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剑 ‖ 疫情路上守护天使的筑梦心

征文启事:见《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关于“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动”的征稿启事》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截稿时间:疫情结束后十日左右

特别提示:征文应为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同时,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

审核通过后的作品,均在四川省情网“‘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动’征文展示”专栏及“方志四川”头条号发布(关注“方志四川”头条号即可查看)。因微信平台文章发布数量所限(每天最多发布8篇文章),择部分征文作品在“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搜狐号、企鹅号)发布;择优在《巴蜀史志》杂志发表,并收入正在编纂的《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一书。

疫情路上守护天使的筑梦心

何 剑

医 心

蒋莉,女,汉族,1976年5月生,九三学社社员,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四川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2020年3月,蒋莉被四川省总工会授予“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2020年1月25日,蒋莉随四川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湖北武汉,随后成为协和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发热二病区第一主任,全面负责该病区的医疗管理工作。她带领医护团队,全面细致地梳理病区硬件设施、医护配比、患者收治情况等,通过调整,重新进行规划建制,使疑似、确诊患者分区收治和管理逐步规范。针对病区中心供氧不足的情况,蒋莉利用三股氧气供氧、移动患者体位来改善通气,再累再苦再难,也要微笑坚持,绝不放弃为每一名危重症患者点亮生命之灯。除病区管理外,蒋莉同时承担着20张床位的医疗组长工作。

蒋莉出发前在机场留影(图片来自网络)

新冠病毒存在太多的未知性,还需专家和学者更多的关注与探索,最终攻陷新冠病毒。“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蒋莉在管理患者的同时,发现新冠肺炎无论是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患者的心理状况,还是对治疗的反应,均有许多需要阐明的地方。于是她响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的号召,带领医护团队,结合病区实际,在评估实用性、可行性、内生性、科学性、创新性后,设计、申请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诊分析”课题研究,并通过了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伦理审查。他们深入病房,收集数据、整理病例,提炼疑难案例,目的是希望更多医护人员保持警惕性,增强识别力,提高医护人员对新发传染病的认识,为科学防治新冠肺炎提供依据。

时间,如同海绵中的水,只要挤挤,总会有的。蒋莉是善于从工作的海绵中挤出更多时间的人,她也会采用严谨、高效的方式来完成每一件事儿。为力求诊疗同质化,在每天长时间工作后,她还组织大家学习、讨论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根据诊疗方案的修订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诊治流程,并轮流对病区医护人员进行专业防疫知识、实用操作技能的培训。

医心逐梦,不负芳华。今年是第110个“国际妇女节”,四川省总工会决定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积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扬,蒋莉同志被授予“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护 心

张艳,女,汉族,1984年5月生,中共党员,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四川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张艳的父亲一直与癌症顽强抗争,母亲长期受糖尿病、高血压病的折磨。原计划今年春节返回故里乐山看望父母的张艳,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集结号吹响的那一刻,咬紧牙关忍痛放弃。大事难事见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父母得知她的援鄂决定后,毅然选择站在她的身后,父亲还赋诗一首为她送行:燕子逆飞黄鹤楼,华佗落地除病囚。家庭丹心齐加油,归来续写春与秋。2020年1月25日,张艳自豪地成为了一名抗击疫情路上的最美逆行者。

不但要做最佳护理工作者,更要做患者最信任的亲人。这是张艳作为协和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发热二病区护士长对全体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是治愈新冠肺炎患者的护理任务。张艳自觉履职尽责,战斗在防控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职业使命,为病区患者带来了最贴心的服务与最热忱的关怀。22床一位78岁的老大爷,爱人在家隔离,女儿同样住院,家中仅有女婿操持家务。张艳带领护理团队照顾老大爷的生活起居,协助他大小便、清洗便盆,冲调奶粉、清洁碗匙……在张艳一如既往的嘘寒问暖中,老大爷一个劲儿地念着她的名字,称赞她是位好姑娘,是他的恩人。34床一位90岁的老奶奶,生活无法自理,张艳带领护理团队每天给她端水、盛饭……还常常陪她拉拉家常。老奶奶目前病情好转,精神渐好。敬佑生命,恪尽职守,用爱心呵护生命健康,用奉献坚守一份事业,张艳同志带领护理团队传递着南丁格尔的精神,为患者带去光亮与希望。

冰心赠葛洛的一首诗中说道:“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新冠病毒给人们带来的一切苦楚,都会有“爱”与“情”相伴,相信不久,每一位患者都会在穿花拂叶中,除却一身病痛,幸福安康!

感控心

刘永芳,女,汉族,1978年9月生,中共党员,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管理部部长、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四川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抗击新冠病毒,临床诊疗是战场。感控是一道防线,为与新冠病毒决战的前线白衣战士筑起坚不可摧的屏障。

2020年1月25日,包括刘永芳在内的四川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驻地,作为一名有十余年临床经验的感染科医生,她主动请缨负责患者的救治工作。具有丰富传染病防治知识储备的她深知:细节决定成败,院感无小事!当晚,刘永芳立即进行防护用品的穿脱培训与实际演练,并编制了防护用品穿脱流程顺口溜,方便大家记忆:“穿:口帽防帽,口眼手足。脱:眼口帽手,防足帽口”(穿:口罩帽子防护服,帽子口罩和眼罩,再来保护手和脚;如果手部有伤口,应该最初加手套。脱:眼罩口罩和帽子,拉开防护服拉链,取手套脱防护服,顺便就脱掉鞋套,最后帽子和口罩,手部消毒穿插做,还有口鼻外耳道,离前最好洗个澡)。她目不转睛地观察每名医护人员的现场演示,同时,反复交代医院感染防控的注意要点,深入每一处细节。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1月26日,刘永芳和感控人员在与协和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沟通目前医院感控存在的问题后,开始一起完善感控流程,并在兼具安全、效率中探索最优方案。从制度修订、流程再造,到布局改进;从出入医院所有医护人员的防护管理,督导“三区两通道”感控规范的执行情况,到参与患者出入院的每一环节,刘永芳和感控人员倾尽毕生所学,废寝忘食、日夜奋战。

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就是感控人的价值与担当。不辱使命、全力以赴,同为前线白衣战士的刘永芳,也愿作逆行者的守护天使,为了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她在感控路上始终砥砺前行!

你我同心战“疫”,静待春暖花开,致敬每一名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因为您们相随,所以一切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