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不務正業”的遊牧民族,竟然可能是中國大豆的最早栽培者

成書於公元前六世紀的《詩經》裡有記載:“蓺之荏菽,荏菽旆旆”。這是周人歌頌其始祖“后稷”的詩篇。其中所說的“荏菽”,指的就是大豆。詩的意思是在後稷的指導下,大豆們長得很茂盛。

詩中所說的“后稷”,傳說其生活的年代距今有四千多年。由此許多專家推斷出中國大豆栽培的歷史,為距今四千多至五千年之前。

不過,這畢竟只是文學作品裡的描寫,至今為止,還沒更多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

這個“不務正業”的遊牧民族,竟然可能是中國大豆的最早栽培者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文獻中明確記載大豆的,是在西周初年。

周武王在滅商後兩年去世,公元前1043年,13歲的武王之子姬誦在周公旦的輔佐下繼位,為周成王。周公旦在平定武庚的叛亂後,還政於周成王,開始周朝的“成康盛世”。

周成王建成東都雒邑(現洛陽西)後,在此舉行“成周之會”,大會諸侯,四夷來服,方國上貢。其中就有山戎國所獻的方物“戎菽”。

《毛傳》中說:“荏菽,戎菽也”。戎,指的是“山戎”,也就是山戎國產的大豆。

既然是山戎國的貢物,說明了這不但是他們的特產,也是其他諸侯國包括中原國家所沒有的東西。由此可以推斷,大豆最早的栽培地就是在山戎。而此前出現的“菽”,應該只是野生的大豆。

這個“不務正業”的遊牧民族,竟然可能是中國大豆的最早栽培者

先秦之前,中原政權把未納入中原統治的其他部落國家,按方向分別稱呼為“南蠻、東夷、西狄、北戎”。這只是一個概稱,並不代表著當時有四個這樣的部落或民族。而且這些部落經常居無定所,尤其是西方與北方的遊牧部落,從西向北或是從北向西,逐草而居。換個地方後,其稱呼也隨之改變。

比如“戎”,有些時候會稱為“北戎”,有些時候會成為“西戎”。而歷史上,稱為“戎”的部落也有數十支,如犬戎、盧戎、姜戎、烏氏戎等。“山戎”,正是戎的一支。

這個“不務正業”的遊牧民族,竟然可能是中國大豆的最早栽培者

西周初年時,遷移到燕山北部與遼西一帶的山戎,開始在此定居。何秋濤在《逸周書·王會篇箋釋》中記道:“今直隸、承德所屬之平泉、建昌、朝陽等州縣,在周時皆山戎地”。《欽定熱河志》中也有記載:“今赤峰建昌、平泉等,春秋時為山戎地”。

此時的山戎,在燕山北部過著一種“毋城郭常處耕種之業”的半農耕、半畜牧生活。從灤平縣苘子溝和延慶軍都山發掘出的山戎墓地可以看到他們生活的一些細節,在兩處墓地中,均發現了有黍類作物,以及石斧、石鋤、石刀、蚌鐮等農具。

然而,作為遊牧民族,其主要的生活物資來源還是畜牧。當環境惡化,天氣變冷,牛羊大批凍死之時,單靠一些微弱的田間收成是養不活他們的。為了生存,他們唯一的辦法就是南下劫掠,這也是數千年來,中國遊牧與農耕文化矛盾與衝突的最大根源。

當遊牧民族發現劫掠遠比自己的勞作更容易聚集生活物資的時候,戰爭便會成為其生存的一種習慣性手段。

這個“不務正業”的遊牧民族,竟然可能是中國大豆的最早栽培者

春秋時,處於最強盛時期的山戎不斷南下侵襲。中原的齊、燕、晉諸國深受其害。燕國甚至一度被迫遷都。

當開始強大起來的的齊國也受到山戎侵擾時,暴怒的齊桓公在燕莊公的求援之下,於公元前664年(周惠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十二年),率大軍攻伐山戎。

戰爭打了近一年時間,山戎國被滅,齊國軍隊順便還滅掉了與山戎國淵源頗深的孤竹與令支。

齊恆公通過此戰,開始確立自己“春秋五霸”之位。

這個“不務正業”的遊牧民族,竟然可能是中國大豆的最早栽培者

北京延慶的山戎文化館

滅掉山戎之後,齊桓公將在山戎收穫的戰利品“獻捷”於周天子。其中最重要的有兩樣,即山戎的冬蔥與戎菽。“出冬蔥與戎菽,布之天下”,自此大豆的種植才開始在中原真正推廣。而大豆的最早栽培者——山戎,經此一戰後慢慢的煙消雲散。其故地北部歸入東胡,南部被燕國佔據,燕山北部也第一次被併入了中原政權的版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