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採眾長精思成,開卷有益是大家,繼續《白髮魔女傳》第四回


天山劍法集各家大成,梁羽生小說裡何嘗不是集大成之所有

霍天都的天山劍法是集天下武功於大成,也就是說,市面上有的,得享盛名的他才去蒐集的。那麼有沒有市面上沒有,卻也是極好的武功呢?

書裡也沒有交代他費盡心思,求取到了已經失傳的武功。

凌慕華和他相反,更多還是在槓,並沒有自成體系的見解,她更多還是情緒化的作為。

1、談戀愛中的道

看來卓一航在觀戰中更多還是認可嶽鳴珂的劍法,不然他就會跟著玉羅剎走了。

嶽鳴珂是在各家精華上精益求精,那麼和他在一起無疑更能收益。

而玉羅剎呢,給人衝擊和震撼感,甚至還有顛覆感,如果沒有足夠的安全度以及自信心,是不敢和她接近的。

卓一航做出這個舉動,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他可是名門正派,那要四大皆正的——家庭正、愛情正、福報正、心意正,可如今在愛情上他就拐彎了。

和卓一航談戀愛,就如得到創始人羅振宇老師說的,創業人的每一天就如坐過山車一樣,情緒起起落落。談戀愛也不比創業省心。

所以就有宗教界人士說,現在的人著重追求財富,財富上的福報會被看到,可婚姻也是福報,不應該被忽略。

卓一航這麼做不能算錯,可接下來少不了意外,因為一開始就沒把愛情的福報算進去,沒有把培福種德當作一項工程來經營,他的家庭教育雖然出色,但還是有系統性紕漏。

在兩年前霍天都聽武林同道說陝北綠林道上出現一個妙齡少女,武功卓絕,算下來二十年之期將滿,嶽鳴珂也要下山,於是把這一段公案告知,讓嶽去尋訪玉羅剎。

梁羽生筆下的師徒關係很有意思,都是弟子服其勞,然後不乏青出於藍,一代強似一代的傳人。

所謂父慈子孝,長輩無外心,沒有不安全的感覺,一片真心相待,不玩花巧,弟子自然尊敬喜愛師長,做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全然靠師尊,還要弟子作甚?弟子的存在就幫扶著師尊。

這種師徒關係也是透著傳統文化土壤裡的淳樸,至今看來不但稀缺,還難能可貴。

其實孔子也是這麼回事,而現今的企業則不然,據說喬布斯的下屬恨死他了,不是拿他的工資,弄死他幾回的心都有了。所以尊重心靈,善待資源,幾近道也!

當然什麼是道,也需要有明晰的認知,比如婚戀也是道,就拿卓一航來說,既然喜歡練霓裳,就要遵循心靈之道,別管她可不可怕,你愛她,真心相待,別說是女人,連老虎都會感覺得到。虎毒不食子,虎再毒不食有恩之人,這是古籍傳說以及紀錄片裡都有的。

多近書本或是機器,少接地氣,自然對人產生陌生感,這也是現代生活的一大缺失。

在《聖經》舊約《雅歌》5章7節裡有:城中巡邏看守的人遇見我,打了我,傷了我;看守城牆的人奪去我的披肩。

《雅歌》有一點像中國的《詩經》,全篇是新郎和新娘的對話,那是智慧之王所羅門所作。

新娘傷成了那樣,模樣好看不到哪裡去,可新郎眼裡她什麼都是好的,後面盡是讚賞之詞,美輪美奐。

有人說基督教的核心是家庭,男子就是要對妻子忠誠,對家庭盡責,這才是崇高的榮譽。

在《聖經》裡很多章節都彰顯出來,比如說《新約》裡童女瑪麗亞懷孕,她站在未婚夫約翰面前,約翰不想明著羞辱她,但也不能接受,所以就想暗中休棄她。後來是天使有靈,告知她懷的是聖靈之子,讓約翰善待他們母子,約翰這才歡喜接受。

在這樣的文化薰陶下,難怪人家的文明一度領先。

中國的傳統文化裡有一句話,足寒傷心,民怨喪國。毋以善小而不為。

成功往往不是做了些什麼,出了何等成績,那是其次的,關鍵是它是否幸福,幸福才更容易成功。

幸福固然和個人奮鬥有關,也和所接受的文化,及其文明程度有關。

2、看武俠,學一點一眼看透本質的能力

中國的文化中如果也有此道,那就不會有那麼多隻看表面,看不到真相的現象了。

《教父》裡說,花半秒鐘就看透本質的人,和一輩子都看不透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這句話會說的人很多,那麼如何一眼看透本質呢?這本書裡沒說,世界名著裡也沒怎麼說。可是看梁羽生武俠小說注評的朋友,恐怕會時不時地感受一二。

梁羽生先生晚年定居澳洲,信基督教,其實他所接受的教育,和基督教文化也有殊途同歸,如出一轍的淵源。

卓一航對愛情還在啟蒙階段,認知尚淺,不懂得看人要看心,跟人接觸,要去了解決定人家言行的思想是什麼,這就是把握本質之途,他是比較淺顯且表面的,都是應激性的情緒反應,表現的都是情緒這個層面的認知,並沒有啟動靈性思考的層面。

不過他的經歷也是很多小孩共有的,出了學校發現,自己的求知慾很旺盛,可是學到的知識用不到半天的,新的困難接踵而來,新的知識,新的啟示又在哪裡呢?別以為問人就行了,有時候不問還好些,問了心裡更亂。

有一些朋友有福報,過一陣子不是問題自己解決了,就是得到了新的知識或啟示可以應對了,那要是修為不足呢?只能渾渾噩噩,擰擰巴巴地過下去,時不時感受到痛苦了。

之所以會在書評裡顯示出來,是因為別小看武俠小說,說不定有出息的人就在武俠讀者中間呢?

杜月笙崛起時可沒條件讀書,他只能聽說書,結果成就了自己;馬雲也喜歡看武俠;誰能說下一個杜月笙、馬雲就不在武俠讀者之中呢?

曾仕強教授也說,服務是人生的至高目標,做什麼事情都要想著服務。

梁羽生先生為讀者服務了三十多年,他的作品中展現出的是淳樸而美好的價值觀,那麼他的讀者豈能不在原有基礎上再進一步呢?

看武俠是興趣,成就更高自我是每個人的使命,正如梁羽生先生在作品裡說的,要比前人多走幾步,喜歡他作品的讀者也不妨效尤一二,那是有好處的。

卓一航是好人,家庭教育良好,可社會認知需要磨練,他還沒形成自己的體系。

假如讀書可以這樣去分析思考,那麼不用多久,就會發現自己具備了看到本質的感覺。

同時經常這樣歷練,就會發現心定得下來了,定能生慧。

在抖音裡的一個讀書視頻裡就說到,可以說所有的金融機構都在幹同一件事,龐氏騙局。

其實不單單是金融機構,靠它們扶持的企業也這樣,所以是有不少顛倒夢想的存在。

可如果經常思考習練,就會發現,正如《金剛經》所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會很容易堪破錶象。

卓一航眼下的生活課題還不是沉澱,而是經歷,不曾經歷,如何提煉?

博採眾長精思成,開卷有益是大家,繼續《白髮魔女傳》第四回


嶽鳴珂來找玉羅剎就是為了印證究竟,果然一見她出招,就知道是師孃所授。說話間兩人來到黃龍洞,卓一航不覺想起初次相見的情形。

可是嶽鳴珂也好,卓一航也好,兩個大孩子誰也不曾想到,讓玉羅剎一個姑娘家怎麼好意思說得出口,要嶽鳴珂閃開,她要和卓一航談天說地。

這也就是成熟與否的標誌,成熟的人一看,就知道一個大概,不用人家說出口,就把人家要的給了人家,這是人精,也就是在人際交往中運用到了供求關係這個概念。

其實供求關係這個經濟學理念在玉羅剎和嶽鳴珂比劍時已經顯現出來了,嶽鳴珂到了後來一看玉羅剎使出反手招式,他就用正手。

只是他沒有用供求關係來行善,他在給人家添堵,在壓制人家,所以他只能得到對方的尊重,會告訴他想要的,但不會幫助他。事情還是隻做了一半,當然另外一半也難不倒嶽鳴珂,同時對於師門的恩怨情仇,他也是聽師父說的,是鸚鵡學舌,並沒有自己的思考。卓一航更是聽著像故事,多一點見聞而已。那麼嶽鳴珂可拿到劍譜?欲知後事如何,敬請繼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