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之南有座城 滿城翰墨詩書香

建水,位於九州之滇,彩雲之南,是個極具風情的地方。

彩雲之南有座城 滿城翰墨詩書香

古樸的水井~

彩雲之南有座城 滿城翰墨詩書香

傳統的古建築~

彩雲之南有座城 滿城翰墨詩書香

獨特的民族手工藝鋪子~

彩雲之南有座城 滿城翰墨詩書香

以及熱氣騰騰的草芽米線燒豆腐~

彩雲之南有座城 滿城翰墨詩書香

彩雲之南有座城 滿城翰墨詩書香

滇南古城 古色古香

建水古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南詔王國在此修築土城,名為“惠歷”,惠歷二字是古彝語,譯成漢語便是“建水”。

彩雲之南有座城 滿城翰墨詩書香

明洪武年間時,朝廷將一批中原大族遷到這裡,並在此處設

臨安府,管轄周圍數縣。

中原移民的到來,也把中原地區的生活方式和豐厚的漢文化帶到了這個滇南小城。

彩雲之南有座城 滿城翰墨詩書香

比如隨處可見的雕花古井,便是中原農耕文化的產物。

要知道當時的滇南地區,過得都是“佩弓刀戰鬥狩獵以為生

”的生活,根本不種地,也就不存在打水井的操作,直到有中原移民過來以後才開始過上使用水井的農耕生活。

彩雲之南有座城 滿城翰墨詩書香

儒生至 文脈興

除了生活方式,最重要的莫過於文化的影響。

建水古城中有座文廟,始建於元朝,是中國現存

第二大文廟。與其他地方文廟不同,建水文廟大成殿後的院落裡,建有一座寄賢祠,裡面供奉了兩個人,一名王奎,一名韓宜可

彩雲之南有座城 滿城翰墨詩書香

這兩人什麼來頭,能讓古城人在文廟裡建祠供奉?

故事還要追溯到明洪武年間,當時兩人都在朝廷做官,他們也都有大多數儒生的“通病”:

耿直敢言。但是諫言多了也招皇帝煩,二人終因諫獲罪,被充軍發配雲南

彩雲之南有座城 滿城翰墨詩書香

然而就是這次發配,改變了古城的命運。

兩人都是飽讀詩書之人,來到古城後,他們開始發揮自己的特長,辦學

辦教育,在文廟裡蓋了學堂。

彩雲之南有座城 滿城翰墨詩書香

然而開始授課的第一天,他們就遇到了難題,沒有課本,蒐羅遍全城也沒找到幾本完整的《論語》,怎麼辦?抄,用手抄

兩位先生於是開始了手抄課本的任務,白天教學,晚上抄書,一頁一頁,一字一字,一萬多字的《論語》,抄了幾十本,分給孩子們當課本。

彩雲之南有座城 滿城翰墨詩書香

王奎和韓宜可的良苦用心,感動了大家,趕來聆聽先生講學的學子也越來越多。一時間,建水“士習始變,人文始著”。

二人在建水傳道、授業、解惑15年。在他們回到朝廷後不久,建水就考中了第一位進士。

後來,明清開科取士,有時,雲南一榜的舉人中,臨安(今建水)學子能佔到一半之多,“

臨半榜”的美稱就是這麼得來的。

彩雲之南有座城 滿城翰墨詩書香

為了紀念兩位先生開建水文脈的功勞,人們就在文廟中建了寄賢祠,世代供奉,讓兩位大儒永享滇南百姓香火。


動盪時局 教育不輟


文化浸潤鄉土,教育澤被後世。建水的崇文重教之風一直延續著。

20世紀30年代,社會動盪不安,連年的兵災匪禍,讓很多書院關閉,孩子們無處讀書。

彩雲之南有座城 滿城翰墨詩書香

歷來崇文重教的建水人坐不住了,這樣下去不行啊,本來就動盪,要是教育和人才再喪失了,那建水的文脈非斷了不可。

於是建水鄉賢們幾番尋訪,找到了當時在雲南大學任教的劉寶煊,希望他能回到家鄉興辦教育。

彩雲之南有座城 滿城翰墨詩書香

曾留學國外的劉寶煊,是當時中國思想活躍的人才之一。在家鄉人的盛邀之下,他回到建水,辦起了一座建民中學,並帶來了一批同事、同學擔任教職。

在當時中國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劉寶煊的建民中學,不僅僅是教大家讀書識字,而且還教導學生

學習進步思想,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抵抗軍閥政府的統治。

彩雲之南有座城 滿城翰墨詩書香

在建水辦學的八年間,劉寶煊為家鄉培養了很多有用之材,使得建水在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中獲得源源不斷的人才。

如今,建民中學依然是建水的優質學校之一。它讓古城的立學育人之風,轉化為可以世代相傳的文化資源。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到了當代,這片土地上的崇文重教之風,不僅停留在字裡行間,更體現在每個人的身體力行中。

周虹是建水一中的一名老師,執教已有三十年。自從工作以後,每個春節,周虹都會約著同學們去看望她的老師倪老師,並親手給老師做上一道當地最有特色的汽鍋雞。

她說,倪老師是她父親的學生,而她受教於倪老師,到現在,倪老師的兒子又是她的學生,代代相傳,意義非凡。

彩雲之南有座城 滿城翰墨詩書香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這是人生責任的承擔;教成後你又成了我,更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與傳承。

彩雲之南有座城 滿城翰墨詩書香

在陣陣書香和墨韻的古城中,這傳承從未中斷,建水人身體力行、知行合一,把崇文重教之風深深沉澱進這方土地。

今晚20:00

鎖定CCTV4

感受建水古城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