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那些吃貨

記得魯迅《祝福》裡面讓知識分子心心念唸的福興樓的清燉魚翅嗎?一元一大盤,價廉物美,此等誘惑,讓人垂涎三尺。文中的“我”是一個麻木不仁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雖然學習了先進的文化,卻對祥林嫂這種被封建禮教迫害的勞苦人民的命運不聞不問,只惦記自己的物質享受。這當然不是魯迅的真實形象,不過魯迅卻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民國吃貨,酷愛下館子,光在北京宴請過的飯店有60多家。魯迅在北京教育部任職時,經常和教育部同事一起吃喝,很多還是公款,後來辭去公職,遠離公款吃喝,不過那時文人的收入頗豐,物價不高,像魯迅這種大文豪,周圍好吃的酒樓菜館自然少不不了他的舌頭。

與魯迅這種喜歡下館子的“光動動腿動動嘴皮子”吃貨不同,張大千是個實操派,不僅廣徵博採各種美食,自己還要親自操刀,搭配各種食材,調製各種美味。比如魚翅與肉這兩樣張大千的最愛的食材,他就得心應手,可以烹調出多種口味,如魚翅乾燒、肉做獅子頭。有一次老友請他吃蒸牛肉,看品相尚可,大家品嚐之後也覺得不錯,但是張大千卻吃出了不一樣,因為牛肉中的牛筋沒有剔除,與牛肉混搭,肉質顯得粗糙,沒有蒸肉的粉嫩感。於是他對此菜進行了加工,加入自炕自舂的辣椒麵、花椒麵,增加麻辣味;再加入少許芫荽,取其鮮味。吃蒸牛肉時,用椒鹽葉鍋魁夾入肉中,熱中透鮮,而且蒸肉很燙,汁濃,蘸了椒鹽,其滋味濃厚,香氣四溢,鹹鹹的味道,混搭著麻辣,吃到嘴裡很有快感。麻辣燙鮮香五味俱全,全部包裹在蒸牛肉之中。原先平淡的蒸牛肉,經過張大千的加工,頓時口味得到提升,濃香酥麻,辣味勁道。張大千喜歡川菜的麻辣香,也喜歡重口味的菜餚。雞屁股俗稱松子香,因為不衛生、含有致癌物,很多人不吃,但張大千卻好這口。有一次張大千偶然得了一些雞尾,於是就邀請了幾位朋友來到住所,說請大家吃一道特別的、平時不容易吃到的菜,朋友們很好奇。問究竟吃什麼?大千賣關子,就是不說,只是告訴他們,吃了就知道。他親自下廚,燒製了幾道拿手菜,朋友們吃了也不覺得特別。等到一股特別濃厚的香氣傳來,一個白色盤子裝著滿滿的肉,還沒搞清楚是什麼,大家就迫不及待夾起一塊肉放進嘴裡,汁濃味鮮,原來是張大千的拿手菜三大菌燒雞尾,菌菇的鮮味已經滲入雞尾之中,雞香與菌鮮交織在一起,爽滑可口,大家都齊聲叫好。朋友們讚揚張大千的烹調手藝,張大千也特別高興,比別人讚美他的畫還要高興。

民國還有一位為吃奮不顧身,死了也要吃的饕餮,他就是著名的美食家譚延闓,作為國民黨元老,政府高官,詩法、書法、槍法精通,有“譚三法”之稱。然而多才多藝的譚延闓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吃貨。譚延闓愛研究美食,遇到精美的菜餚,都要向廚師討教一番,回家後就琢磨如何製作。他的廚房就是他研製私房菜的後場,家裡還有幾個廚藝高超的師傅,為他試驗菜餚,在家請客時負責掌勺。譚延闓根據自己多年的美食經驗,結合湘菜特點,製作出了一套私房菜——譚家菜,又稱私房祖庵菜。祖庵菜對於食材的挑選非常考究,追求極致,刀工精妙,擅長調味。祖庵菜口味獨特,其他人想模仿,可以得其形,卻難以得其味。由此可見這個大吃貨的實力,這個大吃貨不僅對美味佳餚研究很深,而且對菜餚取名也是得心應手。湖南長沙曲園酒樓有一道菜,鱔魚脫皮切絲爆炒,按照一般的套路就叫炒鱔魚,譚延闓聯想到三國戰將趙雲,就賜名“子龍脫袍”,長沙玉樓東酒家也有一道菜,老鱉燉雞,菜雖然大補,可總不能直呼其名,老鱉雞湯或者王八燉雞,太直白,也不雅。譚延闓靈感一來就取名——霸王別姬。由於譚延闓又嗜好魚翅這樣的菜餚,長期吃大魚大肉,攝取了過多的高蛋白、高脂肪、高油脂的食物,對健康有影響,尤其對心腦血管的刺激很大。醫生多次勸他控制飲食,少吃葷腥,多吃蔬菜。肚子裡的饞蟲卻控制著他的大腦,讓他欲罷不能。見美食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大吃貨,終於在1930年9月22日突發發腦溢血,在南京逝世,享年51歲。

民國還有許許多多諸如上面三位的大大小小吃貨,比如對於食蟹就有滿腹經綸的蟹經的革命人士施今墨,對火腿情有獨鍾的一代文豪梁實秋,還有喜酷愛燒賣與蝦的軍事將領白崇禧。在那個戰火紛擾,變革和革命此起彼伏的年代,吃貨們依然沒有放棄對美食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