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曼施坦因任東線總指揮能扭轉危局嗎?獨木難支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曼施坦因任東線總指揮能扭轉危局嗎?獨木難支

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在二戰中可謂是德軍中響噹噹的靈魂人物,但他在戰後撰寫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卻飽受爭議,坊間不僅給他戴了頂“甩鍋帝”的帽子,還對他的指揮才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感到惋惜。那麼,如果在蘇德戰爭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讓曼施坦因擔任東線總指揮,他能扭轉戰場危局、挽救德軍走向失敗的命運嗎?

首先,曼施坦因是在二戰中成長起來的將領,重用他需要一個過程

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爾,被稱為二戰德軍的三駕馬車,有他們三個在的戰役都會有精彩故事發生。而他們中尤其以曼施坦因的才能格外突出,不僅他指揮的戰鬥堪稱經典,而且他也是二戰中成長最快的將領之一。

第一,從38軍到56裝甲軍,曼施坦因實現第一次飛躍。一戰後德軍有個好的傳統,那就是保留了一大批有實戰經驗和有機關基層雙重經歷的有為軍官。曼施坦因恰恰是這一批有為軍官的佼佼者。他不僅當參謀時就脫穎而出,而且在德軍閃擊波蘭和進攻法國戰役中屢建奇功。特別是他提出的“曼施坦因計劃”讓德軍減少損失,輕鬆突破阿登森林,繞過了馬其諾防線。這個計劃的成功,使曼施坦因迅速躋身德軍精英行列。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曼施坦因任東線總指揮能扭轉危局嗎?獨木難支

第二,從11集團軍到頓河集群,曼施坦因實現第二次飛躍。如果說曼施坦因擔任38軍軍長有統帥部關照,那麼,他擔任第56裝甲軍軍長奇襲蘇軍多納河大橋,就成為蘇德戰爭的經典戰例。從這時起,曼施坦因就開始從列寧格勒戰場到克里米亞戰場,再到斯大林格勒戰場的頻繁調動,也實現了他從軍長到集團軍司令再到集群司令的過渡。

第三,從頓河集群到南方集群,曼施坦因實現第三次飛躍。如果說曼施坦因在克里米亞率領第11集團軍是封帥之路的話,那麼,他果斷指揮頓河集群從斯大林格勒戰場撤出,為營救南方集團軍群側翼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頓涅茨之戰和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曼施坦因為德軍重新獲得戰場主動權功不可沒。

從這個層面講,德軍統帥部並沒耽誤曼施坦因的升遷,從1939年9月閃擊波蘭起算,到他1942年7月攻佔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晉升元帥,也才不到三年時間。如果從蘇德戰爭爆發起算,他一年就晉升了元帥。對於德軍巴巴羅薩計劃三個進攻集團來說,曼施坦因算是非常幸運的了,只不過在他前面,還有資歷更老的將領仍然在佔據著高位。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曼施坦因任東線總指揮能扭轉危局嗎?獨木難支

其次,曼施坦因的有限進攻理論缺乏施展環境,面對戰場危局獨木難支

人們記住曼施坦因不僅是他仗打得好,更是他在戰場上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都說思想支配行動,理論指導實踐。曼施坦因的成功也在於他有一套自己的戰術理論,這個理論就是有限進攻或者機動防禦理論。

第一,避免硬碰硬,依靠主觀能動性作戰。翻開曼施坦因指揮的戰鬥,每場都能看到智慧和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影子。奇襲多納河橋,德軍化裝蘇軍偷襲成功;佔領克里米亞,攻佔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德軍都是依靠智慧取勝。因此,在曼施坦因指揮的戰役裡,德軍總是能找到蘇軍的漏洞,不得不說這一點他有好多地方長於他人。

第二,重視結果不重過程,達到戰役目的是上策。德軍閃擊蘇聯,德軍統帥三番五次強調不準後退,致使萬千德軍成為蘇軍的靶子。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保盧斯第6軍團的滅亡,完全就是德軍統帥片面要求堅守的結果。而曼施坦因認為,只要戰役目的達到,過程完全可以忽略不計,這也是他的有限進攻理論的精髓所在。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曼施坦因任東線總指揮能扭轉危局嗎?獨木難支

第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以人為本。與朱可夫領導蘇軍大反攻取勝不同,德軍沒有更多的兵力供曼施坦因調配。正因如此,在他指揮的幾次戰役中,德軍都是處在兵力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如克里米亞戰役,曼施坦因的第11集團軍並不是德軍的一類部隊,但他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依靠自身力量打敗了蘇軍;在頓河集團軍群時,同樣遭遇到缺乏裝甲支援的困境,但他審時度勢主動撤出戰場,保留了實力。

從這個層面講,曼施坦因還是非常注重戰場效果的,雖然他的有限進攻理論為他的部隊帶來了奇蹟,但卻與德軍統帥的快打死守理念相牴觸。因此,好多次他不得不親自飛到統帥部做解釋工作,從一定程度講,在德軍統帥眼裡,有限進攻就是害怕,只要撤退就意味著失敗。

再次,即使曼施坦因擔任東線總指揮,仍然面臨兵力不足回天乏術的困境

一些人認為,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德軍面臨著是進攻還是防禦的兩難抉擇,如果這時候讓曼施坦因擔任東線總指揮,肯定能扭轉東線戰場局面,搞不好還能回到1941年德軍閃擊蘇聯時期的態勢。事實真是這樣嗎?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曼施坦因任東線總指揮能扭轉危局嗎?獨木難支

第一,1943年,蘇德戰場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如果按戰場形勢判斷,蘇德戰爭最相持階段是1942年,無論是蘇軍還是德軍,1942年才是最關鍵的一年。但這一年蘇軍抓住了機會,德軍卻喪失了寶貴的選擇空間。因為,這一年,蘇軍的裝甲打擊力量剛剛起步,國防潛力也剛剛啟動。而蘇軍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防禦和害怕德軍二次進攻莫斯科上面。而到了1943年,這一切完全扭轉了過來,斯大林格勒戰役,使整個戰場發生了劇變。

第二,即使曼施坦因擔任東線總指揮,仍然回天乏術。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1943年初,曼施坦因打贏了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德軍也搶回了部分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前的戰線,那又怎麼樣呢?他再也沒有發動向前進攻的本錢了,原因就是兵力不足,後勤補給跟不上。這兩個短板自始至終制約著德軍在東線的攻勢。

第三,無論曼施坦因擔不擔任東線總指揮,結局都是一樣的。1943年7月份,庫爾斯克戰役打響,按戰場評估看,德軍在戰場上的主力仍然是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後續的各場大戰也都是他指揮的,雖然他沒有擔任東線總指揮,但實際上已經在行使東線總指揮的僅限,但結果並無多大差別。因為,到了蘇德戰爭後期,東線的失利不是哪個人指揮能力的問題,而是德軍在整個戰線都是拆東牆補西牆。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曼施坦因任東線總指揮能扭轉危局嗎?獨木難支

總結:曼施坦因擔不擔任東線總指揮,只是一個形式而已。雖然曼施坦因才能出眾,但德軍依然不會在他脫穎而出時就要重用。一方面,戰場是個大浪淘沙的過程,是馬是騾子拉出來遛一圈才能清楚,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爾還有後起之秀莫德爾,都是這樣淘出來的。另一方面,對於德軍統帥野心那麼大,怎麼可能把戰場的指揮棒交給手下呢?德軍的失敗輸就輸在德軍統帥一竿子插到了底。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曼施坦因:失去的勝利》

精彩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