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財富自由,必先誅心!(一位父親給子女的教誨)

馬克思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他只是針對宏觀層面講的。古往今來的社會現實無數次證明,在微觀的個人層面,這句話也是超級大真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世間的各種矛盾,大至國與國之間、小至人與人之間,不管表象如何,絕大多數根源於經濟利益之爭。若用經濟以外的手段暫時擺平,矛盾只會愈累愈深,上至朝代興衰,下至眾生紛擾,概莫能外。


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要實質性解決問題,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此所謂“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一個人的成功,首先在個人經濟上要成功,倘若你褲兜比臉蛋還乾淨,縱有飛天之志,恐怕也只能在地上作蝸牛爬了。


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人就出生在羅馬。孩子,生於寒微的你,如果不能實現個人經濟的成功,有些人的起點,是你一生都無法到達的終點。


所以,孩子!不管你的夢想是上九天攬月,還是下五洋捉鱉,且放一邊。從你踏入人際社會的第一天始,先學會做第一件事——“賺錢”,你也可以稱之為“搞好個人經濟”。


當你插上經濟之翼,可以凌絕頂一覽眾山,可以臨碣石以觀滄海,世界之大美,觸手即可及,便不枉父母帶你到世上走這一遭。你喜歡的、想做的,-切的一-切,也才有了可能。


1 經濟之惑


孩子,接下去估計你要問了,個人經濟究竟如何搞法呢?


最重要的問題來了……,我也很困擾,時至今日,在這個課題上,我依然是一個失敗者。


但我想,我還是可以說說這個話題的。對於許多事情,失敗者總結的經驗,遠比成功者總結的經驗,要深刻得多!尤其作為一個父親,對孩子講述自己一生的得失,或許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

但又從何講起呢?


這實在是一個太過廣無邊際的話題。經濟問題涉及所有人群、貫穿每個人生命的始終。但所有人都如同處於一個無所不在的迷局中,誰也不能確切地告訴你,你的下一步該走向何方,因為他自已也無時不在惶惑中。


但凡有人“保證”你月賺10%以上的,不是騙子,就是傳銷,再不然就是精神病院跑出來的!如果你相信這些人,那你就是腦袋進水的大傻缺。


與經濟有關的課程(如:MBA、投資、金融、貿易、營銷等)是高校設置最廣的專業門類。或許你想說,我可以報考高校經濟類專業,畢業後自然就懂得如何搞好個人經濟了。


那你還是錯了!為什麼?原因有三:


其一、中國高校的宗旨,說白了就是培養打工仔的(清華北大培養高級打工仔)。而要搞好個人經濟,不管你有沒有成立企業實體,首先你要視自已為老闆,以自已為中心運作資金或資產,而不是等哪個老闆來賞賜你。


其二、這些課程不設想你沒錢怎麼開始。它們似乎不是要教窮人怎麼逐步變富,而是要教富人怎麼變得更富(其實這方面也基本扯淡,實踐意義很小,原因見下一條)。


其三、正如馬雲所說,經濟學家首先是個數學家,他對數學模型有興趣,對昨天的數據有興趣,對總結過去的商業模式有興趣。讓一個對昨天有興趣的人去教你判斷未來,這是悲哀!迄今為止,未聽聞有經濟學家或教授下海經商或投資發大財的案例,靠耍嘴皮子瞎忽悠發財的倒有,如郎鹹平。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管多麼著名的學府,以為通過上課讀書就能獲得個人經濟成功捷徑的想法,純屬天方夜譚!


那麼,究竟路在何方呢?


別急,先說點別的.....


2 功夫在“詩”外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84歲的陸游給兒子陸遹寫了一首詩《示子遹》,詩的最後一句為“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句話,凝聚了這位終年86歲大文豪畢生的生活智慧。


世間萬物,觸類皆可旁通。作詩時,功夫在詩外;搞個人經濟,歷經挫折與失敗者,定能悟到:經濟要搞好,功夫其實也在“經濟”之外。


大眾皆以為,人類之所以成為地球上萬物生靈之主宰,乃因人類具備“思維”之能力,所以智力決定一切。中國的絕大多數家長,窮盡一生所能去開發孩子的智力,以為孩子考試考得越好,表示智商越高,今後便-切OK。


但這種想法何其幼稚!人類中具備同等智慧與思維能力者,有人獨佔鰲頭、擊輯中流;有人卻問天呵壁、日暮途窮。原因何在?


追本窮源,個人經濟成敗之關鍵,與人生中的諸多方面相似。心態不同,結局便迥然不同!


好的心態,能讓你以客觀超脫的視角觀察人與社會,以平和從容的情緒為人處世,以淡然超然的態度面對利益之爭。它可以讓-個智力平凡的人煥發人性的光芒,變得智慧許多。


反之,一個人心態不好,情緒左右智力,對社會、他人、自身都會產生種種負性暗示,最終小腦袋指揮大腦袋,智商再高,也是枉然了。


好心態體現在經濟行為上,就好比在一個人身上事先注射了清除經濟癌細胞的疫苗。這麼經濟癌細胞都是些什麼鬼?它們就是:“急”、“賭”、“貪”三兄弟。


這三個字,小學生也能在半秒內看懂。但很少有人能深刻領悟:經濟失敗的人,近乎100%是被這三兄弟打敗的。不能修煉出“戒急”、“戒賭”、“戒貪”之免疫力的人,要想獲得個人經濟上真正的成功,估計得等祖墳上冒出十丈高的青煙。


3 經濟癌細胞之瘍


1、“急”之癌:


古人云:“寒門難出貴子”,大眾難免以為是社會不公所致,但問題可能恰恰出在這些寒門子弟的主觀意識形態上。你不能否認,這個群體中的大部分人,窮怕了,夢寐以求的,便是大發一筆橫財,越快越好,可以立馬改變窘狀,然後買房買車,再娶個美嬌娃,衣錦還鄉,好不風光……。


慾望一旦充盈大腦,智慧只能退守腳後跟,所有的行為一開始就註定要偏離正確的人生軌道。


你所求的“橫財”將從何而來?


幾千年來人類孜孜以求,花樣有的是。傳統的如賭博、驢打滾、走私、詐騙。近現代層出不窮的如傳銷、彩票、股票、期貨、高息集資、P2P融資、ICO比特幣等等。當此網絡新時代,還會有無數花樣推陳出新,無時不刻改寫無數無辜的人生。


甫出校門之青年,尚未從“王者農藥”中醒過神來,因無知而無畏,目迷五色而難以自持,一旦墮入此中之道,人生再無復光明可言。


2、“賭”之癌


此處之“賭”,非指你在賭桌上揮灑生命與青春(這類人已然雖生猶死,毋須多言),而是指你以“賭徒之心理”從事一生中的許多重要行為,特別是經濟行為。


套用現在的經濟流行語,前者為實體賭博,後者為虛擬賭博。表面上,此賭非彼賭,實際上,後者為禍更烈。用武俠小說的行話來講,這是內傷,若非天字輩高手,根本無法自我運功療傷。


草芥賭徒,何來天字輩高手內功?所以,淪為“心理賭徒”者,基本已告不治,除非你前世有佛緣,佛祖遣大德高僧來度你。


歷史演義和影視故事中,為烘托人物的傳奇性,許多人一“賭”定終生,從此踏上人生的巔峰:韓信背水一戰,鄧艾陰平奇襲;李愬雪夜入蔡州,劉秀一戰定昆陽……。


浮躁而不學無術者,自然無法理解這些中華奇才的跌宕人生與鳳凰涅架,以為凡事皆可“賭”而勝之,動輒傾盡所有,動輒砸鍋賣鐵,動輒絲毫不留餘地,動輒把話說絕、把事做絕。


這些或因年輕、或因淺薄、或因狂妄的“心理賭徒”,在一廂情願、幾無絲毫勝算的孤注一擲之後,結局必是物質上一無所有,精神上一地雞毛。與牌桌上的賭徒相比,後果的嚴重性有過之而無不及。


中國人好賭成風,世界人民為之側目。表面上的原因是中國人信奉“金錢至上”;但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中國人太多了,成功的路太狹窄、太漫長了……


於是,沒有耐心,不願吃苦的人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選擇了“賭一把,不成功便成仁”。


賭的結局盡人皆知。賭場老闆為何個個發大財,概率擺在那裡,你的勝率可能萬分之一都不到。那些每天畫圖買六合彩的,智商捉急到這個程度,實在令人無語。


賭輸的結局很慘,賭贏的結局也許更慘。賭輸了,一切成空,說不定就此覺醒振作,雖然歸零,但還可以重新開始。一旦輕易賭贏了,一生痴迷此道,永不復有披荊斬棘、砥礪奮進之志氣,終將沉淪於暗黑的精神世界中。


3.“貪”之癌


我小學畢業時,因為要拍畢業照,父親帶我去浦南,預備趕墟後再去拍照。父親挑著一擔花生,8、9點鐘樣子我們便已到墟上,上午人頭攢動,父親的花生成色很好,不斷有人出價,從1.8元/斤、2.0元/斤、2.2元/斤,至午前曾有人出價至2.5元/斤。


但父親每次都加價0.2元/斤。上午賣不出去,到了下午,趕墟的人越來越少,到最後幾乎無人問津,偶有一人來出價1.8元/斤,父親無奈便賣了。之後趕去拍照,再趕路回家,天已經黑了。


父親是六十年代的初中生,在那個時代已是蠻高的文化程度了。但父親和母親要用兩副瘦弱的肩膀和幾畝水田養活我們六姐弟,生活的艱辛困頓,已使他無暇去思索人生中許多淺顯的道理。


但這件事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在這裡提這個也是對孩提生活的一種懷念,還請老爹原諒我的不敬Image)。所求最多,所得最少,強烈的反差在一天中呈現。對我的心靈刺激,比上一年道德教育課還要深刻。


對金錢與物慾的過度渴求似乎是每個生命與生俱來、終生難棄的“乙肝抗原”。每一個人類個體,如果不能通過受教育和自我精神改造為自已注入“戒貪”的“乙肝抗體”,精神病毒深入骨髓,生命將因之而黯淡無光。


每個人獲得經濟成果,必然要與人交易、與人合作、與人博弈,投資他人或接受他人投資,僱傭他人或受人僱傭。這是一個經濟鏈條,不是你一個人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性貪者,不但要把肉吃了,還要把骨頭也啃了,把湯都喝了,你想讓別人只喝西北風,人家跟你玩個球!


4 治癌之方


上述“急、賭、貪”三兄弟,可謂世人之心理癌症。古人云“每日三省吾身”,當下幾人能做到?無數人一生反覆折騰,越整越慘,皆因心理之疾,不顯於外,若自不能悟,對症下藥更無從談起?


生理之癌症,至今無藥可治。心理之癌症,可治乎?


可治!


何方可治?


或許這就是秘方:“我在年輕的時候想明白了一些事,然後用一生的時間去堅守”——巴菲特這樣想了,這樣說了,也這樣做了。於是乎,我們已記不請這位老先生佔據世界富豪榜多少年了。


老巴絕對是世界富豪榜上最獨特的存在。坐擁700億美元財富(絕大部分隨時可變現),卻幾乎未從事任何實際企業經營行為,他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只有20幾名員工,但每股市價20餘萬美元。


老巴同志年輕時想明白了什麼?以致讓他在個人經濟戰場取得如此前無古人的彪炳業績!


每年有人花幾十乃至幾百萬美刀去跟老巴吃一頓中午飯,其實有點好笑!這些人和金庸筆下的江湖菜烏跟武林至尊討要“葵花寶典”一樣樣的。


老巴的“葵花寶典”是什麼?是價值投資理論麼?呸!這種基礎投資理論幾十年前就爛大街了,上過幾堂經濟課的人都能背出來,但世上還有誰能根據這套理論再整出個巴菲特二號出來。


那麼這個“葵花寶典”是個什麼鬼?如果巴菲特他老人家懂漢語,大概他就會告訴你:


“弱水三幹,只取一瓢飲!”


就這麼簡單?

就是這麼簡單!

此話又何解?


老巴同志外表就一普通憨厚老頭,內心世界卻早已千錘百煉,誅心再修心,超然於物欲汪洋之上,度化為投資界的“如來佛祖”,駕著五彩祥雲在投資江湖上空遨遊,輕易決不出手,除非大肥的鮭魚闖進法眼,如來神掌一伸,只這一瓢足也。


投資江湖中的各路神仙又是如何捕魚的呢?請看浮世繪:八菩薩在岸邊氣定神閒地垂釣;五百羅漢坐著大船小船在水面上各種撈,偶見貪多求大的羅漢翻船入水;而成千上萬的牛鬼蛇神們又急又餓,個個奮不顧身下水捉魚,他們絕大多數將嗆水而死,成為佛祖、菩薩和羅漢們的魚。


你看懂了麼?


江湖之大,魚有萬千種,只取一種,亦足以使你成為世界首富。心無定見、予取予求之人,哪種魚都想撈,每天在水裡撲騰,“近水者,易溺之”,終將淪為江湖大咖們網裡的魚。


得到葵花寶典又如何?欲練此功,必先自宮!


自宮何物?慾念也!


要想成一方大神,必先誅心:勿急!勿賭!勿貪!


這似乎又是一個難解的“囚徒困境”:所求甚少,卻要累積所得甚多。靠什麼?老巴同志已經告訴你了:“ 用一生的時間去堅守”!


當你誅心之後再次修心,修煉出“一生堅守”的超絕定力,你與財富江湖的神佛菩薩們或許不再是咫尺天涯!


5 “一生堅守”——在“囚徒困境”中涅檠


1、成功的原點:


“只取一-瓢飲”的忍者神龜與財富大佬的距離有多遠?


很遠! 也很近!在電視劇《花千骨》裡,仙界與蠻荒,隔著一個凡人無法逾越的“結界”。在每個經濟求索者的內心世界裡,大概也有這麼一個“結界”,過了這個結界,你也可成為又一個“花千骨”,源源不斷地釋出洪荒之力,在財富江湖的長留山仙界修成正果。


這個“結界”,便是你成功的原點。


當美國老頭Bruce Thelen在底特律舉著牌子想見馬雲- 一面時,我們才知道:十餘歲的青澀少年馬雲,從80年代初開始,在西湖邊免費為2000多名歪果仁當過導遊,只為學好英語、瞭解外面的世界,持續時間長過9年。


當你知道這些,你還會認為馬雲的成功是偶然的嗎?即使沒有孫正義和楊致遠的投資,馬雲依然會取得巨大的成功。遠大執著的信念,無窮無盡的挫折,經年不懈的努力,早已堆砌起他人輕易無法到達的成功原點,盛開與偉大,不管多久,終將到來。


所以,成功的原點,不是什麼“第一桶金”,而是:你以你凡俗的軀殼為容器,以足夠的努力、失敗、困苦為原料,以愈挫愈勇的信念、反思、感悟為酒麴,去釀造一罈你心嚮往之的美酒。當發酵的時刻悄無聲息地來臨,你已然潤物無聲地越過了成功的原點,他人無覺,而你自知……。


從此,你擁有了正向累積財富的能力,哪怕一開始只是一丁點,但是你內心知道,越過原點,你已開啟了幾何累加模式,時間足以改變一切,你終將芬芳四溢,歷久彌香。


2、在等待中修行


每一個人生,都會有無數的等待:等待四季輪迴,花開花落;等待子女的降臨與長成,等待父母的衰老與離去,等待身邊的朋友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等待得到或失去,等待富有或貧窮……。


當等待的結果來臨時,你是不堪一擊,還是無堅不摧?


這取決於:你是在等待中迷茫與沉淪,還是在等待中修行與奮起。


曾國藩說,人生有三境:“少年經不得順境,中年經不得閒境,晚年經不得逆境”。這位曾經的湖南憤青,在會試落榜把二十四史啃了一遍後,每逢人生挫敗的時刻,不是借酒澆愁,而是讀書、寫日記、讀史、反思、磨鍊心性。真正做到屢敗屢戰,愈挫愈勇。


等待中的修行,讓這位連考六次秀才都沒過的“笨聖”,最終成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的中國歷史“半聖”,為近代人所推崇。


每一個在經濟上真正成功的人,都有傲視群雄的“這一瓢”(只取一瓢飲)。財富江湖上有許多“大王”如:鋼鐵大王、石油大王、玻璃大王、地產大王、酒店大王、甚至養雞大王、養豬大王等等,不勝枚舉。


這些“大王”的江湖稱號,意味著他們把“這一瓢”發揮到了極致的境界。但你可知,他們為這種極致付出多少等待的時光?他們又在等待的時光裡付出了什麼?


孩子,你的“這一瓢”又在哪裡?


它其實就是一條可供無數次複製的經濟經驗。是你在孤寂堅忍的等待中反覆嘗試、反覆挫敗、反覆領悟,最終所總結出來的。你熟知它的一切規律、前提與極限。有了它,你可以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貧窮到富有!


孩子,為了你的“這一瓢”,你準備付出多少等待?你又準備在等待中付出什麼?


3、不謀橫財


這個世界有無數人每天生活在發橫財的狂想中無法自拔。既是橫財,自然是要險中去求的。於是乎,騙子再拙劣,無數人爭先入其彀中;賭徒無善終,無數人挺身飛蛾撲火。對他們而言,生命的意義,似乎就是發-筆橫財,然後所有其他……,也就都有了。


有人類以來,這個群體的命運從未改變,社會的底層,相當一大部分由這類人構成。何以致此?很簡單,這些橫財癔症患者中的大部分人終將一無所獲; 極少數的撞大運者,最終也不過是:精神上的醜漢,意外娶到一個妖豔的新娘(橫財),新娘跑了(錢花完了),醜漢又淪為窮漢,物質與靈魂,俱歸於虛無。


很多人想當然地以為,財富大佬們成功的原點就是“第一桶金”,但如果你真的以為天上掉下“第一桶金”就能開始譜寫財富神話,那就可笑了。在當今地產亢奮的時代,多少“拆二代”一夕之間攬入數以億計的現金,但你幾曾見過以“拆二代”起家的富豪?


當我們津津樂道於談論財富大佬們的“第一桶金”時,我們往往只關注了錢的多少與其傳奇性,卻忘記了大佬們在掘到第-桶金之前,也曾窮途末路,也曾膀徨無措,也曾欲哭無淚……。


這“第一桶金”,對歷經千辛萬苦、千錘百煉的大佬們而言,那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一種必然。偶然的只是時間與地點的不同而已。


財富江湖上有太多的傳奇,有的人,一開始是個神話,最後卻成了笑話;有的人,-開始是個笑話,最終卻成了神話。一生痴迷謀橫財的人,最好的結局也不過是前者;而西湖邊那個踽踽獨行的醜少年,在世人的喧囂狂躁中默默積累了無敵的精神財富,終究成為世人仰望的神話。


寫到這裡,我不禁也想吟詩一首:


欲財富自由,必先誅心!(一位父親給子女的教誨)


《示兒》:一生永不謀橫財,“第一桶金”在胸懷;縱使他人謂我呆,我自安然待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