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5這個數字,90%以上的HR真的沒搞懂!


21.75這個數字,90%以上的HR真的沒搞懂!

作為HR和企業,工資算得對,是一件最基本的事情。

但現實是,一旦出現紕漏,背鍋的肯定是HR!

看似簡單的工資算法,實則處處是坑,一不小心就會掉到陷阱裡!

20.83和21.75是怎麼來的,適用於什麼場景?

什麼情況下該用正算,什麼情況下要用反算?入職、離職的月份工資又要怎麼算?

接下來結合案例,回顧日常工作中這些問題你是否也遇到過。

1

20.83和21.75的由來

說到月工資的計算,必須先說“20.83”與“21.75”的由來。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月制度工作日=(365天-104天雙休日-11天法定節假日)÷12個月=20.83天

月計薪天數=(365天-104天)÷12個月=21.75天。

日工資=月工資收入÷21.75(月平均計薪天數)

小時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21.75×8小時)

“20.83”有什麼用處呢?其實只是表明月平均工作時間是20.83天這一事實,無其他作用。

相比之下,“21.75”只是在計算日工資標準、小時工資標準時使用(計算加班工資的基礎)。

不難看出,上述辦法是將折算環境置放於一整年中,一年365天中去除104個休息日,剩下的261天用人單位都是要支付工資的,包括了一年中的11個帶薪法定假日。

所以,一個年度中,月平均計薪天數就是261÷12月=21.75天

。但實際上,每月的實際計薪天數並不是21.75天。21.75僅是一個平均數的概念!

2

正算與反算的合理性

實際工作中HR有依據出勤天數計算工資的“正算法”,與依據缺勤天數計算的“反算法”之爭。這些都是建立在對21.75錯誤的理解上。

21.75這個數字,90%以上的HR真的沒搞懂!

【案例】

正算法:“工資=月薪÷21.75 × 出勤天數”

某員工月薪2175元,按照人社部規定,日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即2175÷21.75=100元,這沒錯對吧?7月份有23個工作日,員工缺勤1天,出勤是22天,則其月工資為2175÷21.75×22=2200元。該月請假一天,工資反而比月薪2175多了25元,這合理嗎?

反算法:“工資=月薪一月薪÷21.75×缺勤天數”

有HR說,不能這麼算,應當倒扣,不能正給,即當月可領工資為2175—2175÷21.75×1=2075元。好,那假設當月員工只出勤1天,缺勤22天,按反算法,則2175-2175÷21.75×22=-25元,可是員工月薪才2175元,等於白乾了1天,還要倒貼25元。看到這裡,您是不是又想改變主意,想正給了呢?那請問何時又正算法,何時又反算法呢?

【分析】

上述案例中,用21.75折算出日工資,在存在缺勤狀態下,不管正給還是倒扣,似乎都會得出一個看似不合理的答案,為什麼呢?

核心問題在於,HR對 “21.75”沒有正確理解,死搬硬套。

每月平均計薪天數和實際計薪天數並不一致!

基於付出的勞動時間與獲得的工資數額一致的理論,每月工資本來不應當相同。但實踐中用人單位的設定的月薪標準通常是固定的,即每月統一標準。

由於每月實際計薪天數並不一致,有些月份計薪天數可以達到23天,有些月份計薪天數可能只有20天,而人社部的21.75卻是一個平均數的概念。這樣具體到某一個月,月平均計薪天數和月實際計薪天數產生衝突,但月工資卻執行的是統一標準,就出現了看似荒謬的結論。

正確的算法

正算法:工資=月薪÷21.75×月計薪天數×(出勤天數比例)

反算法:工資=月薪-月薪÷21.75x 缺勤天數×(出勤天數比例)

月計薪天數=(月出勤天數 + 法定節假日天數)

出勤天數比例=21.75÷(當月應出勤天數+法定節假日天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