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不务正业”的游牧民族,竟然可能是中国大豆的最早栽培者

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里有记载:“蓺之荏菽,荏菽旆旆”。这是周人歌颂其始祖“后稷”的诗篇。其中所说的“荏菽”,指的就是大豆。诗的意思是在后稷的指导下,大豆们长得很茂盛。

诗中所说的“后稷”,传说其生活的年代距今有四千多年。由此许多专家推断出中国大豆栽培的历史,为距今四千多至五千年之前。

不过,这毕竟只是文学作品里的描写,至今为止,还没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这个“不务正业”的游牧民族,竟然可能是中国大豆的最早栽培者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文献中明确记载大豆的,是在西周初年。

周武王在灭商后两年去世,公元前1043年,13岁的武王之子姬诵在周公旦的辅佐下继位,为周成王。周公旦在平定武庚的叛乱后,还政于周成王,开始周朝的“成康盛世”。

周成王建成东都雒邑(现洛阳西)后,在此举行“成周之会”,大会诸侯,四夷来服,方国上贡。其中就有山戎国所献的方物“戎菽”。

《毛传》中说:“荏菽,戎菽也”。戎,指的是“山戎”,也就是山戎国产的大豆。

既然是山戎国的贡物,说明了这不但是他们的特产,也是其他诸侯国包括中原国家所没有的东西。由此可以推断,大豆最早的栽培地就是在山戎。而此前出现的“菽”,应该只是野生的大豆。

这个“不务正业”的游牧民族,竟然可能是中国大豆的最早栽培者

先秦之前,中原政权把未纳入中原统治的其他部落国家,按方向分别称呼为“南蛮、东夷、西狄、北戎”。这只是一个概称,并不代表着当时有四个这样的部落或民族。而且这些部落经常居无定所,尤其是西方与北方的游牧部落,从西向北或是从北向西,逐草而居。换个地方后,其称呼也随之改变。

比如“戎”,有些时候会称为“北戎”,有些时候会成为“西戎”。而历史上,称为“戎”的部落也有数十支,如犬戎、卢戎、姜戎、乌氏戎等。“山戎”,正是戎的一支。

这个“不务正业”的游牧民族,竟然可能是中国大豆的最早栽培者

西周初年时,迁移到燕山北部与辽西一带的山戎,开始在此定居。何秋涛在《逸周书·王会篇笺释》中记道:“今直隶、承德所属之平泉、建昌、朝阳等州县,在周时皆山戎地”。《钦定热河志》中也有记载:“今赤峰建昌、平泉等,春秋时为山戎地”。

此时的山戎,在燕山北部过着一种“毋城郭常处耕种之业”的半农耕、半畜牧生活。从滦平县苘子沟和延庆军都山发掘出的山戎墓地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一些细节,在两处墓地中,均发现了有黍类作物,以及石斧、石锄、石刀、蚌镰等农具。

然而,作为游牧民族,其主要的生活物资来源还是畜牧。当环境恶化,天气变冷,牛羊大批冻死之时,单靠一些微弱的田间收成是养不活他们的。为了生存,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南下劫掠,这也是数千年来,中国游牧与农耕文化矛盾与冲突的最大根源。

当游牧民族发现劫掠远比自己的劳作更容易聚集生活物资的时候,战争便会成为其生存的一种习惯性手段。

这个“不务正业”的游牧民族,竟然可能是中国大豆的最早栽培者

春秋时,处于最强盛时期的山戎不断南下侵袭。中原的齐、燕、晋诸国深受其害。燕国甚至一度被迫迁都。

当开始强大起来的的齐国也受到山戎侵扰时,暴怒的齐桓公在燕庄公的求援之下,于公元前664年(周惠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十二年),率大军攻伐山戎。

战争打了近一年时间,山戎国被灭,齐国军队顺便还灭掉了与山戎国渊源颇深的孤竹与令支。

齐恒公通过此战,开始确立自己“春秋五霸”之位。

这个“不务正业”的游牧民族,竟然可能是中国大豆的最早栽培者

北京延庆的山戎文化馆

灭掉山戎之后,齐桓公将在山戎收获的战利品“献捷”于周天子。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样,即山戎的冬葱与戎菽。“出冬葱与戎菽,布之天下”,自此大豆的种植才开始在中原真正推广。而大豆的最早栽培者——山戎,经此一战后慢慢的烟消云散。其故地北部归入东胡,南部被燕国占据,燕山北部也第一次被并入了中原政权的版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