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優化,謹防“葉公好龍”

流程優化,謹防“葉公好龍”

流程管理思想及方法進入中國大陸已經有20餘年,通過這20餘年的發展,特別是在以華為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企業的影響下,流程管理以得到了大多數企業的認可和肯定。

在此大背景下,很多企業開始重視並著手開展流程管理工作,尤其是流程優化更為廣泛。接觸過很多企業,可以說,80%以上的企業老闆或者高級管理者,都會說“流程很重要”,並要求開展“流程優化”。

但很遺憾,有很大比例的企業、老闆或高級管理者進入了一個怪圈:意識和思想上重視,但行動上不重視——認為流程優化很簡單,做做“減法”,建建規範,寫寫文件就行了;不能正確認識流程優化之實質,也不能為流程優化堅定提供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如人力資源、權力資源、財務資源等)或推動和落實改變,最終帶來的結果就是,流程優化流於形式,僅限於文件化,給業務所帶來的價值和幫助非常有限。

流程優化,實質上是業務運作和實現模式的調整和改變,是“作戰陣法”的改變,在此過程中,一定會涉及人員能力的調整、職責和責任的調整、作業習慣的改變、權力的調整、思想的改變等等,這有這些要素配套聯動,才能讓優化後的流程真正發揮作用、實現價值。道理簡單,但涉及到具體利益、具體問題和衝突的時候,簡單的問題也就變得複雜和艱難起來。

不妨我們先來看看兩個例子。

首先,我們先看一個簡單業務案例。

筆者曾為一家大型集團公司的下屬事業部做流程優化項目,其中有一個流程叫“普通崗位招聘流程”,其現狀流程如下圖:

流程優化,謹防“葉公好龍”

該流程存在很多問題,在此不做細聊,但有一個問題,估計很多人不會關注到,就是在該流程中,“招聘專員”所做的工作其實非常基礎,基本上都是一些非常基礎的“跑流程”的活。我們可想而知,基於該流程運作業務,“招聘專員”的能力提升、工作晉升何從談起?“招聘專員”不穩定也就自然不過了。

後來,我們對此流程做了相應優化,其中包括增加“招聘專員”直接與業務部門對接招聘需求並控制編制、執行面試、必要時組織和提供面試技巧培訓等活動,調整了招聘績效,如增加簡歷推薦有效率,將招聘到崗率統計口徑由原來的“入職”改為“轉正”等。

這一系列的調整,對“招聘專員”其實是提出了明確的更高能力要求,原有的一些只能實施基礎事務性工作的“招聘專員”,要麼學習提升,要麼被淘汰。如果企業管理者不能堅定的推動人才能力結構的調整,不能支持優化後流程對能力的需求,那麼,優化後的流程勢必束之高閣,形同虛色,最終壽終正寢。

這是流程優化對能力提出需求,推動能力結構調整的一個偏簡單的典型案例。

我們再看複雜的業務案例。

筆者曾為一家企業提供LTC流程優化諮詢。在該案例中,為提高流程協同性,建立了端到端的業務流程,同時還提出了相關配套優化方案,如:

a) 組織優化:如將產品開發團隊與項目交付團隊分拆;

b) 機制優化:對項目進行合理分類分級,並設定分級管控和決策的機制;

c) 系統優化:基於優化後的端到端流程,對現有的信息系統重新規劃和開發;等等

以上種種,均涉及人事調整、權力調整、資金再投入等等諸多重大事件。不僅如此,還涉及更大更難的思想變動,如對於銷售而言,不能再 “一言堂”了,需要受到產品方、交付方的制約;產品經理不能“坐等”、被動式響應,而是要主動往前靠,更貼近客戶……

這些改變,如若沒有堅定的信念和決心,很難推動落地。筆者所經歷和實施的項目中,受此影響而最終未能給客戶帶來實效和價值的,不在少數。(注:讀者或許會提出方案可執行的質疑,在此不做闡述)

以上問題,不僅僅存在於業務流程,審批流的優化,也一樣存在。

審批流優化中,往往會涉及職責的調整和權力的再分配,如果公司管理層不能協調各方利益,並堅定推動優化方案落地,審批流優化也必定舉步維艱。

如有規避此類問題發生?

筆者認為,企業管理者們需要認真對待以下幾個問題:

a) 在啟動流程優化前,要充分認識到可能帶來的變化,並思考清楚公司是否能夠承受這種變化,避免“葉公好龍”;

b) 流程優化工作不能匆匆上馬,需要有個“優化策劃”的過程,充分理解問題,評估現有資源以及可以接受的變化程度等,做好後續優化的總體策劃,做好前期溝通並形成共識;

c) 加強優化過程中的溝通與互動,避免“閉門造車”;

d) 謹防單要素(流程)行動,要與HR、IT,甚至包括各管理體系等聯動。

處理好以上問題,並結合項目管理工具、流程優化方法等,在高層領導的支持下,我們有足夠理由相信,流程優化方案一定能都得到落地,價值一定能夠得到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