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都说某某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争的是什么?

梦里梦出梦不出的梦4


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一般都是地理上有某种特殊的特点,能够影响战场态势,哪一方占据,就可以占据战场主动权,或者是防御起来更省力,或者是进攻起来更省力,就会成为战争中双方的争夺焦点,也就是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

但这种兵家必争之地也分为不同的层级,有些是全国性战略布局的重要关节点,有些是区域性的战略关节点,有些则是局部战场的重要关节点。不同层级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而且跟战场双方战线、态势有关系。

比如在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候,中原王朝与草原游牧民族的分界线就是长城线,而长城线基本上是沿着崇山峻岭和沙漠、隔壁一路从东向西延伸的,都是地理上不容易通过的地区。中原王朝只有占领着长城线,才在防御的时候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像唐朝后期和五代、北宋时期失去了长城线的掩护,辽国占领了长城线的东半部分,西夏占领了长城的西半部分,所以北宋就形同一个没有任何保护的人在裸奔。

而当中原地区分裂,或者出现南北割据对峙的时候,一般重要的争夺区域就包括三个地方,这就是江淮、荆襄和汉中。对割据南方的政权来说,必须保证对这三个地方的控制权,才能攻防中都有主动权。这样,也才有了所谓的守江必守淮,因为一旦对手已经到了长江沿线,南方政权即便有大兵团用来防御,但因为南方水网纵横,道路不变,所以大兵团难于展开,也就很难有效防御了。

但在局部战场上,不同的战场态势下,这种争夺的焦点也是不同的,也就是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会出现转移的情况。比如三国前期,在蜀汉占据荆襄地区时,和曹魏直接对峙,襄阳就是双方的主要争夺焦点,原因就在于,从宛城到襄阳通过方城垭口,是当时条件下从北方向南方进攻的主要通道,蜀汉如果攻占襄阳,就等于打开了宛襄大道的门户,南阳盆地地势平坦,曹魏就不容易防御了。所以,对蜀汉而言,争夺襄阳不是为了防御,而是为了进攻。

再比如汉中,对割据四川的政权来说,就是必须占领的,就是因为汉中是从关中进入四川的必经之路,所以割据四川的政权要占领汉中,才具备向关中反击的能力,如果没有汉中,就只能退守秦岭以南了,就是处于比较被动的挨打状态,而没有反击能力。所以,割据四川必须占领汉中,将主战场放在汉中进行拉锯和攻防战,以四川为后方,才能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如果失去汉中的掩护,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也是难与持久的。

而在北方,一般容易出现的对峙局面主要是关中和关东对峙的局面,大体上就是秦国和六国对峙的局面。秦出关东必须经过崤函古道,六国进攻关中也必须经过崤函古道,所以秦国和六国主要在函谷关对峙,尤其是在六国联合进攻秦国的时候,只要秦国在函谷关坚守不出,六国基本上都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自己退兵,因为坚持下去也无益,取胜机会是比较小的。这也是刘邦后来选择定都关中而不是洛阳的原因,因为当时关东诸侯还有可能反叛,汉朝并没有能够单独打赢关东诸侯的把握。

董卓在认定关东已经大乱,他无力收拾局面之后,同样选择了挟持汉献帝退往关中,就是因为关中和关东当时主要只能经过潼关进行联系,董卓只要封锁潼关,关东诸侯对他就无可奈何。后来的局面也是如此,董卓派牛辅率兵封锁潼关,关东诸侯没多久就自己内讧起来了,没有继续联合讨伐董卓,牛辅派出的李傕、郭汜等人的兵力沿黄河东进,一路到达今天河南的郑州以东和山西南部地区,董卓就处于比较主动的状态了。

在关东地区,山西西面和南面都临黄河,东距太行,自成一个独立的战略板块,易守难攻,所以在关东地区出现混乱的时候,山西也很容易出现割据势力。比如五代时期,后梁已经占领了北方大部分地区,但始终无法攻破河东地区,晋王李克用一直盘踞在山西。后来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并且攻破后梁,建立了后唐。而且,因为李克用势力的存在,随时可以出太行山救援河北地区,所以河北地区当时一直在后梁朱温和李克用之间摇摆,后梁也从未完全有效控制过。

后周取代后汉之后,后汉参与势力就在辽国的扶植下,在山西长期割据,是为北汉政权。不仅后周未能攻破北汉,到北宋兴起之后,已经平定江南地区,北汉还存在,一直到宋太宗继位之后,经过苦战之后,才终于攻破北汉,控制了山西地区。当时主要的争夺战就发生在泽潞地区。而在太行山地区,主要的攻防战基本上都发生了中山、真定这些地区,就是因为这些地区是从山西进入河北平原的出口。

但这种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区域性的战略要点和局部性的战略要点,是很容易随时变化的,有时候是因为地质灾害原因引起的变动,有时候是因为交通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变化。比如荆州从古到今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点,但在铁路出现以后,荆州的重要性就下降了,武汉变成了更为重要的地区。这就是因为,铁路出现以后,荆州已经不是主要的南北大通道了,今天的京广线就是从河南信阳经过湖北孝感,直通武汉,然后南下长沙。

还有锦州之所以成为关内和关外的一个重要关节点,实际上是在明末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才形成的局面,尤其是在孙承宗和袁崇焕主导下打造关宁锦防线之后,锦州的战略地位才凸显出来了,之前锦州并不那么重要。这就是因为,在明朝相继失去广宁、辽阳、开原、沈阳这些辽东地区的重镇之后,只能退守辽西,经营一条依托地利优势的防御线,才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坚、以山海关为后方、以锦州为前线的防御线。

而在局部战场上,这种兵家必争之地的变化更为频繁。比如三国时期曹魏和吴国的主要争夺焦点前期始终在合肥,而在后期则更多的是围绕着寿春进行争夺,曹魏在江淮地区的防线也主要是以寿春为中心,一直到东晋南渡之后也是这个局面。而今天的徐州成为战略要点,则是在现代铁路兴起之后,因为徐州是两条铁路干线的交叉点,所以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要点,也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萧武


谈到兵家必争之地,我国有十大兵家必争之地:1:锦州,2:徐州,3:大同,4:河套,5:山海关,6:嘉峪关,7:虎牢关,8:襄阳,9:汉中,10:武昌。因为用兵之道重在"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说"兵家必争之地"争的是"地利"也!



森林之王no1


兵家必争之地指的是防守一方的门户,进攻一方的跳板。战场上双方争夺某兵家必争之地的目的,是为了争夺进退有据的主导权。

举几个例子。

①:函谷关、潼关


函谷关、潼关位于中条山、华山、崤山之间的谷地上,靠近黄河边,地势险要,是关中平原防御从中原来犯之敌的东大门。如果这两个关隘掌握在关中守军手上,那么关中守军只需要以一小部分兵力扼守关隘即可,中原来犯之敌必须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攻下关口才能杀入关中。但假如中原军队占据此两处关口,那么关中东面再无关口可守,关中军队必须要拿出所有兵力与中原之敌野战。

著名战例。秦军于函谷关力拒六国联军,始终握有攻守主动权。后来唐军失潼关,丧失攻守主动权,安史叛军突入关中,唐玄宗放弃关中逃亡蜀地,不战而逃。

这里额外对比一下秦函谷关和潼关。

从地形上讲,秦函谷关是要优于潼关的。因为秦函谷关的地形更狭窄,它的正面只有一个突破方向,没有绕过去的可能性。并且函谷关还具有攻击性,秦国占据函谷关,完全掌控了战争攻守主导权,当时只有秦国能打六国,六国完全处于被动挨打之势。

相比于函谷关,潼关就弱了很多。首先,潼关是可以绕过去的。唐末黄巢起义,义军就绕过了潼关,明末的李自成也从秦岭南麓直接绕过了潼关;其次,潼关没有攻击性。因为潼关以东是狭窄的崤函通道,关中军队出潼关后,极容易被设伏。唐朝哥舒瀚就是在潼关以东,秦函谷关以西的灵宝被安史叛军包围,造成了惨绝人寰的大惨败。

所以守潼关就只能摆乌龟阵了,基本没有反杀的可能性。而守函谷关,不仅可以守,而且还能反杀。(秦函谷关因为岁月变迁,丧失了天险地势,后人弃函谷关而筑潼关,也是无奈的选择)

②:汉中、散关

汉中自古就是四川的门户,是历代四川割据政权的门户。在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因为据有汉中,屡次北伐,数次打退曹魏进犯,魏军连蜀地的边都摸不到。但失汉中后,仅仅几个月蜀汉就亡国了。汉中的战略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走汉中这一路,还是相对好走的。北方军队只要占领汉中,再途经阳平关往南,只要几天就可以直抵成都平原北麓。而如果不走阳平关这一路,北方军队就只能从两湖走三峡水路进蜀地了。三峡可远远不及川北好走。


汉中的北面,即陈仓道在关中的出口就是著名的散关。历史上南方政权若控制散关,那么北出关中的形势会更有力,握有更大的攻守主动权。

南宋时期,名将吴阶就是看到了散关的战略价值,拒绝了部将退回汉中的建议,与金兵血战于散关,稳定了巴蜀地区的稳定。后来蒙古军攻破散关,汉中也没守住,整个四川盆地如蒙古人后花园一样,被杀得鸡犬不宁。

另外,散关的东面还有一条非主流路线,就是子午谷。不过子午谷不好走,很容易被对方打伏击,明末闯王高迎祥就企图通过子午谷进攻关中,结果在黑水峪被孙传庭围歼。

③:襄阳

秦岭、淮河分界线不但是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而且一起组成了抵御北方政权侵略的天然屏障。黄河在冬天会结冰,北方军队可以借此越过黄河,继续南下,但是淮河冬天不会结冰,可以阻止不善水军的北方军队南下。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南宋与金国对峙时期,秦岭、淮河都抵御了北军的南下步伐。

但是,从下图可以看出,秦岭和淮河并不是连接在一起的,二者中间有个缺口,而襄阳就坐落在这个致命的缺口上。



所以,襄阳的得失对南北双方而言,就非常重要了。中国历史上,南朝若占据襄阳,那么最起码的,防线就稳固了。并且从襄阳北上,还有北出南阳,攻伐洛阳的可能性。而北朝若占襄阳,那么南朝就彻底没戏了,被彻底锁死在了江南。

南宋与金国、蒙古对峙期间,岳飞、孟拱力排众议,拿下襄阳,这便是他们都看到了襄阳的重要性。

南宋初年,岳飞收复襄阳后,通过襄阳窜连起秦岭、淮河防线,这使得宋朝在与金国的90年对峙中,一直都没有吃亏。

南宋中后期,孟拱收复襄阳后,也利用秦岭、襄阳、淮河防线抵抗了蒙古近40年。而襄阳失守后,南宋边防被撕开了一个口子,南宋只抵抗三年就灭亡了。

另外,除了战略上,襄阳本身也是个很重要的交通要道。

襄阳往南可以抵达武汉、荆州,往北可以去中原,往西可以进入关中和汉中,如此便捷的交通优势,便是襄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汉末三国时期,若是关羽打下襄阳,曹魏的形势就危险了。

④:安庆、池州

安庆、池州是南京的上游门户,控制了通过水运运往南京的物资。历史上北朝如果要平定江南,必然要走长江中上游,顺汉江和长江流东下。比如西晋灭吴,随灭南陈,元灭南宋都是如此。而安庆、池州就是南京在长江上游最后的一道门户。

如果北军绕过安庆的话,那么后勤补给只能通过陆运,效率远不如顺流而下的水运,而且南京城向来皮糙肉厚,北军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的话,就会打成消耗战。南京守军的物资可以轻轻松松从安庆经长江获取。双方对耗的时间一长,靠陆运的北军肯定会坚持不住。所以打南京,必取安庆,形成了历史上兵家的共识。

著名战例。太平天国丢掉安庆后,湘军仅用了半年时间即包围了南京。李秀成率20万精锐驰援南京,结果被打的惨败。从太平天国失败的案例就可以看出,安庆还在,东南尚有一丝翻盘机会。如若不然,南京政权就彻底玩完了。

关于安庆、池州的地理环境,不多说,直接看图。


⑤:辽西走廊、山海关

辽西走廊由锦州,宁远(今辽宁兴城),山海关组成,依次分布于辽西走廊上。西边是辽西的崇山峻岭,东边就是渤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明朝末年,明廷失辽东,但依赖关宁锦防线还是顶住了清军的屡次攻击。当时清军虽然可以绕道内蒙,从承德、大同等地入关,但绕道产生的补给困难,侧翼空虚等问题,清军一直无法解决。这就导致清军绕道只能是奇袭,无法灭明朝。辽西走廊仍然是清军绕不开的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对于防御清军来说,关宁锦防线上,只有山海关是有用的,宁远和锦州就是个摆设。


另外,还有很多兵家必争之地,如河西走廊、北京、徐州、大同、雁门关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的来说,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就是防守一方的门户,进攻一方的前进跳板,在大多数的战争中,进攻一方都会选择从兵家必争之地出击,防守一方也会选择在兵家必争之地设防御敌。不管谁占了某必争之地,其在战略上一定是握有主动权的。

另外,从战略层面上来说,某些战争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军马产地,盐矿等),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这些地方,就能掌握资源产出的主动权,使己方不受制于人。


Mer86


很多年以后,蒋介石一直埋怨马歇尔在日本投降后给他的错误压力,原本蒋介石打算命令接收东北的部队停留在锦州一线不再深入,而美方为了遏制苏联在远东的存在,强烈要求继续推进,最终葬送了精锐的远征军主力。而罗荣桓元帅逝世后,主席曾经赋诗一首纪念,《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其中有两句是:“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1948年4月,鉴于东北国军在战略上已完全处于劣势,蒋介石迭电要求卫立煌打通沈锦线,将沈阳30万主力撤至锦州,而后者担心部队在运动途中容易遭到东野截击,认定坚守不出更加稳妥,始终拒绝执行。与此同时,西柏坡则要求东野主力离开松花江流域,长驱南下攻取锦州。双方统帅如此嘱目的焦点城市,充分说明了锦州所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诠释了什么叫作“兵家必争之地”。

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即是“进退有据的战略要点”,也是对战争双方同样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这个成语是与军事地形学息息相关的,要争的则是先后手和胜负手。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为方便控制东北,将原来的三省增设为九省,而现在的辽宁省锦州市当时是“辽西省省会”,它地处辽西走廊中段,是连接山海关内外的咽喉要点,号称“关外第一名城”。



到1948年夏季,东北国民党军队在解放军的不断进攻下,已完全龟缩在自北向南的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城市,其它所有重要城市和广大农村全部在东北野战军控制之下。东野已经发展到主力部队70余万人、地方武装30万人的百万大军(总兵力103万人),而国民党“东北剿总”在三个城市的总兵力只有55万人,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

首先攻击哪一座城市成为战略核心问题,林彪坚持先打长春(10万守敌),之后再向南扫荡攻取沈阳(30万守敌)和锦州(15万守敌)。然而西柏坡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力主先打锦州,从而将东北国民党军全部封闭在关外予以消灭,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为什么锦州战略位置如此重要呢?从东北入关有陆海两种方式,陆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热河方向经由喜峰口越过长城,这也是当年满洲大汗皇太极拿不下锦州和山海关,为了袭绕北京而不得已选择的道路,缺点是路途遥远、人烟稀少、水源缺乏,很不利于大军行进。更重要的是,东北军区所属的冀热辽军区已完全控制了这条道路,卫立煌就是想走也走不成。

而当时东北可供大部队转运的港口有三:大连、营口和葫芦岛,其中大连在苏军控制之下,葫芦岛在锦州以南,营口港则吞吐能力有限,国民党海军也无法提供50万大军海运所需的舰船(最后只有刘玉章第52军自营口逃离)。

因此,东北国民党军若想撤往关内,只有唯一的一条陆路可走:辽西走廊。



辽西走廊西侧倚群山,东边临渤海,地势险要。明末袁崇焕所筑的“关宁锦防线”就建在此间,它成功地阻挡了满清铁骑几十年,这条防线以山海关为后盾、以宁远为中坚、以锦州为前卫,绵延百余公里,卡在了满洲八旗入关捷径上,一直到吴三桂降清才被彻底打开。

因此,谁占据了锦州,谁就控制了辽西走廊,谁就掌握了进出山海关的行动权,自然是“兵家必争”。东北野战军的顾虑在于,几十万大军离开北满根据地超越长春和沈阳南下,既有强敌留在身后,又是无后方作战,一旦攻锦不力必将陷全军于被动,所以才坚持先取长春。



而西柏坡则敏锐指出:假使长春守敌被歼,东北国军反而卸下了一个巨大包袱,在没有牵挂之下极有可能加速撤往锦州,经过几十封电报往来,1948年9月3日,林彪终于下定了南下北宁线作战攻取锦州的决心。

战役的核心思想是:置长春和沈阳守敌于不顾,确立攻击并控制锦州的决心,确立打前所未有之大歼灭战的决心,彻底封闭东北大门,最终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

西柏坡的回电第一时间就到了:“你们决定打锦州,甚好,甚慰”。


度度狼gg


所谓兵家必争之地是指拥有天险,打仗时地形适合防御或进攻,又或者是对战略全局有重大作用的地区。中国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基本可分为两类,其一是边境防御,多用于抵抗外族或敌对方的入侵,如山海关、玉门关、潼关、剑门关等。其二是中原内地,大多是攻占首都或大片疆域的必经之所,如徐州、武昌、襄阳等。对于一个国家改朝换代起决定作用的地区,如我国的中原地区,历史上在我国素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

敌对双方对兵家必争之地争夺的目的,无非是都想把此地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实就是对此地控制权的争夺。对于防守方,守住此地,进攻方就有可能达不到进攻的目的。对于进攻一方,不拿下此地就不可能完成任务。








王春来342


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就是在战役或战略上,进可攻、退可守的要地。

在战役上,根据争战之目标选择可以确保全局胜利之地进攻或据守,达到使敌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己方进可攻退可守。如三国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兵分三路攻打魏国:其右路兵出斜谷直取长安;中路出散关取陈仓;此两路在战役之初皆为疑兵。诸葛亮亲率主力出祁山,魏天水、安南、安定三郡望风而降。此役之中的兵家必争之地即为街亭。守住街亭,则魏军必败,只得退守陈仓,其时诸葛亮则可挥得胜之师,合散关、斜谷之兵攻长安。然诸葛亮不听诸将之谏,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守街亭,终至大败。

在战略上,同样是根据战略目标而定。如需进攻东北,则山海关一线为必争之地;华中则为徐州等。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则为汉中,吴、蜀之必争则为荆州。此皆因势而定。

现代战争中,国与国之间发生战争,双方兵力短兵相接已经很少,兵家必争之地可能要改为“兵家必争之天”了,拥有制空权才是关健。


亦喻之


兵家必争之地,争什么?一句话:争主动权。某地之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因为某地掌握在谁手里,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加上战役部署和战术措施得当,就能夺取整个战争或战役的胜利。例如,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我党我军立即派遣十数万人进军东北,国民党也进军东北,此时东北相对于全国来说,就成了国、共两党两军的必争之地,谁夺取了东北,谁就会在全国有了主动权,因为东北有当时最重要最先进的军工工业,矿业和各种战略物资的制造业,控制了东北,就控制了影响全国战局的战略主动权。再如,在辽沈战役中,锦州就是国、共两党两军的必争之地。锦州地处辽西走廊,是厄住关内关外交通要道的咽喉。我军若拿下锦州,就掐住了关内外交通要道的咽喉,关内国民党军进不来,关外对国民党军就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就会牢牢地掌握战役主动权。所以,毛主席电令四野必须拿下锦州。锦州打响之后,锦州西面的塔山又成了国、共两党两军的必争之地。攻克锦州之后,国民党军企图打通辽西走廊,把数十万大军撤入关内,此时黑山、大虎山地区又成了国、共两党两军的必争之地。惨烈的塔山阻击战,保证了四野攻克锦州的胜利。惨烈的黑山阻击战为全歼东北境内国民党军争取了时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从战略格局上看,东北是国、共两党两军(兵家)的必争之地,从战役格局上看,锦州是国、共两党两军(兵家)的必争之地,从战斗格局上看,塔山、黑山是国、共两党两军(兵家)的必争之地。谁控制了这些必争之地,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四野指挥员高超的战役、战术指挥艺术和战士们的勇于牺性精神,守住、夺取了这些必争之地,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军,解放了全东北。全东北的解放为我党我军取得全国胜利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取得了巨大的军事优势。

纵观古今中外,兵家必争之地,争什么?就是争主动权!


布衣闲人10




兵家必争之地,一是地利,二是人和。这是古代兵家失之必败,得之必胜的重要战略法宝。



古战场的金鼓齐鸣,虽然离我们远去,看到一处处古人用生命搏杀的要地遗址,回首那些杀声阵阵的古战场,才真正体会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感慨。



必争之地,怎么争呢?于战争而言,兵力强弱不等,所谓有利地形,功守兼备,进退通达,从而实现以少胜多的目的。兵家常以奇谋突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咽喉要道,就是强占战争控制权。把战场放在有限的空间,因地形难度,彼此投入战场的兵员就有限,更有利于战力弱小的一方。所以有时候的兵家必争之地,也并非固定的城池,是根据己方战力状况争取的战场主动权,把战场设定在对自己有利的区域,能得到这样的战场优势,才能战无不胜。



一个运筹帷幄的兵家,首先成竹在胸,对战场环境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战与平原,战与山川,都能得心应手。战略要地,是兵家的命脉,死生之地,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兵家必争之地,有时出于战争时局考量,也有不同的应用,华容道,是曹操必经之路,诸葛亮明知曹操有恩于关羽,为何故意让关羽去华容道呢?设张飞赵云去华容道,未必会放走曹操。若曹操死了,天下之乱非三国鼎立也,司马懿之流多亦,没有曹操稳定天下大局,隆中对也只是一句空话。诸葛亮作为一个战略家,不会鼠目寸光的,派关羽华容道送曹操一程,足智多谋的曹操当然心领诸葛亮的盛情,通过华容道事件,关羽也会对诸葛亮真正尊重。这就是兵家的必争。争地理,争人心。



兵家之争有一城一池,更有天下之争,得民心者天下顺之,伟大战略家的必争之地是天下,而非一城一池,失小得大,决胜于千里之外,才是有远见的兵家,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虽然你能言之有理,侃侃而谈,是否想过书生之论呢?



兵家必争之地,不仅仅是地利,更重要的是人和,无论你的城防多坚固,民众弃城而走,军心涣散,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古之兵家不留骂名于后世,坦坦荡荡,马谡死而无怨,黄盖愿打愿挨——。



白这个颜色


总的来说,打仗打的是东西,可以理解为和物资相关的所有要素。要想物资供应方便首先得控制交通枢纽,此为运输的前提。那么火车编组站、重要桥梁、涵洞、港口、码头、交通要道会成为双方抢夺的要点,它还涉及到人员的输送、进攻和撤退的路线、物资补给等问题。进一步说,重要工业基地特别的能生产跟作战所需有关的基地,以及粮食主要产区,能源产区、矿业产区都关系到战争潜力的发挥,它们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么,城市和地区很多怎么有的就是必争有的却不一定呢?这又和所处的位置和地形有关。如锦州,地处沈阳和长春之间,辽沈战役期间锦州破城,造成沈阳长春两股军事集团联系切断,给以后分割包围,个个击破创造了条件,也算必争。再比如长沙市地形易守难攻,日军前前后后历时三年才啃下来,动用总兵力70万,伤亡了11万。从中可见地形的重要性,它也是和平时期工业布局的参考内容,不好守的工业基地等于给敌人建的。

当然,兵家必争有着大陆军时代的味道,现代战争倚重制空权,航程、机场也赋予必争新的意义。硫磺岛是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关键节点,日本掌握会成为失去制海权、制空权以后的最后一道防线。美国人拿下后继而把日本纳入轰炸机航程以内,对整个战局有着决定性作用。由本观点想开去,太空时代重视卫星,成像卫星、导航卫星、数据中继卫星、电子侦察卫星等大行其道,太空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荷角停蜓


兵者,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其中地利指地理环境。

两军对垒,战术不外乎进攻和防御两种方法,从这个浅层面来看,兵家必争之地争的就是地理环境中进攻时的必经之地以及防御时的必守之地。

引入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能离开载体单独存在,他们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即作用力亦是反作用力,反作用力亦是作用力。

进攻和防御就好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的载体就是战争。所以进攻时的必经之地亦是防御时的必守之地,防御时的必守之地亦是进攻时的必经之地。

从这个深层面来看,谜底其实就在谜面上,兵家必争之地争的就是进攻方和防御方都必须争夺的某一地利,如险关,如城市,如港口。

险关的代表如虎牢关

虎牢关因西周时期周穆王猎虎豢养于此而得名。它北濒黄河,南依嵩山,东接河南郑州市的汜河,西连河南巩义市,是通往关中的要道,素有“锁天中枢,三秦咽喉”之称,《汜水县志》有载。

虎牢为东西之绾毂,玉门为南北之咽喉。两崖壁立,一线羊肠,俯侵大河,仰逼重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近之势,所谓一举足而关天下之轻重,为自古有天下者所必争。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曾以虎牢关为基地合纵抗秦;楚汉争霸时,刘邦与项羽曾在虎牢关展开恶战,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东汉末年,曹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刘备、关羽、张飞曾在虎牢关“三英战吕布”;隋末唐初,李世民曾在虎牢关生擒仗义相助王世充的窦建德。

城市的代表如武汉

武汉市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其中一线即京广线,两江即长江、汉水,三镇即汉口、汉阳、武昌,五方杂处即九分商贾一分民,其余五句,道出武汉处于中国腹地,拥有交通便捷,人文荟萃的特殊优势。十大特征中又以汉口、汉阳、武昌三镇形成的鼎足格局最为犀利,汉阳的龟山与武昌的蛇山形成的“龟蛇锁大江”的地势最为独特。刘献廷的《广阳杂记》载,“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汉口位列大清时“天下四聚”之一,古时有“楚中第一繁盛处”的美誉,今日有“东方芝加哥”的声名,历来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汉阳是中国的工业中心;武昌的科教文化优势明显。

正如清朝顾祖禹在《读史方舆记要》里所载,“湖广居八省之中,最为闳衍,山川险固,自古称雄武焉。中原有事,盖必争之地也。”

港口的代表如龙街渡口

龙街渡口位于云南元谋县北部金沙江中段,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灵关道上的七大渡口之一,是四川、贵州两省商贾往来的重要渡口。

1638年,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面对龙街渡“蜀滇交会”的青石残碑,曾有万千思绪。

龙街渡地势险要,两岸群山陡立、金沙江水流湍急,加之为川滇通道枢纽,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蜀汉的诸葛亮曾在此渡江,七擒孟获而平定南中;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曾在此佯装渡江,掩护主力部队“巧渡金沙江”。

结语兵家必争之地争的险关、城市、港口等地利,仅仅局限于古代战争以及近代和现在战争的陆路作战。事实上,近代战争已延伸至波澜壮阔的海洋,现代战争更是发展成陆、海、空三栖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战争。所以,近代、现代的兵家必争之地不再局限于陆路。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兵家必争之地,如被称作“日本的海上生命线”的马六甲海峡,中东海湾地区石油输往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霍尔木兹海峡,连接黄海、东海和日本海之间的要道朝鲜海峡。

蔚蓝无垠的天空中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君不见,现代军事理论家有言,得制空权者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