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池莉,同样是武汉女作家,我和方方截然不同

《所以》:池莉,同样是武汉女作家,我和方方截然不同

《所以》:池莉,同样是武汉女作家,我和方方截然不同


很早就读池莉。一直以来,她不是我最关注的作家,因为她写作主题的局限。但隔个两年,我会找些她的东西来看。她的文字辛辣,看时过瘾,看完就像蒸过桑拿出了身大汗,然后,该干什么照样干什么去,直到最近,听说她和其他几位作家,第一时间弄了个《战疫之歌》,真的五味杂陈,不知如何评论。


当初,买这本《所以》,是想肆意挥霍一下长假前的夜晚,读完舒舒服服地睡到第二天中午。可是,在万籁俱寂的临晨,随着书一页页翻到尾,心里越来越难受。关灯躺下。睡不着,心里闷、堵。一个“布尔什维克”国家建国后数十年的风雨沧桑,一个知识女性半生的辛酸苦辣,时代的剧变下美德泯灭,说不清到底是谁错了,反正一切就这样令人崩溃地混乱着。


这些恢宏而细腻的题材是多么诱人,如果操作得当,或许可以成为另一部《平凡的世界》。可惜,这本书让我失望了。我以为,伟大的作品,或睿智,或宽忍,或无奈,或戏谑,或讽刺,但不会是仇恨。这种感情虽刺激,却狭隘,激发人心深处无理智的卑劣本能,而不给任何出口。没有出口的仇恨,是会让人变恶的。


《所以》:池莉,同样是武汉女作家,我和方方截然不同


书中提到了时代的变迁,看得出,作家是希望探讨卑劣人性背后大环境的深层原因的。遗憾的是,叶紫毕竟是个小女人,哪怕她成绩优异,名牌大学毕业,职称是副编审,文笔斐然,她终究无法跳出柴米油盐的狭小圈子,从更高的境界去反思和悲悯。时代的变迁成了单薄的铺垫。所以,除了仇恨的压抑和疼痛,除了感到做了一回垃圾桶,叶紫的人生没有在我心底留下任何痕迹。

男人,在这部小说里,几乎全是卑曲的灵魂,用池莉的话说,几乎全是一群苕货。快乐地哆嗦、打夯般的笨拙、在家里唯唯诺诺、在利益争夺时当仁不让,这就是男人吗?还有后来成为叶紫丈夫的华林,由激情浪漫、愤愤不平终于自然平庸,拿着老婆辛苦爬格子当剧本枪手赚来的血汗钱搞网恋。一切的痛苦似乎都是因为,它成为所以似乎只是瞬时性的。

《所以》:池莉,同样是武汉女作家,我和方方截然不同


面对媒体对这部长篇小说“耗时三年三易其稿” 的宣传,我更愿意相信它是三个月匆匆草就的成果。否则将难以解释这部原本令人期待的“力作”给人带来的讶然、惶惑与惋惜。池莉这次“出山”,并没有呈现出宝刀不老的雄风,而是挥舞起一把锈迹斑斑、被人弃置遗忘已久的“老刀”,似带醉意地踉跄着,每一步都在往后退。她退得如此之远,远得令人惊讶,甚至退到了起跑线之外。

《所以》的无趣味、无新意使其在艺术上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叙事的空转。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面前,它毫不吝惜地抛弃了文学的立场,毫不犹豫地去迎合文化快餐的口味,也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浮躁的泡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