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後主李煜,“不務正業”的背後,卻是對清逸閒適的無限嚮往

前言:公元976年,南唐被滅,大宋軍隊攻破了南唐首都建康,南唐皇帝李煜隨被宋軍俘虜。一代悲情皇帝就此退出歷史洪流。

南唐後主李煜跟北宋最後一位皇帝宋徽宗趙佶一樣是一位才華橫溢之人,同樣是對藝術和詩詞的痴迷勝過掌握權力、治理國家,宋徽宗開創了書法新流派瘦金體,並且掌握了畫花鳥工筆畫的精湛繪畫手法。

而李煜則是十分擅長寫詞,後主李煜曾寫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這樣的千古絕句。李煜還是婉約派的重要創始人之一,為之後宋詞的繁榮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史書中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南唐的滅亡,並能全部歸咎於李煜。根據《新五代史》的記載:“後主李煜的父親,南唐第二位皇帝李璟的時候,在公元九五六年與後周發生戰爭,國力大大消耗,戰後不得已丟掉了自己皇帝的名譽,只能叫做國主,對別國稱臣”。

南唐後主李煜,“不務正業”的背後,卻是對清逸閒適的無限嚮往

當時的南唐在周圍強國的打壓下,已經是大勢已去。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後,發動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滅掉了大周,將大周的領土全部佔領一時間國力大增,江山被大宋一統已經是歷史趨勢。

這裡需要點名一下當時宋的實力,李煜的父親李璟在南唐實力最昌盛之時,都沒有打贏與後周之間的戰爭,而後周卻被大宋輕而易舉的滅掉,有一統天下之勢的大宋之實力可見一斑。

此時李煜面對的是比後周更為強大的北宋,南唐滅於宋在當時來說只是時間的問題。

逢世無奈難為皇,可憐生在帝王家

反觀李煜一生追尋佛學,清逸閒適從不問政事,他所追求的時縱情山水間的寧靜致遠,自己的號為“鍾隱”又號“蓮峰居士”足以顯示出他的追求和心思不在政務之上。南唐的滅亡也有他的一些原因,這其實也是李煜的這種性格決定的。

南唐後主李煜,“不務正業”的背後,卻是對清逸閒適的無限嚮往

李煜出生在佛教文化盛行的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在那個年代南京是有名的佛教聖地,南唐的歷代皇帝,包括李煜都是虔誠的佛教信徒。

歷代南唐皇帝也在對佛教進行高度的建設和發展,大興土木,修建了許多廟宇和道場,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南京依然現存的雞鳴寺。李煜從小對佛教文化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養成了內斂溫和的性格。

如果李煜是一個富家公子哥,那麼擁有這種性格的李煜;簡直就是現在古代偶像劇裡溫潤如玉的男主角,可李煜不是,他是堂堂的一國之君,南唐皇帝,這樣的身份,這樣的性格,聯合起來預示了李煜的結局。那麼李煜又到底是一位怎樣的皇帝呢?

南唐後主李煜,“不務正業”的背後,卻是對清逸閒適的無限嚮往

首先,李煜為人非常有才子風範,每天沉浸在對佛學和詩詞的研究,尤其是李煜對於佛學思想的推崇。根據《舊五代史》記載:“李煜覺得經常跑去在京城外面的寺廟學習研究佛法很浪費時間和精力,於是後主李煜在自己首都金陵的宮殿興建了十幾座廟宇,用來供自己潛心鑽研佛學”。

同樣,李煜對禪門五宗中的法眼宗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南唐皇帝后主本身的老師就是法眼宗著名的老禪師文益禪師。李煜這樣的做法本身沒什麼大問題,可是卻沒有一個帝王應該有的權謀和野心。

南唐後主李煜,“不務正業”的背後,卻是對清逸閒適的無限嚮往

其次李煜遇事總要退宿,沒有解決危機的勇氣,毫無帝王之派。後主李煜在公元961年登上帝位,開始也推行過改革,想讓國家變得更富強,並利用長江天塹與大宋對抗。

宋朝早就對南唐這塊肥肉垂涎欲滴了,根據《宋史》記載:“大宋首先派出大軍佔領了另一個割據政權南漢,又在南唐邊境駐軍。李煜還沒有抵抗就怕了,讓自己的弟弟去宋朝當人質,並且自己也委身向大宋稱臣”。

通過早年李煜的一系列改革舉動可以看出李煜的理政能力還是有的。但過於內秀的性格,作為一個應該遇事果決的皇帝,確實不盡如人意。

南唐後主李煜,“不務正業”的背後,卻是對清逸閒適的無限嚮往

最後一點,也是李煜作為皇帝最不合適的一點,李煜做事總是猶豫不決,逃避對問題的解決。李煜的性格使他在面對強大的宋朝時不敢派兵抵抗,只是一再的委曲求全,這更主張了宋朝的膽氣和野心。最終宋朝大軍壓境南唐,李煜很快就投降了,當宋軍攻破了南京城,李煜仍然在家裡研讀佛經。

宋朝統一南朝後,封了李煜一個違命候的爵位,這很明顯是宋太祖趙匡胤故意起來用以侮辱後主的。李煜默不作聲,只是默默承受著這一切,只能寫寫詩詞,發洩自己心中的憤懣。

南唐後主李煜,“不務正業”的背後,卻是對清逸閒適的無限嚮往

太祖皇帝趙匡胤死後;其弟太宗皇帝趙光義繼位。起初他並沒有把亡國之主李煜放在心上,只是把李煜軟禁起來,享受勝利者的喜悅,李煜更像是他的一個戰利品,玻璃櫃子裡面的獎盃供自己觀看、取樂。

可是後主李煜終究因《虞美人》中的那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使得宋太宗趙光義對李煜產生疑慮。他認為李煜想起兵復國,不得不對李煜動了殺機;隨下令賜李煜毒酒‘’一代才子結束悲嘆一生。

自古英雄皆為皇帝之位獨嚮往之,可皇帝之位這個位置並不是都能勝任的;李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本來應該是一位優秀的佛學家和詞人,可他卻成為了皇帝,在不適合自己的位置上,釀成了悲劇,國破身亡。

其實縱觀整個歷史,沉迷宗教和詩詞歌賦的皇帝可不僅僅只有南唐後主李煜一個人。李煜出生四百多年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也是一個十分推崇佛教和佛學的皇帝,“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說的就是這一幕場景。

南唐後主李煜,“不務正業”的背後,卻是對清逸閒適的無限嚮往

也可能是巧合,梁武帝跟後主李煜一樣在文學和藝術方面造詣也非常高,梁武帝身兼多項才藝,音樂、書法、繪畫無一不通,梁武帝所寫的詩詞歌賦甚至比後主李煜寫的還多。

瞭解梁武帝和後主李煜這一類的皇帝我們會發現,這些皇帝每天醉心鑽研的不是政務和治國之道,而是一些外界的其他事物,感到痴迷,這對於普通人來說沒什麼,甚至可以說是一技之長,可是對於皇帝來說卻是致命的,

等待他們的結局也是不難預料的,這大概就是出生在帝王指甲的不幸之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