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分化,渠道為王:互聯網財險這幾年

保觀 | 聚焦保險創新

業務分化,渠道為王:互聯網財險這幾年


前言:當保險遇上互聯網時代,流量為王的根本理念依舊沒變,這從互聯網車險的興衰過程中可見一斑。


在經歷了2015年與2017年兩次商車費改之後,互聯網車險能否找到破局之路?突飛猛進的互聯網非車險還蘊藏著多少可能性?


互聯網財險:總體增長下的分化


3月16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了2014-2019年互聯網財險市場分析報告。


從總保費來看,2014-2019年間,互聯網財產保險業務經歷了上升發展、下滑萎縮、調整回暖幾個階段,在2019年實現保費收入838.62億元,同比增長了20.60%。如果參照銀保監發佈的《保險業經營情況表》數據,2019年全行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為11649億元,可以計算出,互聯網財產保險保費收入佔比約為7.2%。

業務分化,渠道為王:互聯網財險這幾年


細分來看,互聯網車險與非車險業務進一步分化。互聯網車險業務發展趨緩並持續走低,2019年保費收入為274.52億元,同比減少了25.55%,僅佔互聯網財產保險業務保費總收入的32.74%。事實上,整個車險業務近年來在財險總保費中的佔比都在減少。2016-2018年,車險業務收入佔財險比重從2016年的73.76%下降到了2018年的66.64%,下降了7.12個百分點。


與之相反,互聯網非車險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業務規模快速超過了互聯網車險業務規模。2019年其保費收入為564.09億元,業務佔比高達67.26%,同期增長率為72.69%。業務滲透率呈現明顯的上升優勢,2016年為4.29%,2019年上升至11.72%。

業務分化,渠道為王:互聯網財險這幾年


互聯網財險迅猛發展的同時,各銷售渠道的佔比也在發生變化。總體來看,第三方業務已經超過保險公司自營平臺業務。根據中保協數據監測,2019年,第三方業務佔比上升到68.89%,其中第三方網絡平臺佔45.78%,保險專業中介機構佔23.11%,保險公司自營平臺業務持續下跌。


業務分化,渠道為王:互聯網財險這幾年


對於互聯網車險業務渠道,從保險公司PC官網向自營移動端的轉變尤其明顯。保險公司PC官網業務逐年急劇萎縮,2016年-2019年業務貢獻度從80.02%降至5.78%。而移動APP、微信為代表的保險公司自營移動端迅速崛起,成為了互聯網車業務發展新的業務增長點。


業務分化,渠道為王:互聯網財險這幾年


互聯網非車險的業務渠道主要以第三方為主,其中首要的是第三方網絡平臺,2019年互聯網非車險保費收入為357.17億元,業務貢獻度為63.32%。其次是保險專業中介機構,保費收入為137.73億元,業務貢獻度為24.42%,而保險公司PC官網互聯網的保費收入為33.79億元,貢獻度僅為5.99%。

車險與非車的較量


報告披露的信息中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關注。


截止2019年共有70餘家保險公司開展互聯網財產保險業務。在保險公司積極佈局互聯網渠道的背景下,標準化程度很高的車險,理應更適合互聯網渠道,為何銷量與佔比都在下降?


這一情況一方面和車險市場的整體表現有關,另一方面也受到互聯網車險自身一些特性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商車費改等監管政策的出爐以及新車增速放緩等因素的影響,車險的價格被打壓,出單量增長也趨緩。


2014年以來的新車銷量、汽車保有量以及車險保費變化如下圖,可以看到,新車銷量在2017年達到頂峰後,2018與2019年出現連續兩年銷量下降,車險總保費的增長也在過去兩年突然失速,增速由2017年的10%降低至4%~5%。

業務分化,渠道為王:互聯網財險這幾年

在商車費改之前,由於互聯網車險的產品信息更透明,消費者選擇空間大,而且線上渠道相較於線下渠道可優惠空間更大(網銷渠道普遍存在的15%優惠空間),價格更低,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客戶來到線上。


2015年與2017年兩次政策出臺導致商業車險網銷渠道的價格優勢不再,線上、線下價格趨同。這種形勢下,線下渠道在網點分佈、信任建立以及服務等方面的優勢重新突顯出來,吸引了一部分客戶開始從線上向線下“迴流”。


另一方面,自從2015年後,沒有了價格優勢的互聯網車險,成交渠道主要是保險公司的PC端網頁。隨著移動時代的到來,PC端用戶量出現斷崖式下跌,用戶通過PC端網頁進行購買的行為必然大量減少。

在這種情形之下,保險公司即使積極將用戶引導到自有APP和公眾號中,但線上車險依然面臨客戶缺少服務、缺少場景、缺少用戶數據的尷尬問題。


業務分化,渠道為王:互聯網財險這幾年


互聯網車險下滑的另一面是互聯網非車險的蓬勃發展,已經在互聯網財險中佔據了三分之二的份額,其中最引人關注的還是健康險業務。隨著居民消費升級,健康保障不斷增加,健康險市場也迎來了爆發。


短期的健康險、意外險因為單價較低、產品比較標準、銷售場景性強,通過互聯網渠道銷售的難度也比較小。根據報告披露的數據,2019年意外健康險的保費267.39億元,佔互聯網非車險總保費的47.4%。


這裡我們可以拿眾安作為案例進行參考。昨天眾安公佈了2019年業績,顯示在健康生態領域實現總保費48.1億元,核心產品尊享系列(包括尊享e生和支付寶好醫保系列)保費達43億元,健康生態已經成為眾安最大的業務板塊。

業務分化,渠道為王:互聯網財險這幾年

互聯網改變的不僅是保險已有的業務流程,誕生於互聯網的新業務、新風險也為保險創新提供了新的動力。例如,為了滿足電商、消費金融等互聯網業務的保障需求,退貨運費險、賬戶安全險、保證保險等產品覆蓋面以及普及性不斷擴大,其中退貨運費險保單是保單數量最多的險種,總保單數達到150億張。2019年中國快遞總數量630億個,也就是說,將近有四分之一的快遞都投保了退貨運費險。

繞不開的渠道問題:流量仍然是王道


另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是渠道。線下渠道中,保險公司依託多年積累的強大銷售網絡佔據絕對統治地位。但在互聯網財險中,淘寶等第三方渠道成了主角,貢獻了68.89%的保費。


保險是典型的流量生意,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就是巨大的流量池,與保險公司和保險中介機構相比,本身在流量方面已經佔得先機。互聯網財險通常標準化程度較高,這就意味著更容易和用戶在線上建立信任,而且在銷售和售後過程中對需要針對性服務的過程相對較少,對服務人員的專業性要去較低。


所以,儘管第三方平臺在保險專業上沒有優勢,但還是能憑藉流量、運營手段的優勢成為互聯網財險銷售的主要渠道。


此外,互聯網財險低價、高頻、與場景融合度較高的特點也和第三方渠道的優勢比較匹配,所以我們看到淘寶等電商平臺的退貨運費險、攜程等出行平臺的航延險、旅遊意外險等產品在具體場景下如火如荼的銷售景象。


互聯網巨頭們顯然也看到了保險在互聯網上的前景,爭相佈局保險行業。不久前滴滴入股現代財險,成為現代財險第二大股東,吸引了行業內不少關注。目前滴滴有註冊司機5000萬人,乘客規模總計超過4.5億,這背後是大量的車險、意外險的潛在投保需求。擁有這麼龐大的保險資源,卡位互聯網車險是很自然的選擇。

業務分化,渠道為王:互聯網財險這幾年

進擊的互聯網保險,未來仍然大有可為


互聯網與保險的結合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過去時間和空間對傳統保險的影響。互聯網讓保險產品信息變得更透明,消費者也可以在互聯網上對比不同公司的產品,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方便快捷的互聯網支付方式也推動了互聯網財險市場的發展。


對於保險機構來說,線上的流量和銷售場景是新的流量池,不僅基數大,而且突破了低於限制,節省了很多傳統線下展業中所需投入的成本。


保險科技的發展也為互聯網財險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除了獲客意外,核保、支付、理賠等幾乎所有環節都可以在技術的幫助下通過互聯網完成。以中國平安、中國人壽為代表的大型保險機構也紛紛將保險+科技提到了戰略高度。


以中國平安為例,其早在2017年就推出了智能保險雲,主要包括兩個產品:智能認證與智能閃賠,在為客戶建立檔案、理賠方面做出了創新。截止到2018年末,平安的科技專利申請數較年初增加了9021例,累計12051項。保險科技全球融資總額在2019年達到65.9億美元,同比增長52%,創下5年來的新高。


業務分化,渠道為王:互聯網財險這幾年


不可否認,互聯網保險也有它的劣勢。監管的不確定就是互聯網財險發展之路的一個障礙,例如關於互聯網保險業務的邊界劃定。之前騰訊旗下的保險平臺微保以及螞蟻金服旗下的螞蟻保險,都在經營區域上受到比較大的質疑,這也成為了互聯網保險監管中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通過什麼標準界定?標準如何設立?這些都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此外,互聯網財險相比線下財險確實快捷方便了許多,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在互聯網之上,客戶對保險的信任也面臨著挑戰,雖然越來越多的人在接觸互聯網保險,但還是有不少消費者仍然抱持懷疑態度。除了無法面對面溝通之外,互聯網財險的服務不周也是造成客戶不信任的原因之一,這其中就包括為客戶解讀保險條款、理賠等服務。


未來,我們相信隨著消費者保險觀念的轉變、科技對保險賦能的加強、線上服務流程的優化等方面的進步,還會有更多的財險業務由線下轉為線上。在此過程之中,保險業也必然會針對現在互聯網保險的劣勢進行改善。


同時,藉助基於互聯網的大數據等新技術,以及可能出現的互聯網新業務及相關風險,互聯網財險也將會推出更多的定製化產品,使保險變得更有針對性、人性化,以此來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要。

尋求行業交流、預約採訪、業務合作

業務分化,渠道為王:互聯網財險這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