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可憐“討好型人格”:有多討好,就有多自私

別再可憐“討好型人格”:有多討好,就有多自私


01

其實,根本沒有“討好型人格”


今天,我想先澄清一些誤會。


在後臺看讀者留言,經常會看到“討好者”的苦惱。

有的人從來不懂拒絕,容易被人支配,已經不知道什麼是開心了。

別再可憐“討好型人格”:有多討好,就有多自私


有的人總是委屈自己去滿足別人,活得小心翼翼,很討厭這樣的自己。

別再可憐“討好型人格”:有多討好,就有多自私

有的人總是把最好的給別人,處處犧牲自己,一切圍繞著別人的需求和感受轉。

別再可憐“討好型人格”:有多討好,就有多自私

自從蔣方舟自爆自己曾是“討好型人格”之後,這個詞就開始流行開來。

她不會跟人產生任何衝突,不自信,怕被否定,怕別人不喜歡自己。

哪怕別人侵犯了自己的原則和底線,自己心裡已經很不爽,也不會表達憤怒。

在愛情裡,她也從來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不會吵架,怕對方不高興。

她很痛恨這樣的自己。

別再可憐“討好型人格”:有多討好,就有多自私

“討好型人格”的人在關係裡,總是怕說錯話,怕做錯事,怕得罪人。

總是照顧所有人的情緒,取悅別人,唯獨忽略自己。

遇到剋扣工資的老闆,推卸工作的同事,只會翹腳不做家務的伴侶......

即使內心已經積攢了無數憤怒,一口氣提上來又默默咽回去。

多少人活著活著,就把自己憋出病來。

誰讓自己習慣了討好別人呢?

為了不被討厭,自己什麼都做得出來。

“討好型人格”的確挺慘的,什麼都好,唯獨對自己不好,活得很累,很壓抑,很委屈……

但今天我想要告訴你,心理學上根本就沒有“討好型人格”這個學術概念,這只是一個流行的文學說法。

我們那麼討厭“討好型人格”,是因為這幾年對這個詞有點汙名化了,一說出來就帶著濃濃的貶義色彩。

一旦覺得自己符合“討好型人格”的說法,不願承認接受,甚至覺得好卑微啊,有種羞恥感。

其實,我們都誤解了“討好型人格”。


02

沒想到吧,你是一顆“洋蔥”


所謂的“討好型人格”,其實最接近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布萊恩·利特爾在《突破天性》一書中提出的比喻——“洋蔥型人格”,學名叫“高自我監控型”人格。

“高自我監控型”人格就像一顆洋蔥,當你一層層地剝開它,卻發現沒有內核,沒有本質的自我。

高度自我監控者很在意別人的眼光,會調整自己的行為,來契合社會規範和所處情境對他們的期望。

因此,他們的自我可以被分解成附屬的、專門化的自我,去應對不同的情境需要。


也就是根據周圍的具體情境,用不同的自我去靈活調整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努力去迎合世界。

比如,在職場上,你可能是一個很會察言觀色、受人歡迎,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混得風生水起的“老油條”。

在家庭裡,你可能是一個對伴侶體貼、對父母孝順、對孩子負責的家庭主心骨。

在朋友中,你可能又變成了一個時刻照顧大家感受、安排一切的靈魂人物。

在各種社交場合中,高度自我監控者常常會想“這種環境要求我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怎樣才能成為那樣的人?”

就像一條“變色龍”,善於審時度勢,能跟隨環境改變體色。


看起來很牛啊。

而且,只要不走極端,高自我控制型人格也有它獨特的人格優勢。

過度討好的確可能會給人帶來很大困擾,但適度的討好卻是可以給人帶來成功的。

《突破天性》中提到:


“高自我監控者更有可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在工作團隊中,高自我監控者更有可能成為領導者;在涉及‘跨邊界’的管理位置上,他們也會得到更高的評價,因為跨邊界的管理崗位需要人們關注多樣化的任務和社會線索。”

因此,“洋蔥型”的人在社會上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有很強的靈活性,可以根據需要去表現多元化的自我。

但為什麼人們普遍討厭做一顆“洋蔥”呢?


03

為什麼做一顆洋蔥

會讓你覺得羞恥


做一顆“洋蔥”,意味著你要壓抑自己最原始的天性、感受、情緒,去迎合世界的期待,討好別人。

但周圍的聲音都在說,你討好別人、討好世界卻忽略自己,是不對的。

你要做自己,要順應自己的感受,不要壓抑你的天性。

所以討好者的內心會有很強烈的衝突,一方面忍不住討好,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

一個討好者是備受鄙視的。

不僅是外界,自己也鄙視自己,不斷自我攻擊:我怎麼就那麼慫,那麼沒用?

羞恥感就這麼來了。

討好者的內心,一直想活得自我一點,自由灑脫一點。

但往往很難改變。

為什麼呢?

既然這麼痛苦,為什麼還要繼續討好呢?

心理諮詢師叢非從曾在一篇文章中認為,所有讓你痛苦的關係都有一個共通點:不滿意,捨不得,離不開。

因為離開的代價是,在擺脫痛苦的同時,要放棄這段關係帶給你的福利,也就是好處。

在討好的關係中也是如此。

你之所以無法放棄討好別人,就是因為你一直在討好的關係中得到了你想要的好處呀。

如果你在討好的關係裡沒有一點獲益,你不會堅持這種討好行為的。

也就是說,你的討好行為,都是經過你的大腦思考、或者潛意識做出的主動選擇。

那些你想要的好處,恰好是你安全感的組成部分,是一個人正當的需求。比如讓別人喜歡自己,認可自己,讓關係和諧。

討好者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在這個世界存活而已。

但討好者的痛苦之處在於,一方面在討好中獲得了關係的好處,另一方面又討厭自己這樣。

於是不斷自我攻擊,不接受討好的自己,把自己的精力都耗盡了。

仔細想想,你的“討好”為你爭取了多少好處呢?

你“討好”家人,是不是收穫了更多家人的愛、更和諧的家庭關係?

你“討好”朋友,是不是得到了更深刻、更真誠的友誼?

你“討好”同事,是不是在職場上得到了更多的幫助、更好的人緣、更多的晉升機會?

如果你的討好行為給你帶來了這麼多想要的好處,你還要攻擊自己,未免對自己太殘忍了。


04

可以討好別人,但也要取悅自己


別再苛責自己的討好行為,讓自己陷進痛苦、委屈的泥潭裡了。

如果你也能看見自己“討好”行為背後隱藏的關係需求,跳出來,抱抱那個委屈的自己。

那顆剝開就層層流淚的“洋蔥”,太需要你的接納了。

把討好,當成我們尋求某些關係的策略。

主動選擇權掌握在自己手裡,什麼情境下需要討好,什麼情境下可以自由地做自己。

如此,便能和那個討好的自己和諧共處,

正如心理學家布萊恩·利特爾認為,面對自己的人格特性:最有效的態度,是靈活的自我監控。

娛樂圈出了名人緣好的主持人何炅,不管是主持晚會參加綜藝節目,他總是表現得很貼心,照顧著所有人的感受,自己怎麼樣都可以。

他在《拜託了冰箱》裡,談起王大陸的性格時,說過一段關於“討好型人格”的話:


“有的時候你覺得討好好像是一個貶義詞,就覺得我低於你,我才討好。


但其實只有自信的人,才敢去討好別人,我不但可以弄好我自己,我還可以讓你開心。


而且在整個過程中,我不辛苦的,我也沒有為難自己,我自己很習慣甚至很享受這樣。這種人是最好的朋友。”


坦然接受自己的討好,討好別人,也要取悅自己,活得通透。


別再可憐“討好型人格”:有多討好,就有多自私


如果你為了自己的需求去討好別人,迎合世界,然後為此感到很憋屈、很壓抑,甚至想改變。

我建議你試試停下自我攻擊,然後想一想,自己在哪些情況下有討好行為?

討好的對象對你來說很重要嗎?失去了這個關係對你影響大嗎?你能對自己選擇的結果負責嗎?

如果你確定能為後果負責,那麼你可以堅持自己的選擇,站起來說“不”,不再討好對方。

尊重自己的意願,把這種能量釋放出來。

就像蔣方舟說的:“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真正的接納、喜歡、認可你的人,不是建立在你一定要為 Ta 做什麼,才能得到這些。

而是因為你是你,討好的你,不討好的你,都是真實的你。

終其一生,最值得你去討好的,是你自己。

世界和我愛著你。

PS:根據心理學家布萊恩·利特爾的理論,“洋蔥型”人格的反面則是“牛油果型”人格,學名也叫“低自我控制型人格”。


即當你不斷往下挖時,會發現一個核,一個恆定不變的堅實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