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文時代,該不該讓孩子從小就學習中華傳統經典呢?

元典達人


應該從小學習傳統文化,因為小孩子記憶好,雖然他目前還不懂詩詞歌賦,《十三經》,《二十四史》的含義,但是對他以後的成長有幫助,教他如何做人,如何成為你認為有用的人,其實例子很簡單,馬雲創立了淘寶,就是《道德經》一本書看了三十年,因為它是指路的明燈;任正非創立了華為,《論語》也是一直在度,當然他也讀了《毛澤東選集》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華為,打造成世界第一,毛澤東主席我們的開國領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為我們能夠過上和平幸福生活的人,一生讀了九千本書,中國古代的哲學《易經》、《道德經》、《詩經》、《尚書》、《周禮》,《史記》《資治通鑑》《二十四史》,所以小孩子從小學習中華傳功經典是對他成長有好處的。


紅燕嬌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分什麼大語文時代的。這是作為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學習和貫徹落實的,所謂大語文時代也是國家近年來也開始注重從孩童時期到整個學生時期都要注重培養的。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經過各個時代的洗禮還能傳承下來是我們老祖宗流傳千古的安邦立國之本。大至一個國小至一個家無不需要。

作為父母應該從娃娃時期就開始培養,孩子還小的時候記憶也快 我記得我女兒一歲多時背三字經好多,像三字經 弟子規 笠翁對韻都是比較容易上口的,小孩子不要求理解。再大點古詩詞 論語等等都需要背誦學習的。一個被詩詞歌賦薰陶過的孩子註定與眾不同,


Honey和你


你好。

首先我們要清楚“大語文”是什麼,倡導“大語文”的目的是什麼。

“大語文”觀認為:語文教育,是以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為基點的,因此,語文教育不僅在於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表達,同時在於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培養美好健康的情感與心理認知、完善和提升學生的自身人格與人文修養。

“大語文”是把傳授語文知識同發展語文能力、發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愛全面的、整體的、強有力的培養和訓練。

現在的語文課本及考試,確實加大了古文古詩的佔比,同時也拓寬了語文學習的邊界,涵蓋了全科知識。

個人覺得,“大語文”時代,家長要帶領孩子做的是大量的廣泛的閱讀,對於只知其音不知其意的古文,如果家長有能力向孩子解釋其內涵,讀一讀背一背,當然更好。如果只能浮於表面的讀誦,個人覺得還不如選擇更順口的現代文。等孩子大一點,閱讀量多了,理解能力強些,再去讀也不遲。



家有二公主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以下是我的心得希望對你有幫助。

首先,我認為對於傳統文化的學習我認為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果能夠學習到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對於孩子以後的學習、為人處世都有很大的好處。

其次我認為家長對於孩子的學習起到很重要的引導作用,一是能夠引發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二是能夠辨別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對孩子加以正確引導。而不是一股腦把書丟給孩子讓他去學習,這樣不僅達不到家長最初的目的,反而引發孩子對知識的反感。

最後我有一些孩子引導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方法分享一下:

1、如果孩子年齡尚小,我們可以給孩子講傳統文化的繪本(圖案較多),使孩子對傳統文化有個初步認識,引發興趣;

2、如果孩子稍大,理解能力可以,我們可以挑選傳統文化書籍、故事給孩子閱讀,並加以講解,這樣孩子不僅學習瞭解了傳統文化,他的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甚至明辨是非能力都會得到很大提高;你會有意外收穫哦;

3、家長要根據孩子年齡選擇適合孩子並且孩子樂於接受的書籍,如果一時沒有興趣也不要心急,更不要強迫孩子接受,興趣培養也需要有個慢慢引導的過程,對於傳統文化的學習不要有太強的目的性。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大樂打怪升級記


中華古代經典都是精華,應該多閱讀,多背誦,多抄寫。通過閱讀,增加語文素養和文化涵養。

會背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詠。

腹有詩書氣自華,精美文章讀多了,有利於個人成長,越來越學業進步,有利於思想提高。

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特別是青少年學生,一定不要忽視這一文化沃土,一定要珍惜這寶貴的精神食糧!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在越來越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願中華文化在新時代不斷髮揚光大!


校園微言


現在的家長越來越重視語文科目,所以都要通過學習傳統文化經典來提升孩子的語文水平。但是,學習傳統經典文化的重要性不是為了提高語文成績,而是為了厚實孩子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好的孩子,語文成績自然而然地就能提升,還能給未來的學習和生活都帶來更不可預估的價值。

給孩子營造一個書香氛圍濃厚的家庭環境

眾所周知,才女武亦姝,就是在書香環境的蘊染下,成為了一個驚豔四座的才女。

武亦姝和她的父母,每天晚上,在柔和的燈光下,一家三口,拿起書本,開始進入各自的人文世界。讀到喜歡之處,他們會一起交流學習。

日積月累中,武亦姝愛上了詩詞的世界,舉手投足之間,充滿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感覺。

只有父母做好表率,自己投入進去,才能帶動孩子一起,這樣的學習才有意義。

父母不能太功利

父母首先要明確一點,學習傳統經典不是為了提高語文成績,一切有功利性的教育都是失敗的教育。

想要提高語文成績,單靠刷題也可以。但是傳統經典的學習,不是找個老師,或者給本唐詩宋詞就可以。

這樣的學習就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懂字面意思而不知其深意。毫無意義。

興趣是一切美好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孩子有興趣了,就能學好又能堅持下去。

父母可以帶孩子去一些古鎮遊玩,感受古建築的獨特氣息和魅力;可以生動有趣地給孩子講述一些經典著作的創作背景和歷史故事,吸引孩子的興趣;也可以在網上搜索一些古代詩人詞人的命運多舛的故事,好多詩詞都是在這些背景下創作而成。

有了這些鋪墊,當孩子在讀一首詩詞時,他能自然而然地想到這首詩背後的故事,和作者創作時的艱辛與不易,他的感情能融入到其中,並且內化於心底,慢慢形成自己的文化底蘊。

這就是學習經典的意義。

最後,還是想強調一下父母的參與與陪伴,才是孩子學習任何事情的重要因素。耳濡目染的環境下,才會造就一個個不同的孩子。

有的孩子總是捧著書本專心致志地投入到學習的樂趣中,而有的孩子,上網課的時侯,都要拿出手機玩遊戲,這就是家庭教育的區別。

我是蝌蚪麻麻,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到你建議。


蝌蚪麻麻育兒經


單就目標來講,肯定是需要的。但往往不是目標的問題,而是如何讓孩子能夠喜歡傳統經典呢?或者說怎麼樣讓孩子能夠堅持誦讀經典呢?

針對孩子在10歲以前的特點來講,讓孩子喜歡或者堅持誦讀《論語》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小孩子是不會因為有用而堅持的,他們通常會因為有趣而堅持。這是孩子的特點之一。

在順應孩子的這個特點的前提下,傳統經典裡面的唐詩宋詞,是很好的啟蒙素材,短小有韻律,鏗鏘和諧,字義精準,可以說改動一個字,意思和味道都大有區別,所以說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古詩,是值得一個人從小背到老的。

另外,《漁翁對韻》或者《聲律啟蒙》等這些也是琅琅上口,適合孩子的認知特點,也可以背誦。

如果想讓孩子學習背誦《論語》,最好是從裡面的背景故事講起,先讓孩子感興趣,再每天分段背誦,背誦時最好也是一種互動遊戲,家人都可以參加,會極大的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切忌生硬的要求孩子單方面強背,很可能會早早堅持不下去,而且還破壞了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玫瑰][玫瑰]

更多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悠悠老師講育兒,在評論區留言,我會做解答。[玫瑰][玫瑰][玫瑰]


悠悠老師講育兒


傳統要學,但要辯證的學,因為傳統的東西隨著時代變遷也不一定都是優秀的。另外,學習方法要改,現在所謂的學習傳統就是在語文課本中用文言文取代現代文。學生背累的要死,壓根不理解,老師教的很輕鬆,翻譯一遍結束。傳統該怎麼學?顯然目前教育部和課本主編都沒搞清楚。


大徐笑看風雲


我認為不管在任何時代,從小學習傳統文化經典都是非常有益的。

首先,孩子幼年處於記憶力黃金期,大量讀誦經典,有助於孩子大腦的發育,大腦神經元會變得很豐富。將來孩子對事物的理解會比較有深度,思辨能力也比較強。而且會再潛移默化中有了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蘊。

其次,從小讀誦經典對孩子長大之後的幫助也很大,社會浮躁,物慾橫流。經典對人的品格的塑造非常有力的。現在很多明星抑鬱都是靠讀經典走出來的。成長中遇到困苦時,反覆思維經典中的話語,會很快走出困境。

還有,從小學習經典,面對語文考試也會應對自如,對高考的幫助也很大,這是一個比較功利的出發點,最重要的是能夠汲取到經典文化中的智慧。

所以,我非常贊同從小學習傳統經典文化。



幼小先鋒


“人生自有詩意,詩意歲歲相期。”

2月9日,《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圓滿落下帷幕。作為一檔充滿詩情畫意、老少咸宜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已經陪伴著我們走過了5個年頭,成功喚醒了國人心中深埋的文化之根。

引人注目的是,這一季有一些選手都是娃娃兵,他們年齡不大,背起詩詞卻信手拈來,著實讓人佩服。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遠古吟唱,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豪邁氣派,再到“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革命情懷,中國人的心中從來都不缺少詩和遠方。

經常讀古詩詞的人,總帶著些別人沒有的靈氣,因而魅力十足。

有人說,《中國詩詞大會》讓身為家長的我明白,要培養孩子的氣質,那就一定要從小讀詩。

是啊,從小就飽讀詩書的孩子,真的很不一樣,他們知書達理、積極自信,往往一開口就贏了。

為什麼要讓孩子讀詩?網上有一個很火卻很實在的答案。

如果會詩詞,當我們面對夕陽壯麗美景時能說出“長河落日圓”、“落霞與孤鶩齊飛”,而不是隻有一句“哇塞!好美”。

讀詩的孩子,

春天是“逃之夭夭,灼灼其華”;

夏天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水光瀲灩晴方好”;

秋天是“老樹呈秋色”、“苒苒物華休”;

冬天是“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

在《中國詩詞大會》中,不少人被六歲的王恆屹圈粉了。這個和詩詞大會差不多同齡的萌娃,在之前就憑藉參加央視《挑戰不可能》被很多人熟知。只有六歲的他,卻已經認識3000多個漢字,可以背誦300多首詩、100多首宋詞,被稱為“行走的中華詩詞庫”。

在即興挑戰“姓氏飛花令”環節,王恆屹反應非常機敏,包含各個姓氏的詩句張口就來,在自救環節,需要在100秒內說出與12個關鍵詞相關的詩句,他更是從容淡定,對答如流。

王恆屹背古詩詞,從來不是家人強迫,而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和感興趣。對小小的他而言,詩詞是他認識世界的方式,美好的詩意成為他成長過程中的點綴。

吟詩正如唱歌,小孩子可能不瞭解詩意,但就像唱歌一樣,記憶在行雲流水間,增長了孩子的底蘊。

這些看似無用、無心的記憶,終將成為孩子一生的精神底色。

一位媽媽分享孩子隨口而說出的一首“詩”:

“我的眼睛裡有媽媽/媽媽的眼睛裡有我/爸爸的眼睛裡/一隻有我/一隻有媽媽/因為/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其實,每一個孩子本身就是詩人,而他們純真的心靈,更能讓他們詩意地去看待生活。

他們雖然詞彙量少、語言簡單,但卻具有敏銳清澈的洞察力、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真誠自然的表達力,他們的心就像春天的土壤,天然就具有萌生詩意的潛質。

當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去寫詩,但所有的孩子,都應該讀詩,去感受那抑揚頓挫的韻律,和精雕細琢的語言,這不僅是最好的文學啟蒙,也是最好的審美教育。

說到《中國詩詞大會》,就不得不提到董卿,在前四季的節目中,她就像一道充滿詩意的光,照亮了全場,驚豔了整個舞臺。

以至於在第五季的時候,有人說,沒有董卿主持的詩詞大會,心裡總覺得有一絲疏離和陌生感。但詩詞本身足夠美好,它可以通過個體,成為直達我們內心深處的力量。

就像《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冠軍“外賣小哥”雷海為,用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他曾經窮困到沒有多餘的錢買書,為了能讀詩,就到書店把詩背下來回家再默寫,就這樣積累了八百多首詩詞。現在工作繁忙的他,也會在等餐或者休息的間隙讀古詩詞。長年累月的詩詞積累,終讓他打敗北大碩士成為冠軍。

這讓在場的董卿這樣感嘆道:“你所有在日曬雨淋,在風吹雨打當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地躲在那書店裡背下的詩句,在這一刻都綻放出了格外奪目的光彩。”

疫情當前,數批日本抗疫物資上的古詩句走紅網絡,讓網友們讚歎不已。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鄕”體現對遠方好友的安慰;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表達共渡難關的鼓勵;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體現友誼源遠流長;

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希望攜手共克疫情,期盼疫情的結束。

古詩詞原來這麼美,又這麼有力量。不能出門的日子裡,和孩子一起,在詩歌裡,擁抱這個世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