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孩子活得快樂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李雪曾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孩子活得快樂

1/5 的孩子有心理健康問題,父母卻茫然不知!

根據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健康組織)的報道,50%的心理健康問題都產生於14歲之前,如果發現兒童有心理健康問題就要及早治療,以免產生嚴重的後果。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在2013年發佈了一份題為《兒童心理健康監測》(Mental Health Surveillance Among Children)的報告,總結了2005年到2011年聯邦的數據和研究,他們發現,

每5個美國兒童及少年中就有1人遭受心理健康障礙,且該比率持續增加中。

心理健康對兒童的危害極大,輕則影響學習、影響社交,重則危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孩子活得快樂

比起名牌大學,孩子心理健康更為重要

在孩子逐漸長大成人的過程中,父母對於孩子的期待和看重程度,也會跟著孩子的長大而逐漸增加,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順利入主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然後再考取研究生甚至是博士。

父母的高期待成為孩子心中的一份重擔,讓本來應該是快快樂樂的成長和學習,演變成抑鬱、痛苦,甚至是演變成自殺。

也許會有人覺得這是不可能出現的,但是當你意識到這種事情真實發生的時候,有可能就來不及了。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孩子活得快樂

熱播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對高三女兒喬英子就是如此。

為了讓女兒專心學習,考上清華北大,宋倩辭去本職工作,一心一意照顧女兒的飲食起居,同時,也非常嚴格地管控著女兒,不準女兒玩樂高,不準女兒再去天文館,不準女兒做任何浪費學習時間的"無聊"事。

在宋倩的心裡,女兒就應該是第一,考第二就是失敗,高三就應該拼命學習。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孩子活得快樂

但結果呢?喬英子開始逃課,成績下滑。

最後,因精神壓力過大,抑鬱奔潰要跳海自殺,被診斷為中度抑鬱症。

此刻,宋倩才恍然,與成績相比,孩子的健康、平安和快樂更為重要。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孩子活得快樂

高壓下,雖然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智力水平,卻因為心理不陽光,容易出現抑鬱症自殺這類問題。"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讓他活得快樂

《奇葩說》曾提出這麼一個辯題: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要定製嗎?

想必很多父母都會毫不猶豫地按下"定製"鍵,理由就是"為了孩子好"。

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孩子在父母高壓下,雖然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智力水平,卻因為心理不陽光,容易出現抑鬱症自殺這類問題。"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孩子活得快樂

宋倩女兒英子就是典型,智商非常高,但內心壓抑,最後抑鬱試圖自殺。

李玫瑾教授還強調:"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陽光和智力二者相比,陽光比智力更重要。所以,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活得快快樂樂。"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孩子活得快樂

只有孩子有了好的心情、好的身體,那麼走向未來的腳步才會邁得平穩踏實。

李玫瑾教授就說過自己對於孩子的看法,她表示父母給孩子過多的壓力,雖然有時候能夠促進孩子學習的進程,但是在孩子的心理,這是一件非常不開心的事情,不開心的情緒在心裡累積多了,就容易導致孩子抑鬱,甚至是自殺。

教授覺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心裡面沒有堆積著很多不開心的事情,是比孩子的智力、學習結果還要重要的事情。

對於孩子的未來,教授說就算考不上名牌大學也沒關係,只要孩子活得快樂,就比一切都重要。

當然,這種孩子的快樂並不意味著放縱孩子,而是要學會張弛有度,讓孩子在快樂的氛圍下學習。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孩子活得快樂

好大學和健康的心理也可兼得

想要讓孩子考上好大學,並且孩子的心理是健康的,這其實並不矛盾,只要用對方法,兩者是可以兼得的。

要想好大學和健康的心理兼得,我們該如何做呢?

1、端正"我是為了你好"的態度,現身說法

父母之所以不斷替孩子操心,就是站在"我是為你好"的出發點上,不斷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

這在心理學上,也叫作"非愛行為",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掠奪: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必須要聽我的話,否則就是不孝,就是白眼狼!

於是,為了孩子好,變成了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孩子活得快樂

如此一來,孩子當然會逆反了,最好的法子就是自己親自給現身說法,比如說,你想讓孩子認真讀書,你自己先拿起書本;你想讓孩子少玩遊戲少看電視,你自己先少玩少看,帶孩子多去戶外等等;你想讓孩子考個好學校,自己先定個學習目標,努力做到給孩子看。

2、給孩子試錯的機會,不事事包辦

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孩子需要有自己成長試錯的空間,在家裡,父母要多讓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來,也要讓孩子學習怎麼自理。

一個擁有自理能力的孩子,不管走到哪裡,父母都能放心些。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孩子活得快樂

明星蔡少芬一直都被粉絲公認為明星中的"教育家",近幾天就因為讓6歲女兒煮飯上了熱搜,在她看來,孩子動手能力非常重要。

正如,蒙臺梭利所說:我們習慣服侍小孩,這對他們來說不僅是一種奴化,而且也是危險的。

3、適時地放手適當的壓迫,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成長

《奇葩說》辯手陳銘在節目中說過這麼一段話: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Ta一方花園,給Ta養料和空間。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孩子活得快樂

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讓孩子生出翅膀,在空中穩穩地飛翔。自由和獨立,是父母能夠留給孩子的,最珍貴的財富。

在孩子成長的這條路上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家長經常疏於引導,從而導致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外在表現為:叛逆、頂嘴、孤僻、暴力。

面對這些,父母可能感覺有點力不從心,不妨試試通過閱讀繪本來引導,雙管齊下,會省力的多。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孩子活得快樂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孩子活得快樂

貝塔小時候就看了不少的繪本,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孩子活得快樂

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

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髮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孩子活得快樂

10冊不過是69.9元,還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

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孩子活得快樂

家長永遠都是孩子學習的模版。要保證孩子心理的健康, 大人們也要從自身做起,做個積極快樂的家長!在一個快樂家庭成長的孩子,心理也會更加陽光!

下方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