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傑:美國建國前白人是如何掠奪美洲大肆屠殺印第安人的

許玉傑:美國建國前白人是如何掠奪美洲大肆屠殺印第安人的

1620年的11月11日,天氣十分寒冷,為英國政府所不容的104名清教徒們,乘坐“五月花號”來到美洲一個叫做普利茅斯的地方。距今已經400年。這些人,就是現在美國人的祖先。

現代美國人的祖先,包括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等歐洲人。其中主要的是英國人。這些歐洲人怎麼會成為美國人的祖先呢?美國又何以稱"美國"?美洲又何以稱“美洲”呢?

這些得從意大利人馬可•波羅說起。

早在13世紀,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馬可•波羅(1254-1324),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途經中東,歷時四年多到達東方的元朝帝國。他在中國遊歷了17年,曾訪問當時中國的許多古城,到過西南部的雲南和東南地區。他雖然沒有去過印度,但中國唐朝的玄奘到過印度,寫了不少介紹印度的書,他通過這些書和傳說,也間接知道了印度的許多情況。回到威尼斯之後,寫下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書中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和對印度的描述,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

在十五世紀後期,當時西方人受《馬可•波羅遊記》的影響,認為世界的東方,特別是印度和中國十分富庶,充滿了各種寶物。為了尋寶,意大利人哥倫布深信“地圓說”,在西班牙王后的資助下,懷揣著前人繪製的海圖(據英國前海軍軍官、業餘歷史學家孟席斯研究,很有可能是比哥倫布航海早70年的中國明朝的鄭和航海時繪成的海圖,傳到了歐洲),於1492年帶領三艘探險船,從歐洲向西航行,希望找到一條通向東方的新航線。他從西班牙經大西洋向西航行69天,抵達了巴哈馬群島中的一個小島,他把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意為救世主)島。據說,由於哥倫布估計地球的圓周長為16200海里(約30000公里),所以他根據航行的歷程,認為是到了亞洲。他看到的景象並不像《馬可•波羅遊記》中描述的中國那樣,因此他認為所到的地方應該是印度,因此,他把當地的土著居民叫作“印第安人”。後來,西印度群島和印第安人的名稱一直被沿用至今。哥倫布從聖薩爾瓦多繼續向南航行,到達今天的古巴和海地等地。然而,在此他並未找到黃金和香料,只看到叢林和一些十分落後而原始土著人。1493年,他原路返回西班牙。此後,他先後三次西航到美洲,陸續發現了牙買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等島嶼,併到過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和巴拿馬,以及南美洲大陸北岸。直到死前,他仍不知他發現的是一塊“新大陸”。

哥倫布的這次遠航震撼了世界,人們都相信他的說法,以為這次航行到達了亞洲。但也有人產生了懷疑,因為沒有看到傳說中的亞洲的財富和文明。1497年至1504年間,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為了弄清這一問題,他奉葡萄牙國王之命,參加了去大西洋西岸的四次航行,到達了巴拿馬的達裡安,並繪製了地圖。亞美利哥此行並未獲得任何帶有根本性的具體發現,但他卻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他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哥倫布一直到臨終前還自以為到達了亞洲,而亞美利哥則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不知是亞美利哥知道古埃及人測量出了地球的圓周長約40000公里,還是他自己發明了測量地球圓周長的方法,他計算出地球的圓周長和實際距離僅相差50海里。他當過船長,根據航行的歷程,他斷定還遠遠沒有到達亞洲。1504年亞美利哥斷言,這塊新陸地不是亞洲,而是一塊前人們從不知道的新大陸;而這塊新大陸和亞洲之間,一定還有一個大洋。所以,德國地理學家馬爾·瓦爾德西繆根據亞美利哥的新發現,對托米勒所繪世界地圖進行了修改,並在這塊新大陸的南部標上了亞美利加的字樣。1507年馬爾·瓦爾德西繆在出版的《世界志導言》中寫到:

【我看不會有人反對根據發現者亞美利哥的名字稱之為亞美利哥之地或亞美利加之地。】

他認為世界的第四大洲是由亞美利哥發現的,因此這部分“新大陸”稱為亞美利加州(簡稱美洲)。從此以後,美洲的名字就流傳開來。

亞美利加和美利堅在英語中是一個詞,只是漢譯不同。

合眾國這個詞是托馬斯·潘恩提出來的。潘恩是美國獨立前後的思想家、革命家,對美國獨立最大的貢獻是因為他寫過一本叫《常識》的政論小冊子。潘恩在這本小冊子中,提出了北美為獨立而戰的理論根據,也就是獨立的正當性。《獨立宣言》中有很大一部分思想來自《常識》,因此潘恩對美國獨立在理論上的貢獻不可估量。在《常識》的書中,潘恩提出了北美13個殖民地聯合起來共同反抗英國殖民者的統治,建立一個獨立國家的思想。

經過7年的鬥爭,1776年7月4日,在北美的英屬各殖民地舉行的"大陸會議"上,通過了"獨立宣言",第1次使用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名稱,企圖把整個亞美利加州全部囊括進來。從這個名字看,美國的開國元勳們一建國就有吞併整個美洲的想法。從此,美國作為國家誕生了。1787年美國憲法正式肯定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名。

事實上,歐洲人不發現美洲,美洲也是客觀存在的。美洲大陸也不是沒有人煙的蠻荒之地,早已有人定居,印第安人就是美洲大陸真正的主人。

原始而古老的美洲,天然是一個獨立存在的世界,它西鄰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北連北冰洋、南接南極洲,這就是印第安人的“世外桃園”。

在新大陸被西方人發現前,美洲的歷史是獨立發展的。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大概在15000年以前,生活在亞洲或太平洋島嶼上的人群,或是從亞洲通過連接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的大陸橋遷徙而來,或是在太平洋的島嶼上乘獨木舟和其他水上工具漂流到美洲。然後向整個美洲大陸不斷擴散。到15世紀末,土著人已遍佈美洲各地,西方學者亨利·多賓斯在1966年的文章中提出,總計約有9000萬到1.12億人。

印第安人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其中,以瑪雅人、阿斯特克人和印加人為代表的印第安人形成的三大文明中心,獨立地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美洲古代文化,對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在15世紀末以前,印第安人已培植出了40多種農作物,並在藥物、冶金鑄造、紡織、製陶、天文、曆法、建築等方面取得了獨特的成就。他們以遊獵和農耕種植為生,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今天人類生活的許多必需品,如馬鈴薯、玉米、番茄、向日葵、菸草、馬紐卡、可可、橡膠、火雞和羊駝等作物和家畜、家禽,都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培植、提供,爾後再傳到歐洲各地的。他們所栽培的糧食作物,比世界上所有的其餘地方合併起來還要多。其中僅玉米就有700多種變種。這些經濟作物和家禽的提供與推廣,大大豐富了人類的物質和經濟生活,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貢獻。

歷史已經證明,美洲是早已客觀存在的,絕不是被歐洲人發現才存在。歐洲人大肆宣傳他們“發現了新大陸”,是為他們侵略、佔領、掠奪美洲大陸的野蠻行徑製造輿論的。

自從哥倫布所謂的“發現”新大陸以後,歐洲人——也就是美國人的祖先開始了掠奪美洲土地和屠殺印第安人的戰爭。這個戰爭持續了400多年。

有人說美國建國以前對印第安人的戰爭不能算在美國人的頭上,因為是歐洲各國幾乎都進行了掠奪和戰爭。這些看法顯然是為美國的罪惡開脫。因為雖然歐洲各國幾乎都對美洲進行了掠奪,但在美洲站住腳的歐洲各國人最後都變成了美國人,那些掠奪者就是今天美國人的祖先。沒有這些祖先的“功績”,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美國。美國人既然繼承了祖先的“功績’,也必須繼承祖先的罪惡。這就是“權利和義務無法分開”的真理!這就是美國人無法抹去的歷史恥辱!

美洲和印第安人的“被發現”,使得歐洲各國侵略者“你方唱罷我登場”,先是西班牙、葡萄牙,接著是荷蘭、法國和英國,開演了一場人類歷史上最血腥、最野蠻、最恐怖的“開發美洲”的鬧劇。

在這個大陸上生活了幾萬年的印第安人,從此走上了被驅逐、被殺戮、被奴役的悲慘道路。

直到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前,美洲已然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歐洲人的美洲”。他們搶劫、殺人、盜墓、破壞神殿,強迫印第安人開挖金、銀礦,金銀礦山成了印第安人的墳墓。在短短几年間,西班牙殖民者佔領了西印度群島的大部分富裕的島嶼,殘酷的鎮壓印第安人的反抗。巴哈馬群島幾乎沒有留下一個印第安人。古巴原有30萬印第安人,到1548年時幾乎瀕於滅絕。海地25萬印第安人只剩下500人。

據史料記載,僅在1521-1544年間,每年從美洲運回西班牙的黃金就達約2900公斤,白銀 約30700公斤;1545-1560年間每年從美洲流入西班牙的黃金有約5500公斤,白銀約2.66萬公斤。16世紀末葉,世界貴金屬開採量的83%為西班牙人所有。看著這白花花的銀子和黃澄澄的金子,怎會不令歐洲列強心馳神往、趨之若鶩呢?!

為了掠奪印第安人的土地金銀財物,歐洲殖民者用暴力將他們趕入不毛之地或深山老林,不服則被燒殺。最慘無人道的是重價購買印第安人的頭蓋骨。這種野蠻的辦法是荷蘭殖民者最先“發明”的。1641年,荷蘭殖民者規定:交出一個印第安人的頭蓋骨給100荷盾獎金。後來其他殖民者也仿照此辦法。1703年新英格蘭規定為捕殺一名印第安人獎40英鎊,1720年又增至100英鎊。

歐洲人侵略和佔領美洲,是通過移民排擠當地原住民來進行的,這不能不激起印第安各族人民的不滿和反抗。在整個侵略過程中,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的殖民者相繼侵入“新大陸”,一步步開始了對美洲的殖民佔領,他們以極其野蠻的方式虐殺、驅趕印第安人。

伴隨著歐洲殖民者對土著人的滅絕人性的大屠殺和瘋狂掠奪的,是一場場侵略者、佔領者和被侵略者、被佔領者的惡戰。

西班牙由於航海技術的發展,最先在美洲得手。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的十餘年間,西班牙人先後佔領了加勒比海和西印度群島,在海地島的聖多明各和牙買加、古巴、波多黎各等島上建立殖民據點,然後進一步侵佔廣大的中南美洲。

侵略者在美洲大陸東部綿延近萬公里的漫長海岸帶上發動了一次次連續不斷的大規模登陸攻擊。當地印第安人群眾也揭竿而起,在拉美縱橫幾千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奮起抵抗侵略者。整個大陸烽煙四起,印第安人在他們的祖先生活了好幾萬年的土地上與侵略者展開了殊死的鬥爭:每一個山口,每一片土地,都要用鮮血來捍衛。其不屈不撓的精神,可歌可泣。

其中西班牙侵略者屠殺墨西哥阿茲特克人和秘魯印卡人的戰爭更為血腥。

屠殺墨西哥阿茲特克人的戰爭

墨西哥境內的阿茲特克人,曾受瑪雅文化的薰陶,到15世紀前,已建成一個有600萬人口的帝國。尤其是都城特諾奇蒂特蘭人口30萬左右,所藏金銀無數,製作的陶器和工具十分精美,宮殿樓宇非常宏偉,這些明顯的富足,使西班牙侵略者們羨慕不已,激起了佔為己有的慾望。

在1519年,西班牙貴族埃爾南·科爾特斯率領西班牙軍隊向阿茲特克人的都城特諾奇蒂特蘭進攻。11月攻進城裡,逮捕了阿茲特克的首領蒙特蘇瑪,掠奪了他們的金銀財富,並用其名義進行管理和統治。阿茲特克人奮起反抗,和侵略者進行殊死的鬥爭,迫使科爾特斯帶領少數人倉皇逃走。1521年4月,侵略成性的科爾特斯又帶重兵包圍了特諾奇蒂特蘭城,圍城達3個多月。城中的阿茲特克人在蒙特蘇瑪的侄子誇烏特莫克的帶領下,和西班牙侵略軍進行了頑強戰鬥。但由於經驗不足和飢餓的原因,終於兵敗城破。殘忍的侵略者屠殺了城中大部分市民,並把誇烏特莫克頭顱高掛示眾。它們毀壞了輝煌的建築,搶走了全部的金銀財寶。科爾特斯在特諾奇蒂特蘭的廢墟上建起了墨西哥城,作為統治墨西哥的中心。然後又向周邊的小城幫進兵,佔領了整個墨西哥地區。

屠殺秘魯印卡人的戰爭

在中美洲秘魯境內的印卡人,從13世紀到15世紀中葉,建立起了龐大的“印卡帝國”。所控制的地區,從南到北近5000公里,人口1000萬左右。經濟富裕,手工業、商業和農業都有較高的水平。1532年西班牙人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帶領帶領西班牙軍隊攻打“印卡帝國”。皮薩羅設計與印卡首領談判,在談判中逮捕了印卡首領阿塔瓦爾帕,殺害了隨行的印卡戰士。皮薩羅以阿塔瓦爾帕為人質,向印卡人索取鉅額贖金。印卡人全體動員,很快湊齊了西班牙人要的一間屋子黃金和兩間屋子白銀。但皮薩羅不守諾言,在得到天量贖金後,竟然把阿塔瓦爾帕殺害了。接著又攻打其他城鎮,於1533年11月佔領了印卡人的都城庫斯科。後印卡人幾次起義進行反抗,但由於實力懸殊,最終都失敗了。

到1540年前後,印卡國亡國十多年後,巴西地區又淪為葡萄牙殖民地。

1519年葡萄牙貴族費爾南多·麥哲倫進行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環球航行。船隊首先西航至南美洲東海岸,沿今巴西海岸南下,次年到達美洲南端的海峽——麥哲倫海峽。後經太平洋過亞洲,接著經印度洋過非洲,最後返回葡萄牙。

16世紀40年代,葡萄牙殖民者侵佔了南美洲東部的巴西地區。至此,西班牙霸佔了除巴西以外的整個美洲,面積廣達4000萬平方公里的南北美洲大陸從此進入了長達三百年之久的殖民統治時期。

葡萄牙則將亞洲和非洲作為自己的勢力範圍。

這就是歷史上世界東西兩半球第一次被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彈丸小國所瓜分。

但歐洲其他列強不甘心落後,企圖重新瓜分世界,特別是重新瓜分富庶的美洲地區。

17世紀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荷蘭的航運業、造船業和漁業超過其他所有國家。首都阿姆斯特丹成為歐洲的金融中心。它還擁有一支雄厚的海上力量。因此,荷蘭人被稱為“全世界的海上馬車伕”。荷蘭利用海上優勢和商業霸權處處排擠日益衰落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勢力,積極向亞非和美洲進行殖民擴張。

1622年,荷蘭西印度公司佔領了北美洲的哈得孫河流域,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城。1623年,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殖民地巴西(1661年又被葡萄牙所驅逐,後巴西長期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

1664年第二次英荷戰爭,英國又奪取了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1686年改名為紐約。1672-1674年第三次英荷戰爭後。到18世紀初,荷蘭喪失了海上優勢和貿易的壟斷地位,降為一個依附於英國的二等國家。荷蘭的殖民霸權喪失後,英國和法國成為對外殖民掠奪中的主要競爭對手。英國在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後,開始了大規模的海外擴張和殖民侵略。法國這時是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封建國家,也積極地對外進行殖民侵略。英法兩國間互相爭奪,經常發生衝突,爭霸戰連綿不斷。對北美殖民地的爭奪是英法殖民爭霸的一個重要方面。

1604年,法國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移民區羅雅爾港。1608年,在聖·勞倫斯河流域建立了魁北克殖民地。1682年,法國殖民者又沿密西西比河南下,直達河口,宣佈沿河流域為法國所有,稱為路易斯安那。

1607年,倫敦公司120名殖民者乘三艘船來到北美的詹姆士城,後來發展為弗吉尼亞殖民地。這是英國人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塊殖民地。以後英國殖民者源源不斷地來到北美,到18世紀上半葉,英國殖民者在北美大西洋沿岸一共建立起13塊殖民地(包括從荷蘭手中搶奪而來的)。

法國極力從加拿大由北向南推進,英國力圖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由東向西擴展,兩國發生尖銳衝突。在1756-1763年的英法七年戰爭中,法國慘敗,不得不把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全部地區和密西西比河東岸地區割給了英國;密西西比河西岸地區割給了西班牙,法國幾乎喪失了在北美的全部殖民地。

儘管這群歐洲野獸在美洲互相撕咬,你爭我奪,但最後在美洲站住腳並拓疆建國的主要是英國人。這是因為英國當時正處在經濟社會的大變革時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在北美的殖民地,不僅人口達到了150萬之多,而且經濟上早已是自給自足,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大大超過法國的殖民地;法國自從路易十四以後的國家日漸衰退,再加上在北美的殖民地經濟上不能自立,依靠母國。在與英國的爭奪中人員和供給經常是捉襟見肘,無法支持長期的爭奪戰爭。所以不得不把在北美的霸權讓渡給英國。

16、17世紀的英國還是一個農業國,工業和商業也開始有較大的發展,整個國家處在一個社會大變動之中。人口也大幅度增長。1586年,英國人口是380多萬,到了1606年就達到了425萬 之多。基於當時的生產技術和手段,這樣多的人口如何生存下去,令不少人深感憂慮。面對歐洲其他國家的美洲移民和對美洲財富的掠奪,英國人也認為這是減輕人口壓力的一條途徑,再加上工業發展需要原料,商業發展需要市場,尋找新的發展空間是英國人的共識。

另外,宗教改革使英國的宗教勢力發生了分裂。亨利八世時,基督教成為英國國教,和基督教的一個派別——天主教劃清了界線,國王自任教會領袖。但很快出現了一個新的宗教派別,這一派認為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很不徹底,應該更徹底、更乾淨地清除天主教的痕跡和影響,故名為清教。可是到了1553年瑪麗·督鐸在位時,天主教又捲土重來,清教徒受到了殘酷打擊,300多人被燒死,上千人被迫流浪。到了後來1566年,國教正統派,又對清教徒進行了清理和打擊。這樣以來,人數眾多的清教徒也迫切需要找到一個新的地方實現自己的宗教理想。

從戰略方面考慮,歐洲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連年征戰。英國人若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對於和西班牙等國的爭奪,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一旦發生戰爭,英國可以從北美殖民地出發襲擊在西印度群島的西班牙殖民地,而且可以有較好的救援和補給基地。

所以,向美洲殖民,尋找新的財富是英國人當時無法抗拒的誘惑。

英國人和其他歐洲殖民者一樣,在殖民過程中,對印第安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和掠奪,在印第安人的累累白骨上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

經過了工業革命和宗教改革的英國人,在對待印第安人的掠奪上,發明了一套虛偽的“理論”和“理由”。

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歐洲人和英國人把自己的社會文化和社會準則作為觀察世界的標準,符合他們觀念的就是文明社會,不符合的就是愚昧和野蠻。在他們看來,居住在美洲的居民生活在愚昧和黑暗中,印第安人是沒有開化的野蠻人,需要基督教傳播福音,給他們帶去幸福、文明和光明。他們把印第安人看成是“殘暴的野蠻人”,甚至就不是人,是“人形野獸”。所以他們認定,如果不能在上帝的指引下使其得到教化,就可以把他們消滅。這些理論是多麼的虛偽和殘忍,使強盜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把掠奪說成是傳播福音,把屠殺說成是為了教化。把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戰爭說成了上帝和魔鬼的戰爭。

所以美國長期以來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當白人在17~18世紀來到北美大陸時,他們除了每人手裡捧著—部《聖經》之外幾乎一無所有;當地的印第安人沒有《聖經》,卻擁有大片肥沃的土地。通過各種方式的掠奪,一百年之後,剩下不多的印第安人每人手裡捧上了一部《聖經》,但卻沒有了土地,還失去了許多兄弟姐妹;而白人不僅獲取了印第安人的土地,而且也保留了手裡的《聖經》,還建立了一個國家。

在今天,手拿聖經去掠奪的鬧劇還在上演。美國帝國主義打著推廣“普世價值”,建立“民主秩序”的幌子,幹著侵略勾當的戰爭時有發生。可見美國人這種虛假的“民主情結”是有著歷史淵源和文化基礎的。

實際上早在1584年,英國牧師哈克·盧特在收集了大量的美洲資料後,向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提出了“向西拓展殖民”的21條建議,建議向美洲進行宗教移植、商品輸出和奪取土地。要解決英國本土土地匱乏、地盤狹小的矛盾,給“無所事事的人找到職業”,提供一個海外基地,以便在戰爭中對付西班牙。尋找通往東方的通道,為王室增加收入。由此可見,宗教擴張、爭奪殖民地和攫取最大的經濟利益是英國人當時的主要目的。

不管是少數冒險家,還是後來的移民公司和英國政府,從西班牙商人帶回來的金銀財寶中,認為美洲蘊藏著巨大的財富,是人間的伊甸園,到處是黃金,是一個發財的福地。他們到美洲去,完全是為了掠奪財富。

在對印第安人的掠奪上,美國人的祖先英國人和後來的美國人不僅是虛偽的,而且是極其殘忍的。

美國人和他們的祖先,同印第安人進行的掠奪與反掠奪的戰爭是歷史上進行時間最長的戰爭,從1622年一直到1890年,前後持續了將近3個世紀。

一開始,對於剛踏上美洲土地的英國人,印第安人對他們是十分友好的。給他們送來了衣服和食物,使他們度過了疾病、飢餓等難關。但是這些掠奪者,忘恩負義,見利忘義,不僅不報答印第安人的救命之恩,而且還恩將仇報。後來美國人還虛偽地搞了個“感恩節”,原本應該感恩的是印第安人,結果變成了感謝上帝。在他們看來,應該感謝的不是印第安人,而是上帝,因為派印第安人來幫助我們是上帝的旨意。

對波哈坦部落印第安人的戰爭

英國最早的殖民地是弗吉尼亞公司建立的詹姆斯敦殖民地。1606年12月,倫敦集團控制的弗吉尼亞公司開始招募第一批英國人到美洲,在詹姆斯敦建立了定居點。當地波哈坦部落的印第安人對他們親熱接待,給他們土地和房屋,供他們居住,並給予他們力所能及的救濟和幫助。波哈坦首領的女兒還嫁給了一個英國白人。然而,令當地印第安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外來人,不僅住著不走,而且還要更多的土地。他們在這些土地上種植菸葉,然後運回英國,換取可觀的經濟利益。到1618年,詹姆斯敦的菸葉出口量為50000磅。到1626年就翻了6番。公司又源源不斷地增加移民,並把掠奪的土地分給新來的移民。移民們這種反客為主的行為,激起了印第安人的不滿。從此拉開了殖民主義者和印第安人的戰爭。

1622年3月22日,波哈坦去世後繼承王位的奧佩·卡努首領,決心用武力將貪得無厭的英國白人趕走,他帶領本部落的印第安人向白人據點發動突然襲擊。殺死了300多白人。但由於白人武器好,人又多,印第安人還是失敗了。瘋狂的白人移民,屠殺了許多土著人,毀壞了村莊和船隻。印第安人沒有屈服,又斷斷續續地和侵略者戰鬥了20多年,最後還是被越來越多的白人移民者打敗了,幾乎所有的印第安人被殺死,奧佩·卡努首領也被白人處死,整個波哈坦部落從此解體。這是英國人首次大規模地屠殺印第安人的戰爭,也是英國人和美國人對印第安人幾百年種族滅絕戰爭的開端。

屠殺佩科特人的戰爭

佩科特人是操阿爾岡昆語的印第安人,住在今康涅狄格州泰晤士河谷。17世紀時約2200人。以種植玉米及漁、獵為生。1620年以來,麻薩諸塞沿海地區印第安人與英國殖民者曾和睦相處,和平貿易。隨著英國殖民者不斷西進拓土,印第安人對英國殖民者的怨恨越積越多。其中佩科特部族只同荷蘭人進行貿易,也激起英國人的忌恨。經過幾起糾紛事件,1636年夏,有一個波士頓商人據說被佩科特人殺死,遂引起了糾紛。麻薩諸塞當局出動部隊焚村舍,毀莊稼,激起印第安人的猛烈抵抗。歷時未久,康涅狄格州米斯蒂克地方的500∼600名佩科特居民或被燒死,或被屠殺,佩科特人戰敗,逃離家園,那些跑不掉的人不是被英國人殺掉或俘獲,就是被送往新英格蘭或西印度群島作為奴隸賣掉。那些投降的人,則被遣送到其他部落,備受凌辱。在殖民者的屠殺掠奪下,佩科特人數急劇下降,到20世紀晚期,僅餘200人左右。

屠殺萬班諾阿格人的戰爭

1620年的冬天,十分寒冷,為英國政府所不容的104名清教徒們,乘坐“五月花號”來到美洲一個叫做普利茅斯的地方(此地在美洲的緬因地區,因1607年英國普利茅斯公司在此地移民120人,這一批英國人因食物耗盡於1609年打道回府,此地因此而得名),因飢寒交迫,兩三個月時間裡就死去將近一半。多虧當地的印第安人給他們送來食物、草藥,幫他們蓋好了房舍,才使他們免於全部死亡。當地萬班諾阿格印第安人部落的首領馬薩索伊又與他們訂立了互不攻擊、互相幫助的條約。馬薩索伊還派人住在這批移民中,協助處理和其他部落的關係,幫助他們取得生存的經驗,教他們採集食物、捕魚和種地。這批所謂的英國“始祖移民”才得以生存發展起來。

但隨後的幾十年裡,英國移民不斷增加,搶佔印第安人的土地,擠壓印第安人的生存空間。英國人又建立了幾個殖民點,為了對付印第安人的反抗,幾個英國殖民點又在1643年聯合起來。成立了新英格蘭殖民地聯盟。這樣一來,殖民者同印第安人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在1661年老首領馬薩索伊去世後,萬班諾阿格的新首領美塔科姆,被白人稱呼為“菲利普王”,他眼見白人的殖民點不斷擴大,擔心有朝一日他的部落完全被侵略者吞併。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驅趕侵略者。他聯絡了其他印第安人的部落,於1675年向殖民者發起了反擊。殖民者開始用金錢收買納拉甘西特的印第安人攻打萬班諾阿格人,但納拉甘西特人堅定地站在萬班諾阿格人一邊。殖民者惱羞成怒,幾個殖民地聯合起來,向印第安人部落發動進攻。他們放火燒了萬班諾阿格人的房舍,燒死了500多名婦女和兒童,又殺害了500多名印第安人武士。菲利普王一直帶領印第安人堅持戰鬥了一年多,後終因寡不敵眾,他與妻兒一起被捕。多次死裡逃生,最後在一次逃跑中,被叛徒殺害。殖民者把他的頭顱懸掛示眾,把他的妻兒和其他被捕的部落人賣做奴隸。整個新英格蘭地區的印第安人被消滅殆盡。

從17世紀初到1754年,在北美這片土地上,印第安人和侵略者發生了無數次的戰爭,主要的還有1711年開始的北卡羅來納境內進行了幾年的戰爭,1715年南卡羅來納的雅瑪西戰爭等。在這些戰爭中,英國侵略者憑藉著先進的武器和人多的優勢,印第安人尚處在原始狀態,往往是以部落為戰,所以戰爭失敗的總是印第安人。有的部落因被侵略者實施燒殺搶“三光政策”而消失滅絕。

在列強爭霸中誘騙印第安人充當炮灰

歐洲幾個國家在北美的殖民爭奪中,總是利用印第安人部落之間的矛盾,誘騙這一個部落和另一個部落爭鬥,並以幫助保護印第安人為名,鼓動印第安人參加列強角逐的戰爭。特別是處於上升時期的英國,在北美的每一場戰爭,都會有大量的印第安人充當炮灰,戰死疆場。印第安人原想借力打力,趕走侵略者,但每次戰爭受害最大的總是印第安人。特別是英法的“1756-1763的7年戰爭”,在北美史稱“法國人和印第安人的戰爭”(1756-1763)。戰爭開始,英國人拉攏易洛魁族,法國人拉攏阿爾岡昆族,雙方激戰了近10年,最後,英國人戰勝了法國人,法國從北美撤出。幫助英國人戰勝法國的易洛魁族印第安人不僅沒有得到任何好處,相反,因為英國人沒有了法國這個對手,也就不把易洛魁人當作朋友了,從此處在英軍的堡壘包圍之中。另外在戰爭中,英國人為了獲得切諾基部落的支持,承諾在切諾基部落建立要塞,保護他們不受敵人侵略。還答應在貿易中給以優惠。但英國人不講信譽,不僅在貿易上欺騙,而且還派兵襲擊切諾基人的部落,並於1759年10月逮捕切諾基人的談判代表,這引起了切諾基人的強烈不滿,不再配合英國人作戰。英國人就把部隊開進部落進行搶劫。切諾基人奮起自衛,英國就大量增兵該地,燒燬了切諾基人的家園,殺死了大量的切諾基人。

儘管印第安人屢戰屢敗,但由於殖民者的不斷擴張和掠奪,他們打擊侵略者,保衛自己家園的戰鬥一直沒有停止。1676年南部的殖民者通過戰爭,迫使印第安人讓出了位於弗吉尼亞境內的皮得蒙高地;1763年印第安人在首領龐蒂亞克的帶領下,對英國殖民者從尼亞加拉到弗吉尼亞西部邊境一帶大部分的要塞進行了襲擊;1774年英國人襲擊了今弗吉尼亞及賓夕法尼亞的明戈族和肖尼族人,鎮壓了印第安人的反抗,把他們驅趕到俄亥俄河以北地區。

這種驅趕、鎮壓和屠殺印第安人的罪惡行徑,一直到美國獨立建國後也沒有停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