种电视电影中常见的情景,骑术纯属异想天开。在真实的战场上完全不可能。

第一,长杆武器旋转速度不够快,看起来风雨不透,其实漏洞百出。

在武林高手的手里,枪花舞起来非常漂亮,好像一面圆形的盾牌。但其实完全起不到遮蔽的作用。只要做个简单的实验就能说明问题。我们端一盆水泼过去,长枪舞的再快也挡不住啊,照样淋个落汤鸡。战场上,如果敌人弓箭齐射,瞬间就能形成超饱和攻击,那箭就跟下雨一样密集,能挡住才怪呢。

第二,人的体力有限,不能持续挥舞长杆兵器。

人是肉长的,不是铁打的。再牛的人物,也有累的时候,更何况要挥舞长杆兵器,恐怕不出五分钟就累的气喘吁吁了。那还怎么打仗?

所以,从人的体力来讲,用长干兵器拨打箭支也不可取。

最有效的办法就两个,一个是加强防护力。一个是加强攻击力。

防护力,一靠铠甲。古代很多将领都身披重铠,就是穿两层铠甲。有了铠甲的保护,很多身中数箭甚至数十箭,仍能继续作战。二靠盾牌。盾牌这种武器很古老也很简单,但是却最为可靠实用。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拿着盾牌,也比没有盾牌的武林高手更能抵挡攻击。

攻击力,这里主要只远程攻击力。可以使用比敌人射程更远、威力更强大的武器。强弩、硬弓、火枪。在敌人的射程之外,就对敌人进行远程攻击,我方零伤亡结束战斗。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上将嗳福斯


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这根本就不可能。

我们看到的用长柄武器旋转来抵挡齐射箭矢的场景大多都是在电视剧或者电影之中,就像徒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一样,太夸张了。


我们先介绍一下古代的战弓,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弓箭在冷兵器时代就是不冒火“枪”。虽然速度和射程比不上真正的枪,但是杀伤力并不弱。军事弓箭不是打猎用的弓,和电视上呈现出来“弹弓”不一样,想要拉开古代的战弓要用九十磅左右的力。射出去的箭矢速度虽慢但是质量大,势能也就大,尽管箭矢的速度比不上子弹但是每秒大约也能飞出去50米左右。

人想要跑过箭那就是白日做梦!

如果你认为子弹的威力比箭矢大那就大错特错了。在纪录片中,弓箭可以穿透猪,还有人曾经做过测试,将复原的铁索连环甲(中国古代防御力数一数二的盔甲)放在弓箭的有效杀伤范围内,箭头可以射穿甲身再次飞出。


由此可见和现代的冲锋枪相比,其威力并不一定差。而且在古代一旦箭头没入身体,取出箭头就是一个大问题,必须连带箭头周围的一大块肉全部摘除,中箭之人往往死于失血过多和伤口感染。

不仅如此,弓箭还能搭配毒、火等特殊手段,有很多现代士兵表示宁愿中弹也不想中箭。面对弓箭的齐射,要么配备盾兵掩护友军近身肉搏,要么就靠重骑兵和重步兵人海战术冲进去。想要靠人力长棍旋转,就是吕布项羽在世也不行。

假如一支箭矢70厘米,速度是50米每秒,那么一个人如果用长柄武器旋转扫落箭矢,那么在箭头进入可以打落的范围一直到箭尾离开范围,他至少要达到转一圈在0.014秒以内,这是什么概念?

这个转度要比直升机的螺旋桨还要高出几十倍。最主要的是面对齐射的弓箭,你必须保证持续旋转,这已经远远不是人能够承受的了。而且我们看似旋转的密不通风但是那是视觉错误,真实的情况是你刚转起来,就差不多变成刺猬了。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旋转长柄兵器的人离弓箭手特别远,箭矢飞过来以后身上的能量都被阻力消耗空了,这样的情况下可能能够挡下几支箭,就算挡不住也没事,箭矢基本上也没什么杀伤力了。但是如果真是在战场之上估计没有弓手会那么傻,白白浪费珍贵的箭支。因为弓和箭在古代都是非常昂贵的东西,有些精弓制作时间甚至超过一年。每个弓手上战场最多也就携带四五十支箭。其实弓箭手这个兵种不是每一个军队都能大量配备的,弓箭手配备比重最大的部队就数御林军了,就是皇家禁军,啥时候御驾亲征了,啥时候才能看见铺天盖地的箭矢,而在前线打仗的士兵主要还是以骑兵步兵为主。


所以说如果有人能在弓箭的射程范围内靠旋转长棍来抵挡,那我只能说:

“导演!中午给这位大兄弟加个鸡腿!”


杨角风发作


看上图,以前一支箭的落点的速度大约在50-100m/s左右,这个速度比起现代最慢的亚音速子弹也将近300m/s而言算是很弱鸡了,而且箭还比较长,容易发现。所以你说一支箭,在速度较慢时,并且防守者充分准备,训练充足,我觉得还是能挡下来的。

上边这个动图是截自一本叫做新星(Nova)的纪录片中一集武士刀的秘密(Secret of the samurai),我不知道真实度有多少,但是我自己也玩过一段时间弓,感觉如果磅数不大的话,经过一定时间训练应该是可以做到格挡,只是成功率不会太高就是了...


但问题是弓箭齐射...这个能挡得下来就见鬼了


疯狗的轻武


在古代的战场上,如果遇到对方射箭,旋转长柄武器,或者拨打,能否挡下箭矢?要分两种情况来回答,第一种情况是遇到对方弓箭手较少,射来的是单支或者少量的箭矢,如果将士们反映够快是可以躲避或者拨打开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短武器如刀、剑的效率要高于长柄武器,毕竟又长又重长柄武器如戈、槊、戟、矛、枪等很难旋转。第二种情况就是遇到对方成建制的弓弩部队,射来的是大规模的箭雨的话,无论是较为灵巧的刀、剑还是笨重的长柄武器,都很难抵挡。当然,如果飞来的是床弩之类的大箭,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事实上在古代,要士兵们防止被敌方的箭矢杀伤,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厚重的盔甲和坚实的盾牌,绝少有依靠士兵自身拨打来抵御箭雨的。比如在战国初期威震天下的魏武卒,之所以能横行天下,无一败绩,除了士兵自身的素质以外,还有就是其精良的装备,每个士兵都穿有三层铁甲,戴有头盔,这对防止交战过程中被弓箭杀伤具有极好的防护作用。在比如三国时期著名的陷阵营,也是“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同样的,在阵战之中,步兵中的盾牌兵如果形成阵势,也能很好的防止对方的箭矢。

对于骑兵来说,在冲锋的过程中,就算遇到对方的箭雨落下,也很少有依靠武器拨打来抵挡的,因为骑兵冲锋必须要把保证速度放在第一位,分心拨打箭矢效率不高不说,降下速度之会让自己暴露在敌方弓箭射程内更长的时间。所以,骑兵冲锋时抵御箭雨除了依靠盔甲外,还有两种方式,第一是加快速度,少挨两轮箭雨,第二,就是依靠骑射,消灭对方弓箭手。

弓箭之所以能成为冷兵器时代最可怕、最致命的武器,除了因为它超远的射程和巨大的杀伤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它难以躲避。或许单个的箭矢并不可怕,但如果是铺天盖地、遮云蔽日的箭雨飞来,除了祈祷自己的甲盾足够坚实之外,别无他法,至于使用长柄武器拨打,只会让你失去盾牌的防护,甚至打乱自身的阵型,更容易成为箭矢的目标。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分享历史知识,讲述历史故事,欢迎关注历史花布雨!!


历史花布雨


这都是电视剧主角光环才可以挡下箭,在电影《英雄》中万箭齐发,让李连杰渣都没有,被埋在箭中,一个以抛弧线的运动,还有180度全方位攻击。就像现在的导弹饱和攻击,那么防御系统会不会被破坏呢!


一万箭一只一两,那么10000支可以把人活活压死了,只要格挡者不能钻地,那么就会都是箭中桃心,以大仰角抛射,箭是从天而降,一个人如何挡开。箭的速度是60m/s,那么人的手中武器转动一秒又可以转几次呢!这需要武器风火轮的转速才行,然后骨头都不会剩下。

射手如何是平射的话,人抡动武器,可以把自己活活抡到累死,最后被箭气,除非在自己面前当一块大磁铁,有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压力,但是那么多箭,吸力也是有限的。



在箭少的时候,通过人的反应,还有箭的速度,可以拍下箭,但是当射速够快距离够近,从放箭到人的一个反应时间再到拍打动作是不是已经超时了,所以别想在万箭齐发下逃命了,那都是暴风雨一样,无情的射击。


如果想活命,还是要靠盾牌,形成一个半圆保护起来,这样才可以防守反击,很多古代的士兵,都是用盾挡着箭,让后一直推进,制造距离拉近,对方的箭的优势就没有了,那个时候就是防守反击,采用炮轰战术,让敌人不退后退,这是最好一种结果。

古代一个军队没有多的射手,而且制作箭也是比较困难,箭头材料资源紧缺,所以一个军队大概就是500-1000的射手,那么需要射10-20次,那么这个过程是不是给对方进攻的时间了,所以要有盾够硬,皮厚就可以了。



如果说没有盾,知识靠拍打的话,只能说皮厚,不要脸才行了。


远程角度


古代盾牌兵就是专门对付乱箭齐发的。那种专用的盾牌上也会插满无数的箭簇。可见古代对付乱箭是挡,而非文字上写的拨打。

那种箭如飞黄般的密集度,要是能用的普通简单的长兵刃挡住,那种乱箭齐发的弓箭兵也就不用了。

在古代使用弓箭对付敌兵冲锋一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于影视剧中表现的武林高手用长兵器旋转拨打飞箭保护自己,只是夸张的一种拍摄,在古代现实中根本不会发生。


壹佰高


敌方万箭齐发,我方既无甲胄,又无盾牌的情况下。相信是个人,都会挥舞着武器拨打箭矢,聊以慰心。

本人最喜欢研究古代战术,兵马统筹。琢磨十几年,得出一兵种,小弟自认为在古代应该是最厉害的兵种。

四米多长枪+半身甲+面罩。士兵只前身着甲,减轻负重,手握四米长枪,迎敌而进。进可攻击,不胜不退。另外长枪兵比较它人兵种,成军相对容易。可以量产,后备源源不断。


蔡小松001


先纠正一个常识性观念——所谓箭如雨下只是夸张的说法而已,你现在从电影里看到那些万箭齐发的场景都是学习好莱坞的结果。

古代,生产力水平是很低下的,中原农耕民族能长期抗衡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对冶炼技术的掌握,让中原军队能更多的使用钢铁类兵器——包括使用金属箭头,这点从宋朝时允许向北方出口铜锅都不许出口铁锅的禁令就可以看出钢铁硬金属在当时的重要性。

李广射虎肯定用的是金属箭头才能实现,而游牧民族缺乏铁器就只能用骨质箭头,杀伤力就始终落后。

所以,无论是金属箭头还是骨质箭头,一个士兵实战时能带的羽箭数量是有限的,很少有将领会允许那种密集攻击型的放箭(一旦弓箭射完己方就失去远程攻击/防御能力)。

~~~~~~~~~~~~~~~~~~~~~~~~~~~~~~~~~~~~~

再看一个实例——草船借箭已经属于艺术加工提高后的案例了,在这个案例里,诸葛亮用20只船从五更(凌晨3-5点)靠近曹营借箭,直到日高(隆冬季节至少6、7点吧)雾气散才撤退。

也就是说,在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内,20条船两侧共接收了10万多的箭只、每条船5千。

再假设射箭是分5轮、每次持续100秒(其他3千多秒时间休息),同时假设每条船长10米,那么一米范围(一个人的防御宽度)内折合一轮攻击(100秒)内承接100只箭——这个攻击强度就很容易辨别吧。

即使艺术加工允许夸张的讲这个故事,也只能到这样的地步。

~~~~~~~~~~~~~~~~~~~~~~~~~~~~~~~~

而实战中,弓箭更是在一击必中的情况下才会被大量使用(包括以多打少、埋伏的第一轮集中攻击)。

所以,一般对阵时,用齐射的射箭方式来站定双方阵脚(攻击前的安全距离),那么这种射箭的目的就不是伤人,箭飞到对方处速度已经是比较慢的了。

而追击或者其他混战、近战情况下面对近距离齐射的概率都不大。

所以,以兵器拨打掉对方射来的羽箭对于高手来说还是靠谱的防护手段。


理得心安


也不是不可以!在战场上,弓箭的有效射程并不大,大部分也就是80~150米之间,且大部分弓箭超过100米威力就会下降很多,如果能够在这个距离之外发现弓箭射过来完全可以用长杆兵器打落。

弓箭射击在箭离弦的时候速度是最快的,按着古代正常的80磅弓箭射击速度大约可以达到60~80米/秒的初速度,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0.2秒,也就是说,在15~20米之内的范围内,别说是去拦截箭,根本就反应不过来,比如关羽就是在近距离内(10米内)被黄忠射中头盔,而一旦超过20米的距离的话,相对而言还是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战术规避动作,比如一个侧身闪箭。

至于说要拿兵器打落弓箭则至少要到100米之外了。弓箭在射击的时候实际上走的是一条长抛物线,古代弓箭虽然最大射程可以达到180米左右,但大约在90米的时候就达到了抛物线额最高点,这时候箭的速度衰减很快,威力也下降好多,如果手速够快的话确实是可以拿兵器打落这些箭。当然,想要百分百拦截下来也是不可能的,好在当时的人都穿有盔甲,在这个距离上箭也是无法射穿盔甲的,尤其是明光铠出现以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