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讀書:《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簡單讀書:《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本書作者張宏傑先生,是當代中國知名歷史學者,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除了這本《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他還有《飢餓的盛世》《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等著作。


本書介紹:


1、作為一介書生的曾國藩憑什麼創立了湘軍?


答:曾國藩的性格是非常的巴蠻,這是湖南人的方言,在湖南本地語境中這個詞彙可能帶有貶義,說一個人固執,不靈活,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又代表著能硬著頭皮做事,執著,敢作敢為。而曾國藩之所以可以創造湘軍跟這種性格特徵是分不開的。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跟清朝形成了南北對立的局面,這個時候清朝的八旗軍和綠林軍腐朽不堪,毫無戰鬥力,於是清政府就鼓勵地方官員自行招募士兵,抗擊太平軍。曾國藩一個長期在中央任職的文官,完全沒有地方工作經驗,而且不懂軍事,徵兵,練兵,徵糧,徵餉,戰術後勤一竅不通,那怎麼辦呢?只能巴蠻著幹。


首先兵源問題,曾國藩直接在湖南本地招募士兵,而且必須是要求天性淳樸的農民,招募以後,不僅經受嚴格的軍事訓練,而且還要配合儒家禮教的政治教育,當時有人嘲笑,說儒生帶鄉奴,但是經過這種訓練以後,拉起來的隊伍紀律嚴明,戰鬥力可靠,後來這些人就成為湘軍的基本班底。


緊接著是後勤保障,湖南招募的軍隊理應是由湖南地方官員負責,但這些軍隊是體制內的官員在體制外招募的,合法性不強,又因為戰爭導致地方的財政吃緊,再者,晚晴時期官場腐敗,這一系列原因導致地方官員對曾國藩的支持非常的不積極,曾國藩的解決辦法就是巴蠻,不斷的給咸豐皇帝上書,冒著犧牲政治生命的風險,逼迫皇帝給他統領地方的大權,同時還要給與湘軍合法性的地位,甚至還彈劾湖南和江西兩位巡撫下臺,強逼地方支持湘軍作戰。


如此這般,才把湘軍建立起來。


2、曾國藩是如何鎮壓太平天國的?


答:太平軍的戰鬥力極強,大兵團運動作戰經驗比曾國藩強幾個數量級,當時的太平軍在三個月之內,可以一路攻城略地,並轉戰三到四個省份,連續發起數次大規模戰役,戰爭範圍波及大小數十個城池和據點。因此在早期曾國藩是屢戰屢敗,險些跳江自殺,後來曾國藩上書朝廷的時候把屢戰屢敗四個字改為屢敗屢戰,隨後重整旗鼓,吸取教訓和經驗,逐步發展壯大,依靠結硬寨,打呆仗的這種戰術風格,通過挖壕溝和建立工事的方式一步一步瓦解太平軍的力量,並最終取得勝利。


3、曾國藩到底是一個清官還是貪官?


答:曾國藩從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胸懷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所以從進入官場以來,就給自己定了很高的政治目標。在前期的官場生涯中,曾國藩堅持不結黨營私,不貪汙受賄,保持著高潔的操守。但當他想把這種理想推廣到整個官場的時候,他發現這件事太難了,因為他當時所處的環境太糟糕了。先是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的爆發,清王朝戰敗,道光帝喪失了銳意改革的進取心,整個清王朝死氣沉沉,大家都秉持著,少說話,多磕頭的為官哲學,緊接著又是太平天國的運動爆發,眼看著這個帝國就要大廈將傾。


曾國藩這個時候就非常渴望用自己的個人努力改變這一切,結果沒想到用力過猛,前面說了先是彈劾兩省巡撫,又是強逼咸豐皇帝要權,更過分的是曾國藩父親去世,按慣例要去丁憂,一般這個情況皇帝就要挽留,這樣就可以忠孝兩全,結果曾國藩反而要挾咸豐要給他督撫大權,咸豐本來就看不上曾國藩的處事風格,直接收回兵權,讓他回老家守孝去了。一般按道理,這等於說政治生命結束了。


這次罷官讓曾國藩很受打擊,他開始反思自己,為什麼忠心為國反而得不到信任和支持呢?於是曾國藩開始找來《道德經》《莊子》和《南華經》來讀,關鍵是這個時候曾國藩已經轉變心態了,學會用第三方的角度來審視自己了,於是他吸收了道家的無為和辯證的思想,徹底轉變了自己以前做事巴蠻,過分要強和缺乏彈性寬容的處事態度。


後來重返官場後,瞬間給人感覺脫胎換骨,去到地方開始知道逐一拜訪各級官僚了,開口就是向對方請教,並且做事開始圓滑,對於官場的潛規則也可以接受了,比如辦事也知道塞塞銀子,讓人家舒服。這種變化與轉型逐步就獲得了同僚的認可,在咸豐皇帝死後,實際掌權的慈禧也對他十分信任。


那是不是說,曾國藩就等於放棄了自己的操守,變成了一個平庸的貪官了呢?當然不是,張宏傑先生對曾國藩一生的財務收支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發現他的全部收入最終應該可以留下180萬兩,但實際曾國藩去世只留下1%,也就是1萬八千兩,而且這個錢最後還給他辦喪事用了,等於說一生下來,財務收支是零,沒有為自己攢一分錢。他的私生活也基本跟苦心僧沒什麼區別。


曾國藩貪汙受賄,純粹是為了政治利益,依靠這些在官場上與人打交道,這些灰色收入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當曾國藩面對自己的時候是高潔的當之無愧的聖徒,但是面對整個官場的時候,又是圓滑務實的政治實幹家。


4、曾國藩為什麼會迷信算命,風水等神秘文化?以及如何看待西方科技?


答:一個終身保持強烈求知慾的人,對於神秘文化一定會保留一份好奇和寬容,他也不可能對西方科技有什麼深層次的認識,但是因為這種求知慾和包容,曾國藩才會成為洋務運動的推動者,創辦江南製造總局,這是歷史的侷限,我們不能用現代的眼光去要求過去的人。


個人哲思:


我很小的時候,就看過曾國藩的傳記,當時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剛建立起來的水師被太平軍重創,曾國藩準備跳江自殺,然後被手下攔了下來,當時我很震驚,我沒想到這麼厲害的人物,居然也會有這種時候。這讓我覺得無論什麼人物,都是會遇到困難的,因此堅定了面對困難的決心。


若干年後再回頭看曾國藩則有了很多更復雜的想法,其實每個人都要經過一個開竅的階段,遇到挫折以後的反思,然後再重新出發,但是這種開竅,就好像是裝備升級,思想升級,它的威力取決於你前面所積累的東西,就好像現在你有一把劍,現在要給這把劍升級,那麼如果之前這把劍是木劍,就會升級為鐵劍,但是如果之前就是鐵劍,則會升級為鋼劍,因此在開竅之前人的積累是特別重要的事情,如果一味的尋求思想上的開竅和一種靈性的提升,脫離了實踐,則反而對人不利,慧極必傷,情深不壽,早開竅了不行,晚開竅了也不行,時機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是得有一貫之的追求和理想。


曾國藩一直以來都很值得學習,其原因就在於,他生動演繹了一個懷揣著完美理想並想要去改變社會的人是如何經過挫折,絕望,既而反思,融合,又堅守初心,最終達成自己宏偉目標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從空想到務實的過程,也是如何兼顧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過程。很多人的矛盾在於此,要麼停留在空想之中一事無成,要麼則轉化為完全的現實進而固化,尤其是年輕人初入社會,總會有這樣的強烈衝突,但很顯然這並非是一個選擇題,雖然做一個選擇題似乎會更容易。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從曾國藩身上學到如何不做選擇題,而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另外曾國藩的練兵問題,讓我想到管理員的黨指揮槍,在企業管理中,對於銷售團隊的掌控其實也要借用類似的方法,除了業績導向,價值觀導向是重中之重,當然這個馬雲的阿里巴巴已經有太多的實踐例子可以學習。至於神秘文化的問題,也讓我想到馬雲去拜訪大師王林的事情,確實,如果一個人要永遠保有求知慾而不固化,那麼這是必須所承受的代價,就像現在知乎上的無腦反中醫,或者無腦反傳統文化,有的人學了一點知識,別人看看星座,他就要在旁邊說,哎呀看什麼星座,這些都是騙人的,一旦有了這種思維的東西,就會把人引入思維固化和減少求知慾的道路,我們一定要保持健康的心態,信不信是一回事,了不瞭解是另外一回事,多看看多想想,總歸是好的,很多現象不理解,現別急著拒絕,抗拒,思考思考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