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和「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灼.灼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是老子《道德經》中的話,它出自《道德經》第77章。全文是這樣的: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處,其不欲見賢。

僅僅把那兩句話拿出來,意思並不難懂。老子講天道的目的還是為了喻人事。所以,必須把這兩句話放在整段之中,它才有意義。單獨看這兩句話,似乎“天道”和“人道”是對立的。但事實並不全是這樣。現實之中,人道既有與天道相合之處,也有與天道相背之處。人道只有合乎天道,才是吉祥的,才是可持續發展的。否則,人道違背天道,必然走上滅亡之路。所以,先要明白“人道”的概念,並不是在現實通行的,被人所遵循的原則,就是“人道”,這裡的“人道”是一個與“天道”相對的概念,指的是違北伐天道的人的行為。而在現實中,人們對“人道”的理解,並不是專指違背天道的行為。大多數時候,指的是符合天道的行為。也就是說,在中國文化中,所謂的“人之道”,包含完全相反的兩層意思,一是與天道統一的人道,二是與天道相背的人道。真正的意思,必須結合現實的語境,在整體的話語邏輯中具體分析。

第77章的這段話,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到“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第二層是:“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三層是最後一句。

第一層,講的是天道與人道的對立。我們知道,天道與人道既有對立的地方,也有和諧的地方。所以,把天道和人道完全對立起來,當然是不對的。但老子這樣有大智慧的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原因很簡單,民族國家社會的發展是需要領導和管理的,只要這樣,才能組成一個國家民族的共同體,共同應對生存危機,更好的發展下去。所以,強調天與人的對立,是為聖人的出現,提供理論依據。正是因為一般的人之道,違背天道,不可長久,所以,社會需要有道者,我聖人的出現。這體現了“聖人之治”的合理性。

所以,老子把“天之道”與“人之道”的差別提出來之後,馬上提出問題:“孰能以有餘奉天下?”答案是“有道者”。也就是“聖人”。今天,我們可以把聖人理解為統治者。但上古的統治者,大概與後世不同,他們不是社會發展成果的單純享受者,更多是創造者。比如大禹,就是例子。

第三層,有道者“以有餘奉天下”,(成為天下的領導者)。但功成之後,他們不希望被認為這是他們的功勞。也不祈求老百姓說他們的好。第七十七章的重點,大概還是在於強調,人道與天道的差別。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社會的治理上。所以,《道德經》是“君人南面”之術。“功成不處,其不欲見賢”的意思,與第十七章的意義很相似:“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老子《道德經》中所講的道理,在今天依然是適用的。既然說到“不足”和“有餘”,實際上討論的是社會財富的佔有和分配的問題。我們可以今天的房產市場的現狀,來理解老子的這段話。今天手握大量資本的炒房者,就是有餘者。而買不起房的窮屌絲們,就是不足者。如果按天道行事,應該讓大家都有房住。但現在的現實是,越是有錢的,買的越多,而沒線的的,越來越買不起。而炒房者正用自己的行為完美的闡釋了什麼叫“損不足以奉有餘”。

“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這句話,也可以在房產市場中體會到。當“有餘者”瘋狂的收割“不足者”韭菜的時候。國家的調控政策出臺了。調控的目的就是“損有餘補不足,以有餘而奉天下”。 最後說說“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處,其不欲見賢”。還是以房地產市場為例。前段時間,房產大享任志強又發話說,“明年(19年)有錢也以買不到房子”,無論他說此話的背景和前提如何。現在,這句話單獨流傳引起的效果無非是讓更多人投入到炒房行列中。在房產市場危機四伏的前提之下,引誘接盤俠上鉤的意味大概還是有的。國家的調控政策在不斷加強,其目標是穩房價,終極目的是“房住不炒”。對於任志強的觀點,“有餘者”稱之為“智慧的眼光”,而對於接盤俠來說,可能就是一種誘餌。意見的對立註定不會有結果。如果房產崩盤,價格直線下跌。大家立刻就明白了,任志強原來是個騙子。如果明年房價繼續上漲。那任志強就贏了。但現實很可能是房價持續保持平穩。這對買賣雙方來說,都是有利的。這咱效果達成之後,無論是有餘者,還是不足者,都不會覺得應該有意識的去感激誰。但炒房者能避免崩盤之苦,而窮屌絲能有了買房的希望,都是因為國家的調控。按老子的說法,這就是聖人之“為”的結果。結果來了之後,百姓皆謂:我自然。

以上純屬個人理解。歡迎討論。


七月流火140400643


在自然界裡,濃度高的會往往濃度低的一方擴散;溫度高的會往溫度低的一方流動;水位高的會往低處流,此即上天“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運作法則。此外,“損有餘而補不足”也是中醫的治療原則。

這句話的意思是:上天的運作法則,是把過剩的、多餘的一方拿來幫助缺乏者、不足者。但在人世間則不是這樣,往往是剝削窮者、弱者,而去巴結、奉養那些有權、有勢、有錢的人,不是雪中送炭,而是欺下媚上。老子可謂一針見血地揭露了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的那種見利忘義的扭曲人性。

任法融道長曾講到:誰能減損有餘的豪富而救濟不足的貧困者?只有有道和“替天行道”的人才會這樣做。天道是“中平”。人道相反,是“兩極分化”。

其實,古人對於合乎天道的理解,主要是消滅懸殊的貧富差別,均貧富,等貴賤,這雖然樸素,然而,也算是古人對道的追求吧。


歷史有妖氣


“大道無言”,細細品之。

這兩句話是古代先賢“老子”的哲言,含有樸素的唯物辯證論。千古至聖先師“孔子”曾向其學習請教,足以見其學問和智慧,博大深邃!


“天”
可理解為“大自然”,亦可認為“神靈,人力之外的力量”。 道,譯為“規律、原則”;“損”是“減少”的意思;“餘”為多,剩有之意;“不足”指“少”,不夠。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似乎有不可言傳的意味。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和地兩個“造物主”對待所有物種是“公平、平等”的,沒有“偏袒”。 ——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同上有異曲同工之理。可以說是對它的進一步闡釋和具體化!

《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此謂“馬太效應”,即“強者恆強,弱者恆弱,贏家通吃”。 ——“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與上不謀而合!比上早了“long long ago”!

提供一個“參照物”,不瞭解的就明瞭了!


內求安己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77章,我們把整段連起來看就很好理解了。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不處,其不欲見賢”

天之道,其猶張弓

老子以射箭來比喻天道運行,天道運行猶如開弓射箭一樣,高了就壓低一點,低了就抬高一些。多餘的減去,不夠的補足,直到適中為止,不過也不及。天道不偏不倚,乃至公。

人之道,則相反

怎麼可能損害大人物的利益去補小民的需求呢?現實都是在用小民利益供養上層權貴利益。所以說,人道是損不足以奉有餘。

所以老子在第三章就提出了: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這樣不見可欲才能長治久安。


常明山人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

天地對生命萬物的付出,卻始終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而生命萬物在天地間生存,則只知道索取,然不知回報,天之道雖高,大而廣,卻與生命萬物是共生的關係!天道給萬物生命創造了,適合生存的環境,而在這環境中生存的人們,又有誰在感恩這天地的慈悲!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老天為眾生付出了這麼多,卻沒得到眾生相應的回報,誰又相信自身所擁有的一切,是來自天地大道的恩德,人們只要對天地大道,有一棵敬謂和敬仰的心,那天地大道生命萬物,也能達到陰陽合和目的,則又何來損有餘而補不足!


手機用戶宣德


與我們被儒家“教育”幾千年的理解不同,老子的道是規律的意思。“天之道”即大自然的規律,“人之道”即人性的規律。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就是大自然的規律,是減損做的過分的,補償做的不夠的。它體現的是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中國人的特徵之一,就是與大自然的抗爭。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夸父追日是與大自然的抗爭。堯舜禹更是全體中國人與天抗爭。

老子的這句話提醒我們,要珍愛大自然,不可做的過分。近現代的環保,綠色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說的是同一個意思。

”人之道,損不足奉有餘”,強調體現的是個人努力與收穫之間的關係。個人努力又是一種相當的,相互比較的。努力不夠得到的少,與別人相比的落後又要再減少(損不足)。而發奮努力者,不僅能收穫相應更多的努力,還會得到優勝的獎賞(奉有餘)。

老子的觀點不是提倡,觀點,說的是客觀規律,是真理(西方哲學家稱之為真相)。懲罰懶惰,獎賞努力,是跨時代,跨國家,跨文化不同,普遍存在的。

老子思想被公認為中華文化的根,主幹,是名副其實。中華有老子,是中華之福。


滄桑短笛


 道德經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耶。"

此言天道之妙,以明聖人法天以制用也。弓之為物,本弣高而有餘,弰下而不足,乃弛而不用也。及張而用之,則抑高舉下,損弣有餘之力,以補弰之不足。上下均停,然後巧於中的。否則由基逢蒙,無所施其巧矣。天之道亦猶是也。以其但施而不受,皆損一氣之有餘,以補萬物之不足,均調適可,故各遂其生。人道但受而不施,故人主以天下奉一己。皆損百姓之不足,以補一人之有餘,裒寡益多,故民不堪其命。誰能損有餘以奉天下哉。唯有道者,達性分之至足,一身之外皆餘物也。故堯舜有天下而不與,即以所養而養民,乃能以有餘奉不足也。是以聖人與道為一,與天為徒。故法天制用,雖為而不恃其能,雖成而不居其功,此損之至也。損之至,故天下樂推而不厭。雖不欲見賢,不可得也。其不欲見賢耶一句,謂我心本不欲見賢,而人自以我為賢矣。此益也,由損而至。故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此之謂也。



水靈173515282


當然,做為二仟五百年前的一位文人學者來說、能把天道大自然發展規律,與人道、統治階級不合理奴隸制度、用辯證的思維式使倆者統一相對、又唯心侷限性的使它們之間互斥互襯,這比之前他的孔子及儒道思想要進步的多。因為他把天道自然發展規律,讓人們比作像是在拉弓射箭那樣、因的制矢的來輕鬆對待;而對人道分配不均的道而非道的不合理現狀、破天荒也是一針見血的指明:誰能夠減少有餘的補、給天下人不足的那份餘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這就是用現代的話語來說“制度”…!從這點我想、總是在喊著勞心者治於人、勞力者至力於人的孔孟之道,絕對沒有也不可能會有的創意。

當然,做為一個文人墨客,為自己的統治階級服務、以及受奴隸、封建制度的影響,其所看透的、言行指導的、尤其是大力倡導的那些言論,無疑也是用來迷惑、禁固人們的思想,枷鎖人們反抗行動的。以上是我個人對此言句的理解,不足之處共同開言探討,決不故息高傲噴子進言,共同學習是我處友唯一宗旨!謝謝大家。





華山論壇論劍


先說答案

以人類的視角觀之,天道的運動,是生在行進;人道的運動,是死在行進。



天道貴均,貴公,貴大,貴同;

人道貴寡,貴私,貴小,貴異。

天道貴柔,人道貴強。

人道,本能的進行兼併,損不足奉有餘;

天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是一種天然的均衡機制。



如果沒有這種均衡機制,那麼強大的生命可以一直無限強大下去,天地所有的資源,都要被它聚集過去。理論上,沒有天道的約束,強大的生命可以長的和天地一樣大。

比如我們身上的某個細胞,可以無限強大下去,那麼這個細胞最後,就可以長的跟整個人一樣大,最後,人就變成了一個單細胞生物。於是,人也就不能再存活下去了。

我們的身體,是細胞們的宇宙,

同樣,我們的天地,是萬物的宇宙。

人之所以能體現為一個生命而活著,宇宙之所以能夠體現為一個大生命體而活著,就在於它們的下層無窮多的“細胞”分工配合,才組成了更大級別的生命。


正統的華夏思想文化看來,我們身體的細胞,它們本身也是一個宇宙。細胞內部的結構,同樣就和人體組織,宇宙的天體組織,具備著一樣的複雜結構。只是時空尺度有所不同。

對於高等級別生命而言,低等級的生命體,不可以因為失去均衡,出現系統性的紊亂, 這樣會造成更高級別生命的病態。所以,在設定上,一個細胞獨大的狀況,它是不被允許的。

這就是天道使然。



人類社會也是如此,國家的生命,是有無數的人組成的,一個人太多,而其他人都太少, 那麼這個國家作為高級別生命,就會滅亡。

天道損有餘補不足的背後,是陰陽變化在起作用。陽氣到了極點,強大到了極點,陰氣就開始出現了,轉向衰落死亡的另半邊。

就說這麼多吧。


平凡28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