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園補遺之五,方法論

著名的芥子園畫譜經過後人的不斷補充,內容已經非常豐富,厚厚的幾大本差不多包羅萬象,最近一次補充是在光緒十三年,加入了任伯年和虛谷等一些海派作品,現在流行的版本叫【芥子園畫傳】,是初學者必備之讀物。然而,時間又過了百十年,時代進步了,印刷技術也是突飛猛進,雖說是經典,也難免有遺漏之處,就這個遺漏,筆者準備寫一篇補遺系列,希望大家能對芥子園有一個更加容易更加簡單更加深入的瞭解,使之成為一本真正的入門讀物。

芥子園補遺之五,方法論

黃公望,富春山居剩山圖

昨晚收到一微信好友語音留言,大概意思是:朋友跟他說,要想學好國畫,必先把芥子園好好通臨幾遍,才算入門。他問我這個方法對不對,想必這也是大多學者的困惑吧。

學習任何事物,方法的確非常重要,幾乎能決定成敗,學畫也一樣。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內要想在某領域脫穎而出,不走捷徑肯定不行,這個捷徑是什麼?肯定是學習方法,方法用對了,肯定事半功倍,起碼不會走彎路。

古人學藝,都講傳承,比如王羲之七個兒子,個個都是大書法家,還有大小李將軍,米氏父子,趙孟黼,趙孟堅,文徵明,文彭...不勝枚舉。

有明師指點,必定會學有所成。這個明師,而非名師,這裡需要注意區分一下,就是能給你指點正確方法的老師,而不是有名的老師。

但並不是廣大老百姓都能找到明師的,普通人要想學藝又找不到明師怎麼辦?

那就需要【芥子園畫譜】這類讀物了,畢竟花費幾個銅板就可得到,這也是大多數學者的必經之路。

芥子園無疑是學國畫最經典的讀物,其內容非常豐富,也非常容易入手,但卻不容易學出來,好多學者往往會學死在裡面,多數人認為只要下足功夫通臨幾遍才能入門,這是死學,就不精明瞭,方法上就有失偏頗了。

那麼,什麼是正確的方法?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就是取法要高,因為一般人是不容易超過這個法的。

芥子園對於初學者無疑是夠用了,要想突破,必須取更高的法。

對臨名家真跡肯定是最高的法,古人是無法辦到這點的,不要說一般人,就是達官顯貴也不可能人人都能見到名家真跡的,古代畢竟沒有照相機,現在就不一樣了,各種高清圖片唾手可得,較之古人,我們的學習環境實在是太好了,這時候,你再死臨芥子園,就有點不合時宜了。

這並不是說芥子園畫譜就可以丟了,只不過其中石板印刷的畫面你看看就好了,可以把他換成高清圖片才是最好,這時候對於芥子園的學習則應該以理論為主,書中的理論起碼現在還不過時。

芥子園補遺之五,方法論

芥子園倪瓚石法

芥子園補遺之五,方法論

倪瓚課徒稿石法

上面二張圖就是個最好的對比例子,芥子園中的倪瓚石法和真正的倪瓚石法,可以看出那是天壤之別。

芥子園中倪瓚石法枯硬,呆板,沒有體積感,不分明暗,更不見濃淡。倪瓚真本石法則虛靈,生動,墨法蒼古,筆法細膩,整體氣韻灑脫,觀之令人有洗心革面之感。哪個法高,一目瞭然。

學者不難發現,要想通過芥子園學習倪瓚的畫,無異於照貓畫虎,你再努力也都是白搭,想入門基本沒有可能,你學到的只不過是個框架而已。

芥子園補遺之五,方法論

芥子園倪瓚遠山

芥子園補遺之五,方法論

倪瓚遠山

上面二圖的對比,不難看出芥子園中遠山水紋的處理不過幾根鐵絲般的死線而已,試問通過這種圖片怎麼可能學到真正的倪瓚畫法呢?

下圖才是真正的倪瓚遠山水痕,可見其深幽縹緲淡然之境,這是芥子園的石板印刷根本不能展現的。

芥子園補遺之五,方法論

芥子園倪瓚樹法

芥子園補遺之五,方法論

芥子園倪瓚樹法

芥子園補遺之五,方法論

倪瓚課徒稿樹法

芥子園補遺之五,方法論

倪瓚樹法

芥子園補遺之五,方法論

倪瓚樹法

同樣的,樹法的對比,芥子園還是一樣不可能給出準確的畫面,刻不出倪高士作品那種風神,那種爽利的筆性。注意第二張畫上乾隆題字“有生意”,芥子園哪得有?第三張上乾隆題字“看此開則心靜...”,芥子園刻本則是滿紙躁氣,這種生意,這種安安靜靜的境界,是石刻本刻不出的。

歷來學山水畫的,沒有不學倪瓚的。元四家中倪瓚無論筆墨,氣韻,格調都是一流的,倪瓚幾乎是一座極高的山峰,其地位好比書法中二王,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能學得其三分幾可成家,但通過芥子園圖案,怕是連皮毛都學不到的。

倪瓚存世作品也不多,在古代,想睹一眼就需要天大的機緣和福分,普通學者更是不可見端倪,想學其法,難度亦可知,這種情況下,芥子園好歹能讓人窺見一斑,也算一種功德,學芥子園更多是一種無奈之舉,但現在的情況早已大大改變,你再頑固不化的學他,就顯得非常的不明智了。

芥子園補遺之五,方法論

芥子園,漸江畫

芥子園補遺之五,方法論

漸江山水卷

芥子園漸江的對比。同樣漸江畫中的那種豐骨冷然,那種超逸境界,刻本也沒有一點能表現出來。

芥子園補遺之五,方法論

芥子園,王蒙

芥子園補遺之五,方法論

王蒙,素庵圖

芥子園補遺之五,方法論

王蒙,素庵圖山石局部

芥子園王蒙的對比,上圖清晰可見王蒙原作中山石的皴法和點法,王畫的層次非常豐富,勾線和皴法點苔有機的融合一體又相互補充,不打架,這就是原作的魅力,芥子園一樣也無法展現。

芥子園補遺之五,方法論

芥子園,范寬

芥子園補遺之五,方法論

范寬,溪山行旅圖局部

上圖芥子園的范寬和范寬真圖根本也是風馬牛不相及,范寬畫中那種北派山水的虯勁,莊嚴的氣勢,在芥子園刻本中被詮釋為江南小景的婉約。

以上圖片只是舉例說明哪種取法更高,並不是就要你就去找倪瓚或者漸江的真跡圖片來學,根據自己喜好,有針對的去學,才是合適你自己的最佳方法,藝術最大的特性就是個性,搞成千人一面就脫離了藝術的本旨,這點,學者不可不知。

中國畫筆觸非常細膩敏感,差一點點就不是那種境界了。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以上種種對比之下,不難發現,你想只通過芥子園就學到原作的精髓幾乎沒有可能。

古人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同樣的道理,芥子園也不能全學。

其中的圖案看看就好。芥子園的精華在於他的理論,這才是需要學者去認認真真的學習的地方,這也是最正確的學習芥子園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