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劍璏的辨識-上

前言

玉劍璏屬玉劍飾的一種。所謂玉劍飾,即鑲嵌在劍柄、鞘上,用作裝飾的玉質附件之統稱,通常以劍首、劍格、劍璏和劍珌為一組。一般劍首鑲嵌在劍柄之首端;劍格置於劍鞘與劍柄交界之處,劍璏固定在劍鞘上,供穿系革帶以連結腰間的器物;劍珌則是嵌於劍鞘末端的裝飾品。早期玉劍飾主要作帝王、貴族標榜尊貴地位和賞賜、饋贈之用。如《說苑-反質篇》所載:“經侯往適魏太子,左帶羽玉具劍。”《漢書-匈奴傳》亦記之:“單于朝,天子賜以玉具劍。”四種玉劍飾中,歷代最常見者當屬劍璏,下文筆者將對古玉劍璏進行簡要的綜合論述,以期對收藏者鑑辨有所神益。
從考古出士以及館藏情況看,玉劍璏濫觴於春秋晚期,發展於戰國時期,在兩漢達以鼎盛,魏晉南北朝逐漸衰落。自宋以降,尤以明清為甚,由於好古之風盛行,又開始出現大量仿古玉劍璏。為了更好地區分不同時代玉劍璏的特徵,特按年代大致劃分兩期。

第一期玉劍璏(東周至兩漢)

形制

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劍璏發現較少,依據形制之異同可分為兩式。一式:單簷璏,劍璏僅一端出簷,整體呈“P”形。如山西太原金勝村M251出土者(圖1),屬春秋晚期,長4.8釐米,寬2釐米。青白玉,半透明,局部有黑褐色沁。平面呈矩形,器表淺浮雕谷紋。劍璏一端平滑,另一端有短簷略作彎曲,下部為長方形銎(即穿鼻),孔洞為拱方形。再如山西侯馬西高祭祀遺址K235發現者,屬戰國早期,長4.3釐米,寬1.2釐米,厚1.9釐米。玉質呈灰青色,黃色沁。表面剔地隱起雲紋。其一端向外略出直短簷,下部為長方銎。

玉劍璏的辨識-上


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劍璏發現較少,依據形制之異同可分為兩式。一式:單簷璏,劍璏僅一端出簷,整體呈“P”形。如山西太原金勝村M251出土者(圖1),屬春秋晚期,長4.8釐米,寬2釐米。青白玉,半透明,局部有黑褐色沁。平面呈矩形,器表淺浮雕谷紋。劍璏一端平滑,另一端有短簷略作彎曲,下部為長方形銎(即穿鼻),孔洞為拱方形。再如山西侯馬西高祭祀遺址K235發現者,屬戰國早期,長4.3釐米,寬1.2釐米,厚1.9釐米。玉質呈灰青色,黃色沁。表面剔地隱起雲紋。其一端向外略出直短簷,下部為長方銎。

玉劍璏的辨識-上


二式:短簷璏,即器表兩端皆出短簷。如重慶涪陵小田溪M22出土的一件(圖2),長6.3釐米,寬2.3釐米,厚1.8釐米。白玉質,局部沁成白色、揭色,質地潔潤。長方體,璏面中部略拱,兩端皆向外出短簷,背部琢有一長方形孔。器表飾有兩道縱向凹弦紋。

此期玉劍璏,長度一般較小,通常在6釐米左右,整體造型短粗。孔洞形狀多為拱方形。所用玉料以青玉、青白玉為主。器表紋飾以浮雕谷紋、雲紋以及弦紋為主,其中浮雕谷紋、雲紋的顆粒大而飽滿。孔洞內部之痕跡與漢代相若,下文詳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