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暴君還是英雄?

史海扯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贏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原稱華夏族),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定都咸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沙丘(今河北省邢臺市)。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一、秦始皇的功績不容忽視

秦始皇的功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秦始皇善於用人、勇於改過

戰國末年,從諸侯割據向全國統一的趨勢已日益明顯,當時,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和宦官嫪毐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平定嫪毐的叛亂,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令其徙處蜀郡;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部署統一全國的戰略和策略。自公元前230至221年,先後滅了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這並不是哪朝皇帝所能輕易做到的。而是秦始皇在於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比起他的先輩,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親率軍隊作戰的君主,秦始皇幾乎可以說沒有直接指揮過打仗。

但是,秦始皇卻取得了比他前輩更輝煌的成就。這除了歷史給他造就的機運以外,主要在於他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在統一中國前夕,秦國聚集了幾乎是全國所有的一流軍事家和政治家。有王翦、王賁、尉繚、李斯、姚賈等,他們大都並非秦國人,卻在盡心地為秦效力。一切克敵制勝的軍事進攻和政治策略計劃,都是由他們制定和實現的。秦始皇的作用在於發揮他們的長處,聽從他們的勸諫和有錯勇於改正。如滅楚時,他開始誤用李信遭到失敗後,馬上改過,親請王翦出征,並將全國之兵交付於王翦,結果取得了勝利。這種情況,若與趙國國君不信李牧,齊國國君輕信讒言,致使國亡的情況相對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為一個君主的善於用人和勇於改於對於歷史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二)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秦始皇的另一過人之處在於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一制度被延續到清朝末期,他為炫耀自己統一天下的功德,確立至高無上的權威,還創立了“皇帝”的稱號,自稱始皇帝,宣佈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隨後,他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佈統一的法律。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對,不容許錯亂和篡改。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弛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石門道”,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

(三)推動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秦始皇在經濟和文化思想方面也有很大的貢獻,他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措施,進一步鞏固了統一的局勢。在經濟上,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下令“使黔首自實田”,即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廢止戰國時代的各國貨幣,統一全國幣制;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作為標準文字,頒佈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為秦朝的專制主義統治製造神學根據,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水主陰,陰代表刑殺。於是以此為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確實施。

秦始皇為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秦始皇即位後,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收復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陰山以北,為防其進一步侵擾,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將原有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僅遷至咸陽者即達十二萬戶,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燬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十二個金人,陳列在宮殿之前。

二、秦始皇的過失

秦始皇有著不容忽視的功績,他的雄才偉略無人能比。但是他也有著不少的過失,做過不少的錯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大規模的修建宮殿和陵墓

秦始皇還沒有統一六國之前,就已經有不少宮殿,而在統一六國期間,更是大興土木,每滅一國便要將該國的宮殿建築在咸陽附近仿造一遍,整個關中地區,自渭河以北,雍門以東,直到涇河一帶全部都是宮殿群。統一之後,開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後世皆知的阿房宮(亦名朝宮,阿房為其前殿名),每年動用民工七十多萬人。雖然有人辨稱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萬這個數量相比於當時全國總人口不過2000萬來說,這個比例也是很驚人的,朝宮可以容納十萬人,在這裡運送酒菜要用車和馬才行,僅一個前殿的面積就達到了東西長693米,南北寬116米,臺基高達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萬人。驪山墓從秦王登基起即開始修建,前後歷時三十餘年,每年用工七十萬人修建。現在留存的墓從外圍看周長2000米,高達55米。內部裝修極其奢華,以銅鑄頂,以水銀為河流湖海,滿布機關。最後,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後全部被活埋。

(二)殘酷的刑罰讓人聞風喪膽

秦皇始的刑法也是很殘酷的,秦國統一前夕,秦始皇的思想導師韓非在極力鼓吹“重罰少賞”,他說:“重罰少賞,上愛民,民死賞;多賞輕弄,上不愛民,民不死賞。”,他也曾警告說;“用賞過失者失民,用刑過者民不畏。”也就是說無論賞罰都要有個合理的限度,超出這個限度,賞罰就會失去它的作用。可惜的是,在韓非建構的君主極權理論中,這種合理的聲音非常微弱,以至於完全被秦始皇忽略了。“重刑主義”到了秦始皇手中,它的道義基礎,它的合理限度,完全被拋到九霄雲外。秦始皇既不主張“以刑去刑”,也不主張“重刑厚賞”或“重刑少賞”,而是主張“專任刑罰”的“重刑不賞”。

而這種極端思想被秦始皇的政治設計師李斯表達得淋漓盡致,他說:“名主聖王之所以能久處尊位,長執重勢,而獨擅天下之利者,非有異道也,能獨斷而審督責,必深罰,故天下不敢犯也。”。在統一六國後,四海之內的臣民都已匍匐在他的腳下,誠惶誠恐地期盼著這位“興義兵,誅殘賊”的皇帝能夠在戰亂之餘賜給他們福祉、和平和光明。可秦始皇卻不這麼想,他認為只有他一人有資格從黑暗中闊步走出,享受光明的沐浴,而那些芸芸眾生為了給他營造一個一系萬世的永恆帝國,則必須留在黑暗、恐怖、毀滅中。

出自這種專橫的設想,他在統一戰爭剛剛結束,就立刻建立起“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急法,久而不赦”的霸權主義。歷史記載,秦始皇對“黑色”情有獨鍾,他認為黑色是一種吉祥的的顏色。因為他的生活始終在與黑暗和恐怖相伴,黑暗扼殺了他的童年,奪走了他的歡樂。所以他也要讓的臣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以至於他要用如此名目繁多、陰森恐怖的刑罰,因為只有如此,才能製造一種他所需要的“黑色恐怖”氣氛,才能使那些籠罩在“黑色恐怖”陰霾下的人們達到李斯所說的“群臣百姓救過不給,何變之敢圖”的火候,從而使帝國的臣民成為任之驅使的人形畜生。

秦始皇更迷信“暴力萬能論”,更相信在“刑罰主義”的大旗下,他的任何想法都能夠實現。基於些,他竟然把在戰場上用來對付敵人的辦法拿來對付自己統治下的民眾。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他有意製造恐怖氣氛,他視民為草芥,他把法律當成是他可以隨心所欲濫用的皮鞭和屠刀。為了滿足他那永無止境、荒誕不經的醜惡私慾,法律在他手中不僅不是制止犯罪、保證社會安定的工具,相反卻成了製造“犯罪”的工具,這在歷史上實屬罕見。帝國建立後,他接連頒佈了“妄言法”、“焚書令”、“挾書令”、“誹謗法”等禁錮思想的苛法。另外又把已有的刑法作了加大懲罰力度的處理。如,秦統一前的《徭律》規定:“失期三日到五日,貲一點;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到了秦始皇手中居然改為“失期,法皆斬”。簡直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

(三)焚書坑儒

秦始皇的最大過失在於“焚書坑儒”和尋求長生不老藥。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大宴群臣,僕射周青臣乘機捧場稱讚秦始皇:“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人人自安樂,元戰爭之患,傳之間萬世,自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聽後喜形於色。博士齊人淳于越當即加以駁斥:“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歷史上把這次廷爭稱為周、淳之爭。

秦始皇將淳于越的建議交給群臣去議論。時任丞相的李斯蓄意擴大事態,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所有的“諸生”及私學。李斯針對淳于越的言論,稱述“五帝不相變,三代不相襲”,自古因時代不同,治理方法也隨之改變。如今天下已定,法令統一,儒生“不師今而學古”,指責當世,惑亂百姓,他們以“私學”詆譭“法教”,指責朝政法令“入則心非,出則巷議”,甚至造謠誹謗。這種現象如不禁止,必將削弱皇帝的權威,臣下結成反對的派別。於是李斯建議道:“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令禁私學,焚《詩》、《書》,實行文化專制的政策。於是在秦代首都咸陽縱起了焚書的烈火,接著這樣的烈火在全國各郡或先或後被點燃了,而且在一個月內沒有熄滅過。在這遍及全國的大火中,秦以前的中國古典文獻,除自然科學(醫藥、種樹)及神學(卜筮文獻) 以外,幾乎全都變成了黑炭。焚書事件發生後,對政府不信任與離心者越來越明顯的表現出來。

公元前212年,有兩個替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仙藥的方士侯生和盧生,由於明知仙藥是根本沒有的,他們無非是藉此騙取富貴,時間長了騙局終歸要暴露,按照秦朝所獻秦始皇驗方不靈就要被處死的規定,兩位方士恐怕逃不脫一死。於是他們散佈了秦始皇一系列專制獨裁的過失,藉口不能給這樣的人求仙藥而溜之大吉。秦始皇聽到這個消息極為惱怒,因為他為求仙藥給了這些方士鉅萬資財,不但沒有人為他尋到仙藥,而且還說他的壞話,又加上首都咸陽的儒生也有人散佈妖言迷惑民眾,於是秦始皇派人普遍嚴加審問,儒生們相互告發,牽連到四百六十多個儒生,這四百六十多個儒生全被抓去活埋。歷史上把這一事件與焚書事件連起來統稱為“焚書坑儒”事件。

三、對秦始皇的評價

自秦亡後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有人盛讚他為“千古一帝”;有的人說秦始皇“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有人歌頌秦始皇的統一事業:“秦主掃六合,虎視何雄哉~”。他們都高度評價秦始皇的功績,肯定其對歷史的作用,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另一些人則咒罵秦始皇“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以暴虐為天下始”;“始皇暴虐,至子而亡”;“始皇剛毅戾深,樂以刑殺為威,專任獄吏而親倖之,海內愁困無聊”。他們都指斥秦始皇統治的殘酷,是暴君。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於評論者的立場和出發點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我們要用事實的眼光看待事物,全面,深刻的評價人物的好與壞。

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暴君。他的功績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蓋罪惡;他的罪惡是深重的,但也不應因此抹煞其巨大的歷史功績。我們評論一個歷史人物不能偏於一面,應當多角度探討,才能還歷史人物真面目。秦始皇是一個令人尋思的人物,他在公元之前,就經過賈誼的責難。迄至近代,既受過章炳鄰和蕭一山的恭維,也受過顧頡剛和郭沫若的批判。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而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為史學家對於秦始皇功大還是過大的爭論點。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位“暴君”確實是雄才偉略,氣派不凡,幹了許多轟轟烈烈的事,如滅六國,一統天下,縱觀歷史,這位皇帝,留給後人的,留給歷史的,論意義,斷價值,是功績遠遠大於過失,他在歷史上的地位是無人可以替代的。在今天,長城幾乎成了中國的代名詞,成了強盛的象徵,多少國人為之自豪。還有兵馬俑,被稱為“第八奇蹟”,舉世震驚。長城和兵馬俑,讓國人洋洋得意,揚眉吐氣,發出多少大國強國古國的黃梁舊夢,膨脹著自得自喜自尊自滿的阿Q新精神;假若,長城和兵馬俑,是“罪證”的身份存在,那麼我們的驚歎和讚賞不是成了自欺欺人,

秦始皇非凡的功績在中國帝王中也只有數人能與之相比。雖然他在晚年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他對中國歷史所作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評論的:“及至秦王,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墮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後斬華為城,因河為津,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秦始皇在歷史上也算是一位傳奇人物,他經歷了風風雨雨,排除萬難,終於統一了六國,這並不是每一統治者都可以做的到的。毛澤東曾經這樣說過:“孔夫子有些好處,但也不是很好的。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

我們評價一個人不能只是單方面的去看待,而應該客觀的去分析。秦始皇為建立大一統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封建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結束了長期諸侯混戰的局面,完成前無古人的統一大業,也展示了自身的實力和形象,為後人在民族統一抵禦外敵入侵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示範和借鑑意義。當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秦始皇作為第一個封建國家的君主,也不可避免存在著諸多缺陷和遺憾。人無完人,雖然秦始皇有一些過錯,但我們不能否認他的偉大功績。總的來說,我個人認為秦始皇的功大於過。


大黃扯點歷史


何謂英雄?

英雄者,有凌雲之壯志,更挾氣吞山河之勢。他敢藐視一切的權威,更能挑戰舊有的秩序。

他的出現,源於時勢的需要,正所謂"時勢造英雄",無論風雲如何變幻,他們總是準時準點,踏著最魔魅的舞步,在最需要他們的時代裡出現。

以此來回答題主:秦始皇如果都不算英雄,那麼在中國歷史上,還有誰敢以"英雄"自居?

在我看來,秦始皇之所為能成其為英雄,不在於他是一個新興王朝的創立者,而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成為了當時新興的地主階級的先鋒,開創出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且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他因此為後來中國奠定下兩千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後人推祟為"千古一帝"。

那麼,既然秦始皇是蓋世之英雄,何以到了後世口碑卻不盡人意,大多宣揚的是他的殘暴不仁呢?

正所謂"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候盡西來",秦始皇所創下的文治武功,不敢說後無來者,至少是前無古人。他平定六國,一統天下,廢除分封,代以郡縣,書則同文,車行同軌,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凡此種種,後世之人窮一生之力也未必能做成一件,在他眼中卻顯得是如此輕描淡寫。而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這些千秋偉業,那麼,非常時期行非常之法,就是他唯一可以選擇的手段,縱然專橫暴虐,亦在所不惜。

他吃虧就吃在秦二世而亡。秦朝過早的滅亡讓人們還沒有來得及享受到他給社會帶來的好處,同時也沒有來得及為他歌功頌德,就得為新的王朝和新的主子去說他的壞話。而他的"焚書坑儒"又得罪了儒家弟子,等到西漢"廢黷百家,獨尊儒術"時,其結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煮茶道史


首先我覺得秦始皇是一個英雄,其次也不能說他是一個暴君,因為他只不過是將法家思想裡面的嚴刑峻法發揮到了極致。

始皇嬴政吞六合八荒,天下一統,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大秦帝國。嬴政這一生可以說也是經歷過事情的。

嬴政的父親當年在趙國作人質,後來認識了呂不韋。秦趙長平之戰,趙國要撕票,呂不韋花大價錢將異人救出來,但嬴政與趙姬留在了趙國。趙姬帶著嬴政東躲西藏,過盡了苦日子。後異人當了秦王,趙姬與嬴政被接回秦國才過上了吃喝不愁的生活。

異人在位僅三年便駕鶴西去,十三歲的嬴政登基為王。由於其年少,王權都在其母趙太后與呂不韋的手中。其母趙姬先與呂不韋不清不楚,又又迷上了男寵嫪毐,還為了他生了兩個孩子,你可以想象嬴政在知道這件事的時候是什麼心情,他到底得有多麼的憤怒與無助。這些事情也在他年幼的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

秦王嬴政22歲的那年,他鎮壓了嫪毐的叛亂,將嫪毐活捉之後處以車裂之刑。放逐了其母趙姬,將呂不韋罷免官職遣送回河南,將王權收歸,其後重用李斯,開啟了霸業。

秦王歷時十五年終於覆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秦王朝。這個成就震古爍今,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千古一帝實至名歸。一統之後的秦國在秦王嬴政的統治之下,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車輪半徑,統一了文字,統一了錢幣,為後世做出了偉大的成就。

嬴政在位期間,北擊匈奴,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南卻白越,修建萬里長城做出了斐然的成績。但由於其急功近利,在取得如此的成就的背後,也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國家人民與統治者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秦始皇晚年過度沉迷於求仙與長生不老,對於國事更加獨斷專行,在繼承人的事情上沒有考慮充分,最終釀成了沙丘政變。

沙丘政變最終以胡亥坐上王位,胡亥接受的正式最嚴苛的法家思想,在他變本加厲的統治之下,秦二世而亡。

不可否認秦王嬴政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他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堪稱曠世英豪。但是其後期沉迷於求仙與長生,發動焚書坑儒等事件,無疑也在其生涯之上留下了汙點。今天的我們以一個辯證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不可否認秦王嬴政確實是個大英雄,但其暴力獨裁的統治,他的所作所為說他是一個暴君也不為過。



李時針的時針


凡掌權的是神命定的!神難道會賜用暴君嗎!


用戶9409937187729


若是給古代皇帝弄個暴君排行榜投票,估計秦始皇出不了前三。不過魯迅說過,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麼秦始皇真的那麼殘暴不仁嗎?

名士尉繚來秦國遊說,嬴政不僅採納了他的建議,還抬高禮節來接待他。甚至,給尉繚的衣服飲食也和自己一樣。但尉繚並不領情,覺得嬴政現在這樣接待自己,等到他奪得天下以後,所有人都會變成他的俘虜,於是就逃跑了。嬴政發覺把他攔回來,不僅不生氣,還任命他為國尉。

韓國水利專家鄭國來秦國,在關中主持修水渠。後來事蹟敗露,原來是韓國為了耗損秦國國力的計策。嬴政非但沒有抓捕鄭國,還令他繼續修渠,終使關中成天府之國,為後來的大一統穩固了根基。嬴政聽從宗室建議,頒佈《逐客令》,驅逐來秦的列國士子。李斯上《諫逐客書》。嬴政絲毫沒有任何矯揉造作的掩飾,直接廢除了自己剛剛頒佈的法令。

在滅楚的軍事籌劃中,嬴政問諸將要用多少軍力。飛將軍李廣的爺爺李信說用二十萬就行了(看來李廣這輕敵的毛病可能是祖傳)。老將王翦說非用六十萬大軍不可。嬴政說王翦一老膽子就小了,就讓李信和蒙恬率二十萬大軍攻楚。李信先是大勝,後遭楚軍反殺,大敗。

嬴政聽說後,氣得二話不說,自己跑到頻陽,見到王老將軍就賠不是,低聲下氣地說道:“寡人沒聽你老將軍的話,李信他果然敗了。如今聽說楚軍要朝我們這打過來了,老將軍你雖然病了,可也不能扔下寡人不管不問吧?”王翦這才答應出征。

秦始皇禮賢下士的做派,和哪位賢君比起來也不遑多讓。此外,他勤政的程度,也讓人咋舌。《史記》中記載,儒生攻擊他貪戀權勢,說全國上下大小事情都由他裁決,日夜不停,一天能批閱一百二十斤書簡。讀到此處,估計大家都會給嬴政喊冤,荒廢政事的昏君捱罵那時活該,怎麼夜以繼日地勤於政務也得捱罵?

當然我們不能給他洗白,他殺起人來從不手軟,可不至於到一個暴君的程度。總體來說,他是位奮發有為、堅韌不拔,獨具人格魅力的千古一帝。

可是他這種數一數二的暴君形象是如何塑造起來的呢?在古代,掌握話語權的,始終是讀書人。做皇帝的,對讀書人好點,死後成不了聖君也能做明主。生前不待見不讀書人的,死後名聲要多磕磣就有多磕磣。

這裡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雍正皇帝。雍正即位之前,由於康熙為了安撫民族矛盾,也為了休養生息,對官吏和士紳,禮敬有餘,便過於放縱。造成康熙後期官吏腐敗,國家財政艱難,人民食不果腹。雍正帝上臺後,就大刀闊斧地推行新政,耗羨歸公斷了官員的財路,攤丁入畝減輕了老百姓的壓力,士紳一體當差直接免去了讀書人的特權。

這一系列舉措,充盈了國庫,富裕了老百姓,當然也就危害了讀書人和官吏的特權。以致於雍正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被罵成了“禽獸不如”的級別,什麼殺父逼目弒兄屠弟,什麼壞事都幹絕了,這就是帝王得罪讀書人的下場。

秦始皇被人詬病的“焚書坑儒”其實規模並不大,所謂的儒生也可能只是一群術士。真正得罪讀書人的是他的治國理念。秦國從秦孝公那代起,就由商鞅完成了最徹底的法家變法。秦國的法家治國理念伴隨了整個秦國爭霸時代,乃至於最後一統天下之後,仍然繼續貫徹法家的治國理念。其實原先六國中,最老的燕國有八百多年,國祚最短的三晉也有二百多年。這不同於後代短期的軍閥割據,這麼長的時間裡,各國百姓都有了國家認同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祖國。這也就是為什麼劉邦朱元璋用幾年就能統一天下,秦國卻用了一百多年。如果放在後代,齊國被聯軍滅到只剩兩城卻仍能復國的事是不會存在的。

嬴政統一六國後,人心未附,他沒有適時調整治國理念,仍然完整地貫徹實施嚴苛的律法,這當然是不得人心的。儒家天生是看不慣法家的。後世倡導仁孝治國的儒家大師們,怎麼不拼命抨擊信奉法家的秦始皇呢?


曉窗幽夢


千古一帝!


西門飄雪801


我覺得秦始皇是英雄。

秦始皇在公元前238年,行成人禮正式加冕。除去了嫪毐,然後將專權的呂不韋罷去宰相之位。秦始皇自公元前230年開始先後平定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秦始皇用了十年的時間。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全國,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王朝。就憑藉統一六國這麼一個功績就足以被稱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時期為了抵禦匈奴的入侵,修建長城。秦始皇雖說不是第一個修建長城的人,但是他將長城綿延了萬里。使得中原政權和北方的遊牧政權分隔開來。長城的修建,對於以後朝代防禦北方民族有著重要的作用。

秦始皇推廣郡縣制到全國,確立皇帝制度。君主的權力至高無上。改變了以前分封制帶來的諸侯權力過大威脅皇權的局面。郡縣制度也被後來的朝代改進和運用。秦始皇為了國家的統一,還專門制定了官方的文字,以便全國人民能夠更好的交流,促進了文化水平的發展。統一度量衡,使國家的經濟能夠更好的發展。還統一了車軌的大小,促進了交通的發展。


當然秦始皇也是有過錯的。焚書坑儒影響了古代的儒學思想發展。還有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勞民傷財。最後因為採用的是法家的思想,秦始皇嚴格貫徹法家的思想,嚴刑峻法。

總的來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雖然在他的一生中有過錯,但是這些過錯完全比不上他的功績。畢竟人不是聖賢,誰能保證不犯錯誤。


舟舟說歷史


仁君,修長城不是秦一國修的。“焚書坑儒”是有術士說有藥丸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秦王把術士殺了(封建迷信),其他的術士給秦王安上這一個汙名。還有說項羽一把火燒了阿房宮,但是阿房宮根本從一開始就沒有,現代人去了只發現有一點地基。秦王日理萬機,統一六國,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北擊匈奴,修築長城,興修靈渠,開發南疆。說他是暴君他在37年裡沒有妄殺任何一位將軍大臣,說他嚴刑峻法,可他又是世界上第一個立法保護犯人權利的皇帝。荊軻行刺,他怒火萬丈,但在收復燕國的時候沒有屠城暴行,他收復六國沒有殺一位王公大臣,自己卻被他國貴族夷滅三族,司馬遷是個小人,害我們現代人被雕蟲小技所左右褒貶,他說的秦王的過我是沒有看到,功,現在的人都能看在眼裡,沒有贏政他捨己為了這個國家奠定好基礎,又怎麼會有我們現在這個龐大的國家呢?還有很多很多事情被汙蓋到秦王頭上的,比如陳涉遲到要斬頭,實際出土的秦簡顯示遲到僅僅只是罰款,但凡改革,都會有異聲出現。儒生是孔子得門下,孔子要以禮,以德治天下。秦始皇認為要以法治天下(現在不就是法律的時代嗎?)儒生的眼裡,法律是殘暴的,刑法是殘暴的,秦始皇是逆天而行,於是四處宣傳秦始皇的暴行,行暴政。更甚至,秦王死後,到了西漢,儒生把秦王當作負面教材,不停醜化他。事實上,秦王行政期間殺不過千人,犯罪者大部分都是行刑,在牢裡的犯人,每過一段時間會和農夫一樣有40天的假期。更有歷史考證,秦始皇行政期間,國富民安、民強,以及人民歌頌其興修水利....還有就是焚書坑儒,殺的都是封建迷信,坑蒙拐騙的術士,儒生為了抹黑秦王強行說成秦國是武國,秦王要是真建立武國,為什麼他還精心研究法律,怎麼建立利人利民的法律,再有,如果是武國,他們能說得出這種話嗎?史書記載的不一定真,因為司馬遷寫書時可能摻雜了個人因素。







勵志彬哥


我覺得秦始皇不僅是暴君還是歷史的罪人,原因如下:

1、秦始皇統一戰爭殺人太多,他修建萬里長城和宮殿造成了無數人妻離子散屍骨無存,他的嚴苛法條也造成了太多人無辜慘死,像大澤鄉起義那幫人因為誤了期限就被處死簡直慘無人道。

2、造成了中華民族思想僵化和創新能力的缺失。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盛況一去不返,秦以後再沒有新的思想就流派產生,再沒有產生像魯班那樣的頂級工匠,墨家的研究方向再無人探索。

3、掐斷了人民的選擇多樣性。這種選擇包括國別的選擇、生存方向的選擇。秦以前,我不滿意燕國的生活環境,我可以去齊國,我不滿意在楚國受到不公正待遇,我可以去吳國借兵狠揍楚國。我可以學習道家逍遙人生,也可以學習縱橫家談論捭闔,還可以成為能工巧匠受人尊敬,也可以像陶朱公那樣攜帶國君老婆做生意過舒坦日子,還可以投奔到墨家旗下專心研究科學的秘密。

但秦始皇結束了這一切,結束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一個時代。

秦始皇罪不可赦!


戰國曲士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這點已經被史學界所公認。關於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已經毋庸置疑。可網絡上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稱秦始皇是暴君。一些網友稱秦始皇為暴君,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對真實史料的解讀。

可司馬遷對秦始皇也評價也是以貶義為主,他在《史記·秦始皇本紀》這樣描述秦始皇,“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

秦朝二世滅亡後,人們對秦始皇的妖魔化就開始了。在批評秦始皇的幾個人中,賈誼、陸賈、董仲舒、司馬遷幾人發揮著重要作用。仔細研讀這幾個人的身份背景,我們發現了一個共同點,都是儒生。

在這些人的刻意描述下,秦始皇成為一個沒有絲毫人情味的帝王,只會用暴力統治他的臣民。之所以這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這一直被認為是秦始皇殘暴的重要原因。

但是,大家都忽略的一個問題,“焚書坑儒”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司馬遷這樣記載,“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等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

焚書並不是燒燬所有書籍,比如農業、醫學、秦國史錄及法家的哲學著作等,而那麼焚燒掉的書籍也留有副本。坑儒生也不是真正的儒生,而是四百多名裝神弄鬼的術士。要知道乾隆在編纂《四庫全書》時,毀掉了書籍更是不計其數,“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

魯迅先生曾為秦始皇鳴不平,他是這樣描述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的,“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閒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思想。”

另外,儒家思想是古代統治思想,而秦國奉行法家思想,這與其格格不入,秦始皇很自然就成為了抹黑的對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