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不講道理",孩子越優秀

最近看了張亮在節目上發表的對兒子教育方式的一番話,想說,他絕對是娛樂圈被低估了的育兒高手。


張亮說,兒子天天最近因為迷戀網絡遊戲,將來想當電競選手,而放鬆了學習。


面對這種情況,張亮沒有用暴力干涉孩子,也沒有講一番大道理,而是用幾句話就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乖乖寫作業去了。


父母越

父母越


還有一個事情,就是有一次張亮帶著天天去內蒙古工作。為了方便拍攝,張亮把手上的婚戒交給天天保管,沒想到的是,天天光顧著玩沙子,把戒指弄丟了。


所有人都知道張亮有多珍惜那枚戒指,大家都以為他會發火,可是他看了看旁邊的天天,很平靜的開始讓大家幫忙找戒指,萬幸的是,戒指最後被找到了。


事後,張亮告訴攝影師,他看到天天的表情就知道,戒指丟了,天天比他還要緊張,:“他知道自己錯了,我覺得這個就夠了。”


父母越


所以,天天這麼優秀不是沒有道理的。


我看到過很多家長,在公共場合喋喋不休的給孩子講道理,以為這樣能讓孩子深刻認識到錯誤。


孰不知,不顧及孩子的感受,任意指責,這樣不僅無法讓孩子受教,只會讓孩子陷入到尷尬的境地


01

在有一期《變形記》中,也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片段。


山區女孩緣緣被“交換”到一個城市家庭中,律師“爸爸”問起了緣緣的理想,緣緣說想當一個警察,隨後爸爸開啟了“大道理”模式。從憶當年開始,說起了一大段的長篇大論。


在之後的採訪環節中,緣緣說:“感覺像是律師對著罪犯在講話,要強打著精神裝作在聽的樣子,也很像唐僧在唸經……”


父母越


爸爸的感受卻是:“無論我說什麼,她都能聽進去,我很欣慰。”


父母越


所以你看,同樣一件事,到了立場不同的兩個人口中,得到的卻是完全相反的結論。


很多家長,心血來潮時會拉著孩子開始噼裡啪啦講一堆大道理,可是一旁的孩子呢,幾乎沒有一個能真的聽進去的。


父母熱衷於通過自己前半生總結出的人生經驗,來指導孩子。卻不知道,這樣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態度往往是排斥的,結果就是你費盡口舌,卻收效甚微。


02

在孩子的世界裡,那些所謂的理性,幾乎是不存在的,他們認識世界的最直接方式就是通過感官接觸去完成。


一個朋友就很懂這些。她兒子小時候總喜歡去擰家裡的水龍頭,要知道那裡的水溫高的時候,燙傷一個孩子不是問題。


朋友一開始也是選擇給孩子講道理,說那裡有熱水,很容易燙傷之類的話。


可是小孩子哪裡懂得這些道理,仍然想去玩水龍頭。朋友索性拉起孩子的手,在他手上滴了一滴很熱但又不至於燙傷的水。


父母越


小男孩看著手上的紅印,不知所措的看著媽媽,朋友這時候跟他說:“你看,被熱水燙過是不是很痛?水龍頭裡的水溫要比這個還要高很多,之後還不要再開水龍頭玩了?”


小男孩聽了之後乖乖的搖了搖頭,從那以後,都不在去玩了。


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裡,有一句話說:“在被黑暗的理性吞噬前,童年的世界由聽覺、嗅覺、視覺來構建和丈量。


仔細想想,我們自己懂得的那些道理,又有多少真的是因為家長告訴我們的呢?很多都是我們自己親身經歷過,領會到了事情的嚴重後果,而不再去做。


對於孩子來說,禁止往往反而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沒有危險的事,儘管放手讓孩子去嘗試體驗。


03

想讓孩子更好的接受父母的建議,不妨換一種方式。


01 | 以故事代替說教

講故事相對於講道理,無疑是更好的一種交流方式。當我們對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更能夠吸引孩子的興趣點,而當道理出現在恰當的體驗性情境中時,也更具有說服力。


02 | 給孩子引導,讓他自己說出答案

我們每個人都不喜歡接受別人預設好的答案,但對於自己做出的選擇,則更容易接受。引導孩子自己說出答案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故意叛逆。


父母越


03 | 不評判對錯,只分析事實

父母的“道理”讓孩子產生牴觸的原因,往往在於父母的一句開場白:“你這樣做不對。”一旦孩子判定父母的言論將站在自己的對立面,就會產生抗拒心理。


有研究表明,涉及道德評判的詞彙使用頻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頻繁。我們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評判對錯是大忌,對與錯需要孩子自己來領悟,而不是靠說教來傳達。


04 | 接納孩子的情緒宣洩

並非所有的表達,都為尋一個對錯,有些時候僅僅是情緒的宣洩。在孩子對我們的傾訴僅僅是為了宣洩心中的不滿、委屈、憤怒等時,我們應該收起心中的道理,靜靜地接納孩子的情緒就夠了。


05 | 以身作則


孩子的成長,更多需要的是父母作為榜樣的示範,以及來自於他自己親身的體驗。想讓孩子學習好,不妨自己先努力學習;想讓孩子不挑食,不如自己先好好吃飯……


父母的愛,要給孩子留下判斷與思考的空間。做個“不講道理”,用心陪伴孩子去體驗世界的爸媽,才是孩子更需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