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六國、修築長城”,那之後都會發生什麼?

神經boy


下面我將分別對始皇帝“統一六國”和“修築長城”發表一下我的看法。

統一六國” :賈誼《過秦論》中對秦統一六國的過程進行了一些描述,即“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餘內,吞二週二亡諸侯~威振四海,”從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其先祖給他做好了鋪墊,歷經孝公商鞅變法,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等六代國君150餘年努力,使得秦國有能力統一六國,說明秦國曆代國君早已有統一華夏的願望,只是在始皇帝這一代完成。

“修築長城”:戰國時期,靠近遊牧民族的國家,如趙國,燕國等都修建了長城,其目的就是為了抵禦漠南的東胡,匈奴等少數民族,可以說修長城的目的各國都是一樣的,就是為了防止遊牧民族南下,保護中原百姓人身財產不受傷害,隨著秦始皇嬴政一統六國,他要考慮的就不是單單以前秦國的百姓,二是整個秦帝國的百姓,因而連接並修復當時的長城都是順勢而為。

以上基本是我的看法,不過秦始皇文化一統,經濟一統,軍事,以及領土一統,為我們塑造了中央集權制國家,也深刻影響後世人民,不管後世如何亂,總有為華夏一統而努力的人。


景粼玖序


秦始皇在歷史上留名並不太好,但其實也是一個很勤政的皇帝。只不過統治的方法用錯了,這也和他自己所處的時代有關。

“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統一中國,結束了戰國長時期的割據紛亂,為中國的新時代打開了大門。從此,車同軌,字同文。如果秦朝沒有如此快的滅亡,那我們可能不會叫做漢族,而是叫做“秦族”了。

同樣的,修築長城的意義絕不是供今天我們遊玩的,如果沒有長城的防禦,塞外的少數民族將會長驅直入,中原大地就不會有長時期的安定。明朝重新修築長城的意義也在於此。




都趣


戰國末年,七雄爭霸,最終以秦始皇統一六國收場,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兩千多年來,諸侯爭雄、百家爭鳴的黃金時期,人們一直非常向往。既然歷史不能改變,但是不妨假設下,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六國,中國也不會分離。

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六國,中國依然處於戰國七雄的局面,公元前256年,周天子滅亡,表面上來看,當時的中國與如今的美國類似。若干年後,中國也不會變成七雄成為真正的獨立王國。其實,這個答案很明顯,就算秦始皇沒有統一六國,中國也不會變成分離,遲早會有別人來完成統一,有兩個主因。

1.文化因素

其實從黃帝開始,中國就是大一統,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先是禪讓制,後來因為私利,演變成家天下的帝制。秦始皇的書同文,車同軌等制度,實際上是讓國家文明和制度更加的統一、有序和高效。

戰國時期,七國都是周天子分封而形成的,就算另類的楚國,也是黃帝子孫,七國都自稱華夏或“諸夏”,七國的神話和歷史記憶都是一個體系,已經形成了統一的意識。這與周圍的西戎、南蠻、北狄、東夷等少數民族截然不同,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就得到諸侯各國的肯定和響應。

文字方面,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文,七國一脈相承,基本上相似,兩國交往,不需要翻譯。秦始皇統一六國,其實就是消滅地方割據勢力,行政上來說,只是用郡縣制替代了分封制。

2.地域因素

歐洲大陸小國林立,沒能形成統一,是因為西面有強大的英國,南面又有波斯國和阿拉伯國,東面則是俄羅斯,這些國家相互制約,如若可能出現一個強國,這些列強會立即干涉,不允許太強大的帝國出現,以保證己方的利益。而且,這些國家沒有統一的文字和語言,思想上沒有統一的意願,這點與中國不同。

而中國的地域則不同,北方是遊牧民族,作為農耕民族的中原和江南地區,必然要統一,才能集中力量對抗北方的侵擾,否則容易被消滅。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是穩定的統一,歐洲大陸則是穩定的分裂。這是地域和文化的使然。所以,就算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必然也會出現楚始皇、趙始皇、齊始皇等,因為中國的統一是歷史趨勢,只是或早或晚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