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骑兵军》:从这场鲜为人知的战争看环境对人的改造和影响

《红色骑兵军.阿伯廖克先生》:无家可归的月亮在城里徘徊。我和它结伴而行,借以温暖我心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和不合时宜的歌曲。———巴别尔


2020,能不能重新开启?!

2020元旦那边,我和绝大数朋友一样,满心欢喜地迎接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好的年份。可这个年份刚开始,却让大多数的我们害怕、焦虑、迷茫了。在这段焦虑、慌乱的日子里,我索性拿起来了一本关于战争的短篇小说集。

走进阅读,置身于激烈、残酷、温暖、感动的故事中,我终于脱身于周遭环境,寻得了精神上的慰藉。下面就为大家推荐和解读这本助我走过这段宅家日子的好书--《红色骑兵军》。

《红色骑兵军》是苏联文学大师伊萨克.巴别尔的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这是苏联历史上唯一直接描写苏波战争的文学作品。伊萨克.巴别尔是博尔赫斯、海明威最推崇的短篇小说大师,被称为继卡夫卡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犹太作家。

小说叙述的是1920年,二十六岁的巴别尔化名柳托夫。作为战地记者跟随布琼尼统率的苏维埃红军第一骑兵军进攻波兰。战争历时3个月,巴别尔亲眼目睹欧洲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惨烈骑兵会战。全篇以38个故事构成。客观还原了苏波战争期间赴波作战的哥萨克起真实战斗生活。小说客观的描写了哥萨克骑兵的骁勇善战,但也真实的记录了他们在作战期间的恶行

小说中主角柳托夫一开始是以局外人的视角观察。逐渐因为身上的知识分子做派被哥萨克们鄙视,为了讨好他们,他不断展现出嗜血、粗暴的一面,终于获得了哥萨克的认可。可这之后他观察的视角发生了变化,内心也逐渐动摇,开始怀疑这些被称为革命先锋队的哥萨克有没有违背革命的初衷。

《红色骑兵军》看似叙事松散,前一刻还在描绘波澜壮阔的美景,突然就转而叙述战争给个人生活造成的创伤。其背后是巴别尔对战争、革命真正意义的反思和对个人又该何去何从的探索。如果不从多角度解读,很难感受到本书真正的魅力。

由于本书的背景是历史上真实的苏波战争,因此我将从苏波战争的始末,书中马、教堂等象征物的含义以及它所反映出的哥萨克们人性和兽性的双面性格来解读。最后,我将结合书中的一些内容展示我关于个人如何在群体环境里不被同化的思考。

《红色骑兵军》:从这场鲜为人知的战争看环境对人的改造和影响

01、俄国与波兰的世仇长达几个世纪,期间纷争不断,肉食者们的雄心壮志要用凡夫俗子们的血肉堆砌

巴别尔的《骑兵军》并非是一部完全虚构的小说,而是巴别尔亲身经历的真实战争故事。这里有他的观察、有他的经历和反思。苏波战争是历史上最后一场骑兵之间的大规模战斗,要想更好的理解这本短篇小说,就要先了解苏联和波兰的纠纷由来。

①从17世纪到18世纪末的苏波纷争,最终以俄国崛起而暂停

过去的皇帝总有一个不好的习惯:自己的国家强大了就总想通过吞并别国开疆拓土,达到彰显自己功勋伟业的作用。苏联和波兰两国之间的仇恨源于17世纪初的俄国与波兰。当时波兰是东欧强国,历史远比俄国要悠久。并且,当时俄国还处于内乱之中。波兰趁机在俄国扶持了一位伪沙皇,史称“伪迪米特里一世”,两国因此爆发了多次大战,时间跨度20年之久。

可俄国人民面临内忧外患,他们在绝境中爆发的力量强大到不可思议。虽然当时俄国内部面临天灾和政治斗争,外部面临波兰的入侵。但是逆境中爆发出的力量让俄罗斯民族一下子逆转了波兰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枷锁。俄国不仅最终打败了波兰,自己还一举成为了欧洲的强国之一。

之后,俄国人的怒火继续往波兰境内延伸。直至18世纪末的最后一次战争直接让波兰几乎灭亡。俄国获得了波兰62%的领土。至此,波兰退出历史舞台123年,成为可有可无的小角色。

在我看来,战争胜负的天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国实力强大与否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左右天平向自己倾斜,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还是这场战争能否争取绝大多数人,让绝大多数人都愿意为之奋斗甚至牺牲生命。

《红色骑兵军》:从这场鲜为人知的战争看环境对人的改造和影响

②原本局面大好,苏联内部的盲目乐观,最终葬送了骑兵军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复兴祖国,成为一流强国的国家也不是好国家。波兰的民族武装领导人毕苏斯基乘着一次世界大战后,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大公国先后分崩离析的大好时机。重整旗鼓重新建立了波兰政权。这之后,在波兰东部与俄国接壤的领土问题上,两国产生纠纷。毕苏斯基固执的认为只有夺回失去的土地,才能恢复过去的强盛,一雪前耻。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同17世纪初那时候一样,当时的苏俄刚刚经历了革命和内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还没有站稳脚跟。因此,对于这次领土纠纷,苏维埃不想再动干戈,他们不仅愿意承认波兰的独立,还愿意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可当时由于国际形势普遍反对苏维埃,波兰因此再次挑起战争。可能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波兰人忘记了过去是怎么失败的了。苏维埃面对外敌入侵,内部快速整合,再一次将波兰军队赶出了苏俄境内。甚至英国也出面调停,希望就此停战。

可这个时候,苏俄高层却不同意了。他们经过讨论之后,决定派出红军出兵波兰,进一步扩大世界革命的成果。然而,天不遂人愿,这次红军最终在波兰境内损失惨重,10万多名红军被俘虏。苏俄被迫与波兰议和,将白俄罗斯、乌克兰和立陶宛的大片领土划归给了波兰。

在我看来,从一开始的反侵略战争演变成侵略战争。这背后是当时的苏维埃高层对形式的错误判断。因为反侵略战争而团结起来的俄国人民只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祖国。这种大形势下,把苏维埃高层之间不和睦、掣肘严重等问题掩盖了。当战争进一步扩大时,这个问题最终葬送了无数英雄的性命。

《红色骑兵军》:从这场鲜为人知的战争看环境对人的改造和影响

02、马、教堂与宗教、生与死的反复出现,正是巴别尔的风格和艺术特点,背后是他对宗教信仰和人性的探寻

马克斯洛宁曾评价巴别尔的作品风格:对大相径庭情节的运用,正是巴别尔的风格和艺术特点:他在描写粗鲁的同时,又描写温柔;在描写凶狠残忍的同时又描写高尚的理想;在描写放荡与亵渎的之后紧接着就是英雄的牺牲。

在《骑兵军》中马、教堂等主题的反复出现正是这一特色的最好诠释。

①马:即是哥萨克们的战斗武器,也是他们人性中的温暖与善良所在

《骑兵军》中的主角除了哥萨克还有马,马是与哥萨克们相伴而生的。对于骑兵来说,马不仅仅是一个战斗的武器,更是自己的家人和伴侣,代表着自己的荣光与骄傲。

在《一匹马的故事》中这样写道:

我们师长萨维茨基,有一次,把第一骑兵连连长赫列勃尼科夫的白色公马抢走了。那是一匹宝妈,只是膘肥了一点,我总觉得笨。赫列勃尼科夫被强换了师长那匹血统不次,移步均匀的黑母马。可他虐待这匹母马,特想报仇,等待着时机,他最终等到了。

假如只是把马当做是一个工具,那么换一匹马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一匹马的故事》中为了换回自己的马,赫列勃尼科夫在得知师长因为作战失利被降职后,立马去找参谋部要求物归原主。拿到命令后奔跑100俄里想要拿回自己的马。这之后,因为无法换回自己的马,他一气之下退出了骑兵军。

在我看来,巴别尔笔下的哥萨克们并非一如既往的残忍嗜杀,他们也要温情善良的一面。对马珍惜的背后是凶悍的哥萨克骑兵们内心的柔软和温情所在。一匹好马陪伴他们上战场,陪伴他们奋勇杀敌。甚至身陷重围时还能带他们离开危险的地方。因此就像家人无法交换,不愿失去一样,哥萨克们也不愿交换自己的同伴,更不愿意失去他们。

《红色骑兵军》:从这场鲜为人知的战争看环境对人的改造和影响

②教堂背后代表的宗教信仰差异,是哥萨克们杀戮无度的潜在原因

在小说中,总共描写了两座教堂,分别是诺沃格拉德教堂和圣瓦伦廷教堂。同样是教堂,但是场景却截然不同。

  • 书中描写的诺沃格拉德教堂阴森黑暗,充斥着死亡和白骨。

“我们的手指摁下一个又一个骨质的按钮,但见一个又一个圣象分成两半,移动开来,打开了一个又一个发霉的地下室。”

  • 圣瓦伦廷教堂则截然不同,一盘光明、温暖的景象。书中描绘:

“教堂内阳光充沛,到处是一缕缕光线,一根根光柱,笼罩着令人愉悦的凉爽感”。

对于两座教堂的不同描绘,代表的是生与死的界限有什么是超脱于生死之外的东西呢?是艺术。在两座教堂里都挂着艺术家潘.阿伯缪克的画作。文中柳托夫对于这位艺术家用绘画展现的一个荒诞、有趣的世界心向往之,也十分钦佩这位艺术家。他认为阿伯缪克的生活是“美不胜收,充满智慧的”,认为他的艺术是人人都能欣赏的作品。他认为在艺术作品里,没有地位和等级的区别,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品的主角。

在我看来,除了对于艺术能够化解生与死的重压下的神经以外。巴别尔对于这两座教堂的描绘背后实际上是对哥萨克们残忍杀戮的事实背后原因的反思。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因为宗教引起的战争非常之多。对有信仰的人来说是不能接受自己信仰的宗教以外的“异教”。苏波战争中的苏联骑兵军大多是东正教,而他们打仗经过的地区大多信奉犹太教和天主教,因此可以说着是哥萨克们残杀的一大“潜在原因”。

《红色骑兵军》:从这场鲜为人知的战争看环境对人的改造和影响

03、关于个人如何在群体环境中不被同化,人云亦云的思考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本研究群体心理的书籍《乌合之众》影响深远,对个体在群体中的心理变化有十分精准的描绘和观察。在《骑兵军》中主角柳托夫也经历了一个从被嘲笑到试图融入到最后找寻到自己真正在意的价值的过程。

因此我将结合《乌合之众》对于群体的一些研究和《骑兵军》中的一些内容谈谈我对于如何减少被群体环境影响的三点思考。

①人无法完全不被群体影响,因此首先要做的是选择一个好的群体加入

《乌合之众》里勒庞对于群体,他认为人群聚集在一起并不是群体。只有当一群人内心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并为之付出行动,这个时候他们才形成了群体。例如在《骑兵军》中哥萨克们原本并不属于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但是当柳托夫加入他们当中之后。这群”哥萨克“就形成了一个”群体“。他们一起看不起、嘲笑胆小懦弱的柳托夫。

对比“个个浑身是胆、永不服输、视死如归、一诺千金”的哥萨克们,柳托夫这个胆小鬼,虽然能识文断字,但是的确与环境格格不入。当人被环境排斥时,就倾向于融入环境。在《我的第一只鹅》中,主人公柳托夫为了获得哥萨克们的认同,他不惜“把一只鹅的脑袋踩碎,并尝试着用土匪的口气要求老娘煮给他吃。”

在我看来,由于人天生的群居性。当把一个人放入一个环境当中去之后,他就会忍不住自动想要融入环境。不仅从行为,还要从心里、说话的语气等等各个方面模仿这个群体中的人。因此,个人防止被群体同化的第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既然融入环境是无法改变的天性,那么就要在加入之前考察一下,尽量选择一个好的集体和环境。

《红色骑兵军》:从这场鲜为人知的战争看环境对人的改造和影响

② 脱离群体,保留独处时间,这是触发你做出独立思考的第一步

勒庞对于群体的心理特征认识有三点,其中一点是说:群体是情绪化、敏感话、急于采取行动的。人身处与群体之中,个人的理性被淹没在情绪的汪洋大海里,根本不可能开启独立思考的开关。

但我们往往会在个人独处的时候回归理性和冷静。因此,保留必要的独处时间是触发独立思考的第一步。《骑兵军》中,当夜深人静的夜晚,柳托夫冷静下来,他的内心对哥萨克身上展现出来的残忍野蛮的一面产生了极大的排斥,他的心“叫杀生染红了,一直在呻吟,一直在滴血”。

从多角度解读事件,当思考更全面时,你才能摆脱人云亦云

假如一群高智商的个人形成了“群体”,这个群体的智商会很高吗?勒庞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认为群体在心理特征上具有:主观偏激和盲目自信的特点。

在《骑兵军》中所有身处战争中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在拯救波兰人民于水火。因此对于哥萨克们的恶行以及波兰人民的反抗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而柳托夫之所以最终没有变成和哥萨克一样的嗜血残忍的人,是因为他懂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这群哥萨克骑兵。一方面他看到了他们的英勇顽强,孤身一人也敢杀入敌人之中。宁愿倒在敌人枪口下也不愿被俘。另一方面,他也有感于哥萨克对于当地百姓造成的巨大伤害,感到心痛和不忍。

因此,在我看来,面对同样一件事,假如仅仅从一个角度看待并解读他。身处群体中的我们很难避免不被群体影响。而当我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时,即看到了黑暗,又看到了光明,既看到善良又看到野蛮。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理解一个事物,从而在群体中保持相对清醒和理性的头脑,不被同化。

总结一下:

《红色骑兵军》这本书曾经一度成为“禁书”。而禁止的原因恰恰是巴别尔作品的独特之处。因为他没有一唯的吹捧哥萨克的英勇顽强,而是客观的向读者

展现了同时拥有血性与兽性、温暖与残忍的哥萨克形象。因此,假如仅仅把这部作品看做是一部描述战争残酷的作品未免不够全面。我从这场战争的背景和书中反复出现的象征物背后的含义由浅入深的解读了本书,并在最后表达我对于如何不被环境同化的思考。

这部作品的背后,不仅是巴别尔对于战争的反思,更是他对经历战争后对于如何减少环境对个人选择影响的探索。@闲谈就是生产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