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华严经》

话说释迦牟尼开悟以后,吸引了不少粉丝,佛教就这样诞生了,当佛陀活着的时候,弟子们没事就找他唠嗑,询问很多问题,那关于教义呢,自然佛说啥就是啥,谁也不会有意见,可佛陀死去以后,最终解释权没有了,大家都觉得自己说的对,开始刷存在感,慢慢的佛教就分成了两派,一派是资深长老组成,认为一定要听佛祖的话,他们属于上座部。那一派是普通僧侣组成,认为应该接地气,他们属于大众部。这个时候,佛教分裂了,而大众部慢慢变成主流,就成了大乘佛教,好比一辆大公共汽车。而上座部玩命苦修,提升自我,就成了小乘佛教,好比一辆小出租车。那今天要聊的《华严经》就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

在大乘佛教里有三部公认的“经王”,分别是《华严经》《法华经》和《楞严经》。其中最被推崇的,正是被称为“经王之王”的《华严经》。

再读《华严经》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陀悟道后宣说的第一部经典,含摄其全部教法精义,直接彰显了佛陀广博无尽、圆融无碍的因行果德,堪称“经中之海”,无所不摄,展现出巍巍壮观、不可思议的境界。

那到底《华严经》说了什么呢?

其实就是一句话:何为初心?

再读《华严经》

纳兰性德曾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在这个时代,初心常常被我们遗忘,往往便“等闲变却故人心“,到头来总是“却道故人心易变”。

再读《华严经》

如果没有《华严经》,我们将永远不知道:生命是如何诞生的,最终又将去向哪里?

宇宙是如何诞生的?诸佛菩萨的生命品质,到底有怎样的功德?

我们拥有的生命到底有怎样的过患?

诸多看不见的因缘中,到底什么是需要我们安住的?

我们生命的源泉是什么?

再读《华严经》

我们如何获得生命的自由?

那最后,摘录十句《华严经》经典与大家共享


  • 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入于众生心室,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烦恼业,种种暗障,悉能除尽。
再读《华严经》

浅注:就像手执一盏明灯进入暗室,刹那间破除百千年的黑暗。菩萨的觉悟心灯也是这样,能够进入众生无始以来的心灵暗室,百千万亿的劫数、烦恼、业障,全部因光芒而消失无踪。


  • 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再读《华严经》

浅注:佛土上所生的五色植物,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一片叶子就是一个佛。此为譬喻,意为三千大千世界摄于一微尘,一微尘中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再读《华严经》

浅注:犹如莲花出于水而不沾水,犹如日月运行于天空而不停息。心应如莲花般高洁出尘,也如日月般光明流转。


  •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再读《华严经》

浅注:这是佛陀于菩提树下初悟道时发出的感叹。一切众生,本具足佛性,身虽异而佛性唯一,只因为妄想和执着,迷失了真我,遮蔽了本心,不能见到清净自性。


  • 欲为诸佛龙象,先做牛马众生。
再读《华严经》

浅注:龙象为诸佛坐骑,牛马为众生仆从,都是服务者,性质相同,只是境界有差别。这句话体现的正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普渡众生,方能成佛。


  • 尘尘混入,刹刹圆融。
再读《华严经》

浅注:空间中粒粒微尘混同一体,时间中每一刹那圆融相续。


  • 住一切世界,心无所著。

浅注:身遍三千大千世界,而心虚空无迹。


  • 知身从缘起,究竟无所著。
再读《华严经》

浅注:知道此身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此身无非因缘和合面貌,由十二因缘,过去因造就现在果,现在因成为未来果,断当下习性之流动,空性现前,没有什么好执著贪取的。


  •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水少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再读《华严经》

浅注:日子一天天过去,寿命一日日减短,如同水中的鱼越来越少,又有什么快乐可言?人们应当拼命勤奋精进,如同去熄灭头上烧着的头发,常常觉察到人生的无常,提醒自己万万不可懈怠而贪图安逸。


  • 应观一切法界如幻,诸佛如影,菩萨行如梦,佛说法如响,一切世间如化,业报所持故。差别身如幻,行力所起故。一切众生如心,种种杂染故。一切法如实际,不可变异故。
再读《华严经》

浅注:应如如观照法界一切皆是虚幻,诸佛都如幻影,菩萨行如同梦境,佛说法只是音声,世间一切如同幻化,诸种假相都源于业力的执著抱持。差别也是虚幻,只因行动而起。一切众生之心等同佛心,只是受到种种杂染。以为法是实有的,是因为抱有寻求不可变异的永恒之物的妄执。

我是《历史逗你玩》,浅读一些经典,希望与你有所共鸣,如果喜欢,欢迎关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