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一代大儒一代高僧當年場景!泉州“小山叢竹”復建一期完工

再現一代大儒一代高僧當年場景!泉州“小山叢竹”復建一期完工

再現一代大儒一代高僧當年場景!泉州“小山叢竹”復建一期完工

作為泉州舊八景之首,古城生態修復城市修補“七個一”工程之一的“小山叢竹”復建工程牽動人心。目前,一期景觀和建築類修復已經完工。

“小山叢竹”地處泉州城北,因朱熹、弘一法師等在此築亭、題字、遍植叢竹而得名。南宋以來,古代官員和文人墨客途經泉州必到“小山叢竹”朝拜朱熹,該園因此聲名遠播。不到10畝之地,卻承載著一段段濃墨重彩的歷史,是泉州古今“對話”的一個窗口。

走進復建後的“小山叢竹”,綠植環繞,古樹參天,還有片片翠竹引人注目。“不二祠”“過化亭”古風古貌呈現,紅磚牆面展示傳統閩南建築之美。“‘小山叢竹’的復建以恢復歷史原貌為主,採用的材料都是回收的老構件。”基於“保護、還原”的出發點和打造精品文化園林的初衷,設計組走訪了泉州規劃專家顧問組、方誌委、博物館、民間文史專家等,蒐集大量文字圖片資料,保護修繕方案基本還原了歷史風貌,文物保護點“晚晴室”還單獨設計了保護修繕方案。古建建造部分邀請了閩南古民居營造技藝非遺傳承人的團隊來參與設計、建造,“修舊如舊”的手法力求重現當年風貌。

“為了儘可能還原歷史環境,市城管局成立了園林專家組,從苗木選擇、配置、樹形等方面層層把關,在保留園內原有喬木的基礎上,打造了以竹為主的核心景觀。”據介紹,在苗木配置方面,主要突出了“小山叢竹”的竹文化,種植了黃皮剛竹等十來個品種的竹子,並點種了朴樹、紅果冬青、刺桐等鄉土樹種,盡力營造清幽雅緻的意境。

據介紹,小山叢竹公園項目一期主要為修建景觀和建築,規劃8.9畝的公園復建已經完工,二期將考慮周邊文化資源整合。

小山叢竹公園附近主要巷道為北側執節巷和西側的模範巷,模範巷可以直達縣后街。周邊現狀傳統風貌建築為清式合院形式,層高以一、二層為主,改造翻建的建築以三層到五層為主。目前該區域街巷環境品質有待提升,周邊都督巷、模範巷、執節巷等7條街巷整治工作也已經同步開展。項目二期將進一步提升周邊基礎設施,整合眾多宗祠類文化資源,如同蓮寺、一峰寺、白耇廟及城隍廟等。

再現一代大儒一代高僧當年場景!泉州“小山叢竹”復建一期完工

再現一代大儒一代高僧當年場景!泉州“小山叢竹”復建一期完工

小山叢竹原為民間書院,始建於北宋。其側有“不二祠”,祀歐陽詹。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名儒朱熹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兼領學事,此後經常到泉州各地講學,景仰歐陽詹,常蒞不二祠。紹興二十八年朱熹在泉州講學,自題“小山叢竹”以為亭額,書院因而取名“小山叢竹書院”。

明李光縉《募修歐陽四門祠疏》雲:“朱文公為同安主簿,每抵郡城,必登小山,稱其山川之美,為郡治龍首之脈。徘徊數日而後去,自書曰小山叢竹”。

清乾隆《晉江縣誌·書院》也有記載,小山叢竹書院“地處高埠,其氣獨溫,溫陵之名,實肇於此。宋·朱文公種竹建亭,講學其中,匾為朱子手書,鐫於石”。

再現一代大儒一代高僧當年場景!泉州“小山叢竹”復建一期完工

再現一代大儒一代高僧當年場景!泉州“小山叢竹”復建一期完工

1925年,小山叢竹闢為溫陵養老院,曾修繕過化亭。1935年弘一大師兩次蒞院短住,並補題過化亭匾額。該匾額右半部橫書小篆“過化亭”三個大字,左半部豎排行書小字記曰:“泉郡素稱海濱鄒魯,朱文公曾於東北高阜建亭種竹講學其中……餘昔在俗,潛心理學,獨尊程朱,今來溫陵,補題‘過化’,何莫非勝緣耶?”

養老院在過化亭西側建晚晴室,為硬山頂,坐北向南,面寬3間11米,深1間7米。屋前有長廊寬11米,深3米,屋前有一眼古井。一代高僧弘一大師曾多次住此,並於1942年10月13日安詳西逝於泉州小山叢竹晚晴室。

1943年,在小山叢竹建造第一座弘一大師之塔。大師之塔位於過化亭東南,“小山叢竹”石坊東面約20米處。塔外形為經幢式,由13級石構件疊起,在平臺之上壘起三級覆盆承託一蓮花盆,其上六邊形石蓋,蓋之南邊緣面右起橫排陰刻“弘一法師塔”五個楷字。塔中部主要部分為白色花崗岩六面柱體,兩端略雕飾花紋,塔剎為圓柱體,剎體雕五級圓盤,剎頂端雕成葫蘆形。

再現一代大儒一代高僧當年場景!泉州“小山叢竹”復建一期完工

再現一代大儒一代高僧當年場景!泉州“小山叢竹”復建一期完工

再現一代大儒一代高僧當年場景!泉州“小山叢竹”復建一期完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