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用心管教,孩子却不自觉?"鱼缸法则"告诉你答案

一位宝妈私信我说:"每天伺候孩子吃,伺候孩子喝,现在上网课,还要和他一起上,作业得盯着

,我觉得自己做妈妈真的很用心了,可是孩子为什么还不自觉,每天的作业都得我来看,我催促,我提交。真得太累了。你家孩子是这样吗?"

从她的语言中,我能体会到她的痛苦与无奈。自从成为妈妈后,我们从开始关注的屎尿屁,到现在的语数英,浑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在为孩子考虑,失去了自己。

以前觉得妈妈很唠叨,而现在忽然发现自己也变成了妈妈的样子,每天对着谦宝唠唠叨叨的,像个复读机。

为什么父母用心管教,孩子却不自觉?

日常对话最多的,除了"你写作业了吗?""你英语课文读了吗?""今天的课听了吗?"就是"别玩手机!"

自从有了孩子,好像一下子从被管的人,变成了管别人的人,每天像个监工一样,监视着孩子的行为举动。

为什么我们如此"用心"地在做父母这份"工作",孩子的表现却还是没有往我们所预期的方向走呢?

父母不是在用心,而是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恐惧

心理学家认为,片面、错误的认知方式和非理性观念,往往是个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根本原因。

电视剧《小别离》中童文洁对朵朵说:"你今天要是进不了前一百,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进不了重点高中,你也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是这辈子完了。"

为什么父母用心管教,孩子却不自觉?

在我们的认知中,学习成绩好代表好的高中、大学,代表好的未来,因此,一旦发现孩子在学习上有所懈怠,我们就会担心孩子的未来,整个人变得异常的焦虑。

但其实,如果你了解一些有成就的人,救会发现,其实很多人小时候的成绩也不好,不及格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漫画家朱德庸。他小时候经常借故不去学校,考试成绩也很不理想,用他本人的话说就是:考试和我没什么关系,因为考卷一拿来,对我来说都是无字天书,答案随我填。

为什么父母用心管教,孩子却不自觉?

但是他的父母并不没有因为他成绩差就很焦虑,父亲很温和,带他去动物园时告诉他:

你看动物园里什么动物都有,你如果是一只大象,你就做一只大象,你是狮子,你就做一只狮子,不要轻易改变你的样子。

我真的很佩服这位漫画家的爸爸,在孩子撒谎装病不去学校和成绩一塌糊涂时,还能保持平和的心情,不去焦虑。从他对孩子说的话中,我意识到,他其实是不在未知的事情上费心,他愿意去接受孩子的命运。而我们大多数人则不愿意接受,我们希望孩子是动物园里的狮子,不愿去接受他本来的样子。

孩子每天面对焦虑的父母,压力很大,又怎么能去自由地探索这个世界呢?

《园丁与木匠》中说:我们作为父母的工作并不是要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相反,我们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

利用"鱼缸效应"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环境

一个大公司的门口摆放着一个漂亮的鱼缸,里面有十几条热带鱼游来游去,每个来公司的人都会被这些五彩斑斓的鱼儿吸引而驻足停留。两年过去了,这些鱼儿们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依旧是当初的三寸之长。

有一天总裁的儿子来公司找爸爸,看到这么漂亮的鱼,就试图去抓,结果把鱼缸给打破了。办公室的人急忙把鱼捡起来,放在院子里的喷泉里,让这些鱼儿暂住一下。

为什么父母用心管教,孩子却不自觉?

两个月后,新的鱼缸采购回来了,当人们去喷泉那里捞这些小鱼时,发现这些小鱼由原来的三寸之长疯长到一尺了。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鱼为什么突然长这么快呢?人们七嘴八舌,众说纷纭。有的说可能是因为喷泉里的水是活水;有的说可能是喷泉里的水里有某种矿物质;也有的说可能是鱼吃了什么比较特殊的食物......。但无论如何是何种原因,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喷泉比鱼缸大得多。

这就是著名的"鱼缸法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由的威力有多大,放在教育孩子的问题,就是:给孩子充分自由的成长环境,他们才能茁壮成长。

当我们事无巨细的在为孩子操心时,其实就是把孩子放在了鱼缸里,尽量地满足他们需求,导致他们失去了探索这个世界的能力。

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记得我13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会做饭了,家务活更是不在话下,但是现在13岁的孩子会吗?很少。正是因为父母当时被动的给我们自由,我们才会在那么小的年龄会做很多的事情。

正如作家冰心说:"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自在的生长"。

放手但不放纵,这样管娃,父母省心,孩子自律

教育学家林格伦说:"孩子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不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诚然,孩子需要自由,但也需要父母的引导。

为什么父母用心管教,孩子却不自觉?

表扬孩子,并且说出为什么

我们总是善于批评孩子,当孩子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的时候,就会说他,但是当孩子有一天表现好的时候,我们觉得那是正常的,什么反应都没有,这样就不能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反馈,孩子也只能知道自己错哪了,但是正确的是什么呢?不知道。

因此在孩子表现好的,记得表扬孩子,并且说出为什么。

比如:当孩子有一天主动拿起书看了,我们就可以说:"宝贝在看书啊,真不错,经常看书能增长见识,现在的人,都喜欢学识渊博的人,你以后肯定会得到很多人的喜欢。"

这样孩子就能知道自己好在哪,并且相信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就很可能成为这样的人。

为什么父母用心管教,孩子却不自觉?

给孩子选择权,父母适当指引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数学家哈里·科勒说:教育学生就机好比是放牛,我们不能像那些无知的牧童那样,凭着自己的性子强硬地拽着牛走;而是要向那些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只在拐弯的地方才抖动一下缰绳。"

被称为「90后作家掌门人」的林卓宇, 5岁开始文学创作,12岁出版著作,15岁成为湖南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这么优秀的孩子,她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呢?

林妈妈说,从小到大没有强迫孩子学过什么,担心过多的条条框框会限制孩子的天性。

孩子喜欢看书,她就买很多书。

孩子喜欢写作,就支持他写作。

孩子喜欢花草,就带他出去玩,在家里也给他腾出一块地方种花草。

总之就是,尊重孩子兴趣,让他自由成长,父母只把握大方向就好。

为什么父母用心管教,孩子却不自觉?

培养孩子为自己负责的观念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责任并不是一种有外部强加在人身上的一种义务,而是需要对我所关心的事情做出反应。"

孩子们做事一般只考虑当下的行为,不会考虑后果,作业不想写就不写,不会考虑不写作业的后果。因此,我们在平时要让小家伙们学会承担一些责任。

比如:当孩子因为调皮把家里的东西弄坏时,不用批评,而是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孩子把弄坏的东西修好,修不好就赔钱呗,压岁钱扣一扣,这样他就会知道,弄坏东西的后果。同样,不写作业也一样,老师问的时候,让他自己去面对,我们可以和老师沟通一下,让孩子学会自己去承担。

当孩子承担了责任时,我们要鼓励他,肯定他。而不是说:你看你,当初听我的就不会出这种事情了吧!

结束语:

记得有这么一首诗:"打开笼门,让鸟儿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打开笼门,鸟儿自由的同时,鸟笼也自由了。

正如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当我们放手后,孩子自由了,我们也不用活得那么累了。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