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贊干布去世後,文成公主為何寧願寡居三十餘年也不回到唐朝?

國史春秋


文成公主在夫君松贊干布死後,即便孤苦伶仃獨守空房三十餘年,仍沒有回到自己孃家,其實如果我們真的立足於封建時代,站在文成公主的角度上來思考問題的話,那麼也就不是多麼難以理解了,也許這時你就真正理解文成公主“不歸唐朝”或者“回不到唐朝”的原因了。

“長江滾滾東逝水,浪花淘盡朝代,盡休不止。”封建時代,自秦至清兩千多年,莫不是“少則十幾年、甚則幾十年,多輒不過百餘年”地朝代更迭轉換著,和平安穩之所以成為歷來人民都極為期盼的心願,歸根結底都離不開“時局動盪無家還、戰火朝天無休止”的根本原因。在封建時代,安穩只是暫時,而時代動盪才是主流。整部封建史,都在演繹著權力角逐、利益爭霸的畫面,而這種種一切,又離不開國家之間的結盟,國家結盟又引出了“和親”的由來……歷史上不乏以“和親”作為溝通兩國、維持友好關係的橋樑的例子。比如戰國時期的西施歸吳、西漢時期的昭君出塞,那麼唐朝固然強盛,但是卻也有“對外和親”的典範,那便是小學教科書上的文成公主入藏。

其一:入藏不僅僅是嫁娶,更是國家責任

通過歷史上和親的例子來看,身為和親主角的公主或者是這類女性,大多數都由此註定其往後餘生是悲慘乏味的,她們遠離故國,千里調調來到人生地疏的異域,夫君存活於世的時候還好說,如若夫君去世,那恐怕餘生都會淚溼沁浸了,甚至還會淪落到嫁與後代子弟的悲慘命運。但是對於文成公主來說,身為盛唐和親的代表者,她更是將這種嫁與外族看作是一種使命,她是維持兩國友好的使者,那麼就算松贊干布撒手人寰了,但是選擇堅守下來的她,仍然是兩國友好的使者。

其二:與吐蕃感情深厚,畢生心血傾注於人民

“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更多的是以文成公主給吐蕃人民帶去了漢文化,帶去了先進的農業知識和生產知識來傳播的,據《新唐書》記載,文成公主入藏的確是給當時幾乎以原始狀態生存的吐蕃人民帶去了相對先進的“漢文化”,她將盛唐的文化精華傳播到了吐蕃的每一寸山河、每一寸土地。有人說:松贊干布迎娶的不只是文成公主這個人,還有無以窮盡的大唐文化。對於文成公主來說,她早已將自己融入到了吐蕃這片土地,而吐蕃人民也將這位“天朝公主”完全融化在了內心深處。

其三,迫不得已留下來,心有餘而力不足

時至今日,關於文成公主“活守寡”30年仍然存在著如此一種說法,那便是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死後,受到了一部分宗室人士的排擠,她們怕文成公主回到實力強盛的唐朝後,會將受盡委屈之事告知孃家人,如果大唐以此事攻伐吐蕃,那麼吐蕃恐怕是要慘遭滅國的。所以說,文成公主守寡的30年,也是被逼無奈的30年。

總之,文成公主入藏都是歷史上文化交流的典範,我們姑且不討論文成公主留在吐蕃的真實內情,我們只是深深對這位女性心生敬佩!


歷史課課代表


松贊干布去世之後,文成公主在吐蕃寡居了三十餘年,最後因患天花去世,但窮其一生也沒有再回到唐朝。在我看來,文成公主沒有回到唐朝有兩方面原因:一個是她自己主觀意願的問題,即想不想回到唐朝;另外一個是吐蕃方面同不同意她回到唐朝的問題。


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是沒有孩子的,因此在丈夫松贊干布去世以後,文成公主在吐蕃就沒有了親人。那麼文成公主對吐蕃這個地方到底有沒有留戀之情呢?對於回到大唐,她到底有沒有主觀的意願呢?我們從史書中對文成公主的記載上,就可以一窺端倪。史書上只記載文成公主是宗室女,對她的名字,父親是誰一概沒有記載。如果真的地位尊崇身份顯赫的話,在史書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這是十分不符合常理的。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文成公主不過是為了大唐和吐蕃保持友好關係,由唐太宗李世民冊封出來的公主,種種跡象表明,她可能連宗室女都不一定是,因此史官在史書中,才對文成公主的出身諱莫如深。

在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成為松贊干布王后的時候,她還只有十六歲。這樣的年紀要是說她在剛到吐蕃的時候,心中就有什麼民族大義,立志於建立吐蕃和大唐之間的友好關係的話,我是不太相信的。文成公主是帶有政治使命的,但這個使命最初是強加在她身上,十六歲的花季,本該是自由無拘的,但文成公主卻因為皇帝的安排和政治得需要,來到了一個當時被大唐當做蠻夷之地的地方,嫁給了一個自己並不瞭解的人。我相信在文成公主的內心中,最初是矛盾和恐懼交織在一起的。

但和松贊干布相處時日久之後,文成公主發現這個異域男子確實把自己捧在了手心,含在了嘴裡。文成公主入吐蕃是帶了大唐班底的,這個班底就是她陪嫁的嫁妝,除了珍寶、金玉飾物、佛像、醫學典籍、建築典籍、藥方、絲綢等之外,還有一大批唐太宗安排的唐朝文士隨文成公主入藏。在文成公主來的吐蕃之前,鬆散幹部在吐蕃的統治處於原始的狀態,而文成公主來到吐蕃之後,她帶領的文人團隊幫助整理了吐蕃的大量文獻資料,同時記錄松贊干布和大臣們的重要談話,讓吐蕃的政治從原始走向了正規化。所謂的文成公主博學多能,和唐太宗安排的這些隨文成公主入藏的飽學之士有著莫大的關係。


松贊干布對於文成公主的愛,造就了輝煌雄偉的布達拉宮,據說布達拉宮的設計就出自文成公主之手。文成公主則把大唐在經濟、文化方面積累的先進經驗,傳播到了吐蕃的山山水水和每一個角落。可以說文成公主帶來的唐文化改變了吐蕃,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耕種、紡織技術,極大的推動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

因此在松贊干布去世以後,文成公主並沒有選擇回到大唐,而是依然選擇留在吐蕃。此時的文成公主愛的已經不僅僅是松贊干布,而是整個吐蕃的人民,同樣吐蕃的人民也深深愛著這位來自遙遠大唐的美麗善良的公主。文成公主默默忍受自己對家鄉、對親人無盡的思念,依然選擇留在吐蕃這個陌生而熟悉的地方。此時的她已經成為吐蕃和大唐友好的一個象徵,她要把吐蕃和大唐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這種友好傳承下去。為此她選擇了留在吐蕃,把寂寞和對親人、對祖國的思念深埋在心裡,只為了吐蕃、大唐的人民能夠安居樂業、永享太平。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都別搶,我來答。

公元650年松贊干布去世了,直到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她獨自寡居了三十年。

為什麼不回到風俗和文化讓文成公主更習慣的唐朝呢?

簡單來說,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去世以後生活的很好,據說網上流傳著一些說文成公主過的不好的謠言。這是沒有根據的。

文成公主在藏地的地位很高,剛嫁過去的時候,松贊干布就給她修了布達拉宮。

文成公主的心態是比較積極的,並沒有因為初到藏地時,因為風俗和文化的不適應而感到苦惱。她積極推進漢藏文化的交流,促進漢地文化在藏地的擴散。

這些功勞都是有目共睹的歷史,不必我再次繼續贅述。

松贊干布去世以後,文成公主的地位並沒有因此降低,她依然在藏地決策層中佔有很高的地位。松贊干布的後代對她也很尊敬,也並沒有降低她的生活標誌。

應該說,這種穩定的生活讓文成公主根本沒有必要回到唐朝,再說倘若她執意要回唐朝,恐怕唐朝也不願意她回來,畢竟還需要她繼續發揮穩定漢藏關係的紐帶。

而且她回來以後也不見得會受到優待,畢竟她是嫁出去的女人,按照古代的倫理關係。她已經藏地的人,不屬於漢地人,當然這是就婚姻關係上來說。

其次就是藏地的風俗淳樸,畢竟普遍都是信奉佛教的藏民,社會風氣是相當不錯的。

而文成公主自己也是信奉佛教的,大昭寺、小昭寺都是在她的協助和提議下修建的,在拉薩大昭寺外面有些柳樹,據說就是她親自栽種的。

此外她在藏民心中地位很高,和松贊干布一起被視為是菩薩的化身。

那麼文成公主又怎麼會捨得離開佛國,回到漢地世俗世界呢?雖說唐朝藏地的開發確實很落後,但風氣淳樸,又是人間佛國,宗教氣息濃烈,對於文成公主來說繼續留在藏地完成自己的使命,融入其中又何樂不為呢?

提到文成公主在藏地的待遇,倒是可以說說一個反面例子,就是王昭君。

王昭君的運氣不怎麼好,遠嫁匈奴,這個遊牧民族比較落後,除了打仗厲害,其它基本不行。

而且社會風俗難以讓人接受,那就是“轉房婚”,什麼叫“轉房婚”,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在匈奴部落中,“人”也是財產的一種體現,所以當父親、兄弟去世以後,他的妻妾們也會被後代當成財產一併繼承。

當然,有直系血緣關係的不會,主要是父親、兄弟的小妾或後母之類的偏房,倒還沒有惡劣到兒子把自己親生母親給娶了。

所以王昭君的丈夫呼韓邪單于去世後,她很悲慘的下嫁給了丈夫的長子復株累單于。

當時王昭君無法接受這種風俗,所以強烈要求回國,她寫了一封《報漢元帝書》寄回國內,等信送到時,已經是漢成帝時代了,面對這一要求,漢成帝為了政治需要,要求王昭君從胡俗。

臣妾幸得備身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餘芳。而失意丹青,遠竄異域,誠得捐軀報主,何敢自憐?獨惜國家黜涉,移於賤工,南望漢關徒增愴結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憐之。

被漢朝拋棄的王昭君只好下嫁給了丈夫的兒子。

匈奴相比藏地來說,其不管是風俗還是文化都是十分落後的,關於匈奴人的風俗司馬遷寫到:

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義。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餘。貴壯健,賤老弱。

總之簡單來概括,那時候的匈奴人基本上還是一群土著,民風十分彪悍,而且匈奴人主要生活在大草原上。

我們今天看大草原好像很美,但實際上生活條件十分惡劣,缺水,寒冷,又沒有什麼娛樂活動。關鍵匈奴人本身基因裡就有幾分野蠻,這對於王昭君來說自然是難以忍受的。

相比之下,文成公主所在的藏地則是人間天堂了,她在藏地的地位又高,生活優越,而且藏地雖然海拔高,但好在有山有水,總比光禿禿的大草原要好。

最重要的是普遍信仰佛教,民風淳樸,加上文成公主自己也信佛,所以她自然沒有理由離開了。

只是苦了王昭君,在大草原上放眼望去啥也沒有,曾經喊自己母親的人今天居然娶了自己,這對於一個漢地女子來說,恐怕無論如何都是難以接受的吧。

但漢朝不要她,她也只能接受這種命運,想來也是十分的可憐。


圍爐談史


文成公主進藏,是唐朝和吐蕃和親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其實,文成公主不是真正的公主,而是宗室女,也就是李唐王朝皇室的親戚的女兒。她16歲的時候被選為和親對象,於是被冊封為文成公主。

由當時的江夏王李道宗沿途護送,松贊干布對文成公主的下嫁非常重視,親自率領文官武將,到柏海也就是現在的青海省果洛境內迎接文成公主一行。見到文成公主之後,松贊干布首先向江夏王李道宗行了女婿的禮節,然後熱烈歡迎文成公主一行,隨後向西藏拉薩進發。

在拉薩,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建成了布達拉宮,這個宮殿有1000多間房間,全都是仿照唐朝建築建設的。松贊干布還在歡慶的喜宴上登上寶座,親自為文成公主加冕,封文成公主為王后。

由於大唐王朝實力強大,曾經打敗過鬆贊乾布,而文成公主是在松贊干布被唐朝打敗之後下嫁的,所以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的5位妻子中地位最為崇高、最受尊敬。

藏族同胞對於文成公主也非常崇敬,他們都說文成公主是綠度母的化身,所以公主進藏以後,受到的禮遇和生活上的種種優待,使她對這方土地和這裡的人民產生了好感,而且她也決心為促進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做一些工作。

所以在婚後第八年松贊干布去世之後,文成公主並沒有離開西藏,而是守寡30年一直到她55歲去世為止。

松贊干布去世十九年之後,唐朝曾經派使臣出使吐蕃,使者向文成公主報告了唐王朝朝廷有意接她回長安的消息,但是她拒絕了。

文成公主的生活條件非常好,而且她受到了極高的禮遇,她在藏地有極高的威望和極為尊貴的地位,松贊干布去世以後,她的地位並沒有下降,她的生活也沒有惡化,她依然生活在吐蕃政權的決策層,松贊干布的子女對她也十分的友善。

她信奉佛教支持建立了大小昭寺,據說那裡的柳樹都是文成公主親手種下的。文成公主的宗教信仰與這片土地緊密聯繫,使她不願意離開這方水土。

再說,當時漢族人的思想習慣中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如果自己再回去能獲得什麼樣的待遇呢?

她只是一個宗室女,據推測可能就是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兒,出嫁的時候從中原到吐蕃這一路的長途跋涉,都是李道宗護送的,如果不是父女關係不會讓他護送。

如果她回到大唐,回到長安,她會得到什麼樣的身份和地位呢?很難說。她在吐蕃可以得到很好的生活、有很優越的環境、很崇高的地位、受到藏族同胞的尊重。如果放棄這一切回到長安還能不能得到這麼高的禮遇就很難說了。

所以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文成公主還是決定留下。其實,這也是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多年以後,習慣了這裡的生活,真的對這裡的土地、這裡的人民產生了無法割捨的感情,所以她不會回到長安的。


小小嬴政




文成公主,李世民的乾女兒,不知道親生父母是誰,只知道她是宗室女子。何謂宗室女子?就是李姓女子,和唐太宗有著八竿子能打著的關係。

文成公主是和親的產物,她老公是松贊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贊普,實際上是吐蕃王朝立國之君。

松贊干布比文成公主大了8歲,這個差距不算很大。但是,松贊干布死得早,33歲時就掛了。松贊干布死去30年後,文成公主才去世,享年55歲。

問題是,文成公主的老公死了後,竟然寡居30年,沒回歸唐朝。這是為什麼,是誰不讓她回家?

文成公主不回去,是為宗教信仰



文成公主嫁過去時,只有17歲,而松贊干布也只有25歲,都很年輕,這樣的階段最容易滋生最真摯的感情。

文成公主去了西藏,帶去了大唐很多的物產,同時也帶去了大唐的文化。有書記載:

《吐蕃王朝世襲明鑑》(此書中有很多奇幻荒謬記載)記載,文成公主的陪嫁有有“釋迎佛像、珍寶、金玉書櫥、360卷經典、各種金玉飾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類飲料,各種花紋圖案的錦緞墊被,卜筮經典300種,用以分別善與惡的明鑑,營造與工技著作60種,治404種病的醫方100種,醫學論著4種,診斷法5種,醫療器械6種。還帶了蕪菁種子等入藏。

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是經過重重險阻的,到了之後,藏民們高興的像過年一樣。如今到了西藏,在布達拉宮,還可以看到很多關於文成公主的壁畫。也難怪,帶了那麼多書籍、寶貝、藥方、種子等過去,吐蕃人能不歡迎嗎,能不高興嗎?



在吐蕃那裡,文成公主信奉了藏傳佛教。眾所周知,信仰可以讓人的內心安寧,文成公主到了遙遠的藏地,孤獨寂寞,日子難過。還好有松贊干布,還好有信仰的宗教。

當松贊干布去世時,寺廟成了文成公主最常去的地方。在那裡,為逝去的人祈禱,為活著的人祈福,給自己的內心尋找一塊平靜。

那麼,回大唐就沒有佛教清修之地了嗎?有的,只是藏傳佛教和大唐佛教還是有所區別。

在西藏傳說中,文成公主是綠度母菩薩的化身。綠度母是誰?觀世音菩薩。所以在各代西藏人的意識裡,文成公主就是上天派來的活菩薩,怎麼能不留?

文成公主不回去,是在西藏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文成公主如果沒有嫁給松贊干布,那麼,她就是那個沒有歷史,沒有多大地位的李氏,僅此而已。

去了西藏後,文成公主的價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體現。松贊干布也非常重視文成公主,要不然怎麼會封為王后呢?

吐蕃書籍《賢者喜宴》記載“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文成公主去的時候,吐蕃人熱烈歡迎,以後,吐蕃人對文成公主的尊敬無以復加。雖然出生在唐朝宗室中,但並不是李世民的近親,在唐朝何時獲得過如此的尊敬?這種感覺非常好,是當家做主的感覺。



而且,文成公主不是一個人來吐蕃的,還有一些隨從。

那些隨從文士們,幫助整理吐蕃的有關文獻,記錄松贊干布與大臣們的重要談話,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規化。

這樣的貢獻,吐蕃人是看得見的,越發的尊敬文成公主。

一個人的一生落腳點在哪裡,關鍵是看她的人生價值在哪裡,而文成公主的價值在吐蕃,於是,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故去後,繼續留在了吐蕃。

正所謂哪裡的黃土不埋人,關鍵是看價值體現在了哪裡。

文成公主迴歸大唐,這是唐朝不支持的



文成公主在吐蕃,豐富了吐蕃的文化,發展了吐蕃的經濟,增加了唐朝和吐蕃的交流,迎來了邊境的穩定。這些,都和文成公主有關。

文成公主就是唐朝和吐蕃之間的交流使者,對於兩國的文化交流,商旅往來,貢獻太大了。

如果文成公主回來,誰還能擔當此任?沒有人能擔當。在唐朝李家皇族來看,文成公主最好的選擇,就是呆在吐蕃,繼續為唐朝和吐蕃的睦鄰友好做貢獻。

有些時候就是這樣,你想回不見得能回得去。



綜合說來,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去世後,寡居三十年不回唐朝,原因是:一是對藏傳佛教的虔誠,二是在吐蕃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三是唐朝並不支持她回來。


藍風破曉


文成公主並不是真正的公主,她的父母是誰,史書上也沒有記載,只知道她是唐朝宗室女,625年(乙酉年)出生在山東濟寧市任城。文成公主16歲便離開故土去了高寒之地西藏,遠嫁25歲的松贊干布。婚後8年松贊干布去世,文成公主一直沒有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說至少沒有孩子存活下來,她守寡30餘年,期間再未踏回故土。那麼死了丈夫又無子女的文成公主為何不回到長安呢?


文成公主不是真正的公主,是代嫁

我們知道,和親關係到國家的安寧,非同小可。儘管皇帝非常重視,但是要把自己的親生女兒下嫁到一個偏遠陌生的地方,是萬萬不捨的。所以,他們往往會從宗室中挑選他人的女兒封為公主來代替真正的公主下嫁。這樣一來既能穩定邊疆,又能保護自己的女兒,兩全其美。所以文成公主就是皇帝挑選的一位代嫁的女子,和昭君相似。

但這不代表嫁出去就不會再引起皇帝的關注。669年,也就是頌讚幹部去世19年後,唐高宗曾派尚凱出使土蕃,有意將孤寡的文成公主接回長安,但文成公主說自己對這裡感情濃厚,不想離開,她想把自己肩負的“促進唐和吐蕃友好”的使命繼續下去,直到生命結束。此時的文成公主吐蕃已經生活了21年,早就和這裡的人民融合在一起,而21年後的長安早就物是人非,也可能她的父母早就不在了,作為代嫁的她已經年僅近40,在古代來說已步入老年,而這裡吐蕃人民很需要她,她本人也受到吐蕃人民的愛戴,她為什麼要回去呢?

而她在唐朝的身份,最多是個宗室女,很可能是遠支。孃家沒有多高的身份地位,她也很可能像王昭君一樣是個普通人家的女子。她如果回去,身份尷尬。



文成公主忠誠於自己的丈夫,不願離開

文成公主知書達理、博學多能,深得松贊干布的喜愛。

公主嫁到,松贊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迎接,謁見李道宗(多懷疑他是文成公主的生父),行子婿之禮。之後與公主同返。松贊干布特別疼愛遠道而來的文成公主,封她為王后,吐蕃書籍《賢者喜宴》記載:

“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松贊干布還為了她修建了富麗堂皇的布達拉宮,有宮室1000間,所有建築模仿唐朝。


由於公主不喜歡吐蕃人赭面(用紅顏料塗臉)的習俗,松贊干布為她下令廢除了,可見他對文成公主的愛,也可看出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很高。

松贊干布除了文成公主之外,其實還有4位妻子,在這些妻子當中,文成公主是地位最尊貴的,她被藏族人民認定為是綠度母的化身,深受敬重與愛戴。



畢竟和深愛自己的丈夫在一起生活了8年多,文成公主對他應該是有感情的,作為一個知書達理的女子自然會忠誠於他,選擇留下來完成他未完成的心願。

路途遙遠回去不便

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途經西寧,翻日月山,長途跋涉,歷經各種艱辛到達拉薩。從長安到拉薩《舊唐書》載,吐蕃離長安路途曲折遙遠,足有8000裡。就拿我們現在的條件坐車,也受不了長時間的顛簸,更何況1000多年前條件有限,文成公主還是個16歲的弱女子可想而知路途上有多艱難險阻,而且還有惡劣的氣候因素,高原地區即使是初夏季節,也經常冰天雪地,寒風刺骨,文成公主當然不願再經歷這樣長途的顛簸。



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她肩負的歷史使命促使她留下來。

文成公主深知自己的價值所在,自從她入藏,避免了戰亂,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唐蕃之間的友誼很快加深,她有很強的親和力,親自教吐蕃人民紡織技術等,她在吐蕃的存在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傳播到西藏,影響巨大!松贊干布去世後難免朝政動盪,以她在西藏的影響力,必要留下坐鎮。

綜上,無論從各方面來說,文成公主都需要留下。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不幸患天花去世,享年55歲。吐蕃王朝對她風光大葬,唐遣使臣赴吐蕃弔祭。拉薩至今仍保存藏人為紀念她而造的塑像。


小姐姐講史


在松贊干布去世後,文成公主依然留在了吐蕃,雖然兩人並沒有孩子,但是她對這個地方已經產生了深深的感情,由於她帶來的文化所改變的吐蕃人民也深深的愛著這個公主。最重要的是據傳說文成公主並不是宗室女,在封為公主之前只是一名小小的宮女,相比大唐她對這片吐蕃大地的感情更重,所以才會選擇在這裡度過餘生吧。

在我國古代,和親是維繫兩國或者兩個地區之間友好關係的一種重要的手段。對於兩個國家或者地區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因為避免了戰亂人民得以安居樂業。但是對於和親公主來說,她們卻是悲慘的,按照古代女子婚嫁的年齡來說,她們是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就被送去和親了。長期居於紫禁城的她們,就這樣去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

文成公主就是其中一個和親公主,文成嫁到了吐蕃,她的到來維護了大唐和吐蕃的友好關係。雖然不知道她是否是自願嫁給松贊干布的,但是兩個人的生活確實是幸福的,松贊干布也的確把這個來自異國他鄉的少女放在了心上,據說布達拉宮就是為文成公主所建造的。而文成公主也為吐蕃帶來了先進的知識文化和種植技術等,同時也為吐蕃政治體制的改進做出了貢獻。

在眾多和親公主中,文成公主其實是比較幸運的了,畢竟她遇到了愛她的丈夫,愛她的吐蕃人民。她所帶來的先進知識文化所改變的吐蕃大地,也將她的故事久久的流傳了下去。





成武暢通


“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文成公主以弱柳之姿遠嫁吐蕃,將大唐文化傳遍雪域高原,成為藏民心中神聖的綠度母菩薩。

可其輝煌背後的悽苦心酸又有誰知呢?文成公主只經歷了九年短暫婚姻生活,松贊干布就英年早逝,那年文成公主只有25歲。

文成公主年少守寡,而大唐風氣開放,對寡居女人再嫁包容有加。那文成公主為何寧願守寡三十多年,也不回唐朝呢?

月是故鄉明,夢迴長安應是文成公主最真的夢,可其心中更多的是愛與職責。

松贊干布是吐蕃第三十二任贊普朗日松讚的兒子。他自幼志向遠大,父親被叛亂貴族殺死後,十二歲就撐起了吐蕃天下。松贊干布志在稱霸整個西域,遂遣使赴大唐請求和親,以增強吐蕃實力。可松贊干布兩次求親,皆被唐太宗拒絕。

公元636年,惱羞成怒的松贊干布,自覺是大唐屬國吐谷渾從中挑撥離間,遂興兵打敗吐谷渾,然後乘勝襲擊大唐領地松州(今四川松潘),卻被大唐先鋒牛進達擊潰。

公元640年,松贊干布不得不再次遣使赴長安求和尚親。大唐疆域遼闊,各方騷亂不斷,唐太宗亦不願與吐蕃再動干戈,遂將宗室女文成公主許嫁松贊干布。

史書中並未記載文成公主確切姓名與家世。世人皆以其出生于山東任城,推測其應是封地在任城的江夏王李道宗之女。

可李道宗身為李淵之侄在唐朝地位顯赫,如文成公主真是其女,史書又怎無記載呢?可見文成公主應是李唐不知名的遠支宗親,其家族在大唐地位並不甚高。

唐太宗賜其文成公主之號,並贈其大量金銀珠寶、能工巧匠等豐厚嫁妝以提高其身價,其中最珍貴的就是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

松贊干布離開邏些(今拉薩),親赴柏海(今青海境內)迎親,並對送親使李道宗行子婿禮,可見文成公主在其心中重視程度。

文成公主入藏時只有16歲,可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懂得自己肩負的職責,不僅要將大唐先進科技文化引入吐蕃,更要消弭大唐與吐蕃矛盾維護和平。

文成公主婚後在丈夫支持下,極力推廣大唐文化以改變吐蕃落後文化習俗,贏得了吐蕃百姓廣泛擁戴。

公元650年,只有34歲的松贊干布猝逝。因其子早亡,只得由其孫芒松芒贊繼任吐蕃贊普。當時曾有人提議文成公主為松贊干布殉葬,引起文成公主隨從強烈抗議,此事才得以作罷。

唐高宗聞聽文成公主在吐蕃處境,遂派使接其回長安。可沉浸喪夫之痛的文成公主,卻堅決回絕了高宗好意。因為她知道自己回大唐身份尷尬,未來只能湮沒人海,只有留在吐蕃更能發揮其人生價值,更何況吐蕃還有愛的回憶。

文成公主忘不了松贊干布給予她的榮寵,西藏的《賢者喜宴》記載:“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在文成公主之前,松贊干布身邊已有五個女人,其中最尊貴的是尼婆羅尺尊公主。可唯有文成公主享有了贊蒙王后之榮。甚至松贊干布還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布達拉宮,至今布達拉宮內還留有兩人洞房遺址供遊客瞻仰。

雖說吐蕃《大事紀年》以及《敦煌吐蕃歷史文書》,曾記載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九年婚姻,只有三年共渡時光。可是松贊干布日理萬機,而且他為政治利益不可能獨寵一人,這已經是松贊干布送給文成公主最長陪伴了。

更何況松贊干布為支持文成公主改變吐蕃習俗,率先穿上漢族絲綢服裝,摒棄赭面陋習。人間遇到愛不難,可最難的是懂得。文成公主豈能忘記兩人攜手前行的幸福,松贊干布靈魂在哪裡,她就留在哪裡。

當然文成公主不回大唐還有政治考量,芒松芒贊繼位時年紀尚幼,文成公主亦擔心其被人蠱惑挑起與大唐干戈,遂想繼續留在吐蕃維繫和平。

芒松芒贊剛繼位時,拜祿東贊為大相。祿東贊就是當年出使長安的求親使,有親唐傾向始終與唐朝保持良好關係,可其繼承了松贊干布的擴張策略,一直擴軍備戰與周邊小國戰事不斷。

公元663年,吐蕃一舉吞併了吐谷渾成為西域霸主。大唐身為吐谷渾宗主國豈能坐視不理,唐高宗遂派薛仁貴遠征吐蕃。

可惜唐軍將帥失和,致使白袍將薛仁貴指揮失當,兵敗大非川,自此大唐與吐蕃再度失和,雙方軍事力量對比也發生反轉。尤其是祿東贊之子論欽陵掌權後,吐蕃軍事實力大增,幾乎將整個西域納入囊中,與大唐之間軍事摩擦不斷。

文成公主眼見孃家與婆家大打出手,身為弱女子夾在中間無有歸處,只得遠赴松贊干布故鄉山南地區,每日奔波廣建寺廟虔誠為雙方百姓祈禱。

後來大唐黑齒常將軍大勝吐蕃軍隊,為大唐扳回顏面,迫使芒松芒贊繼任者赤都松贊向大唐乞和,可這已到了文成公主生命最後時刻。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被于闐僧人感染黑豆病猝逝。她入藏整整四十年,卻寡居三十一年。松贊干布初逝時,她本可回大唐,卻為心中愛與職責選擇留下。後來雙方失和,她再想回大唐亦不可得。

文成公主犧牲自己雖只為唐蕃帶來22年和平,可其博大胸懷已被世人視若天神,其半生孤寂值得了。


歲月靜好一世晴天


看到文成公主,我立馬就想到了西藏的布達拉宮。文成公主是唐朝的遠支宗女,640年被封為了文成公主。641年,16歲的她遠嫁給了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贊普是藏王的稱號,宗教的信仰。

649年,松贊干布去世,24歲的文成公主便成為了寡婦,直到680年因病去世。這31年中,文成公主一直是孤身一人,她並沒有選擇回到唐朝,這是為何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是屬於中原王朝和外國的政治聯姻,也就是和親。為什麼要和親呢?目的是為了使兩國達到友好。在文成公主還未嫁給松贊干布之前,松贊干布曾兩次向唐朝提婚,第一次唐朝拒絕,松贊干布出兵入侵唐朝,但被唐朝打敗,第二次則是請罪順便正式下聘禮,文成公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遠嫁給吐番國國君松贊干布的。

松贊干布非常喜歡文成公主,不僅為她建立了布達拉宮,而且還在文成公主的影響下學習了漢族的文化。文成公主的遠嫁和親,可謂是一次成功的和親,是文成公主讓唐朝和吐番建立了友好關係,也是文成公主傳播了漢族文化並且推進了藏族文化。

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去世後,並沒有回唐朝,而是選擇留下,繼續維護並加強唐朝和吐番之間的友好關係。她在吐番受到了極大的擁戴,甚至被認為是藏傳佛教綠度母的化身,而綠度母又是觀音菩薩的化身。

從以上所說,我們不難看出文成公主留在吐番的原因,第一點是為了兩國的友好,第二點則是為了傳播文化,第三點則是因為文成公主喜歡這裡。文成公主為何會喜歡這裡呢?因為松贊干布。他和松贊干布之間的感情非常濃厚,即便松贊干布不在了,她也捨不得這片土地。


理科男讀歷史


文成公主寡居三十餘年。

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

文成公主並非是真正的公主,她原本是李唐遠支宗室女,在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被太宗李世民封李氏為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帶著豐厚的嫁妝遠嫁吐蕃,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王后。

可是僅僅只過了幾年也就是649年,松贊干布就去世了,24歲的文成公主便成為了寡婦,直到680年因病去世,一個人生活了31年。唐朝的風氣開明,以詔令的形式允許並鼓勵寡婦再嫁,那為何文成公主一直是孤身一人沒有選擇回到唐朝?那是因為她並非是真的公主在唐朝的地位並不是很高,而在吐蕃她是神一般存在的人物了,她和松贊干布有感情她肩負的使命也讓她不能回到唐朝了。

文成公主肩負的使命。

641年,唐太宗下詔,冊封宗室女文成公主作為和親公主出嫁吐蕃的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帶去了大量的嫁妝,包括:能工巧匠、牲口、植物種子、釋迎佛像、醫方醫療器械、珍寶、金玉書櫥、360卷經典等等。

文成公主是和親公主,她肩負的是和平的使命。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後,文成公主給吐蕃帶去了先進的技術,促進了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原與吐蕃之間關係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戰事變得極為友好了,使臣和商人來往頻繁,松贊干布還派了吐蕃的一些貴族子弟到長安國學讀書。

松贊干布去世後,文成公主的使命並沒有停,再加上松贊干布去世後,兩地又有了戰亂,這是文成公主不想看見的,這個時候也不是回去的良機吧,她又得肩負起自己的使命,為兩地祈禱,希望兩地繼續和平,不要再有戰事。

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有感情。

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賢者喜宴》

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結婚幾年之後,松贊干布就去世了,可是兩個人是有感情的,這也應該是文成公主不回去的一個原因了。松贊干布之前還有其他的幾個女人,但是隻有文成公主地位最高享有贊蒙王后之榮。松贊干布還因為喜歡文成公主而自己穿上漢服,更是摒棄赭面陋習,還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布達拉宮,讓文成公主到吐蕃的生活就像在大唐一樣。

由此可見,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雖然是政治婚姻,可是兩個人是有感情的,所以文成公主也願意在松贊干布去世後繼續留守在吐蕃,繼續守候兩個人的深情,守候兩地的和平。

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很高。

文成公主在唐朝並非是真的公主,只是李唐遠支宗室女,可是到了吐蕃之後地位極高,是松贊干布的王后,受到吐蕃人民的愛戴。根據《敦煌吐蕃歷史文書》的記載,松贊干布去世後,她依舊享有不低於吐蕃王后的待遇。也就是說文成公主回到大唐也許還沒有這個待遇了。

680年,文成公主病逝,吐蕃人民在青海玉樹縣結古鎮東南25公里的貝納溝為她建了“沙加公主廟”,一千多年來,前來朝拜的藏漢群眾絡繹不絕,這裡四季香火不斷,酥油燈晝夜長明,大家都沒有忘記這位公主的功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