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場“大蕭條”正降臨美國?

在3月的十幾天時間裡,美國股市經歷了“史詩般”的4次熔斷。2017年新一屆美國政府上臺後的GDP快速增長、失業率持續下降、CPI穩定、股市走高等一度被稱之為“特朗普景氣”的現象正在遠去,一場新的“大蕭條”正在降臨,主要有五大表現。

表現一,市場恐慌情緒飆升。連續熔斷歷史罕見,股市自動停盤機制在以往應對股市劇烈波動時屢屢奏效,但此次也難以阻擋股市連續下跌。而更讓人迷茫的是,美聯儲下的紐聯儲累計緊急投放至少1.5萬億美元流動性救市,但如泥牛入海,不見起色。股市下跌的背後,是人們對美國經濟的信心受損。

美國經濟相關指標都以下降為主,但有一個指標卻在升高,被稱為“恐慌指數”的芝加哥期權交易所VIX指數在3月16日升至82.69,達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難得一見的高度。美國經濟分析局已做好宣佈美國經濟步入衰退期的準備。部分美國研究團隊預估,美國經濟一季度將出現零增長,二季度則會出現5%的深度衰退。

表現二,民眾生活水平下降。最令美國現政府引以為傲的高就業率前景堪憂。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凱文·哈塞特估計,近期美國可能會損失超過100萬個工作機會。財政部長姆努欽也發出警告,隨著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失業率可能攀升至20%。美聯儲官員詹姆斯·布拉德則更加悲觀,認為美國二季度GDP將下降50%,失業率將飆升至30%。更有極端估計稱,美失業人數將達3000萬以上。

宏觀層面的經濟衰退必然會引發個人消費水平的下降。自“金融海嘯”以來,美國中下層民眾對消費降級的感受不斷加深,如《美國工廠》紀錄片中普通工人所描述,以前買雙耐克鞋想都不想,如今卻要精打細算。受疫情影響,《下流社會》和《低慾望社會》所反映的消費無力的情況在美國更加普遍。截至3月15日,全美電影票房收入較同期下降超過60%,相對於近年來的平均水平下降超過70%;紐約地區商業狀況數據已暴跌了34.4點,創下歷史新高。

表現三,國內社會撕裂加劇。由經濟問題衍生的社會問題對美國民眾影響更加深刻。2019年9月,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馬科維茨出版的新書《精英主義陷阱》在美國引起巨大反響。該書指出,精英主義固化了美國社會等級,加劇了社會競爭,瓦解了中產階層,擴大了貧富差距,不斷造成社會撕裂。疫情讓美國種族主義進一步抬頭、社會治安水平持續下降,部分地方甚至出現“屯槍潮”。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調查報告也顯示,當前美國民眾的不確定感和擔憂日益加劇。如果美國失業率持續走高,種族矛盾等問題將持續發酵。

表現四,政府政治信譽受損。面對疫情蔓延、經濟走低,政府最需要鞏固民眾信任,提振社會信心。但黯淡、不確定的經濟前景,催生了人們的投機心理,甚至讓部分政客為了自身利益而放棄節操和顏面。美國媒體爆出醜聞,美國國會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共和黨人理查德·伯爾曾在2月中上旬美國疫情暴發、股市崩潰前,一邊對公眾表示美國的疫情可防可控,一邊卻拋掉了大量的股票。此後,多名美國參議員都被曝出有提前拋售股票的行為。美式“民主”的核心是一種集體的“信任飛躍”:當公職人員、記者、專家和政治家們分享信息時,人們都預設他們是以一種誠實的態度進行的。美國議員的做法,無疑是在自毀民眾的信任投資。

表現五,推卸全球領導責任。在大戰略上,冷戰後歷屆美國政府都強調要保持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民主黨候選人之一的拜登在《外交事務》撰文,闡述其當選後的外交政策,特別強調美國要佔據道德高地。而在現實中,美國政府應對遲緩,造成疫情蔓延、股市暴跌,引發全球股市連續三週下跌,觸發熔斷的國家超過12個。歐洲股市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下跌了40%,單月跌幅創歷史之最。站在全球危機邊緣,一心要保持領導地位的美國卻在“只掃門前雪”,想方設法將責任推向他國。

相對於十幾年前的金融海嘯,評論者更多地把此次震盪與91年前的“大蕭條”進行關聯和對比,因為相似點實在是太多:同樣是來自共和黨的總統執政,同樣是股市先經歷了一輪長期的牛市,同樣是股市在一夜間出現雪崩似下跌。

有人將此次蕭條歸因於疫情蔓延和油價波動等不可預測、短期的“外生性”衝擊,是“黑天鵝”現象。但也有人認為,這是人們習以為常、潛在的“內生性”結構風險累積引出的一頭“灰犀牛”。

縱向看,蕭條說明美國經濟週期性危機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不少研究者指出,近11年美國股市快速增長主要是美聯儲以長期低利率誘使企業資產負債表過度擴表,企業通過回購股票來“虛增”利潤,推升股價,形成財富聚積效應,促進消費,帶動就業,形成短期繁榮。與此同時,美國聯邦政府為了穩定經濟,不斷舉債,導致槓桿率水平提高100%,一旦危機發生,必然應對乏力。

橫向看,“讓美國再次偉大”是“天定命運”在現世的翻版,暗含著孤立於世界的“美國中心論”和“美國優越論”,本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口號。在全球遭遇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襲擊的情況下,面對經濟衰退、貧富分化、社會撕裂的國內現實,為了暫時討好選民,維護黨派和個人的私利,美國政府選擇推卸責任、“甩鍋”給別國並不出人意料。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令人難以忘卻的是,美國整整用了十年才從上一場“大蕭條”中掙扎脫身。受疫情和選舉週期影響,如今這次正在降臨的“大蕭條”持續多久,人們只能拭目以待。(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 劉揚、孫敬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