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政府得以废除幕藩体制原因探析:将军下台,各大名穷途末路

1600年,德川家康经过一番筹划,终于发起关原大战,击败忠于前对手丰臣秀吉的势力,从而迅速建立起由幕府及藩国共同统治的封建幕藩体制,其中将军居于日本最高统治者地位,幕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各藩国都要接受幕府领导。大名为各藩藩主,所有大名都要对幕府效忠。

家康之孙家光即位后,幕府权力得到进一步扩充,他规定将军有权没收大名领地,将其分给信得过的藩主,这样实力太强的大名势力便有所削弱。通过该权力,那些带有敌意的大名的土地亦遭到没收,而后转赠给忠于幕府的谱代大名,经过这番操作,德川家族的霸业大为加强。

不仅如此,家光还围绕江户城,将周围土地划归德川家地,紧邻家地的分别为"谱代大名"和"亲藩大名",顾名思义,后者与德川氏是亲族关系。对于曾经在关原之战中与家康为敌的"外样大名",家光则将其分到孤僻的边疆地区。这样德川幕府大本营江户城的安全得到增强。

为防范大名有异心,家光借鉴三百年前镰仓幕府要求大名到首都"参拜"的做法,从1635年起开始将其体系化、制度化,直到7年后才形成完整的"参觐交代制"。根据该制度,任何大名都必须在首都江户及其藩地各建一居所,并在两地轮流居住,期限一年。住在江户时,须参拜将军,回到藩地时,亲属不可同往,这样大名在江户的藩邸如同一个"人质集中营"。人质制度的出炉,使得幕藩体制更加牢固,是以德川幕府的统治能够行稳致远,跨越两个多世纪。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即便这样一种牢不可破的体制,最终还是被维新派轻而易举地废除,这是为什么呢?

维新政府得以废除幕藩体制原因探析:将军下台,各大名穷途末路

武士革命,德川幕府始料未及

德川后人以为有了家康和家光制定的幕藩体制便可高枕无忧,他们只知道维护、强化,而不懂得因应形势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虽然18世纪以后鉴于灾荒连连,民不聊生,德川幕府也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然而无伤大雅、不伤筋骨的改革根本扭转不了社会衰败日益严重的趋势。

那些大名、高级武士凭着显赫的地位,照样活得优哉游哉,而中下级武士因为家世卑微而无法加官进爵,他们虽然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难以平步青云,故而心中多有不平之气。

恰在此时国学大师本居宣长及其弟子平田笃胤的国学思想、儒学大师会泽正志斋的《新论》思想以及二百年来盛行于日本的"兰学"都在激励着武士打破旧有秩序,建立新日本。

可以想见,这时期的武士如同干柴,一点就着。而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川幕府在西方列强威逼下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无异于导火索,一下子引爆了广大武士郁积已久的愤懑之气,并受到武士道精神所蕴含的忠勇、信义、尚武、荣誉等感染,于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逼迫幕府与其一道攘除夷狄。

在没有得到幕府有力回应反而遭其落井下石的情况下,各地勤王志士忍无可忍,终于调转矛头,剑指幕府,揭竿而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武装倒幕运动开始了。

武士属于半贵族,统一战争前,他们是无畏的战士,冲锋陷阵,在所不辞;战争结束后,他们被幕府许以一定的职务,领取相当于他们原来一小块封地收入的俸禄,也就得过且过。然而随着幕府逐渐趋于没落,中下级武士无法凭借家庭出身大展宏图,这不免令其心生怨气,而一旦积累到由量变到质变的高度,幕府就成了他们革命的对象,加之幕府经不住西方列强的威吓与其订立不平等条约,于是矛盾迅速激化,武装倒幕就成了勤王志士的自觉行为。对于武士以下犯上,德川幕府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而一旦意识到武士革命如同暴风骤雨势不可挡,德川政权已经岌岌可危。

维新政府得以废除幕藩体制原因探析:将军下台,各大名穷途末路

"射人射马,擒贼擒王",幕府将军被拉下马

作威作福二百余年的德川将军,一直以来凌驾于天皇之上,将所有大名控制于股掌之间,自以为无人敢在老虎头上挠痒,也就忽视了拥有佩戴两把剑特权的武士力量。

而武士强烈的战士情怀,他们素以尽忠报国为己任,面对内忧外患,他们不愿"死于安乐",决心"驱除鞑虏",攘除夷狄,而幕府不但不支持,还频频阻挠,各地名藩也在幕府的要求下对所属武士加强监管,这就更加激起了广大武士的革命怒火,只要推翻幕府统治,将骑在人民头上的将军拉下马,造成群龙无首的局面,幕藩体制必将摧枯拉朽,从分裂走向消亡。

1865年,长州藩武士高杉晋作率领的"奇兵队"首战告捷,取得藩领导权,继而购买英国武器和军舰以进一步提高军队战斗力。

1866年,在土佐藩革命志士坂本龙马的努力下,长州、萨摩两强藩一拍即合,结成联盟,组成萨长联军,直捣幕府。

维新政府得以废除幕藩体制原因探析:将军下台,各大名穷途末路

面对强大攻势,新上任的将军德川庆喜顿感幕府统治气数已尽,行将就木,遂接受坂本龙马及后藤象二郎的建议,以英国模式来改造幕府,设立贵族、平民二院,前者成员由大名充当,后者则由下级武士和平民组成。

1867年11月,德川庆喜万般无奈辞去将军头衔,将"大政奉还"给天皇,使得天皇成为主权的象征并拥有最终裁决权。

孰料,幕府的退让并没有引起萨长联军及朝廷倒幕派的同情,他们决意要切除幕府任何幻想,在攻进皇城京都后,立即促请明治天皇实行维新,于是随着1868年1月废除幕府号令的发出,以及4月胜海舟在江户城"和平起义",统治日本长达267年之久的德川幕府宣告跨台,幕府将军也正式成为历史。

幕府为幕藩体系的核心,将军为幕府权力的中枢,勤王志士深知要想推翻幕藩体制,必须"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只要把将军拉下马,其他问题必将迎刃而解。而今幕府不存,将军不再,维新志士掌握着"生杀大权",看群龙无首的大名谁还敢与新政府作对。

维新政府得以废除幕藩体制原因探析:将军下台,各大名穷途末路

那么幕府和将军淘汰出局后,维新政府是如何废除大名及其藩地的呢?

  • 许以大名中央政府官职,而权力由维新派掌控

1868年初,维新政府成立后,打着"王政复古"的旗号,采用平安时代官职,设"总裁"、"议定"及"参与"三职,分别由朝廷公卿、大名及武士担任,表面上临时政府权力由上述三职把持,实际上萨长武士具有拍板权,毕竟政权是由维新志士从将军手中夺取而来,功不可没。

而后,维新政府又设立最高权力机关"太政官",毫无疑问,该机构的核心位置仍由维新派占据。两年后,"太政大臣"及所辖"大藏"、"外务"及"工部"等省成立,又分别设立负责立法及草拟政令的左院和右院。维新派的权力散布于不同机构、不同部门之中,大名的影响力渐趋式微。

  • 以军力做后盾,以利益为诱饵,力图废藩置县

1869年3月,维新派扛着天皇招牌,努力游说包括萨摩、长州、土佐及肥前等强藩在内的各藩大名主动向天皇交还领地,并承诺其原有地位不变,重新委以藩知事职务,收入不减,依旧拥有自主权。到次年初,各大名均将领地还给了天皇,史称"版籍奉还",达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目的。

大名领地收归国有后,维新派步步紧逼,决计将大名制度从根基上拔除。为此,他们一面督促各藩提拔敢于改革的下级武士,一面继续许诺其在中央政府的职位,此外还于1871年4月组建强大的天皇亲兵队,以便起到威慑作用。

见一切准备就绪,同年8月维新派便以天皇名义郑重宣布"废藩置县",规定原来的藩知事不再出任县知事,人员安排直接由中央政府任命,这样不仅藩号荡然无存,内部结构亦发生根本性变动,对于原来各藩领地的税项,大名和武士无权征收,各藩直接向中央政府缴纳。此外,所有藩堡被铲除,大名只能定居首都东京。

命令发出后,仅三个月时间,原来280个藩缩减为72县,县知事大都不是原来藩主,而来自倒幕名藩的中级武士。

维新政府得以废除幕藩体制原因探析:将军下台,各大名穷途末路

当然,维新政府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每到年终政府都会向原来的大名发放一笔不菲的酬劳,尽管比起原有藩税收入少了9/10,但好在任何开支都由中央政府包揽,也就心安理得。这样德川幕府苦心经营的二百多年幕藩体制,维新政府仅用3年时间便将其彻底废除,难怪一名英国观察家对这样的变化发出由衷的感叹,他在1872年写道,"四年前我们仍在中古时代,但现在已大跃至19世纪,犹如由诗歌时代进入平易实用的散文时代。"

德川幕府以幕藩体系为基石,以为控制了大名,就能长治久安,一劳永逸;而大名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待遇丰厚,也就乐见其成,极力表达自己对将军的效忠。然而世易时移,国内外形势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幕府垮台,将军被废,大名也就成了维新派革新对象。

维新政府非常清楚境内藩国数量,它们分布于日本各地,如同一个个半独立的王国,要想彻底废除幕藩体制,除了勇气还要计策、力量和信誉。为此,维新派以天皇名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让各大名把领地还给天皇,让其有名无实,并答应许以中央政府官职,收入不减;为对付潜在的"钉子户"和具有"反骨思想"的大名,维新政府继续扛着天皇招牌,组建超过任何一番或任何雄藩联合力量的亲兵队,在此情形下,各大名乖乖就范。趁着这个机会,维新政府果断采取行动,废藩置县,并不再安排原来的藩主担任县知事,这样一来,原来的大名与其原有封地毫无瓜葛,两者不存在任何关系,于是继幕府被废后,尾大不掉的藩政终于被割除,二百多年的幕藩体制从此灰飞烟灭。

不过,维新派也信守承诺,每年都会遵照事先约定对大名予以补偿,并对他们日常开支全额"报销",没有了后顾之忧,大名也就毫无怨言,维新政府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改革,政权也就更加牢固。

维新政府得以废除幕藩体制原因探析:将军下台,各大名穷途末路

结语

马克思主义认为,"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鉴于此,由德川家康一手开创、德川家光巩固完善的幕藩体制,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调整,否则,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论,最终只有淘汰出局,坠入历史的汪洋大海。

那么,幕藩体制是如何被维新派逐渐铲除的呢?首先,擒贼擒王,广大武士深知只有推翻幕府,赶下将军,才能让幕藩体制变成群龙无首的局面。通过"尊王攘夷"、武装倒幕,将军终于走投无路,被迫辞职,这样勤王志士便抓住有利时机,及时促请明治天皇实行维新,废除幕府,并在临时政府设立三职,其中任何一职都没有将军位置,这就断掉了将军任何念想,幕府统治也就到此为止;

其次,将军被赶下台后,全国数百个大名处于惶惶不可终日之态,加上长期以来藩与藩之间缺乏交流互动,彼此互不信任,难以形成合力,这就给了维新政府以剪除的机会。通过软硬兼施,利益诱惑,从而逐个击破,最终将全国280个藩改编成72个县,县知事代替原来的藩知事,原来的藩主无法胜任县知事,他们成了中央政府没有实权的人物,与原有领地失去了任何关系,如此一来,幕藩体制终于走到了尽头,再无回旋余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