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艙醫院真神奇》別讓大人的審美毀了孩子!讓孩子“像個孩子”

上週末,一首歌頌方艙醫院的MV兒歌《方艙醫院真神奇》刷屏網絡,卻引起了上至媒體下到普通網民幾乎全體不適,當然也包括常爸在內。

《方艙醫院真神奇》別讓大人的審美毀了孩子!讓孩子“像個孩子”


視頻裡演唱的小男孩化著濃妝,唱著:


“方艙醫院真神奇,治病救人教舞技。醫生護士才藝多……恐慌拋到雲霄外,歌聲朗朗暖心底。笑語傳遍九大州,生命力量齊匯聚……”


今天我們不去討論這歌曲的歌詞是否合適,或者在這個時候唱這個歌是否恰當,就說說這首MV神奇的畫風。


沒看過MV的,可以先戳開視頻,感受一下這神奇的畫風。


如果閉上眼,我真的覺得這是一個聲音非常好聽,又有歌曲表現力,明顯很有唱歌天賦的男孩,但睜開眼,我看到的卻是一個從妝容到表情,再到動作都被“美盲”大人所深深控制的木偶。


兒歌變頌歌,卻讓孩子成了替罪羊


第一眼看到這個妝容時,常爸就有種穿越的趕腳。

《方艙醫院真神奇》別讓大人的審美毀了孩子!讓孩子“像個孩子”

《方艙醫院真神奇》別讓大人的審美毀了孩子!讓孩子“像個孩子”


(幸好額頭中間的紅點放過了這男孩)


從我們小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很多學校和機構孩子們的彙報演出,孩子們依舊被畫著濃重的眼影和口紅,臉蛋再來兩坨“高原紅”,做著嘟嘴的動作,扮演大人眼中的“可愛”。

《方艙醫院真神奇》別讓大人的審美毀了孩子!讓孩子“像個孩子”


只是孩子本來就是天真爛漫的,一顰一笑都透露著古靈精怪的可愛,“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力”?為什麼非要用這麼濃的妝去矯飾?


我不反對為了上鏡化些淡妝、上點唇彩,但一定要把孩子的臉搞到白得毫無生氣,唇紅得如此突兀嗎?為什麼要把孩子的蓬勃生機都掩蓋在這吸血鬼般的妝容後面?


為了大人眼中的“節目效果”,而犧牲孩子本來的童真面貌,化妝師、父母、導演、MV製作人……硬把孩子塞到成人審美的框架裡,這到底是在讓孩子“做小孩”還是“扮小孩”還是乾脆“詆譭孩子”?況且,你們審美的標準是什麼?都是這麼驚人一致地“以醜為美”嗎?!……


此外,無論是擺頭、還是笑容、還是手勢,MV中小男孩的肢體動作也很“僵硬”、“做作”,真的是怎麼看怎麼難受。


一邊唱歌一邊誇張地點頭、伸脖子,還有尷尬的假笑和做作的表情(對不起,我一直儘量避免對孩子用重話,但實在找不到更好的詞來描述)。

《方艙醫院真神奇》別讓大人的審美毀了孩子!讓孩子“像個孩子”


“卡點式”機械地做手勢。網友調侃道:“孩子你要是被綁架了你就眨眨眼”。

《方艙醫院真神奇》別讓大人的審美毀了孩子!讓孩子“像個孩子”


顯然,孩子在這部MV中呈現的種種都是背後“高人”指點的結果。孩子是無辜的,可悲又讓人心疼的是被大人當成了提線木偶

,在這3分鐘的表演裡,看不到寶貴的童真,只看到他認真努力地在做著一副大人眼中“歌手該有的樣子”。


沒想到在2020年的今天,還能看到這樣的“作品”。可仔細想想,事實上,被成人臉譜化的童年,這幾十年來又何曾消失過?


大人的自以為是,是孩子童真的最大殺手


日常生活裡的方方面面,大人們都想著法兒地塑造孩子的一舉一動,把孩子當成一灘沒有自己喜好和思想的軟泥,把他們強行捏成我們想要的那個樣子。


1、這才是能“拿得上臺面”的朗誦表演?


這是1986年的一段小學生演講視頻,類似的場景想必我們都不陌生吧。

《方艙醫院真神奇》別讓大人的審美毀了孩子!讓孩子“像個孩子”


不管是詩朗誦還是演講比賽,孩子們除了死記硬背一些自己壓根聽不懂的話,還要進行更痛苦的“踩點式”表演訓練,那老師可是手把手,一幀一幀地教啊:


“你讀到這個詞的時候要重音強調。”

“這句的末尾,記得甩頭,從左向右看。”

“這幾個字要拖長,同時要注意看向評委,慢慢點頭。”

“這個地方加個手勢,手打開一點,表情再深情一些。”


上面這個視頻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現在看我們的孩子,似乎還是活在同一種模式下:按照大人的意願和導演,對自己可能並不理解的事物,機械地、套路式地 “表演”一番。

《方艙醫院真神奇》別讓大人的審美毀了孩子!讓孩子“像個孩子”

19年的小學生演講,講的還是言不由衷的話,表演方式還是原來的配方


2、先來跟我一起甩甩頭、再在這裡揮揮臂……


而要說機械錶演的重災區,各種樂器班一定有姓名。


比如,為了表示情感充沛,這些孩子學習的是一種形式大過內容的自嗨(抽瘋)式練琴法,掐點甩頭,感受不到半點美感,只覺得是車禍現場。

《方艙醫院真神奇》別讓大人的審美毀了孩子!讓孩子“像個孩子”

《方艙醫院真神奇》別讓大人的審美毀了孩子!讓孩子“像個孩子”


如此情緒,還得要整齊劃一的動作來配:

《方艙醫院真神奇》別讓大人的審美毀了孩子!讓孩子“像個孩子”


首先,真的藝術家真不是像這樣咋咋呼呼,其次他們之所以會有類似搖頭晃腦揮臂跺腳的動作,那是情之所至,“高亢激昂”的情緒已經滿溢到了無法只用歌聲和琴音來表達的境界。可到了那些誤人子弟的老師那裡,這些動作就通通變成了整齊劃一的機械反應,像背公式一樣,真是可笑至極。


3、“叔叔,我的名字叫紅領巾”


如果常爸剛剛提到的那些,還僅僅是大人讓孩子在形式上“像個樣子”,那麼有些讓孩子自己創作時一定要“像個樣子”的思維,挫傷的不僅僅是孩子的童真,更是他們的創造力。


最常見的,就是“八股式”的作文指導。


孩子從一年級開始看圖說話,二年級開始看圖寫話,三年級正式學寫作文。我們總是孜孜不倦地要讓孩子在作文中“悟出道理”,講出“立意”。


如果你搜索傳統意義上標準的小學生優秀範文,寫作從題材到結尾,幾乎都是一個套路。比如寫做好事,結尾不是“我胸前的紅領巾變得更鮮豔了”就是“叔叔,我的名字叫紅領巾/雷鋒”——哎呀媽呀,要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人這麼說話,該把TA送精神病院了!然而,我們的小作者和小讀者,在老師的教導下,都已經覺得這種明顯違和的表達毫無違和感,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我們讓孩子寫文章無論如何立意都要拔高,比如寫《放風箏》,風箏一定要飛不起來,自己一定要經歷先沮喪後重拾信心的過程,媽媽一定要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你要是運氣太好,風箏一下就飛起來,那這篇作文肯定得不了高分,“運氣守恆定律”在這等著你呢!


還有疫情期間,讓孩子寫在家的生活。你要想得高分,不能寫在家無聊,不能寫被“關禁閉”的那種焦燥心情,因為老師喜歡的範文裡,一定要有:在家才看到了爸爸媽媽的不容易,為了我,他們總是忙這忙那,自己也好像一瞬間長大了。(這“好像一瞬間長大了”和前面說的“我胸前的紅領巾變得更鮮豔了”堪稱小學生作文裡的兩大“集體幻覺”,幾乎沒有小學生不中招的……)

《方艙醫院真神奇》別讓大人的審美毀了孩子!讓孩子“像個孩子”


寫作,本來是一個很好的激發孩子感知力和創造力的過程,他們對周邊事物的認知視角還沒有遭受大人世界的“規訓”,大可以自由去想象、自由表達。但是大人總想讓孩子跨過自己去發現和感受的階段,直接進入“感悟”的階段,但這真的是孩子自己悟出的道理,還是大人想要孩子悟出的道理?


條條框框和枷鎖,把孩子的眼睛關住了,想象力和創造力也關住了。但是孩子身處這樣的評價體系中,他為了獲得肯定,不是努力去體驗生活、獲得自己的感悟,而是努力去猜“老師想讓我悟出什麼道理”,不惜放棄自己的真實體會,在作文裡做個“懂事”的孩子


4、畫得像才叫好


還記得《小王子》嗎?開端就寫了一個孩子畫畫慾望被扼殺的故事。


那時,飛行員只有6歲。他在一本書上讀到,蛇會把獵物整個吞下去,然後一動不動六個月來消化食物。


然後,他就畫出了人生中第一幅作品。結果大人們都說,這是一頂帽子,根本就不像蛇吞大象。

《方艙醫院真神奇》別讓大人的審美毀了孩子!讓孩子“像個孩子”


為了便於大人理解,他把蛇肚子裡的大象畫了出來。這一次,大人直接建議他放下畫畫的念頭,把精力放在地理、數學、歷史上。

《方艙醫院真神奇》別讓大人的審美毀了孩子!讓孩子“像個孩子”

顯然,他們認為這個孩子沒有繪畫天賦,而判斷依據只有一條:畫得不像。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畫過畫,成了一箇中規中矩的飛行員。可往後餘生,他卻一直隨身帶著那副被說成是帽子的一號作品。放棄畫畫成了他一輩子無法忘卻的傷。


回頭想想,一個孩子能想出大象在蛇肚子裡,還用極其簡潔的方式表達出來,是一個多麼讚的想法啊!這不是寶貴的創造力,那什麼才是呢?


大人千方百計地想塑造孩子,給孩子的創作和表演設立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不僅在不知不覺中毀掉了孩子的童真和創造力,說句不好聽的,更是沒拿孩子當“人”看。


寫在最後


孩子一路走來,大人干預的太多,強加的太多,我們千方百計地想把孩子塑造成“我們想象中的樣子”,卻忘了尊重孩子本來的樣子。


無論是畫畫、寫作、彈琴還是歌唱,都是孩子表達自我的一種很好的方式,而大人們用自己的迷之審美,給這些表達強加了這麼多條條框框,真是生生扼殺了孩子的童真!我們教會孩子的,不是表達自己的感受,而是戴上面具去表演一個大人們喜歡的角色。


放過孩子,讓孩子“像個孩子”吧!


對於這首《方艙醫院真神奇》,關於大人們的迷之審美,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