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政府得以廢除幕藩體制原因探析:將軍下臺,各大名窮途末路

1600年,德川家康經過一番籌劃,終於發起關原大戰,擊敗忠於前對手豐臣秀吉的勢力,從而迅速建立起由幕府及藩國共同統治的封建幕藩體制,其中將軍居於日本最高統治者地位,幕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各藩國都要接受幕府領導。大名為各藩藩主,所有大名都要對幕府效忠。

家康之孫家光即位後,幕府權力得到進一步擴充,他規定將軍有權沒收大名領地,將其分給信得過的藩主,這樣實力太強的大名勢力便有所削弱。通過該權力,那些帶有敵意的大名的土地亦遭到沒收,而後轉贈給忠於幕府的譜代大名,經過這番操作,德川家族的霸業大為加強。

不僅如此,家光還圍繞江戶城,將周圍土地劃歸德川家地,緊鄰家地的分別為"譜代大名"和"親藩大名",顧名思義,後者與德川氏是親族關係。對於曾經在關原之戰中與家康為敵的"外樣大名",家光則將其分到孤僻的邊疆地區。這樣德川幕府大本營江戶城的安全得到增強。

為防範大名有異心,家光借鑑三百年前鎌倉幕府要求大名到首都"參拜"的做法,從1635年起開始將其體系化、制度化,直到7年後才形成完整的"參覲交代制"。根據該制度,任何大名都必須在首都江戶及其藩地各建一居所,並在兩地輪流居住,期限一年。住在江戶時,須參拜將軍,回到藩地時,親屬不可同往,這樣大名在江戶的藩邸如同一個"人質集中營"。人質制度的出爐,使得幕藩體制更加牢固,是以德川幕府的統治能夠行穩致遠,跨越兩個多世紀。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即便這樣一種牢不可破的體制,最終還是被維新派輕而易舉地廢除,這是為什麼呢?

維新政府得以廢除幕藩體制原因探析:將軍下臺,各大名窮途末路

武士革命,德川幕府始料未及

德川后人以為有了家康和家光制定的幕藩體制便可高枕無憂,他們只知道維護、強化,而不懂得因應形勢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雖然18世紀以後鑑於災荒連連,民不聊生,德川幕府也先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然而無傷大雅、不傷筋骨的改革根本扭轉不了社會衰敗日益嚴重的趨勢。

那些大名、高級武士憑著顯赫的地位,照樣活得優哉遊哉,而中下級武士因為家世卑微而無法加官進爵,他們雖然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卻懷才不遇,難以平步青雲,故而心中多有不平之氣。

恰在此時國學大師本居宣長及其弟子平田篤胤的國學思想、儒學大師會澤正志齋的《新論》思想以及二百年來盛行於日本的"蘭學"都在激勵著武士打破舊有秩序,建立新日本。

可以想見,這時期的武士如同乾柴,一點就著。而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川幕府在西方列強威逼下籤訂的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無異於導火索,一下子引爆了廣大武士鬱積已久的憤懣之氣,並受到武士道精神所蘊含的忠勇、信義、尚武、榮譽等感染,於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逼迫幕府與其一道攘除夷狄。

在沒有得到幕府有力回應反而遭其落井下石的情況下,各地勤王志士忍無可忍,終於調轉矛頭,劍指幕府,揭竿而起,一場轟轟烈烈的武裝倒幕運動開始了。

武士屬於半貴族,統一戰爭前,他們是無畏的戰士,衝鋒陷陣,在所不辭;戰爭結束後,他們被幕府許以一定的職務,領取相當於他們原來一小塊封地收入的俸祿,也就得過且過。然而隨著幕府逐漸趨於沒落,中下級武士無法憑藉家庭出身大展宏圖,這不免令其心生怨氣,而一旦積累到由量變到質變的高度,幕府就成了他們革命的對象,加之幕府經不住西方列強的威嚇與其訂立不平等條約,於是矛盾迅速激化,武裝倒幕就成了勤王志士的自覺行為。對於武士以下犯上,德川幕府無論如何不會想到,而一旦意識到武士革命如同暴風驟雨勢不可擋,德川政權已經岌岌可危。

維新政府得以廢除幕藩體制原因探析:將軍下臺,各大名窮途末路

"射人射馬,擒賊擒王",幕府將軍被拉下馬

作威作福二百餘年的德川將軍,一直以來凌駕於天皇之上,將所有大名控制於股掌之間,自以為無人敢在老虎頭上撓癢,也就忽視了擁有佩戴兩把劍特權的武士力量。

而武士強烈的戰士情懷,他們素以盡忠報國為己任,面對內憂外患,他們不願"死於安樂",決心"驅除韃虜",攘除夷狄,而幕府不但不支持,還頻頻阻撓,各地名藩也在幕府的要求下對所屬武士加強監管,這就更加激起了廣大武士的革命怒火,只要推翻幕府統治,將騎在人民頭上的將軍拉下馬,造成群龍無首的局面,幕藩體制必將摧枯拉朽,從分裂走向消亡。

1865年,長州藩武士高杉晉作率領的"奇兵隊"首戰告捷,取得藩領導權,繼而購買英國武器和軍艦以進一步提高軍隊戰鬥力。

1866年,在土佐藩革命志士坂本龍馬的努力下,長州、薩摩兩強藩一拍即合,結成聯盟,組成薩長聯軍,直搗幕府。

維新政府得以廢除幕藩體制原因探析:將軍下臺,各大名窮途末路

面對強大攻勢,新上任的將軍德川慶喜頓感幕府統治氣數已盡,行將就木,遂接受坂本龍馬及後藤象二郎的建議,以英國模式來改造幕府,設立貴族、平民二院,前者成員由大名充當,後者則由下級武士和平民組成。

1867年11月,德川慶喜萬般無奈辭去將軍頭銜,將"大政奉還"給天皇,使得天皇成為主權的象徵並擁有最終裁決權。

孰料,幕府的退讓並沒有引起薩長聯軍及朝廷倒幕派的同情,他們決意要切除幕府任何幻想,在攻進皇城京都後,立即促請明治天皇實行維新,於是隨著1868年1月廢除幕府號令的發出,以及4月勝海舟在江戶城"和平起義",統治日本長達267年之久的德川幕府宣告跨臺,幕府將軍也正式成為歷史。

幕府為幕藩體系的核心,將軍為幕府權力的中樞,勤王志士深知要想推翻幕藩體制,必須"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只要把將軍拉下馬,其他問題必將迎刃而解。而今幕府不存,將軍不再,維新志士掌握著"生殺大權",看群龍無首的大名誰還敢與新政府作對。

維新政府得以廢除幕藩體制原因探析:將軍下臺,各大名窮途末路

那麼幕府和將軍淘汰出局後,維新政府是如何廢除大名及其藩地的呢?

  • 許以大名中央政府官職,而權力由維新派掌控

1868年初,維新政府成立後,打著"王政復古"的旗號,採用平安時代官職,設"總裁"、"議定"及"參與"三職,分別由朝廷公卿、大名及武士擔任,表面上臨時政府權力由上述三職把持,實際上薩長武士具有拍板權,畢竟政權是由維新志士從將軍手中奪取而來,功不可沒。

而後,維新政府又設立最高權力機關"太政官",毫無疑問,該機構的核心位置仍由維新派佔據。兩年後,"太政大臣"及所轄"大藏"、"外務"及"工部"等省成立,又分別設立負責立法及草擬政令的左院和右院。維新派的權力散佈於不同機構、不同部門之中,大名的影響力漸趨式微。

  • 以軍力做後盾,以利益為誘餌,力圖廢藩置縣

1869年3月,維新派扛著天皇招牌,努力遊說包括薩摩、長州、土佐及肥前等強藩在內的各藩大名主動向天皇交還領地,並承諾其原有地位不變,重新委以藩知事職務,收入不減,依舊擁有自主權。到次年初,各大名均將領地還給了天皇,史稱"版籍奉還",達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目的。

大名領地收歸國有後,維新派步步緊逼,決計將大名制度從根基上拔除。為此,他們一面督促各藩提拔敢於改革的下級武士,一面繼續許諾其在中央政府的職位,此外還於1871年4月組建強大的天皇親兵隊,以便起到威懾作用。

見一切準備就緒,同年8月維新派便以天皇名義鄭重宣佈"廢藩置縣",規定原來的藩知事不再出任縣知事,人員安排直接由中央政府任命,這樣不僅藩號蕩然無存,內部結構亦發生根本性變動,對於原來各藩領地的稅項,大名和武士無權徵收,各藩直接向中央政府繳納。此外,所有藩堡被剷除,大名只能定居首都東京。

命令發出後,僅三個月時間,原來280個藩縮減為72縣,縣知事大都不是原來藩主,而來自倒幕名藩的中級武士。

維新政府得以廢除幕藩體制原因探析:將軍下臺,各大名窮途末路

當然,維新政府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諾,每到年終政府都會向原來的大名發放一筆不菲的酬勞,儘管比起原有藩稅收入少了9/10,但好在任何開支都由中央政府包攬,也就心安理得。這樣德川幕府苦心經營的二百多年幕藩體制,維新政府僅用3年時間便將其徹底廢除,難怪一名英國觀察家對這樣的變化發出由衷的感嘆,他在1872年寫道,"四年前我們仍在中古時代,但現在已大躍至19世紀,猶如由詩歌時代進入平易實用的散文時代。"

德川幕府以幕藩體系為基石,以為控制了大名,就能長治久安,一勞永逸;而大名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待遇豐厚,也就樂見其成,極力表達自己對將軍的效忠。然而世易時移,國內外形勢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幕府垮臺,將軍被廢,大名也就成了維新派革新對象。

維新政府非常清楚境內藩國數量,它們分佈於日本各地,如同一個個半獨立的王國,要想徹底廢除幕藩體制,除了勇氣還要計策、力量和信譽。為此,維新派以天皇名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先讓各大名把領地還給天皇,讓其有名無實,並答應許以中央政府官職,收入不減;為對付潛在的"釘子戶"和具有"反骨思想"的大名,維新政府繼續扛著天皇招牌,組建超過任何一番或任何雄藩聯合力量的親兵隊,在此情形下,各大名乖乖就範。趁著這個機會,維新政府果斷採取行動,廢藩置縣,並不再安排原來的藩主擔任縣知事,這樣一來,原來的大名與其原有封地毫無瓜葛,兩者不存在任何關係,於是繼幕府被廢后,尾大不掉的藩政終於被割除,二百多年的幕藩體制從此灰飛煙滅。

不過,維新派也信守承諾,每年都會遵照事先約定對大名予以補償,並對他們日常開支全額"報銷",沒有了後顧之憂,大名也就毫無怨言,維新政府就可以放心大膽地改革,政權也就更加牢固。

維新政府得以廢除幕藩體制原因探析:將軍下臺,各大名窮途末路

結語

馬克思主義認為,"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屬性,世界上沒有不運動的物質。"鑑於此,由德川家康一手開創、德川家光鞏固完善的幕藩體制,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做出相應調整,否則,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論,最終只有淘汰出局,墜入歷史的汪洋大海。

那麼,幕藩體制是如何被維新派逐漸剷除的呢?首先,擒賊擒王,廣大武士深知只有推翻幕府,趕下將軍,才能讓幕藩體制變成群龍無首的局面。通過"尊王攘夷"、武裝倒幕,將軍終於走投無路,被迫辭職,這樣勤王志士便抓住有利時機,及時促請明治天皇實行維新,廢除幕府,並在臨時政府設立三職,其中任何一職都沒有將軍位置,這就斷掉了將軍任何念想,幕府統治也就到此為止;

其次,將軍被趕下臺後,全國數百個大名處於惶惶不可終日之態,加上長期以來藩與藩之間缺乏交流互動,彼此互不信任,難以形成合力,這就給了維新政府以剪除的機會。通過軟硬兼施,利益誘惑,從而逐個擊破,最終將全國280個藩改編成72個縣,縣知事代替原來的藩知事,原來的藩主無法勝任縣知事,他們成了中央政府沒有實權的人物,與原有領地失去了任何關係,如此一來,幕藩體制終於走到了盡頭,再無迴旋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