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投降关羽,为何会成为其一生的污点?

在群雄逐鹿的三国乱世,各位强势诸侯之间的争斗极其血腥,但通常不涉及“正义”或“邪恶”这样的主观定义,同样也不涉及民族问题。

按照常理推论,在这种背景下选择忠于某人或投降某人,应该不会成为污点。

可偏偏有一个人是例外:曹魏大将于禁。

于禁投降关羽,为何会成为其一生的污点?

于禁生年不详,我们只知道他原为鲍信部将,在鲍信战死后被王朗引荐给曹操,之后便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战功。

黄巾起,鲍信招合徒众,禁附从焉。及太祖领兖州,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属将军王朗。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

曹操对于禁非常喜爱,称赞他“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关羽围攻襄樊时,于禁督七军前往救援,被关羽利用秋季大雨打得全军覆没,在全军覆没之后投降关羽,被监押在南郡。

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关羽被吕蒙击败之后,于禁被转移到东吴关押,在东吴遭受了百般羞辱。

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

孙权向魏国称臣之后,将于禁送还魏国。魏文帝曹丕虽然表面上安慰于禁,却暗里让人作壁画羞辱他。于禁因此郁郁而终,被恶谥为厉侯。

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子圭嗣封益寿亭侯,谥禁曰厉侯。

于禁投降关羽,为何会成为其一生的污点?

如果仔细划分一下三国期间投降者的情况,大概会有三类。

第一类是“弃暗投明”,他们在投降之前地位相对较低,投降之后却因为各种原因,地位越来越高,代表人物是张辽、徐晃、张郃和姜维等。

在投降之前,这些人大多还是身处乱世的无名小卒,如果他们当时选择宁死不屈,恐怕在后世的历史书中,他们想留下一个名字都是奢望。

由于他们最终都成为了人生赢家,所以后世读者在提起他们的经历时,并不会认为他们的投降行为有多么丢人。

第二类是“晚节不保”,他们在投降之前地位相对较高,投降之后却因为各种原因,地位越来越差,代表人物是于禁。

于禁在投降关羽之前,就已经是注定可以在青史留名的人,如果他选择宁死不屈,盖棺定论的评价自然会高不少,只可惜他选择了屈膝投降。

由于于禁下场凄惨,所以后使读者在提起他的经历时,通常会恨铁不成钢地说:“大好男儿偏偏晚节不保,这一生的污点如何洗刷?”

第三类是“随波逐流”,在投降之前和投降之后,他们的地位并没有明显变化,代表人物是潘濬。

潘濬最初一直跟随刘备,后来被孙权俘虏而投降,并为孙权稳定荆州立下大功。

将吏悉皆归附,而濬独称疾不见。权遣人以床就家舆致之,濬伏面著床席不起,涕泣交横,哀咽不能自胜。权慰劳与语,使亲近以手巾拭其面,濬起下地拜谢。即以为治中,荆州诸军事一以谘之。

看到潘濬的结局,大多数人不会有什么感觉,因为他们始终都没什么存在感。

于禁投降关羽,为何会成为其一生的污点?

张辽、徐晃、张郃和姜维投降时候的样子是不是很丢人?我们不知道,大多数人也不在乎。我们在乎的只是:这些人在投降之后混得很好,比投降之前好得多。

潘濬投降时候的样子是不是很丢人?我们不知道,大多数人也不在乎。如果不用搜索引擎,很多人根本就不会知道,三国时期还有这么个人。

顺着这个观点,我们再延伸一下:

如果于禁投降关羽之后,受到了关羽的优待,跟着关羽北复中原,协助刘备统一天下。

曹氏一族最终死于非命,刘备下令,有敢给曹氏收尸者,夷三族!于禁感念故主之谊,冒死给曹氏收尸,刘备却褒奖他,认为他不忘旧主,有情有义。

在此基础之上,于禁的子孙再争点气,两三代之后玩一出类似于“司马代魏”的把戏,最后给老祖宗于禁追赠一个“高祖武皇帝”的荣誉称号,你们说,后世对于禁的评价会怎样呢?

别的我不敢说,至少于禁投降关羽绝不会是污点,而是拨乱反正。否则,哪有于氏子孙成佛作祖的机会呢?

我再强调一遍,由于三国时期通常不涉及“正义”或“邪恶”这样的主观定义,同样也不涉及民族问题。

我们通过对三类降臣进行分析之后,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忠于谁或投降谁并不重要,只看你日后的成就如何。

于禁投降关羽,为何会成为其一生的污点?

我们作为后人可以这样看待三国时期,但基于宣扬皇权至上的史书,则总是强调臣子要忠于主公。

比如说,即使受到曹操的厚待,沮授依然宁死不屈,于是最终被杀。

沮授不及绍渡,为人所执,诣太祖,太祖厚待之。后谋还袁氏,见杀。

比如说,即使受到刘备的招揽,张任依然宁死不屈,于是最终被杀。

任勒兵出于雁桥,战复败。禽任。先主闻任之忠勇,令军降之,任厉声曰:“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乃杀之。先主叹息焉。

比如说,即使受到关羽的赏识,庞德依然宁死不屈,于是最终被杀。

德骂羽曰:“坚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遂为羽所杀。

史书在记载这些人宁死不屈的时候,往往会带有一种说不出的惋惜之情。后世读者在读到相关内容时,往往也会没完没了地感叹:他要是选择投降,那该多好啊!

就以上述几个人的生平来看,他们是天生的宁死不屈吗?显然并不全是。

沮授原本在韩馥手下工作,后来袁绍挤掉韩馥,沮授转而为袁绍服务。

绍遂领冀州牧,承制以馥为奋威将军,而无所将御。引沮授为别驾,因谓授曰:“……”从事沮授说绍曰:“……”绍喜曰:“此吾心也。”即表授为监军,奋武将军。

庞德原本跟随马超共同对抗曹操,马超失败之后,庞德投靠曹操。

太祖破超于渭南,德随超亡入汉阳,保冀城。后复随超奔汉中,从张鲁。太祖定汉中,德随众降。

他们改换门庭投靠新主公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新主公可以给他们更广阔的舞台,任由他们发挥。

于禁投降关羽,为何会成为其一生的污点?

本来呢,于禁投降实在算不得什么大事,就是“一招棋错,满盘皆输”而已,但如果把庞德和于禁做一番对比,会发现格外讽刺。

由于受到《三国演义》的小说、电视和评书影响,大多数人天生就对刘备集团带有三分好感,认为他们代表着正义和公理。

可庞德不但誓死不降,而且还破口大骂,着实刺痛了不少人脆弱的神经。

这个时候,他们发现识时务的于禁居然还跪在地上,祈求关羽的饶恕,他们绝不会因此认为于禁识时务,反而会认为于禁面目可憎。

因为和庞德一比,于禁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小人。难道我堂堂蜀汉,居然只能容纳小人吗?

于禁投降关羽,为何会成为其一生的污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