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勤奮者,永遠不會告訴無效努力者的6個方法論


【本文原創首發於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 shenyeshuzhuo)】


“有人每年的收入是你的幾千倍,但沒有人比你聰明1000倍或努力工作1000倍。”


在《超效率手冊》這本書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反覆讀了很多遍,深感震撼。


是啊,再厲害的人也不可能比我們聰明1000倍或者努力工作1000倍,可是他們取得的成效卻可能是我們的1000倍,區別到底在哪裡呢?


如何才能在最少的時間內取得最大的成效?


我梳理了作者的6條經驗。


01


做一個“T型人”

聰明的勤奮者,永遠不會告訴無效努力者的6個方法論


作者得到過一條人生建議:做一個“T型人”,一個人應該精通一個領域(T的垂直線),然後在更多的領域裡有其它的小的技能(T的平行線)。


為什麼呢?專注一個領域,你就可以跟精通其它領域的人展開合作。如果你沒有一個突出的領域,你就會失去與那些有突出長板的人為伍的資格。


一個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只有和他人合作,他的能力才能被百倍、千倍的放大。當你精通某個領域的時候,所有的資源就會自動向你靠攏,其它優秀的人和機構也會非常願意向你伸出橄欖枝。


精通一個領域會讓你的社交成本變得非常低,因為你很容易進入優質的圈子。如果你在諸多事情上只是普通而已,那就沒有人願意帶你玩。


所以秘訣就是,要在某個領域做到卓越,而不是在許多事情上發力,以致於全都普普通通。


02

尋找並專注做那些能給你指數報酬的事情

聰明的勤奮者,永遠不會告訴無效努力者的6個方法論


拿一張紙,對摺一次,厚度就變成原來的2倍,再對摺一次,厚度就變成原來的4倍。假設一張紙,重複以上操作,對摺50次,這種紙會有多厚?


很少有人能想象到,它的最終厚度竟然相當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指數報酬是如此的強大,以致於愛因斯坦說:“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在個人成長領域,尋找並專注做那些能給你指數報酬的事,現在更流行的說法是:做能產生複利的事。做有複利的事,會幫你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一個人得到的就是指數報酬。


我不拿那些商業世界類似巴菲特這樣的大拿舉例子,離我們太遠了,我只舉一個生活中的小例子。


幾年前我碰到一個開滴滴的司機,很年輕。當時正是網約車大戰的時候,補貼很多,他辭職開網約車收入可以達到一兩萬,工作的工資不過四五千。


收入一下子漲這麼多,他意氣風發,問我一個月掙多少錢,我那個時候一個月也就掙四五千。我跟他一說,他更得意了,告訴我他這個月買了什麼東西,花錢花得多爽。


可是我心裡卻不以為然,他那麼年輕,開車暫時能賺到一些錢沒錯,可是這是一件零碎地出賣時間的活兒,不會產生複利。他不學習、不社交、不存錢,他竟然一點危機感都沒有。


我雖然工資只有四五千,可是我在做兩件會產生複利的事,一件是高強度的讀書學習,一件是建立個人品牌。不知道他現在的生活如何,但我已經得到豐厚的回報了。


你得反思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你做的是能產生複利的事嗎?


03

用二八法則過濾工作

放棄那些貢獻很小的事

聰明的勤奮者,永遠不會告訴無效努力者的6個方法論


很多人都聽過二八法則。


二八法則又叫帕累託定律,最開始來自於意大利經濟學家對意大利地主階層的財富分配進行的一次觀察。他發現,80%的財富只掌握在20%的人手中。這種不平等很快在其它領域也顯現出來。


對於每個人來說,收入的80%來自你工作的20%,80%的工作是在20%的時間裡完成的。


但是很少有人有意識地用二八法則來審視自己的工作。


《超效率手冊》的作者經營一家公司,他有幾百個可以實施的項目,但是時間只夠他去實施兩個。他做了一件事,他去找出裡面貢獻最小的80%,然後淘汰80%,保留剩下的20%。


我也做過一次這種篩選,受益匪淺。


我做自媒體嘛,經常有人建議內容要多平臺分發,也經常有人鼓吹某個平臺會是第二個公眾號,但其實內容多平臺分發挺花費精力的,把我搞得疲憊不堪。


所以我算了一下,這些平臺給我的回報,我發現有些平臺對於收入是零貢獻,對影響力也沒有什麼明顯的幫助,所以我一下子放棄了很多平臺,深耕給我創造最多價值的公眾號以及有變現潛力的今日頭條。


我才發現,原來那些聰明人都用二八法則過濾工作,果斷放棄和停止那些貢獻很小的事。如果困在產出很小的事情裡面,就算你比別人勤奮100倍,你的效果也不到別人的零頭。


一定要把影響最小、價值最低的工作和最重要、價值最高的工作區分開。


04

精心篩選優質的信息源

聰明的勤奮者,永遠不會告訴無效努力者的6個方法論


中科大老師羅昭鋒在慕課有一門課叫《文獻管理與信息分析》,據說是中科大最火爆的公選課,他在課上說了一句話:“輸入信息的質量,決定你的人生”。


我發現優秀的聰明人,非常重視自己輸入信息的質量,他們會精心篩選自己的信息源,因為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資源。


那如何篩選呢?


《超效率手冊》裡有一句話:“任何一個不能影響你行動的信息流都是在浪費時間。”


作者用來衡量信息質量標準是“信息-行動比”。


我第一次接觸這個詞是在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作者對媒體的泛娛樂化非常不安,“娛樂至死”的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影響行動價值的信息被其它信息淹沒。


被什麼信息淹沒呢?被“奶頭樂”信息。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舊金山舉行了一次會議,參加的人是來自全世界的500名經濟、政治界精英,包括喬治·布什、撒切爾夫人、比爾·蓋茨等全球知名的人物。


精英們認為,全球化會造成貧富懸殊,20%的人會掌握80%的資源,80%的人會因此不滿而危及20%的人的安全。怎麼辦呢?美國高級智囊熱津斯基認為,沒有人能改變未來的二八現象,唯一能做的就是給80%的人口塞上一個“奶嘴”,讓他們安於為他們量身定製的娛樂八卦、低成本、麻醉的信息中。


令人麻醉的消遣娛樂和充滿感官刺激的產品堆滿人們的生活,佔用他們大量的時間,使他們慢慢失去理想和熱情,以及思考的能力。


這就是著名的“奶頭樂戰略”。


所以我建議你梳理一下自己的信息源,反思一下自己的注意力資源是怎麼分配的,削減沒有用的信息流。


記住“輸入信息的質量,決定你的人生”!


05

不要重新發明輪子

聰明的勤奮者,永遠不會告訴無效努力者的6個方法論


“不要重新發明輪子”,這是《超效率手冊》裡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我已經不止在一個場合重述這句話了。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要學會利用前人的智慧。輪子早就發明好了,你拿來好用就好了,不用自己再歷經千辛萬苦發明一遍了。


《規劃最好的一年》這本書另有兩句話,可以作為絕佳的註腳:


“不管是什麼目標,都會有人知道實現這個目標的辦法。無論什麼問題,一定有人已經成功解決了這些問題。”


遇到問題,要學會求助,要懂得學習,從各種渠道學習。


高手都是聯機狀態,而且有能力找到最有能力幫助自己的人,最有能力幫助自己的思想,最有能力幫助自己的方法。


不要閉門造車,自己悶頭做。


沒有比試圖重新發明輪子更傻的了。


06

把低價值或不擅長的事外包

聰明的勤奮者,永遠不會告訴無效努力者的6個方法論


把一部分工作外包,外包有兩個好處:


第一個,可以用外包來避免做一些單位時間價值低的工作。


第二個,外包可以讓你更加專注於自己的優勢。


很多人不敢邁出外包的第一步,我之前也是這樣,但是把部分工作外包之後,真的就從繁瑣的事情裡解放出來,把精力投放到最能產出價值以及自己最擅長的部分。


在《小狗錢錢》裡,企業家金先生建議吉婭的爸爸僱傭兩個幫手,爸爸剛開始非常猶豫,他害怕自己負擔不起他們的薪水。但是因為非常信任金先生,他還是聽從了建議。結果一切都變了樣,吉婭的爸爸能集中精力做他喜歡的事情了。以前他懷疑自己究竟適不適合獨立創業,後來知道完全可以把某些自己不喜歡做而又不擅長的事情交給別人。


一個人能做的事,始終是有限的,但外包打破了一個人效率的天花板。


再厲害的人也不可能比我們聰明1000倍或者努力工作1000倍,可是他們取得的成效卻可能是我們的1000倍,這6條策略讓他們成為聰明的勤奮者。


你做到了幾條?


【本文原創首發於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 shenyeshuzhuo)】


- The End-


李小墨

前海南特區報記者,職業讀書人,新書《請停止無效社交》

全網熱賣中。

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個人日記公眾號:李小墨的日記(ID:lxmmovie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

每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深度解讀文章,每個月一份高質量書單。不賣劣質雞湯,不說正確的廢話,歡迎關注、星標和置頂。

我們一起讀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