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手握10萬精兵,為何被李自成打得全軍覆沒?

古今之變


孫傳庭於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進士及第,不久出任永城縣縣令。到了崇禎繼位,曾任順天府丞,後官至陝西巡撫,與洪承疇一起成了明朝對付農民起義軍的兩支中堅力量。孫傳庭最大的功績是在子午谷的黑水峪抓住闖王高迎祥,並將其押往北京。闖王高迎祥後被崇禎皇帝處死,這是1636年發生的事情。由此導致了:

1、導致農民起義軍的內部分裂。原本屬於闖王高迎祥一部的張獻忠,另立門戶,自己單幹,建立了大西政權;

2、闖王高迎祥部下李自成收攏殘部,成了新一代闖王。

本就兵力不足的明朝,眼見農民起義軍受到重創,可以緩一口氣,便將鎮壓的軍隊調回北京,應對大清軍隊的進犯。在用兵問題上,孫傳庭與時任兵部尚書楊嗣昌發生分歧,《明史 孫傳庭傳》記載“傳庭慍,引病乞休”,反而遭到楊嗣昌彈劾,結果被崇禎貶為庶民,關進監獄。

直至1642年,張獻忠破襄陽,楊嗣昌兵敗自殺,崇禎皇帝才想起釋放孫傳庭,命其出任兵部右侍郎兼三邊總督。回到根據地陝西的孫傳庭,定下了扼守潼關的計策,重新招募軍隊,厲兵秣馬,打造可載火炮的兵車,進可阻擋敵方騎兵,退可形成車陣用以防守;其次開展屯田,積累糧餉。

次年,崇禎提升孫傳庭為兵部尚書,督師七省軍事,並賜予尚方寶劍。從時間上看,應該是明朝對軍在遼東戰場的失利,洪承疇投降大清,崇禎在對付農民起義軍已不容有失,而加重孫傳庭的權重,否則,明朝同時面臨兩個戰場,後果不堪設想。

作為主帥的孫傳庭比誰都清楚,軍隊剛招募,戰鬥力尚待提升,此時只宜堅守潼關,伺機而動。但權重加重,隨之而來的是來自崇禎催促的壓力。這個也可以理解,崇禎是想盡快結束對農民起義軍的用兵,如此抽兵北上,應對大清軍隊的軍事威脅。另外,孫傳庭這支軍隊待在陝西不走,消耗當地糧餉,這個是百姓和當地官員所不願意看到的,於是便製造出“秦督玩寇”的聲音。

兩者疊加,孫傳庭一咬牙一跺腳,“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很顯然是被逼無奈,同時也知道皇帝的秉性,孫傳庭不願意面對,崇禎將其再次投入監獄的局面。出征前,孫傳庭在關帝廟前誓師,希望借關公之力保佑,能增加“知往而返”的概率。

起初也證明關帝廟前誓師,還是有效的,接連收復了李自成佔領的許多州縣。無奈的是,關公保佑持續時間過短,事後看來似乎是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誘敵深入。隨著戰事的深入,孫傳庭擔心的事情發生了,發不出官餉。估計當時崇禎給的6萬兩“私房錢”早也已用光,由此表現出新招募的兵丁的缺點,軍紀很快渙散,軍中發生了譁變,雖經過孫傳庭的挽回,暫時平息,卻也埋下了軍心渙散的伏筆。

重壓之下,孫傳庭只好與李自成速戰速決,兩軍在郟縣與襄城之間的地帶對壘。很快孫傳庭部陷入農民起義軍的包圍之中,高傑部率部倉皇逃跑。需要特別提一下的是高傑的前任賀人龍,其本是明朝鎮壓農民起義的一員悍將,被農民起義軍稱為“賀瘋子”;所到之處,起義軍望風而逃。正是這麼一員悍將,在1642年崇禎皇帝命孫傳庭將其逮捕殺害。可見,崇禎自毀長城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有個過程的,他是一段一段,毀掉自己家長城的。

高傑部這邊一撤退,本就軍心渙散的孫傳庭部陣腳大亂,苦心經營的火車營全部灰飛煙滅,精銳損失殆盡。孫傳庭收攏殘部,退守潼關。李自成乘勝追擊,攻破潼關,孫傳庭終因寡不敵眾,戰死沙場。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公子霜塵


孫傳庭最後的失敗,可以說是“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記得在電影《大明劫》中,孫傳庭在抄沒侵佔軍田的地方官紳豪強時,說過這樣一段話:



天下糜爛,百姓從賊百姓從賊,皆因飢餓;百姓飢餓,皆因無地可耕!得民心者得天下,你們知道什麼是人心嗎?人心就是糧食,就是源源不斷的後備兵員。這就是他李自成可以輸個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連一回也輸不起!

而這震耳欲聾的一番話,實際上已道出了孫傳庭最終戰敗,並且全軍覆沒的根源!



公平的說,孫傳庭卻是是大明的擎天一柱。他的軍事指揮能力和謀略,在明末眾多名將中,都是出類拔萃的。也正是在孫傳庭的努力下,使得原本大有燎原之勢的明末農民起義運動,一度陷入到低潮,讓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在關內農民起義運動烽煙四起之際,孫傳庭主動請纓,進入陝地剿賊,以一場場漂亮的勝仗,成功的把農民軍壓制下去。黑水峪一戰,孫傳庭率本部明軍以逸待勞,經過四天的激戰,最終一戰擊潰高迎祥的闖軍,並將其俘獲,押解京師處死,剷除了明朝的心腹大患。



之後的商洛一戰,孫傳庭率領各路明軍,以優勢兵力相繼圍殲了聖世王、瓜背王、一翅飛、鎮天王等各部闖軍。至此,關中以南地區的農民起義軍徹底被明軍平定。然後,孫傳庭又馬不停蹄的趕往潼關,與洪承疇合兵。最後,在南原之戰中,以重兵設伏,全殲李自成部闖軍,打得李自成僅以18騎兵突圍,退入深山野林之中。

也就是說,在柿園之役之前,以高迎祥、李自成等為首的闖軍,面對孫傳庭,幾乎都是一敗再敗,被打得片甲不留。但是,李自成就猶如一隻打不死的小強一樣,一次次被孫傳庭大敗,但還是能一次次的重新站起來。而且,重新站起來的李自成,還越戰越強,一次比一次強大。這便是所謂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當時的明朝,朝政腐敗,內憂外患,加之天災人禍不斷,早已失去人心。因此,李自成的個人能力雖比不上孫傳庭。但是腐敗黑暗的明朝廷卻為其造就了源源不斷的後備兵員——飢寒交迫的廣大流民。這就正如影片中孫傳庭所言:“李自成可以輸個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連一回也輸不起!”

而事實上也卻是如此,孫傳庭之前的每次勝利,是一種越戰越弱的量變,而李自成之前的每次失敗,卻是一種越戰越強的量變。此消彼長,最終就促成了柿園之役的慘敗。



這些歷史要讀


在明朝崇禎皇帝在位時期,明朝內憂外患越來越嚴重,關外的後金實力不斷髮展壯大,而關內的農民軍則如同打不死的小強,遍地開花。1640年之後,明朝軍隊與農民軍的作戰越來越艱難,李自成的農民軍在河南弄的風生水起,接連打敗了明軍進行的數次大規模圍剿行動。
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孫傳庭統帥的明軍先勝後敗,由於後勤補給十分困難,在柿園之役中被李自成擊敗,軍隊損失慘重。此戰孫傳庭所部的明軍慘敗而歸說明明朝軍隊的戰鬥力是十分糟糕的,為了搶奪戰利品而被李自成反敗為勝,戰場紀律非常差,這樣的軍隊算是精銳嗎?

到了崇禎十六年(1643年)三月,李自成的勢力越來越大,改襄陽為襄京,自稱為“新順王”。這個稱王的動作惹惱了敏感的崇禎皇帝,崇禎皇帝不顧一切要求陝西的孫傳庭出關去打李自成,顯然崇禎是忘記了上次慘敗的教訓了。

孫傳庭自然是自己有幾斤幾兩,不願意出關主動與李自成作戰,但是孫傳庭最終還是扛不住來自崇禎的壓力,八月親率白廣恩、高傑等部10萬人出師潼關。孫傳庭的明軍經過一年多的休整,實力有所提升,為此李自成的農民軍採取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把主力部隊部署在郟縣以南的地區。
表面上孫傳庭的明軍節節勝利,不斷收復失地,八月上旬佔領洛陽,九月八日攻佔汝州。當由於河南境內赤地千里,缺少糧草,不能就地補給糧草,使得明軍的後勤補給再次出現問題。九月十四日,官軍和農民軍主力在李自成預定的戰場郟縣進行激戰,農民軍很快就不敵明軍的攻擊,李自成本人也差點被擒。看起來明朝即將獲得全面的勝利,但明軍的糧草此時卻已經耗盡,孫傳庭不得不下令退兵。在撤退的過程中,李自成的農民軍又在汝州和明軍遭遇,這時的明軍吃不飽飯,導致士氣大跌,一戰就死亡四萬餘人,損失兵器輜重無數。

孫傳庭這次慘敗真的是元氣大傷,明朝的陝西形勢岌岌可危,同年十月,李自成大軍攻破潼關,孫傳庭軍全軍覆沒。
下面總結一下孫傳庭失敗的三點原因:一、明軍由於長途跋涉,士兵疲憊不堪。二、孫傳庭本人並沒有充分認識到李自成的計謀,一味的冒進導致己方軍隊出現斷糧的情況。三、崇禎皇帝要求孫傳庭出關作戰,使明軍無險可守,在野戰中損失了大量寶貴的軍力。


浮沉的歷史


孫傳庭字伯雅,又字白谷,山西代州人。他本是進士出身,由於明末的戰亂局面,他投筆從戎,成為一方名將,力挽明朝危局。在崇禎年間,他主要的對手是農民起義軍。

他在陝西巡撫任上,編練秦軍,並率領他們作戰。在和農民軍的作戰中,他屢次獲勝。闖王高迎祥就是被他擊敗生俘的。在隨後的戰爭中,孫傳庭基本剿滅了陝西的農民軍,其中的李自成失敗後只率領十八騎逃走。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戰功卓著的將領,並沒有得到崇禎皇帝的信任。在孫傳庭和楊嗣昌發生矛盾的時候,崇禎皇帝聽信楊嗣昌的讒言,將孫傳庭下獄。孫傳庭坐牢三年,兩耳耳聾。直到李自成進入中原,形勢變得不可收拾的時候,崇禎才又把孫傳庭放出監獄,再次起用了他。

崇禎十五年,孫傳庭接任三邊總督。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在陝西整頓軍隊,積極準備和李自成的軍隊決戰。在此後,孫傳庭和李自成發生了兩次大的戰役。在這兩次戰役中,孫傳庭都給了李自成部沉重打擊,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第一次戰役是冢頭之戰,發生在崇禎十五年九月。這個時候,李自成正在經略中原。為了救援開封,孫傳庭率領陝西軍兵出潼關。李自成聯合羅汝才一起西進迎戰,雙方在郟縣會戰。

在這一次戰役中,孫傳庭預先設下三重埋伏,派牛成虎一軍佯敗誘敵。李自成的部隊先到,中了孫傳庭的埋伏,被打得被迫東撤。李自成在撤退的時候,沿路拋棄衣甲財物,擾亂明軍的隊形。

等到了冢頭附近,羅汝才率軍趕到。李自成和羅汝才趁明軍混亂之機,聯合反攻。明軍大敗,孫傳庭率領陝西軍退回陝西。

第二次戰役是孫傳庭和李自成最後的決戰,戰場依然是在郟縣,因此被稱為郟縣之戰。這次戰役發生在崇禎十六年七月。

在上一次冢頭之戰失敗後,孫傳庭認為自己的軍隊不是大順軍的對手,而且未經訓練。所以,孫傳庭在陝西堅守不出,一心加強自己的軍事實力,以備和李自成決戰。

而李自成則吞併了羅汝才的軍隊,在襄陽建立了政權。他準備下一步奪取關中為業,再東進奪取北京。而崇禎皇帝則急於收復河南,接連下令逼孫傳庭出關與李自成決戰。

孫傳庭本不想出關,可是由於崇禎的嚴令,孫傳庭只得聽命。史書記載,(孫)傳庭頓足嘆曰:“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

孫傳庭在陝西打造了大批“火車”,在車輛上架設火炮火槍。這一次出兵,孫傳庭帶了兩千輛,以之作為軍隊的核心。李自成得到孫傳庭出關的消息,便採取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戰術,將軍隊隱蔽在襄城、郟縣之間等待戰機。

但是,在這個時候事情出現了變故。李自成殺羅汝才吞併他的軍隊,原羅汝才的部下里出了叛徒。大順軍的都尉李養純叛變,向孫傳庭洩露了李自成的軍機。孫傳庭按照李養純的報告,改變戰術,尋找李自成的要害攻擊。

在九月八日的戰鬥中,孫傳庭在寶豐、郟縣間打敗了李自成的軍隊。接下來,孫傳庭不待糧車到達,就急進奪取了寶豐、郟縣和唐縣。但是,這個時候李自成已經堅壁清野,在襄城嚴陣以待。

孫傳庭前進不能,而且糧道被李自成的騎兵切斷,陷入了絕境。雙方在對峙五日後,明軍因為無糧,在撤退中全軍崩潰。李自成的軍隊一日一夜追擊四百多里,明軍死亡四萬多人。最終,這一次戰役以孫傳庭部大敗而告終。

孫傳庭和李自成的兩次戰役都是先勝後敗。尤其是在最後的決戰中,孫傳庭在初期的大勝後,遭受慘敗更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孫傳庭的失敗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戰役準備不足。孫傳庭出兵都是不自願的,這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軍隊未加訓練,準備不足。這樣的軍隊,在沒有足夠的後勤保障下,去和優勢的敵人作戰是沒有勝算的。

二是作戰形勢不利。在出兵之前,羅汝才的降將就向孫傳庭提議,不要出關。這是因為戰區赤地千里,根本就沒有任何的糧食儲備。如果孫傳庭不出兵的話,李自成也只能出兵關中,這樣攻守異勢,情況會好得多。如果孫傳庭出關,那麼他就要在無糧區作戰,後勤壓力很難解決。

三是孫傳庭在初戰告捷之後,心生驕意。孫傳庭在剛出關的時候,作戰指揮還是慎重的。在手下的奮戰下,尤其是羅汝才的舊部的協助下,他意外的獲得了李自成部的機密。這使得他初戰告捷,取得了優勢。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孫傳庭沒有冷靜的考慮戰局,當時依然是客地作戰,形勢不利。孫傳庭卻孤軍冒進,不顧自身的糧車未到。結果在對方的堅壁清野之下,進退兩難。最終因為無糧,撤退時被敵所乘,全軍崩潰。

結語:

孫傳庭的軍隊是明朝在關中的最後一個主力兵團。但是,崇禎皇帝卻根本不顧實際情況,強行的將它投入了戰場。在具有決戰性質的郟縣之戰中,孫傳庭先勝後敗,全軍覆沒。

孫傳庭在這次戰役前後,本有一定的勝機。但是,上有崇禎的威逼,下有秦中士紳的抱怨,下有不利的戰場形勢。孫傳庭雖然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也未能挽回敗局。明史評價說,(孫傳庭)“存亡之際,所繫豈不重哉!”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我是蘭臺令君,我來回答!

孫傳庭可以說是明末不可多得將才了,而且屬於那種可歌可泣的人物。史書中對他的評價可以說是相當高的,所謂“傳庭死,而明亡矣。”他的死不僅是大明的悲哀,都是民族的悲哀。

文武雙全的孫傳庭

他雖然是文人出身,可並不是書呆子,而且頗知兵事。在明代的官場上的他的升遷速度堪稱驚人。短短的九年時間就從小小的吏部驗封郎中做到了陝西巡撫的位置。也就是在這個位置上,他將自己的才華表現的淋漓盡致。他組建了一支戰鬥力彪悍的秦軍,負責討伐流寇,並且取得了驕人的戰績,伏擊了聲勢浩大的闖王高迎祥部隊,大獲全勝還俘虜了高迎祥,將其送交京師處死。

憤然辭官引來了牢獄之災

本來在剿滅高迎祥所部後,全國平叛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崇禎皇帝似乎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將孫傳庭與他的部隊調往遼東邊關。更麻煩的是,剛回到北京的孫傳庭就與兵部尚書楊嗣昌發生了激烈的矛盾,還與後者的心腹高起潛發生了政治。楊、高二人利用職權的便利不讓孫傳庭見到崇禎皇帝奏請將孫傳庭帶來的陝西軍留在薊遼守衛邊關。孫傳庭大怒,質問楊嗣昌道:"秦軍留守邊關,則賊勢必漲,此是代賊撤兵。"但是楊嗣昌並沒有把這當回事。無奈之下孫傳庭只能憤然掛印而去。然而這種撂挑子的行為卻給徵地們留下了攻擊的口實,這使得崇禎皇帝認為孫傳庭是稱病推脫,要挾朝廷,便將他關進了大理寺監獄。

東山再起,受命衛國

這孫傳庭吃了三年的牢飯,之所以沒有將他處死是因為許多朝臣挺身而出說了不少好話,而朱由檢這氣也消了大半,才保了他一條性命。然而就在這三年裡,外面的形勢可謂是日月顛倒。當年孫傳庭進京前,流寇已經奄奄一息,而此時李自成和張獻忠卻在河南與四川攻城略地,大量的流民都加入了起義軍的隊伍,聲勢十分浩大,他的死對頭楊嗣昌因為屢戰屢敗,喪師失地,憂憤而死,前線竟無一人能夠主持大局。於是朱由檢想到了蹲大牢的孫傳庭,任命他為陝西三邊總督。1643年5月,崇禎皇帝為了徹底解決匪患,升孫傳庭為兵部尚書,兼四川、河南總督,將大明朝在中原地區的最後一副家當託付給孫傳庭。自此孫傳庭和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等人一樣,邁入了督師的行列。然而這對他來說卻並非是幸事。

重掌大局,無力迴天

這個世界上永遠都不會有無緣無故的饋贈,雖然朱由檢給孫傳庭升了官,放了兵權,但提出了一個苛刻的條件,那就是速戰速決。對於孫傳庭來說他別無選擇,因為崇禎帝從來都不是一個有耐心的人,他答應也得答應,不答應也得答應。而孫傳庭最後戰死也就壞在這一個“急”字上面。因為很多事情急於求成反而會適得其反,壞了大局。

南陽大潰敗

1643年8月,孫傳庭以農民軍的叛將為嚮導,一舉攻陷了他們家屬的安置地唐縣。表面上看明軍形勢一片大好,其實是中了李自成的算計。他看準了明軍糧餉匱乏,秘密命大將劉宗敏率領所部斷了明軍的糧道,孫傳庭在無奈之下只能提前與農民軍展開決戰。在南陽決戰中,李自成投入了40萬農民軍,並且結成五重陣勢。而明軍儘管人數居於劣勢,但在武器裝備上要比對手先進許多。根據現有的歷史記載來看,戰鬥一開始明軍也是佔據上風的,連續突破了三重防線。但經過一天一夜的鏖戰,明軍早已是強弩之末,已經無力再戰,而李自成的精銳騎兵卻是以逸待勞,局勢瞬間發生了逆轉,明軍陣勢被衝散,孫傳庭只能下令撤退。而李自成則親自率軍追殺四百餘里,斬首四萬明軍。繳獲武器裝備十萬餘件。自此明朝的最後一點家底也已經損失殆盡了。到了1643年10月,潼關被攻陷,走投無路的總兵官白廣恩和陳永福向李自成投降,督師孫傳庭戰死渭南。自此明朝再也沒有像樣的軍事力量來對抗聲勢浩大的農民軍了。

以上就是該問題的答案,歡迎在下方留言!


蘭臺令君


孫傳庭手握重兵,卻慘敗於李自成之手,這一切其實都要歸功於崇禎皇帝的瞎指揮。

崇禎是個千古奇葩。

他沒有做皇帝的才幹。在歷史的緊要關頭,因為瞎指揮,斷送了明朝最後的希望。

孫傳庭潼關的重要守將,負責抵禦李自成的侵擾。他採取了防禦性的政策,沒有主動進攻,但成功地擋住了李自成的軍隊。

然而,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時,崇禎皇帝下旨要求孫傳庭即刻出關去消滅李自成。這個奇葩決策,在當時的朝廷內部遭到反對,很多大臣都勸諫道:

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

由此可見,朝野都認為:孫傳庭的軍隊是崇禎最後的倚仗。

無論如何,都應該尊重孫傳庭的意見,不要輕舉妄動。但是,崇禎一意孤行,逼迫孫傳庭趕緊出征。

孫傳庭只得聽命。但明朝軍隊一出關,就正中李自成的下懷。很快,這最後的軍隊就大敗,李自成攻克了潼關。

這種致命的決策顯然是崇禎的鍋。但是,崇禎嘴硬,不願意背鍋,愣是說孫傳庭是詐死潛逃,沒有給予任何追贈,寒了無數人的心。

對於這樣一個愚蠢至極還脾氣不小的皇帝,說一句千古奇葩,這完全不過分吧。


HuiNanHistory


孫傳庭的失敗,主要歸咎於崇禎大帝。

崇禎十一年(1638年),孫傳庭與洪承疇在潼關南原以重兵埋伏,聚殲起義軍,打得李自成僅率18騎突圍而走。

在當時,陝西境內的義軍基本被撲滅,如果再加一把勁,不說能逮住李自成,最起碼朝廷也不會像後來那樣,失去對時局的掌控。

然而,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崇禎大帝的命令下來了。

崇禎十一年八月,多爾袞率清軍從密雲突破長城進入關內,由於大帝的瞎指揮(派一個太監去監軍),宣大總督盧象升戰死,以致京城戒嚴,再無人能迎戰清軍。於是大帝緊急從各地抽調精銳進京勤王。而孫傳庭和洪承疇都在被徵招之列。

對於進京勤王,孫傳庭沒意見,但是他反對把陝西精銳留在京師。因為他認為如果把陝西精銳留下,用於守衛薊遼。那麼李自成很快就會死灰復燃,之前的努力也全作廢了。

秦軍不可留也。留則賊勢張,無益於邊,是代賊撤兵也。

但是,崇禎大帝在楊嗣昌的影響下,對此提議據不理會。他認為闖賊不足為患,朝廷花點錢安撫就好了,清軍才是大敵,他要留著中原精銳出關打大仗。



崇禎大帝這一騷操作的結果,就是中原精銳就都留在了薊遼,起義軍餘部也因此獲得了喘息之機。而孫傳庭則因為不滿,想引病告休,惹得大帝大罵,不僅被貶為平民,而且還被關進了大牢。

半年後,河南大旱,流民高達百萬,李自成見機,從陝西殺向河南,很快就拉起了一支十多萬人的部隊。孫傳庭此前的預言,果然得到了應驗。

按道理說,義軍死灰復燃,朝廷自然就得精銳去剿。然而,崇禎大帝此時卻沒兵可派。

為什麼呢?因為同一年,皇太極命濟爾哈朗和多鐸包圍錦州,關外告急。崇禎大帝在審時度勢後,認為先救錦州要緊。

為此,他令洪承疇為援錦統帥,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和吳三桂八位總兵及步騎十三萬出關,會兵於寧遠,解錦州之圍。

所以此時,他手上自然也就無兵可派了。


崇禎十四年(1641年),這是明朝歷史上非常關鍵的一年。堪稱是轉折之年。

在這一年,洪承疇的援錦大軍被皇太極打得大敗,53783人戰死,數萬人被俘,13萬精銳僅有吳三桂一支保存了下來。

而在中原戰場,被抽調了精銳後,明朝的地方部隊根本打不過起義軍,李自成的人馬越打越多,而明朝連續兩任三邊總督(傅宗龍和汪喬年)則都戰敗而死。兩年前與孫傳庭抬槓的楊嗣昌直接因此氣死,為他當年的愚蠢買了單。

連續擊敗明軍,起義軍在河南、湖北一帶形成了比較穩固的根據地,今非昔比,可謂是鳥槍換炮。而朝廷則失去了對中原的掌控。

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李自成第二次圍攻開封,崇禎大帝聞之震驚,因為開封要是守不住,義軍順勢向北,京城也會受到威脅。而此時關外已經慘敗,清軍壓境,京城已無法再承受兩面夾擊了。

於是崇禎終於想到了監中的孫傳庭,重新啟用他,並在不給錢糧的情況下,令他率幾千兵馬馳援開封。


然而前面已經說了,義軍此時鳥槍換炮,早已不是當年的流寇部隊。

孫傳庭還沒到,義軍就在朱仙鎮之戰中殲滅了明軍十八萬人,左良玉率領明軍殘部狂逃幾百裡,軍心士氣渙散到了極點。所以孫傳庭的這次“救火”,必然是凶多吉少。

面對這種危局,孫傳庭向崇禎大帝請求,希望大帝能給錢給人,並寬限他一段時間,讓他練出精兵後再去迎戰李自成。

然而孫傳庭的合理建議卻遭到了大帝的無端揣摩。大帝就像當年逼洪承疇一樣,逼迫孫傳庭率編練未成的軍隊出戰,孫被迫無奈之下只好出戰,結果在柿園之役被打的慘敗。

PS:柿園之役,孫傳庭的指揮沒問題,明軍戰敗是因為軍紀不嚴。初戰擊敗義軍後,食不果腹的新募明軍爭相搶奪戰利品,導致行軍隊列混亂,被義軍順勢反擊打敗。

之後三個月時間,保定總督楊文嶽和平賊將軍左良玉又先後在南陽和襄陽被李自成的義軍擊敗,河南戰事糜爛到了極點,已無可救藥。崇禎大帝對此頗感不滿,他又一次逼迫孫傳庭出戰(因為已經沒人了),並嚴厲訓斥了孫傳庭的整軍備戰請求。


當時有不少明軍都投降了義軍,而孫傳庭在大帝不給錢糧前提下,要自募軍費兵馬,必然少不了要拿關中士紳開刀,逼他們捐錢捐物。再加上大帝本就不信任孫傳庭,所以當關中士紳造謠孫傳庭養寇自重後,大帝怕孫傳庭不受節制,便下手敕催戰,逼得孫傳庭無可奈何。

對於大帝的不合理出戰命令,兵部侍郎張鳳翔屢勸不止,他希望大帝冷靜,說孫傳庭是唯一的希望,皇上沒家當可敗了,孫傳庭不可再輕動。

孫傳庭也飛書京城,言辭懇切的說:李自成靠不納糧的口號吸引百姓投靠,但他卻不恢復生產,就知道搶富戶。只要我們堅守不出戰,李自成的百萬大軍用不了五個月,就會斷糧。而斷糧後,必然是軍心渙散。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計守潼關,待他們軍心渙散之後,再出擊。

然而,大帝以鋼鐵般的意志拒絕了這些凡夫俗子的愚昧之見,堅決逼迫孫傳庭送死。

結果,崇禎十六年七月,孫傳庭被迫出關與李自成決戰。

這一戰不用多說,兩個字——慘敗。最後的四萬精銳滅了,孫傳庭本人也身死戰場。



事後,大帝懊悔不已,但他本人又不願意承擔催戰失利的責任。於是他就下了一道非常敗人品的聖旨——以“詐死潛逃”為藉口,把大軍戰敗的罪名都扣在了孫傳庭頭上。而大帝這種自欺欺人的態度也很快遭到了報應。

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成大軍進抵山西,沒有一個明朝統兵大將再願意出戰。吳三桂在山海關坐視觀望,左良玉在武昌也是坐視觀望。沒有人願意為大帝背黑鍋。大帝最後殉國時,身邊除了一個老太監,再沒人了。


Mer86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明末時期,由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叛軍四起,尤為李自成軍,號稱百萬,以陝西為根據地,勢力開始向著北京方向擴張,後來說書人一度認為,李自成是不是在這一段時間已經對大明帝國的各種軟肋做過分析,尤其是中央政府對藩王的態度。

那麼在這裡,我們就談談,崇禎從大獄裡將孫傳庭提出來的那個時候,當時明朝的武將當中,幾乎沒有可用之才,尤其是在重用孫傳庭前十幾年前,將袁崇煥斬殺之後,朝中的將員已經堆崇禎皇帝很失望了。

此時崇禎皇帝重新重用孫傳庭,實在也是無奈之舉,但是縱然這樣,他還往死的逼孫傳庭,軍餉不給,糧草也是供應不上,再加上半路瘟疫橫行,雖說十萬大軍,但是這樣的大軍的戰鬥力很差的,而且這還不算零時招募的新兵。

我們再看看孫傳庭戰死的這一個地方,潼關。

潼關這個地方似乎是一個魔咒,只要出潼關主動出擊的話,往往會輸的很慘,我們歷史上的大唐王朝,在安史之亂下,高仙芝、哥舒翰本是在在潼關以逸待勞,打算來殲滅叛軍的,結果唐玄宗非要讓他們出去打,高仙芝只是遲疑了一下,被殺,而哥舒翰氣的渾身發抖,打開城門的時候,老淚縱橫罵到天要亡我大唐,最終哥舒翰戰敗,被叛軍殺害。

同樣的事件發生在孫傳庭的身上,孫傳庭因為沒有軍餉,為了提升士氣,帶兵搶了東林黨黨羽富戶並立誓等打勝,自會找崇禎領罪,也同時說,這便是為何闖軍越打越強,明軍卻一次輸不起的原因。

後來崇禎逼孫傳庭出潼關,迎戰闖軍,後戰敗身死,後世便有“傳庭死,大明亡”一說。


北派說書人


我是小心,我來回答。

這場戰役的核心思想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怎一個“錢”字了得。

柿園之役

孫傳庭(1593-1643年),1619年中進士,雖是文官出身,但是熟讀兵法,1636年道1639年,多次擊敗農民起義軍。正是孫傳庭將李自成擊敗,李自成只剩下十八人逃跑。但在1639年,因得罪崇禎身邊的寵臣楊嗣昌被崇禎打入牢獄之中。

1640年,李自成勢力重新壯大,一路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明朝官兵無人能擋。這時,崇禎皇帝想起了牢獄之中的孫傳庭。孫傳庭以為,李自成還是當初的實力,因此誇下海口說,5000精兵足以。但到任之後,發現李自成勢大,因此上疏崇禎說:

非練兵二萬,餉百萬不可。

可崇禎不管,不是說好了5000兵馬就行嗎?還要2萬,以及百萬軍餉,朕的銀子也是命啊!於是催促孫傳庭與李自成開戰。無可奈何之下,孫傳庭只好帶著5000兵馬出關與李自成開戰,在河南郟縣,孫傳庭出戰告捷,將李自成農民軍隊打垮。但是由於軍需糧草準備不足,明史記載:

天大雨,糧不至,士卒採青柿以食,凍且餒。

沒能擴大戰果,反而遭到失敗,史稱“柿園之役”。

柿園之役的翻版

失敗之後的孫傳庭率軍返回陝西,積極籌備糧草軍需備戰,明史記載:

益募勇士,開屯田,繕器,積粟,三家出壯丁一。

然而此時,李自成已經南下湖廣,佔據襄陽,自立為王。看到這一幕,崇禎皇帝坐不住了,於是催促孫傳庭與之開戰。可是打仗是要錢的啊,得將戰備軍需糧草等準備齊了才能打仗啊。可是崇禎管不了那麼許多,畢竟你孫傳庭在陝西聚集糧草,聚集的都是我大明王朝的糧草啊,朕的錢也是命啊!於是一味的催促孫傳庭開戰。但是的兵部侍郎孫鳳祥奏道。

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皇上只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

崇禎聽不進去,一味催促開戰,否則將他再抓起來。孫傳庭於是嘆息道:

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

於是率領十萬大軍出關與李自成決戰,然而這就是幾年前柿園之役的翻版,先勝而後敗,最終孫傳庭被殺,全軍覆沒,大明江山大廈已傾,不可挽回。


心說歷史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導語:

明末,起義者揭竿而起,農民軍剋星孫傳庭臨危受命,帶著大明精銳卻打不贏起義軍李自成,為何?這崇禎皇帝是第一大推手!第二大推手便是“糧草”惹的禍,各位看官且往下看!

奸人所害

孫傳庭熟讀兵法,靠進士起家,大大小小的仗打過無數,鎮壓起義軍那是一頂一的好手,可惜的是,孫傳庭性子剛,鋒芒畢露不懂得收斂,這朝中自然有嫉妒他的人。這不,很快就有人在崇禎帝面前說他閒話,誣陷他裝病崇禎帝也是個容易被人誤導的皇帝,沒來得及調查清楚,大手一揮就將孫傳庭打入了大牢,此時的孫傳庭心裡:苦啊

民間起義軍本因剋星孫傳庭而沒什麼聲勢,這下可好,大明內訌,李自成是笑得合不攏嘴,這崇禎帝真是幫了我李自成一大忙;李自成趕緊趁著孫傳庭被打入大牢的空隙招兵買馬,練兵屯糧,很快便成為了一支不可忽視的民間造反力量。

五千精兵足矣

在孫傳庭入獄期間,崇禎帝可謂是帶著明軍屢戰屢敗,直接就是帶著明軍送死嗷!很快大明國力一天不如一天;此時的崇禎帝看在眼裡心疼在心裡,突然又想起了孫傳庭,這孫傳庭曾經打得李自成喘不過氣,而目前民間造反軍中聲勢最大的就是李自成,我何不放出孫傳庭,讓他繼續為大明效勞?

沒多久,孫傳庭被放了出來,孫傳庭也是不瞭解民間情況,當他聽說敵軍是曾經手下敗將李自成時,毫不猶豫地說:“五千精兵足矣”,崇禎帝聽後以為抱了個大腿(救星),大喜!

傻眼

可是當孫傳庭上任時,他卻發現李自成早已不是當年的武裝力量了,這“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孫傳庭是傻了眼,於是請求崇禎多給兵,多給糧,崇禎帝一看:“啥玩意,說好的五千足矣呢?”崇禎帝大火,令人告知:“糧草和士兵你自己招募吧!”

孫傳庭氣啊!但也沒辦法,不得不自己招兵買馬,不得不親自拉贊助;本來也沒啥,你崇禎帝不給兵,不給糧,我自己弄,但是問題又來了!孫傳庭認為敵軍的糧草不夠,主張坐鎮潼關,廣開屯田,困住敵軍,準備打一場持久戰;但是朝中又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孫傳庭故意按兵不動!”“孫傳庭不敢打!

”崇禎結合著“內憂外患”“朝政不支”再次陷入了誤導,遂派人催戰

不得不戰

而孫傳庭呢?手裡招募的人馬雖多,但是都是些新兵蛋子,上陣殺敵無異於前去送死,所以此時的孫傳庭正在練兵。

但這皇權在上,孫傳庭不敢不從啊!於是孫傳庭開始了與李自成的大戰,前期啊,這孫傳庭打得李自成落花流水,朝中一片叫好,

可是到後期,孫傳庭屢戰屢敗(還是新兵蛋子,財政惹的禍);此時的崇禎帝不曉得休養生息,拼了命催戰,朝中又開始出現了異議,大臣上書:“皇帝您千萬不要這麼衝動啊!這是大明朝最後的家當了!”可崇禎帝已經殺紅了眼,不聽勸,執意催戰;孫傳庭心裡明白此一戰是最後一戰,也一定是自己的死戰,但是呢!皇帝在催戰,皇命不可違啊!

孫傳庭最終硬著頭皮上了戰場,

汝州之戰,孫傳庭深處腹地,當年大旱,糧草不足,士氣低迷,孫傳庭最終死在了曾經的“手下敗將”李自成之手。

結語:

很多人都曾在網上發出過疑問:“倘若白起在,大明是否有一線生機?”“倘若三國名將都在明朝,崇禎帝是否能穩坐江山?”;老泰迪認為給他崇禎一千個白起,明朝還是要滅亡,這是歷史必然性事件,武將打得再好都沒用;崇禎的問題不在於沒有武將,他的問題在於容易被人誤導,性子急(不考慮實情,接二連三催促速戰),明末財政不支,啥意思?孫傳庭軍隊糧草跟不上!

“傳庭亡,大明亡!”,就這麼點家底也被崇禎敗光了!能說什麼?真是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