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都说某某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争的是什么?

梦里梦出梦不出的梦4


中国历来都有兵家必争之地的说法,比较有名的城市有徐州、襄阳、汉中、睢阳等等,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关隘,比如函谷关、潼关、山海关等等,但是这些地方为什么是如此重要,他们争夺的最重要点是什么?

首先争夺的是战略主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一年年的战斗中逐步取得了上风,并首先在东北开启了与国民党的大决战,即为“辽沈战役”,辽沈战役的最关键一步就是攻占锦州,这一站是一步险棋,因为锦州在当时的东北战场就是必争之地,如果拥有的了锦州,对中共而言,可以关门打狗,若锦州是在国民党手中,国民党进可东北决战,退可入关。所以中共首先兵走险峰,直取锦州,取得了辽沈战役的主动。在辽沈战役进行的同时,淮海大地上也上演了一出决战,而决战中也有一招类似的关门打狗,即为中野攻占宿县,宿县是陇海铁路上的重要节点,占领宿县就切断了国民党南下的退路,也阻挡了北上的援军,从战略上取的主动。

其次争夺的是战略大势:三国时期荆州是三方力量争夺的焦点,也是必争之地,曹魏赤壁大战之后也不敢放弃樊城,而东吴要占领长沙等郡,就是因为需要在荆州有一杯羹,大家都如此看重荆州,原因也很简单,荆州在进攻上具有很大的“势”。控制荆州东下可以直接攻占建康,北上直接威胁曹魏的老本营,具有很高的压迫力,战略上具有很高的势,所以荆州为当时必争之地。如荆州一样的 还有徐州,控制徐州可以控制江淮地区。

还有争夺的是运输要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一直是战争的必要保证,安史之乱时期,叛军久攻睢阳不下,因为睢阳是南下的必由之路,是军事战略上的必争之地,如果睢阳被攻占,那么叛军下江南将会很方便,但是睢阳没有攻破,那么叛军南下就随时有被断后路的危险。从睢阳可以直接切断粮道,当年楚汉相争时期,彭越就是在此拦截项羽的粮道。

最后争夺的是重要据点:比如汉中,位于今川、陕、鄂诸省的交界处,是四川的北大门。三国蜀、魏交兵,蜀军占领汉中之地,进可作攻魏的跳板,退可为据守四川的屏障,成为蜀汉政权能够长期偏居一隅的有力保障。汉中之剑阁道是修建在大、小剑山峭壁间的栈道。该地两崖夹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故曾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形容其险。

必争之地不是所有时候都为“必争”,主要是看战略的动向,从北向南的必争之地是襄阳,从东向西的必争之地是睢阳,所以从东向西的话,襄阳就没有那么重要。现在的战争已经越来越高科技,战略之地不一样,更多的必争之地在海上,比如说:美国珍珠港、中国钓鱼岛等等。


帝国烽火


谈到兵家必争之地,我国有十大兵家必争之地:1:锦州,2:徐州,3:大同,4:河套,5:山海关,6:嘉峪关,7:虎牢关,8:襄阳,9:汉中,10:武昌。因为用兵之道重在"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说"兵家必争之地"争的是"地利"也!



森林之王no1




兵家必争之地,一是地利,二是人和。这是古代兵家失之必败,得之必胜的重要战略法宝。



古战场的金鼓齐鸣,虽然离我们远去,看到一处处古人用生命搏杀的要地遗址,回首那些杀声阵阵的古战场,才真正体会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感慨。



必争之地,怎么争呢?于战争而言,兵力强弱不等,所谓有利地形,功守兼备,进退通达,从而实现以少胜多的目的。兵家常以奇谋突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咽喉要道,就是强占战争控制权。把战场放在有限的空间,因地形难度,彼此投入战场的兵员就有限,更有利于战力弱小的一方。所以有时候的兵家必争之地,也并非固定的城池,是根据己方战力状况争取的战场主动权,把战场设定在对自己有利的区域,能得到这样的战场优势,才能战无不胜。



一个运筹帷幄的兵家,首先成竹在胸,对战场环境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战与平原,战与山川,都能得心应手。战略要地,是兵家的命脉,死生之地,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兵家必争之地,有时出于战争时局考量,也有不同的应用,华容道,是曹操必经之路,诸葛亮明知曹操有恩于关羽,为何故意让关羽去华容道呢?设张飞赵云去华容道,未必会放走曹操。若曹操死了,天下之乱非三国鼎立也,司马懿之流多亦,没有曹操稳定天下大局,隆中对也只是一句空话。诸葛亮作为一个战略家,不会鼠目寸光的,派关羽华容道送曹操一程,足智多谋的曹操当然心领诸葛亮的盛情,通过华容道事件,关羽也会对诸葛亮真正尊重。这就是兵家的必争。争地理,争人心。



兵家之争有一城一池,更有天下之争,得民心者天下顺之,伟大战略家的必争之地是天下,而非一城一池,失小得大,决胜于千里之外,才是有远见的兵家,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虽然你能言之有理,侃侃而谈,是否想过书生之论呢?



兵家必争之地,不仅仅是地利,更重要的是人和,无论你的城防多坚固,民众弃城而走,军心涣散,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古之兵家不留骂名于后世,坦坦荡荡,马谡死而无怨,黄盖愿打愿挨——。


白这个颜色


兵家必争之地指的是防守一方的门户,进攻一方的跳板。战场上双方争夺某兵家必争之地的目的,是为了争夺进退有据的主导权。

举几个例子。

①:函谷关、潼关

函谷关、潼关位于中条山、华山、崤山之间的谷地上,靠近黄河边,地势险要,是关中平原防御从中原来犯之敌的东大门。如果这两个关隘掌握在关中守军手上,那么关中守军只需要以一小部分兵力扼守关隘即可,中原来犯之敌必须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攻下关口才能杀入关中。但假如中原军队占据此两处关口,那么关中东面再无关口可守,关中军队必须要拿出所有兵力与中原之敌野战。

著名战例。秦军于函谷关力拒六国联军,始终握有攻守主动权。后来唐军失潼关,丧失攻守主动权,安史叛军突入关中,唐玄宗放弃关中逃亡蜀地,不战而逃。

这里额外对比一下秦函谷关和潼关。

从地形上讲,秦函谷关是要优于潼关的。因为秦函谷关的地形更狭窄,它的正面只有一个突破方向,没有绕过去的可能性。并且函谷关还具有攻击性,秦国占据函谷关,完全掌控了战争攻守主导权,当时只有秦国能打六国,六国完全处于被动挨打之势。

相比于函谷关,潼关就弱了很多。首先,潼关是可以绕过去的。唐末黄巢起义,义军就绕过了潼关,明末的李自成也从秦岭南麓直接绕过了潼关;其次,潼关没有攻击性。因为潼关以东是狭窄的崤函通道,关中军队出潼关后,极容易被设伏。唐朝哥舒瀚就是在潼关以东,秦函谷关以西的灵宝被安史叛军包围,造成了惨绝人寰的大惨败。

所以守潼关就只能摆乌龟阵了,基本没有反杀的可能性。而守函谷关,不仅可以守,而且还能反杀。(秦函谷关因为岁月变迁,丧失了天险地势,后人弃函谷关而筑潼关,也是无奈的选择)



②:汉中、散关

汉中自古就是四川的门户,是历代四川割据政权的门户。在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因为据有汉中,屡次北伐,数次打退曹魏进犯,魏军连蜀地的边都摸不到。但失汉中后,仅仅几个月蜀汉就亡国了。汉中的战略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走汉中这一路,还是相对好走的。北方军队只要占领汉中,再途经阳平关往南,只要几天就可以直抵成都平原北麓。而如果不走阳平关这一路,北方军队就只能从两湖走三峡水路进蜀地了。三峡可远远不及川北好走。


汉中的北面,即陈仓道在关中的出口就是著名的散关。历史上南方政权若控制散关,那么北出关中的形势会更有力,握有更大的攻守主动权。

南宋时期,名将吴阶就是看到了散关的战略价值,拒绝了部将退回汉中的建议,与金兵血战于散关,稳定了巴蜀地区的稳定。后来蒙古军攻破散关,汉中也没守住,整个四川盆地如蒙古人后花园一样,被杀得鸡犬不宁。

另外,散关的东面还有一条非主流路线,就是子午谷。不过子午谷不好走,很容易被对方打伏击,明末闯王高迎祥就企图通过子午谷进攻关中,结果在黑水峪被孙传庭围歼。



③:襄阳

秦岭、淮河分界线不但是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而且一起组成了抵御北方政权侵略的天然屏障。黄河在冬天会结冰,北方军队可以借此越过黄河,继续南下,但是淮河冬天不会结冰,可以阻止不善水军的北方军队南下。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南宋与金国对峙时期,秦岭、淮河都抵御了北军的南下步伐。

但是,从下图可以看出,秦岭和淮河并不是连接在一起的,二者中间有个缺口,而襄阳就坐落在这个致命的缺口上。



所以,襄阳的得失对南北双方而言,就非常重要了。中国历史上,南朝若占据襄阳,那么最起码的,防线就稳固了。并且从襄阳北上,还有北出南阳,攻伐洛阳的可能性。而北朝若占襄阳,那么南朝就彻底没戏了,被彻底锁死在了江南。

南宋与金国、蒙古对峙期间,岳飞、孟拱力排众议,拿下襄阳,这便是他们都看到了襄阳的重要性。

南宋初年,岳飞收复襄阳后,通过襄阳窜连起秦岭、淮河防线,这使得宋朝在与金国的90年对峙中,一直都没有吃亏。

南宋中后期,孟拱收复襄阳后,也利用秦岭、襄阳、淮河防线抵抗了蒙古近40年。而襄阳失守后,南宋边防被撕开了一个口子,南宋只抵抗三年就灭亡了。

另外,除了战略上,襄阳本身也是个很重要的交通要道。

襄阳往南可以抵达武汉、荆州,往北可以去中原,往西可以进入关中和汉中,如此便捷的交通优势,便是襄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汉末三国时期,若是关羽打下襄阳,曹魏的形势就危险了。


④:安庆、池州

安庆、池州是南京的上游门户,控制了通过水运运往南京的物资。历史上北朝如果要平定江南,必然要走长江中上游,顺汉江和长江流东下。比如西晋灭吴,随灭南陈,元灭南宋都是如此。而安庆、池州就是南京在长江上游最后的一道门户。

如果北军绕过安庆的话,那么后勤补给只能通过陆运,效率远不如顺流而下的水运,而且南京城向来皮糙肉厚,北军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的话,就会打成消耗战。南京守军的物资可以轻轻松松从安庆经长江获取。双方对耗的时间一长,靠陆运的北军肯定会坚持不住。所以打南京,必取安庆,形成了历史上兵家的共识。

著名战例。太平天国丢掉安庆后,湘军仅用了半年时间即包围了南京。李秀成率20万精锐驰援南京,结果被打的惨败。从太平天国失败的案例就可以看出,安庆还在,东南尚有一丝翻盘机会。如若不然,南京政权就彻底玩完了。

关于安庆、池州的地理环境,不多说,直接看图。


⑤:辽西走廊、山海关

辽西走廊由锦州,宁远(今辽宁兴城),山海关组成,依次分布于辽西走廊上。西边是辽西的崇山峻岭,东边就是渤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明朝末年,明廷失辽东,但依赖关宁锦防线还是顶住了清军的屡次攻击。当时清军虽然可以绕道内蒙,从承德、大同等地入关,但绕道产生的补给困难,侧翼空虚等问题,清军一直无法解决。这就导致清军绕道只能是奇袭,无法灭明朝。辽西走廊仍然是清军绕不开的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对于防御清军来说,关宁锦防线上,只有山海关是有用的,宁远和锦州就是个摆设。

另外,还有很多兵家必争之地,如河西走廊、北京、徐州、大同、雁门关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的来说,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就是防守一方的门户,进攻一方的前进跳板,在大多数的战争中,进攻一方都会选择从兵家必争之地出击,防守一方也会选择在兵家必争之地设防御敌。不管谁占了某必争之地,其在战略上一定是握有主动权的。

另外,从战略层面上来说,某些战争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军马产地,盐矿等),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这些地方,就能掌握资源产出的主动权,使己方不受制于人。


Mer86


兵家主要是指一些军事家、将领,这些思考的是在战争时期如何做好进攻,在和平时期如何防御,而这些的重点便在于地区的地理形式如何。

所以,兵家必争之地所争得无非是一些险要的关隘,或者一些交通枢纽地区。这些地区对形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兵家的重心。


一:首先理解交通枢纽之地带来的影响。

交通枢纽所在的地方大部分都是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有大城市的存在,所以这些地方所具有的除了军事影响还有政治、经济影响,这些地方是极其重要的。

就拿徐州这个地方来讲,徐州本来就是一个特别大的城市,自然徐州自身也带有非常显著的政治经济作用。

而且最重点是徐州位于四省的交接地,一但控制了徐州便可以进入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是拱卫南京的屏障。

并且徐州它靠近黄海,南面有平原,北面有山地,也是大军进行决战的地方。

所以在春秋时期在徐州发生了彭城之战,楚汉时期刘邦于项羽在这里进行决战刘邦惨败,南宋时期韩世忠三围淮阳。

1938年国民党于日军爆发徐州会战,解放军于国民党爆发淮海决战。所以,交通枢纽如徐州之地,为兵家必争之地。

二:险要的关隘,据有此关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险要的关隘对于防御作战极其的重要,可以用最小的代价防御敌军的进攻。而这样的关隘也是非常之多,比如有函谷关、山海关等。

对中国王权起到极大的保卫作用的无非就是位于关中地区的函谷关了,函谷关位于黄河、高原、山脉的交接地带,在这样的地势之中据兵守卫所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刘邦当年进攻秦王故都强攻不成只好劝降。所以,兵家必争之地争得东西无非就是一些地理形势占优的地方,或者是对于交通有益或者是雄关利于防守。而天时地利,拥有地利便是为一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小司马迁论史


兵者,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其中地利指地理环境。

两军对垒,战术不外乎进攻和防御两种方法,从这个浅层面来看,兵家必争之地争的就是地理环境中进攻时的必经之地以及防御时的必守之地。

引入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能离开载体单独存在,他们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即作用力亦是反作用力,反作用力亦是作用力。

进攻和防御就好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的载体就是战争。所以进攻时的必经之地亦是防御时的必守之地,防御时的必守之地亦是进攻时的必经之地。

从这个深层面来看,谜底其实就在谜面上,兵家必争之地争的就是进攻方和防御方都必须争夺的某一地利,如险关,如城市,如港口。

险关的代表如虎牢关

虎牢关因西周时期周穆王猎虎豢养于此而得名。它北濒黄河,南依嵩山,东接河南郑州市的汜河,西连河南巩义市,是通往关中的要道,素有“锁天中枢,三秦咽喉”之称,《汜水县志》有载。

虎牢为东西之绾毂,玉门为南北之咽喉。两崖壁立,一线羊肠,俯侵大河,仰逼重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近之势,所谓一举足而关天下之轻重,为自古有天下者所必争。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曾以虎牢关为基地合纵抗秦;楚汉争霸时,刘邦与项羽曾在虎牢关展开恶战,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东汉末年,曹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刘备、关羽、张飞曾在虎牢关“三英战吕布”;隋末唐初,李世民曾在虎牢关生擒仗义相助王世充的窦建德。

城市的代表如武汉

武汉市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其中一线即京广线,两江即长江、汉水,三镇即汉口、汉阳、武昌,五方杂处即九分商贾一分民,其余五句,道出武汉处于中国腹地,拥有交通便捷,人文荟萃的特殊优势。十大特征中又以汉口、汉阳、武昌三镇形成的鼎足格局最为犀利,汉阳的龟山与武昌的蛇山形成的“龟蛇锁大江”的地势最为独特。刘献廷的《广阳杂记》载,“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汉口位列大清时“天下四聚”之一,古时有“楚中第一繁盛处”的美誉,今日有“东方芝加哥”的声名,历来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汉阳是中国的工业中心;武昌的科教文化优势明显。

正如清朝顾祖禹在《读史方舆记要》里所载,“湖广居八省之中,最为闳衍,山川险固,自古称雄武焉。中原有事,盖必争之地也。”

港口的代表如龙街渡口

龙街渡口位于云南元谋县北部金沙江中段,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灵关道上的七大渡口之一,是四川、贵州两省商贾往来的重要渡口。

1638年,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面对龙街渡“蜀滇交会”的青石残碑,曾有万千思绪。

龙街渡地势险要,两岸群山陡立、金沙江水流湍急,加之为川滇通道枢纽,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蜀汉的诸葛亮曾在此渡江,七擒孟获而平定南中;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曾在此佯装渡江,掩护主力部队“巧渡金沙江”。

结语兵家必争之地争的险关、城市、港口等地利,仅仅局限于古代战争以及近代和现在战争的陆路作战。事实上,近代战争已延伸至波澜壮阔的海洋,现代战争更是发展成陆、海、空三栖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战争。所以,近代、现代的兵家必争之地不再局限于陆路。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兵家必争之地,如被称作“日本的海上生命线”的马六甲海峡,中东海湾地区石油输往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霍尔木兹海峡,连接黄海、东海和日本海之间的要道朝鲜海峡。

蔚蓝无垠的天空中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君不见,现代军事理论家有言,得制空权者得天下。


老成聊历史


自古以来,总是听说将领们强调某地为兵家必争之地,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对了,争的就是有利的地形。

姜太公在《虎韬·绝道》中曾说:“凡是深入敌国境内作战,必须察明对方的地理,务必占据其有利地形,依托山林、险阻、水泉、林木而巩固阵势,谨守关隘桥梁,还要掌握城邑、丘墓等有利地形。如此,敌人既不能断我粮道,也不能迂回到我军后方,两面夹击我军。”

孙子在《地形篇》中说道:“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即使了解了敌我双方,但不了解地形,取胜的把握也只有一半。

从两位兵法家的言论里,可见地理对作战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孟子才说,天时不如地利,而占据有利地形就是取胜的法宝之一了。

如今的导弹射程让地理变得不如古代那么重要,似乎是天涯若比邻。然而,在冷兵器时代,哪怕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双方还都绞尽脑汁去占领有利地形。

就拿长年战乱不止的战国时期来讲,兵家必争之地都有哪些呢?

  • 河西之地

令秦国耿耿于怀几百年的河西之地算一个,2000多年后此地成为长征的目的地。但秦国为何一直很在乎这块土地呢?进可攻退可守。

说起河西之地的重要性不得不提到秦晋之间的迁延之役。那时晋国为盟主,秦国就和楚国联盟对抗中原盟军。公元前562年,郑国被楚国和晋国打得晕头转向,到后来干脆谁来就向谁俯首称臣。这不,郑国刚和晋国联盟,楚国就邀请秦国出手攻打晋国来解救郑国。

秦军分兵两路进入晋国,晋军只注意了其中一路,看见人少就放松了警惕,没想到还有一路从辅氏(今陕西省大荔县)渡河,两面夹击晋军,晋军在自己的栎地上竟然被打败了。

晋悼公火了,公元前559年晋国率领诸侯联军渡过黄河,渡过洛水,又渡过了泾河,接下来秦国再无任何有利的地形可以阻止盟军的脚步。但是秦军还是不肯投降,怎么办?秦军在泾河的上游下毒,盟军的很多士兵被毒死了。军心乱了,然后盟军就撤退了。

只要对方过了黄河,秦国的形势就会变得岌岌可危。幸好,春秋时期大国之间的战争,大部分是以报复为主,通常点到为止。

到了魏文侯时期,魏国通过李悝变法,国力大振。吴起率领着一手训练出来的魏武卒再度占领了河西之地。秦国举国震动,如果吴起再向前推进,秦国同样再无山溪之险来阻挡魏武卒的脚步,还要失去位于关中盆地的渭河平原,那可是秦国的粮食基地。秦国将面临亡国之危。幸好魏文侯和李悝相继离世,公叔痤又把吴起排挤到了楚国,秦国才保住了一条命。

这一切,被流亡在魏国的秦献公看得是一清二楚。等到他回国后,就将都城东迁至栎阳,将夺回河西之地作为秦国的首要任务。接着,秦国的历代国君都如打了鸡血一般,高喊着恢复秦穆公霸业的口号,其实是先排除秦国的危机。

  • 太行山

除了河西之地,对秦国统一天下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太行山。秦国为了夺取太行山的滏口陉,不惜发动了震惊天下的长平之战。因为滏口陉离赵国邯郸最多不过两日路程,且有漳水横贯太行山,直达邯郸城外。无论是秦国的调兵遣将还是后勤粮食供应,漳水都是最好的运输通道。赵国灭亡,秦国很快就踏平了山东诸国。

  • 褒斜道

因此,对于秦国来说,河西之地、太行山都是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当然还有连接巴蜀粮仓的褒斜道。褒斜道到了楚汉争霸、三国鼎立之时,就成为绝对的兵家必争之地,谁能想到,这条栈道竟是由秦惠王一手打造呢?可见,秦国统一天下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秦国管理层的战略眼光要远远高于其他各国啊。


读春秋思无忌


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就是在战役或战略上,进可攻、退可守的要地。

在战役上,根据争战之目标选择可以确保全局胜利之地进攻或据守,达到使敌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己方进可攻退可守。如三国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兵分三路攻打魏国:其右路兵出斜谷直取长安;中路出散关取陈仓;此两路在战役之初皆为疑兵。诸葛亮亲率主力出祁山,魏天水、安南、安定三郡望风而降。此役之中的兵家必争之地即为街亭。守住街亭,则魏军必败,只得退守陈仓,其时诸葛亮则可挥得胜之师,合散关、斜谷之兵攻长安。然诸葛亮不听诸将之谏,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守街亭,终至大败。

在战略上,同样是根据战略目标而定。如需进攻东北,则山海关一线为必争之地;华中则为徐州等。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则为汉中,吴、蜀之必争则为荆州。此皆因势而定。

现代战争中,国与国之间发生战争,双方兵力短兵相接已经很少,兵家必争之地可能要改为“兵家必争之天”了,拥有制空权才是关健。


亦喻之


兵者,诡道也。而兵家必争之地作为地利这一条件又在古时征伐作战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认清这个,就不难理解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到底争的什么了。

其一,从军事因素出发,争的是地理位置,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冷兵器时代是先天的地利之便。

首先要清楚必争之地指两军对垒时,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而出处于《周书·王悦传》

“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

也是此意。在不同时期不同作战地点,兵家所争之地也不同,但回顾历史,这些地方有着相似的特征,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代表即一些险关要塞,这些地方多为咽喉要地,易守难攻。如阳关、潼关、函谷关(春秋战国时期六国联合,令苏秦率百万之军攻秦,结局惨淡,此地的易守难攻便是一大助益)、雁门关(是中原地区防范匈奴的要塞)、山海关等。


其二,便是从经济和政治因素出发,争的是战备资源和此地独具的经济、政治影响。

“必争之地”代表的便是一些重要的古代城市了,如北京,南京,长安,洛阳,襄阳,杭州,上海等。我们知道,古代作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后方运输粮草耗费人力物力巨大,一旦开战,粮草的输送速度远跟不上粮草消耗速度,更何谈巨大的军备武器消耗呢。而占据一些繁荣城市可以及时的解决后备给养问题,当然占据了被称为政治中心的都城,基本能被称为一个大胜利了,可能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其三,便是从交通因素出发,争的是关键的交通运输,便利快捷的交通会带来出其不意的效果。

“要地”代表的便是一些港口,尤其是大江大河上的渡口,其重要性可媲美于一些险关,如古黄河延津渡口、龙街渡(蜀汉时诸葛亮在此渡江,七擒孟获,平定南中)、长江的夏口,江陵、泉州港(有诗这样描写“泉水出叠嶂,飞虹沐晞阳。书院桐花里,梵宇莲湖旁。翠筼倚老厝,朱霞染云樯。好风鲤城起,浮舟泛重洋”)。榕江中游南岸的关埠镇(榕江水上运输枢纽,是古代潮汕重要商埠之一)等。


当然,促成一场战争的完胜,这些必争之地的存在只是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而出于现实不同情况的考虑,一些地方是否被认为必争之地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地方,是要领军之人统筹全局,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来决定的。而不同的结局,只需参看历史记载的发人深思的战役就好,相信大家会有更多深切的感受。


小姐姐讲史


先明确前提。兵家,一是指军事,二是指战争中敌对的双方,三是用兵,即指挥打仗。必争之地,双方都要夺取並控制的地点或不大的区域。可在战略、战役、战斗几个层面理解。有人把解放战争国共相争的东北地区看作必争之地,尽管必争,但范围大了。如果把锦州看作必争之地,那就准确了,国方要向关内收缩,共方要关门打狗,谁控制锦州,谁取得战役主动权,是为必争之地。所以,必争之地,是在战略、战役、战斗三个层面,谁夺得並控制,在地理上取得先占优势,进而取得战场主动权的地点(地方)。举例:二战苏德战场的几个保卫战和会战地点,都是战略层面的必争之地,如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斯大林格勒。太平洋战争中中途岛、南太平洋瓜达尔康纳等几个群岛、新加坡。战役层面,抗战中进行淞沪会战、台儿庄(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昕口会战和末期衡阳保卫战等几个战略性战役的地点。战斗层面,红军时期的突破湘江、两夺遵义、夺占泸定桥,朝鲜战争砥平里、志愿军180师鹰山突围,对越还击战夺占谅山和东平。在这三个层面发生的战事可谓惊心动魄,双方势在必得,互不相让,寸土必争,血流成河,遗尸遍野。还如一战的凡尔登堡垒攻守战,每天阵亡几万人,史称"绞肉机"。"自古以来",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多次战争,双方都要夺占的地点或城池。一般是关口、隘路、要津(渡口)、交通要道(枢纽)、大居民地(城镇)、制高点。就中国城市来说,西安、北京、洛阳、开封、武汉、襄阳、徐州、寿县、大同、沈阳、南京、江陵、汉中、武威等。至清初,军事地理学家顾祖禹统计,"自古以来"南京战事一百零几,洛阳七十几,西安六十几,居前三,可谓必争之地。关口隘道更多,前几天有网友说中国古代十大名关,就"名关"来说,四五十个不在话下,不分伯仲,各个有故事、有传奇,不罗列了。渡口也不少,仅长江下游要津,就有张家港、江阴、大港、瓜洲渡、西津渡、划子口、龙潭、浦口下关、石头津、乌江渡(项羽自刎处)、采石矶、牛渚、东西梁山、漕(巢)河口。这些渡口在历史上都打过大仗,可称津要。制高点,历史上往往在战术层面作用最大,因为冷兵器时代的控制面有限。以南京作战为例,其周边丘陵、高岗和城内小丘都起过"必争之地"的作用,如宁镇山脉、幕府山、紫金山、雨花台、牛首山、清凉山(石头城)、九华山(覆舟山)。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各地方兵要地志,主要记录和分析的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