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财富自由,必先诛心!(一位父亲给子女的教诲)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他只是针对宏观层面讲的。古往今来的社会现实无数次证明,在微观的个人层面,这句话也是超级大真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世间的各种矛盾,大至国与国之间、小至人与人之间,不管表象如何,绝大多数根源于经济利益之争。若用经济以外的手段暂时摆平,矛盾只会愈累愈深,上至朝代兴衰,下至众生纷扰,概莫能外。


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要实质性解决问题,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此所谓“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一个人的成功,首先在个人经济上要成功,倘若你裤兜比脸蛋还干净,纵有飞天之志,恐怕也只能在地上作蜗牛爬了。


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就出生在罗马。孩子,生于寒微的你,如果不能实现个人经济的成功,有些人的起点,是你一生都无法到达的终点。


所以,孩子!不管你的梦想是上九天揽月,还是下五洋捉鳖,且放一边。从你踏入人际社会的第一天始,先学会做第一件事——“赚钱”,你也可以称之为“搞好个人经济”。


当你插上经济之翼,可以凌绝顶一览众山,可以临碣石以观沧海,世界之大美,触手即可及,便不枉父母带你到世上走这一遭。你喜欢的、想做的,-切的一-切,也才有了可能。


1 经济之惑


孩子,接下去估计你要问了,个人经济究竟如何搞法呢?


最重要的问题来了……,我也很困扰,时至今日,在这个课题上,我依然是一个失败者。


但我想,我还是可以说说这个话题的。对于许多事情,失败者总结的经验,远比成功者总结的经验,要深刻得多!尤其作为一个父亲,对孩子讲述自己一生的得失,或许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又从何讲起呢?


这实在是一个太过广无边际的话题。经济问题涉及所有人群、贯穿每个人生命的始终。但所有人都如同处于一个无所不在的迷局中,谁也不能确切地告诉你,你的下一步该走向何方,因为他自已也无时不在惶惑中。


但凡有人“保证”你月赚10%以上的,不是骗子,就是传销,再不然就是精神病院跑出来的!如果你相信这些人,那你就是脑袋进水的大傻缺。


与经济有关的课程(如:MBA、投资、金融、贸易、营销等)是高校设置最广的专业门类。或许你想说,我可以报考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后自然就懂得如何搞好个人经济了。


那你还是错了!为什么?原因有三:


其一、中国高校的宗旨,说白了就是培养打工仔的(清华北大培养高级打工仔)。而要搞好个人经济,不管你有没有成立企业实体,首先你要视自已为老板,以自已为中心运作资金或资产,而不是等哪个老板来赏赐你。


其二、这些课程不设想你没钱怎么开始。它们似乎不是要教穷人怎么逐步变富,而是要教富人怎么变得更富(其实这方面也基本扯淡,实践意义很小,原因见下一条)。


其三、正如马云所说,经济学家首先是个数学家,他对数学模型有兴趣,对昨天的数据有兴趣,对总结过去的商业模式有兴趣。让一个对昨天有兴趣的人去教你判断未来,这是悲哀!迄今为止,未听闻有经济学家或教授下海经商或投资发大财的案例,靠耍嘴皮子瞎忽悠发财的倒有,如郎咸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管多么著名的学府,以为通过上课读书就能获得个人经济成功捷径的想法,纯属天方夜谭!


那么,究竟路在何方呢?


别急,先说点别的.....


2 功夫在“诗”外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84岁的陆游给儿子陆遹写了一首诗《示子遹》,诗的最后一句为“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话,凝聚了这位终年86岁大文豪毕生的生活智慧。


世间万物,触类皆可旁通。作诗时,功夫在诗外;搞个人经济,历经挫折与失败者,定能悟到:经济要搞好,功夫其实也在“经济”之外。


大众皆以为,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上万物生灵之主宰,乃因人类具备“思维”之能力,所以智力决定一切。中国的绝大多数家长,穷尽一生所能去开发孩子的智力,以为孩子考试考得越好,表示智商越高,今后便-切OK。


但这种想法何其幼稚!人类中具备同等智慧与思维能力者,有人独占鳌头、击辑中流;有人却问天呵壁、日暮途穷。原因何在?


追本穷源,个人经济成败之关键,与人生中的诸多方面相似。心态不同,结局便迥然不同!


好的心态,能让你以客观超脱的视角观察人与社会,以平和从容的情绪为人处世,以淡然超然的态度面对利益之争。它可以让-个智力平凡的人焕发人性的光芒,变得智慧许多。


反之,一个人心态不好,情绪左右智力,对社会、他人、自身都会产生种种负性暗示,最终小脑袋指挥大脑袋,智商再高,也是枉然了。


好心态体现在经济行为上,就好比在一个人身上事先注射了清除经济癌细胞的疫苗。这么经济癌细胞都是些什么鬼?它们就是:“急”、“赌”、“贪”三兄弟。


这三个字,小学生也能在半秒内看懂。但很少有人能深刻领悟:经济失败的人,近乎100%是被这三兄弟打败的。不能修炼出“戒急”、“戒赌”、“戒贪”之免疫力的人,要想获得个人经济上真正的成功,估计得等祖坟上冒出十丈高的青烟。


3 经济癌细胞之疡


1、“急”之癌:


古人云:“寒门难出贵子”,大众难免以为是社会不公所致,但问题可能恰恰出在这些寒门子弟的主观意识形态上。你不能否认,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人,穷怕了,梦寐以求的,便是大发一笔横财,越快越好,可以立马改变窘状,然后买房买车,再娶个美娇娃,衣锦还乡,好不风光……。


欲望一旦充盈大脑,智慧只能退守脚后跟,所有的行为一开始就注定要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


你所求的“横财”将从何而来?


几千年来人类孜孜以求,花样有的是。传统的如赌博、驴打滚、走私、诈骗。近现代层出不穷的如传销、彩票、股票、期货、高息集资、P2P融资、ICO比特币等等。当此网络新时代,还会有无数花样推陈出新,无时不刻改写无数无辜的人生。


甫出校门之青年,尚未从“王者农药”中醒过神来,因无知而无畏,目迷五色而难以自持,一旦堕入此中之道,人生再无复光明可言。


2、“赌”之癌


此处之“赌”,非指你在赌桌上挥洒生命与青春(这类人已然虽生犹死,毋须多言),而是指你以“赌徒之心理”从事一生中的许多重要行为,特别是经济行为。


套用现在的经济流行语,前者为实体赌博,后者为虚拟赌博。表面上,此赌非彼赌,实际上,后者为祸更烈。用武侠小说的行话来讲,这是内伤,若非天字辈高手,根本无法自我运功疗伤。


草芥赌徒,何来天字辈高手内功?所以,沦为“心理赌徒”者,基本已告不治,除非你前世有佛缘,佛祖遣大德高僧来度你。


历史演义和影视故事中,为烘托人物的传奇性,许多人一“赌”定终生,从此踏上人生的巅峰:韩信背水一战,邓艾阴平奇袭;李愬雪夜入蔡州,刘秀一战定昆阳……。


浮躁而不学无术者,自然无法理解这些中华奇才的跌宕人生与凤凰涅架,以为凡事皆可“赌”而胜之,动辄倾尽所有,动辄砸锅卖铁,动辄丝毫不留余地,动辄把话说绝、把事做绝。


这些或因年轻、或因浅薄、或因狂妄的“心理赌徒”,在一厢情愿、几无丝毫胜算的孤注一掷之后,结局必是物质上一无所有,精神上一地鸡毛。与牌桌上的赌徒相比,后果的严重性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人好赌成风,世界人民为之侧目。表面上的原因是中国人信奉“金钱至上”;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人太多了,成功的路太狭窄、太漫长了……


于是,没有耐心,不愿吃苦的人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选择了“赌一把,不成功便成仁”。


赌的结局尽人皆知。赌场老板为何个个发大财,概率摆在那里,你的胜率可能万分之一都不到。那些每天画图买六合彩的,智商捉急到这个程度,实在令人无语。


赌输的结局很惨,赌赢的结局也许更惨。赌输了,一切成空,说不定就此觉醒振作,虽然归零,但还可以重新开始。一旦轻易赌赢了,一生痴迷此道,永不复有披荆斩棘、砥砺奋进之志气,终将沉沦于暗黑的精神世界中。


3.“贪”之癌


我小学毕业时,因为要拍毕业照,父亲带我去浦南,预备赶墟后再去拍照。父亲挑着一担花生,8、9点钟样子我们便已到墟上,上午人头攒动,父亲的花生成色很好,不断有人出价,从1.8元/斤、2.0元/斤、2.2元/斤,至午前曾有人出价至2.5元/斤。


但父亲每次都加价0.2元/斤。上午卖不出去,到了下午,赶墟的人越来越少,到最后几乎无人问津,偶有一人来出价1.8元/斤,父亲无奈便卖了。之后赶去拍照,再赶路回家,天已经黑了。


父亲是六十年代的初中生,在那个时代已是蛮高的文化程度了。但父亲和母亲要用两副瘦弱的肩膀和几亩水田养活我们六姐弟,生活的艰辛困顿,已使他无暇去思索人生中许多浅显的道理。


但这件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这里提这个也是对孩提生活的一种怀念,还请老爹原谅我的不敬Image)。所求最多,所得最少,强烈的反差在一天中呈现。对我的心灵刺激,比上一年道德教育课还要深刻。


对金钱与物欲的过度渴求似乎是每个生命与生俱来、终生难弃的“乙肝抗原”。每一个人类个体,如果不能通过受教育和自我精神改造为自已注入“戒贪”的“乙肝抗体”,精神病毒深入骨髓,生命将因之而黯淡无光。


每个人获得经济成果,必然要与人交易、与人合作、与人博弈,投资他人或接受他人投资,雇佣他人或受人雇佣。这是一个经济链条,不是你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性贪者,不但要把肉吃了,还要把骨头也啃了,把汤都喝了,你想让别人只喝西北风,人家跟你玩个球!


4 治癌之方


上述“急、赌、贪”三兄弟,可谓世人之心理癌症。古人云“每日三省吾身”,当下几人能做到?无数人一生反复折腾,越整越惨,皆因心理之疾,不显于外,若自不能悟,对症下药更无从谈起?


生理之癌症,至今无药可治。心理之癌症,可治乎?


可治!


何方可治?


或许这就是秘方:“我在年轻的时候想明白了一些事,然后用一生的时间去坚守”——巴菲特这样想了,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于是乎,我们已记不请这位老先生占据世界富豪榜多少年了。


老巴绝对是世界富豪榜上最独特的存在。坐拥700亿美元财富(绝大部分随时可变现),却几乎未从事任何实际企业经营行为,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只有20几名员工,但每股市价20余万美元。


老巴同志年轻时想明白了什么?以致让他在个人经济战场取得如此前无古人的彪炳业绩!


每年有人花几十乃至几百万美刀去跟老巴吃一顿中午饭,其实有点好笑!这些人和金庸笔下的江湖菜乌跟武林至尊讨要“葵花宝典”一样样的。


老巴的“葵花宝典”是什么?是价值投资理论么?呸!这种基础投资理论几十年前就烂大街了,上过几堂经济课的人都能背出来,但世上还有谁能根据这套理论再整出个巴菲特二号出来。


那么这个“葵花宝典”是个什么鬼?如果巴菲特他老人家懂汉语,大概他就会告诉你:


“弱水三干,只取一瓢饮!”


就这么简单?

就是这么简单!

此话又何解?


老巴同志外表就一普通憨厚老头,内心世界却早已千锤百炼,诛心再修心,超然于物欲汪洋之上,度化为投资界的“如来佛祖”,驾着五彩祥云在投资江湖上空遨游,轻易决不出手,除非大肥的鲑鱼闯进法眼,如来神掌一伸,只这一瓢足也。


投资江湖中的各路神仙又是如何捕鱼的呢?请看浮世绘:八菩萨在岸边气定神闲地垂钓;五百罗汉坐着大船小船在水面上各种捞,偶见贪多求大的罗汉翻船入水;而成千上万的牛鬼蛇神们又急又饿,个个奋不顾身下水捉鱼,他们绝大多数将呛水而死,成为佛祖、菩萨和罗汉们的鱼。


你看懂了么?


江湖之大,鱼有万千种,只取一种,亦足以使你成为世界首富。心无定见、予取予求之人,哪种鱼都想捞,每天在水里扑腾,“近水者,易溺之”,终将沦为江湖大咖们网里的魚。


得到葵花宝典又如何?欲练此功,必先自宫!


自宫何物?欲念也!


要想成一方大神,必先诛心:勿急!勿赌!勿贪!


这似乎又是一个难解的“囚徒困境”:所求甚少,却要累积所得甚多。靠什么?老巴同志已经告诉你了:“ 用一生的时间去坚守”!


当你诛心之后再次修心,修炼出“一生坚守”的超绝定力,你与财富江湖的神佛菩萨们或许不再是咫尺天涯!


5 “一生坚守”——在“囚徒困境”中涅檠


1、成功的原点:


“只取一-瓢饮”的忍者神龟与财富大佬的距离有多远?


很远! 也很近!在电视剧《花千骨》里,仙界与蛮荒,隔着一个凡人无法逾越的“结界”。在每个经济求索者的内心世界里,大概也有这么一个“结界”,过了这个结界,你也可成为又一个“花千骨”,源源不断地释出洪荒之力,在财富江湖的长留山仙界修成正果。


这个“结界”,便是你成功的原点。


当美国老头Bruce Thelen在底特律举着牌子想见马云- 一面时,我们才知道:十余岁的青涩少年马云,从80年代初开始,在西湖边免费为2000多名歪果仁当过导游,只为学好英语、了解外面的世界,持续时间长过9年。


当你知道这些,你还会认为马云的成功是偶然的吗?即使没有孙正义和杨致远的投资,马云依然会取得巨大的成功。远大执着的信念,无穷无尽的挫折,经年不懈的努力,早已堆砌起他人轻易无法到达的成功原点,盛开与伟大,不管多久,终将到来。


所以,成功的原点,不是什么“第一桶金”,而是:你以你凡俗的躯壳为容器,以足够的努力、失败、困苦为原料,以愈挫愈勇的信念、反思、感悟为酒曲,去酿造一坛你心向往之的美酒。当发酵的时刻悄无声息地来临,你已然润物无声地越过了成功的原点,他人无觉,而你自知……。


从此,你拥有了正向累积财富的能力,哪怕一开始只是一丁点,但是你内心知道,越过原点,你已开启了几何累加模式,时间足以改变一切,你终将芬芳四溢,历久弥香。


2、在等待中修行


每一个人生,都会有无数的等待:等待四季轮回,花开花落;等待子女的降临与长成,等待父母的衰老与离去,等待身边的朋友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等待得到或失去,等待富有或贫穷……。


当等待的结果来临时,你是不堪一击,还是无坚不摧?


这取决于:你是在等待中迷茫与沉沦,还是在等待中修行与奋起。


曾国藩说,人生有三境:“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这位曾经的湖南愤青,在会试落榜把二十四史啃了一遍后,每逢人生挫败的时刻,不是借酒浇愁,而是读书、写日记、读史、反思、磨炼心性。真正做到屡败屡战,愈挫愈勇。


等待中的修行,让这位连考六次秀才都没过的“笨圣”,最终成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中国历史“半圣”,为近代人所推崇。


每一个在经济上真正成功的人,都有傲视群雄的“这一瓢”(只取一瓢饮)。财富江湖上有许多“大王”如: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玻璃大王、地产大王、酒店大王、甚至养鸡大王、养猪大王等等,不胜枚举。


这些“大王”的江湖称号,意味着他们把“这一瓢”发挥到了极致的境界。但你可知,他们为这种极致付出多少等待的时光?他们又在等待的时光里付出了什么?


孩子,你的“这一瓢”又在哪里?


它其实就是一条可供无数次复制的经济经验。是你在孤寂坚忍的等待中反复尝试、反复挫败、反复领悟,最终所总结出来的。你熟知它的一切规律、前提与极限。有了它,你可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贫穷到富有!


孩子,为了你的“这一瓢”,你准备付出多少等待?你又准备在等待中付出什么?


3、不谋横财


这个世界有无数人每天生活在发横财的狂想中无法自拔。既是横财,自然是要险中去求的。于是乎,骗子再拙劣,无数人争先入其彀中;赌徒无善终,无数人挺身飞蛾扑火。对他们而言,生命的意义,似乎就是发-笔横财,然后所有其他……,也就都有了。


有人类以来,这个群体的命运从未改变,社会的底层,相当一大部分由这类人构成。何以致此?很简单,这些横财癔症患者中的大部分人终将一无所获; 极少数的撞大运者,最终也不过是:精神上的丑汉,意外娶到一个妖艳的新娘(横财),新娘跑了(钱花完了),丑汉又沦为穷汉,物质与灵魂,俱归于虚无。


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财富大佬们成功的原点就是“第一桶金”,但如果你真的以为天上掉下“第一桶金”就能开始谱写财富神话,那就可笑了。在当今地产亢奋的时代,多少“拆二代”一夕之间揽入数以亿计的现金,但你几曾见过以“拆二代”起家的富豪?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谈论财富大佬们的“第一桶金”时,我们往往只关注了钱的多少与其传奇性,却忘记了大佬们在掘到第-桶金之前,也曾穷途末路,也曾膀徨无措,也曾欲哭无泪……。


这“第一桶金”,对历经千辛万苦、千锤百炼的大佬们而言,那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偶然的只是时间与地点的不同而已。


财富江湖上有太多的传奇,有的人,一开始是个神话,最后却成了笑话;有的人,-开始是个笑话,最终却成了神话。一生痴迷谋横财的人,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前者;而西湖边那个踽踽独行的丑少年,在世人的喧嚣狂躁中默默积累了无敌的精神财富,终究成为世人仰望的神话。


写到这里,我不禁也想吟诗一首:


欲财富自由,必先诛心!(一位父亲给子女的教诲)


《示儿》:一生永不谋横财,“第一桶金”在胸怀;纵使他人谓我呆,我自安然待花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