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有哪些人物的名字经常会被人读错?

大侃历史


翻开史册,我们常能见到许多生僻的名字,这种现象在姓名制度尚不发达的先秦时期尤为明显。到了三国,取单字名成为时尚,而常用字也就那么多,为了彰显不同、展现文学底蕴,这一时期人们取名千奇百怪、极富个性。那么,三国中有什么名字容易被读错呢?

首先便是蜀汉后主刘禅,因为他的名字“禅”在大部分时候都是作为佛教用语,读作“chan”,二声,而实际上,他的名字发音为“shan”,四声。这个发音使用极少,生活中几乎没有使用,所以读错也是十分正常。

在刘禅之前,刘备曾有一个义子,取名刘封。这两兄弟的名字连起来就是“封禅”,是皇帝祭祀天地的活动。这个名字寄托了其父的宏图大志。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那就是曹操阵营的著名谋士荀彧,由于“彧”字实在很难见到,许多人都按照形近字或,读作“huo”。因为这个错误的频发,网友为了调侃,连姓也不好好念,将他的名字读作“苟或”,写成“狗货”。

其实“彧”字念作“yu”,四声,它的含义是有文采、趣味高雅,被恶搞成“狗货”,荀彧泉下有知也只能欲哭无泪了吧。另外,他的兄弟,在袁绍帐下效力的荀谌,叫做“chen”,二声。

荀彧的同僚,有“毒士”之称的贾诩,也因为名字中的诩字不常用,常被人认字认半边,叫做“jia yu”,其实诩念作“xu”,三声,意为夸耀。曹操帐下的汉室宗亲刘晔,也有被叫做“liu hua”,晔字读“ye”,四声,意为明亮。

说完曹操阵营的文臣,我们再看看武将。魏国开国元勋的“盲夏侯”夏侯惇,常被念作夏侯“chun”,正确读音是“dun”,一声,意为敦厚勤勉,他也确实做到了人如其名,为曹氏兢兢业业,踏实可靠。夏侯惇自己的名字已经不怎么容易念准确了,他的儿子则更加过分。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魏的大都督正是夏侯惇的儿子

夏侯楙,这个字算是实实在在的生僻字了,它念作“mao”,二声。曹操的得力保镖,武勇过人的许褚,常被念作“xu zhu”,其实他的名字念“chu”,三声

把目光转到蜀汉,则有提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后来失街亭的马谡“su”,四声;在蜀汉后方主持政务,为人谦和的费祎“yi”,一声;刘备攻取益州不肯投降的泠苞,不是姓冷,而是“ling”,二声;蜀汉灭亡,刘禅被带到洛阳,乐不思蜀时,跟刘禅说要表现得思念蜀地,以求被放回去,将来再做图谋的忠臣郤正,姓“xi”,四声。

蔡文姬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她的名字叫做蔡琰“yan”,三声,意为雕饰的美玉。她的父亲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蔡邕,这个名字常被念作“cai yi”,其实邕念作“yong”,一声。

东吴的丞相步骘,念作“zhi”,四声。辅佐刘表治理荆州的蒯越蒯良两兄弟,常被人以为姓“beng”,其实他们姓“kuai”,三声,这也是个很罕见的姓氏。

除此之外,三国时期还有很多人的名字常被念错,比如留下成语“割席断义”的华歆(xin,一声),竹林七贤之首的嵇(ji,一声)康等等。归根结底,这些生僻名都是基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汉字的源远流长。正因为这些名字各具个性,才更显出历史的精彩纷呈。


邓海春


不认这些字,莫称三国迷。

傅肜(róng),随刘备出征夷陵之战,战死。

傅佥(qiān),傅肜子,镇守阳安关,战死。

卻(xì)正,为刘禅写投降书。

李榷(júe),董卓部将,劫持天子。

郭汜(sì),董卓部将,挟持百官。

秦宓(mì),劝说刘备不要伐吴,被关。

何颙(yóng),与荀爽王允谋刺董卓,未果。

袁隗(wěi),袁绍叔父。

朱儁(jùn),镇压黄巾军三大名将之一。

蔡邕(yōng),名士,因哭董卓被王允所杀。

韩暹(xiān),白波军余部,护送献帝东归。

马日磾(dí),作为太傅出使袁术,被扣押。

金祎(yī),与吉本、耿纪等反曹,被杀。

荀谌(shèn),荀彧之兄,袁绍幕僚。

麴(qú)义,袁绍部将,打败公孙瓒的功臣。

桥蕤(ruí),袁术手下大将。

邓飏(yáng),曹爽亲信,高平陵事变被杀。

丁谧(mì),曹爽亲信,高平陵事变被杀。

毌(guàn)丘俭,远征高丽,淮南第二叛。

傅嘏(gǔ),司马氏亲信,随征毌丘俭。

王昶(chǎng),曹魏征南大将军。

陈袛(dǐ),蜀汉尚书令,放纵黄皓。

吕乂(yì),蜀汉尚书令。

孙綝(chēn),东吴权臣,被孙休所杀。

士燮(xiè),割据交州,诸侯一方。

潘浚(jùn),失荆州时投降东吴,官至太常。

费曜(yào),曹魏武将,被姜维所杀。

赵韪(wěi),刘焉部下,造反刘璋,被杀。

管辂(lù),著名术士,善于算命。





一斗书生说历史


由于广义三国(从东汉末年到晋朝初年)人物繁多,所以此问题工作量较大,劣者无法一个不漏的列举,只能尽力作出以下归纳,这应是目前最全的整理了。

正确读音在括号中均有标示。

PS:由于小说瞎编的人物实在没有了解的必要,因此人物简介均以官方典籍为主。其中能力突出者或不俗者皆加粗标示。


曹叡(ruì)魏明帝,在位十三年,颇有建树,为政治国不逊其父曹丕;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但文学造诣不如祖上。

荀彧(xún yù)世之智士,是不可多得的一流人才。曹操麾下首席谋臣,品行高洁、功勋卓著。有“王佐之才”美誉。


荀攸(yōu)世之智士,荀彧之侄,同为一流人才。曹操的军机顾问,机智过人,奇策迭出。有“谋主”之称。


荀顗(yǐ)荀彧之子,有个好爹!


贾诩(xǔ)世之智士,亦是一流人才。贾诩辗转半生,后事曹魏;其深谙人性,料事如神,算无遗策。后世称之“魏晋八君子之首”。


钟繇(yáo)曹魏良臣,全能型选手。在军事、政治、书法等领域皆有造诣,其中尤以书法为甚。有“楷书鼻祖”之美誉。


钟毓(yù)钟繇之子,同有个好爹!


华歆(xīn)东汉名士,曹魏重臣。史上华歆德高望重,清正廉洁。《三国演义》瞎几把黑了他一通。


崔琰(yán)东汉名士,先从袁绍后转事曹操。性格刚直不阿,后卷入政治斗争含冤而死。


杜畿(jī)曹魏良臣。这哥们是被《三国演义》隐藏的王者,不为世人所知悉。杜畿能力不凡,其政绩尤是斐然,被评为“常为天下最”。


辛毗(pí)曹魏重臣,先从袁绍后转事曹操。擅智谋、有远见。


杨阜(fù)曹魏重臣。为人刚直,德才兼备。曾在自身条件艰苦下击破马超。(很抱歉,马超此人在史上真的灰常一般,诸君有空看看史书必定深有体会。)


王粲(càn)东汉建安七子之一,事曹魏。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


傅嘏(gǔ)曹魏重臣。偏后期,所以没啥存在感,不过人倒是不弱。


夏侯惇(dūn)曹魏元勋,一个功劳不大苦劳很多的人。(说实在夏侯惇这个粗加得很勉强,因为史上夏侯惇能力相当一般,几乎逢战必败。此人是《三国演义》里为数不多,不黑反吹的曹魏将领)


夏侯楙(máo)夏侯惇之子。不是什么有用的货,时人对其评价很低。


典韦(weí)世之虎士。曹操禁卫队长一号,相貌魁梧、膂力过人,能单手举起数个平常人都举不起的大旗,为当时少有之猛将。


许褚(chǔ)世之虎士。曹操禁卫队长二号,容貌雄毅,勇力绝人。(在个人武勇这点上,同时代能与典韦许褚相并肩的,也只有关羽、张辽寥寥数人而已。斗马超一事属子虚乌有,史上许褚一瞪眼就把马超吓怂了)


张郃(hé)曹魏上将,先从袁绍后转事曹操。用兵冷静机变、擅用地形。史上张郃征战四方、功勋卓著,和那个被《三国演义》黑成草包的形象,有很大的出入。


臧霸(zāng)曹魏名将,先为山大王后事曹操。初镇守一方,后成为守吴先锋,活跃于前线,颇有战功。


吕虔(qián)曹魏名将。受曹操赏识提拔,独镇一方十数年,保境安民,甚有威惠。


王昶(chǎng)曹魏名将。此人也是个多面手,垦农治军、筹划平叛样样俱全。


毌丘俭(guàn)曹魏名将。曾两度击破高句丽,打得其几近亡国。后为魏室反抗司马氏,兵败身亡。


车胄(zhòu)小人物。史上死于刘备之手而非关羽。(为突出某人,《三国演义》张冠李戴的事多了去)


师纂(zuǎn)小人物。不是什么有用的货,看看就好。


丁廙(yì)小人物。不是什么有用的货,看看就好。


邓飏(yáng)小人物。不是什么有用的货,看看就好。


丁谧(mì)小人物。不是什么有用的货,看看就好。


羊祜(hù)魏晋名将。西晋开国重臣,出身名门,德才兼备,在晋灭吴一事上建立了不朽之功。与东吴陆抗传有一段惺惺相惜之佳话。


陈骞(qiān)魏晋名将。也是个全能型人才,为人朴实持重,可托大事。


嵇康(jī)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首。此人名气大,但技能点清奇,爱好:弹琴、闲扯淡、挂机、睡大觉。(说实在这个粗加得也很勉强,看在他名人的影响力给的。要知道,名人并不等于牛人。)





朱桓(huán)东吴名将。也是一员鲜有人知的良才,勇而有谋、战功彪炳。曾以弱制强力克曹仁,击败曹休,令魏军闻风而惧。(曹仁、曹休在史上能力均不俗,特别是曹仁,属于上乘。唉~又是两个被《三国演义》黑惨的孩子。)


全琮(cóng)东吴名将。孙权女婿,有智略、能打仗、才力不俗,堪称文武兼备,是东吴的中流砥柱。


全怿(yì)全琮之子。有个好爹!


周胤(yìn)周瑜之子。也有个好爹!


孙贲(bēn)东吴将领,孙策堂兄。协助孙策开国,立有功劳。


孙韶(sháo)东吴名将,孙贲亲戚,同为东吴宗室。年少有为,有胆勇。被孙权赏识提拔,成为抗魏先锋。


张紘(hóng)东吴重臣,江东二张之一(另一个叫张昭)。是一个声名远播,且很有文化的老人家。


步骘(zhì)东吴重臣。性情宽宏,文武兼备(东吴文武双全者真的多),曾远征交州并平定叛乱,能力足以独当一面。


潘濬(jùn)先属蜀汉,后事东吴。早年在刘备麾下比较透明,归吴后得到重用,为官正直、多有建树。


周鲂(fáng)此人史上是武将而非文官,平过叛乱,击败过魏军,能力功绩都还可以。


阚泽(kàn)东吴之臣。排除小说的强行加戏,此人在史上并无谋略,就是个读书搞天文的学者。


诸葛恪(kè)东吴重臣,诸葛瑾之子。自幼聪明,能说会道,看起来像个王者,实际上干出来的事更接近于白银,雷声大雨点小的人物。(跟夏侯惇、嵇康同一观感,不太对得起加粗)


妫览(guī一声)一个想霸占别人而被反杀的小人物。


孙綝(chēn)垃圾人。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东吴后期一大败家子。



刘禅(shàn)蜀汉后主,刘备之子。此字多音字,读“chán”时多指佛教事物,刘备无佛教信仰,此地因作“shàn”。(顺道一提,刘禅是庸主,并非昏主)


彭羕(yàng)蜀中官员。此人有小才,却是一狂人,命途多舛,下场凄凉。

费祎(yī)蜀汉良臣,四相之一(其余三者为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很有才能,同时也是性格温良的老好人,曾多次阻止不自量力的姜维动武。


马谡(sù)蜀汉参军。此人是有些才能的,可为谋士不可为将帅,可惜诸葛亮把他放错了地方,以致悲剧结果。


吕乂(yì)蜀汉官员。爱好读书弹琴,没有存在感。


秦宓(mì)蜀汉官员。有才学、擅逼逼。


傅肜(róng)蜀汉将领。夷陵败于陆逊之手,一战即死,比较酱油,一般看见“傅彤”指的就是他。(垃圾《三国演义》,写个书还老把人家名字抄错。)


傅佥(qiān)蜀汉将领,傅肜之子。看起来好像很厉害,可排除小说强行加戏后,也是一战就挂的酱油角色。


陈袛(dǐ)蜀汉后期重臣。控制朝局,有大权。


郤正(xì)蜀汉后期官员、学者。后随刘禅降晋,才能尚可。





蔡邕(yōng)东汉大文豪、书法家、音乐家。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才学和影响力在当世都很高,甚至影响后世。后王允看蔡邕不爽,将其杀害。


郗虑(chī)东汉官员。参与孔融案件,存在感不强。


马日磾(mì dī)东汉官员。劣者到现在还不知道为什么“日”在这里读“mì ”......


何颙(yóng)东汉名士。曾参与刺董计划,失败告终。


孔伷(zhòu)东汉刺史。诸侯讨董时意思意思了一下,存在感不强。


张邈(miǎo)东汉太守。此人是曹操老友,后在曹操征徐州时,与陈宫一同反叛,兵败身死。(顺便一提,陈宫这个人也是被小说夸大的,实际能力就那样。)


陈珪(guī)东汉沛相。不很出彩,完全没有小说里那么牛。


皇甫嵩(fǔ)东汉名将。东汉最后的几根军事支柱之一,农民军克星,在平定各地叛乱中立有莫大功劳。


朱隽(jùn)东汉名将。东汉最后的几根军事支柱之一,破黄巾、定叛乱。同为农民兄弟的克星。


董旻(mín)董卓之弟。沾了哥哥的光。


李傕(jué)董卓手下真正的猛人,击破过朱隽、吕布、徐荣(此人也是一猛人,打败过曹操、孙坚)。李傕政治眼光比较短浅,军事上倒是个不折不扣的狠角色。


郭氾(fàn)董卓手下战将,实力不容小觑。可怜和李傕都被《三国演义》黑成弱鸡。(此人真名或许为“郭氾”,“郭汜”一名很可能是笔误,亦或是通假。此人特殊,读音值得商榷。)


袁隗(wěi)东汉太傅。袁绍、袁术的叔叔。存在感不强。

麴义(qū)袁绍麾下战功最彪炳的名将。此人曾以八百强弩士大破公孙瓒步骑二万余人,斩首千余;后再战公孙瓒,麴义更是打得他叫爸爸。(其实在袁绍麾下,和麴义一比,颜良文丑都可以一边凉快去,这俩货只不过是小说为抬高关羽而吹出来的“名人”而已,名气虽大能力却是个迷,可以肯定绝不是什么牛人,因为此二人史上战绩根本不值一提)


沮授(jǔ)袁绍首席谋士。细看典籍,会发现沮授是胜过田丰的,此人深谙韬略,是袁绍势力不可多得的大才。(很凑巧,袁绍麾下脑子最好用和打仗最给力的人,名字都容易读错)


荀谌(chén)袁绍谋士,荀彧从兄。小有谋略,只是后来莫名其妙就不知所踪了。


逄纪(páng)袁绍谋士。脑子不错却总习惯性想歪。此人和前边的“郭氾”一样,都是笔误所致,现多做“逢纪”,或许是因为“逄”字实在生僻,人们都下意识的喜欢把它看成“逢”。


阴夔(kuí)袁绍部下。虽受重用但却没啥存在感。


袁燿(yào)袁术之子。爹也不咋地。


桥蕤(ruí)袁术部属。但却敬佩孙策为人,后战死。


韩暹(xiān)白波军将领。汉末军阀之一。


眭固(suī)原为黑山贼。后被徐晃、曹仁等击破。


蒯越(kuaǐ)刘表谋士,荆州望族,后归曹操。史上存在感不强,也是一个被小说加过戏的人。


傅巽(xùn)刘表官员,曾劝刘琮降曹。喜欢写诗赋、论文。


泠苞(líng)刘璋部将。抵抗过刘备入侵,战败后不知所踪。


刘璝(guī)刘璋部将。与泠苞一同抵抗刘备,多了个与刘循(刘璋子)在雒城抵抗刘备一年多的实绩,存在感比前者稍强。


士燮(xiè)东汉太守。盘踞在山旮旯,也曾独霸一方。后归附东吴。


管辂(lù)东汉末年一条大大的神棍,精于占卜,据说算得很准。




以上,就是劣者能够忆起易读错名字的人物,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China古人云


谢谢题主的提问。作为一枚三国迷,不请自来。说起三国中经常被人读错的人物名字,实际上还真不少。至于“荀彧”什么的,明显属于老梗了,不值一提。试着说一下答友们基本上没有提到的。

1.许褚。很多人把许褚的“褚”读作“chu”(三声),实际上其唯一正确的读音是zhu(三声,主)。

2.司马懿。很多人把“司马懿”的“懿”读作“yi”(二声),实际上其正确读音是yi(四声,义)。

3.刘禅。正确的读音是shan(四声,扇),而不是chan(二声)。

4.除了开头提到的“荀彧”,三国中姓“荀”的人物名字实际上都容易读错。例如,荀勖(xù)、荀恽(yùn)、荀顗(yǐ)。括号内为正确读音。

5.马日磾。后两个字应读作mi(四声,蜜)、 di(一声,低)。

6.单飏。应读作shan(四声,善)、yang(二声,羊)。

7.步骘。第二个字应读作zhì。

为阅读便捷,以下括号内的字为正确读音。

8.笮(则)融

9.士燮(谢)

10.钟繇(摇)

11.秦宓(密)

12.麴(屈)义

13.夏侯惇(蹲)

14.周鲂(防)

15.王颀(旗)

16.逄(旁)纪

17.羊祜(户)

18.朱儁(俊)

19.毌(惯)丘俭

20.张郃字雋乂(俊义)

21.刘琮(从)

22.王垕(后)

23.何颙(yong二声)

24.丁廙(义)

25.蒯(kuai三声)良、蒯越

26.郤(戏)正

27.阚(看)泽

28.孙贲(奔)

29.韩暹(先)

30.夏侯楙(毛)

31.杜畿(鸡)

32.傅肜(荣)

33.费祎(衣)

34.董旻(民)

35.傅嘏(古)

36.华(画)歆(心)

37.张悌(替)

38.桥蕤(rui,二声)

39.辛毗(皮)

40.彭羕(样)

41.嵇(鸡)康

42.刘璝(归)

43.管辂(路)

44.傅巽(训)

45.韩矍(决)

46.泠(玲)苞

47.全怿(义)

48.孔伷(咒)

49.曹髦(毛)

50.孙綝(chen,一声)

51.崔琰(眼)

52.昌豨(西)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喜欢独立思考,远离人云亦云,专注文化领域,探究传统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图。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漫步世界遗产


人名里容易读错的字基本就是生僻字和多音字了,据不完全统计,三国中有姓氏的人物共有980多人。其中像我们最熟悉的刘关张等大部分人都不可能读错的,但还是有一小部分我们就想当然的读错了。

一、刘禅,提到刘禅,大家脑子里都是“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等。禅就是一个多音字chan和shan两个读音。很多人看到这个字就会读成chan,刘备怎么会让他的儿子当和尚,在这就要读shan了。众所周知刘备有个干儿子叫刘封,与刘禅名字连读就指封禅了,可以看出里面的寓意。

二、刘琮,也和刘禅有关,三国里面有两个刘琮,一个是刘表的二儿子,让荆州的就是他,其二就是刘禅的三儿子了。琮很多人都会读成zong,真正读音是cong。

三、郤正,郤是标准的生僻字,估计很多人都不认识,我每当读三国小说是看到了都是靠猜吓读,他的读音是xi。

四、蒯良,和郤一样是个生僻字,反正我以前看到就读peng,和我一样读的小伙伴有没有很多啊,他的读音是kuai。

五、荀彧,曹操名下最著名的文臣之一。这个人的名字,我相信也没有几个小伙伴能读对,我当时看到就读成了苟或,他的读音是xun yu。


旭日东升81690621


那些年被读错名讳的三国名人们

当初第一次看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是小学三年级,每每遇到生僻字时,便“秀才认字识半边”,想着反正不影响理解故事情节就好,于是乎在无形中给三国重臣名士们起了不少“新”名字。

首推第一位当属曹魏重臣荀彧(xun yu)荀令公了,记得当时俩字没一个认识的,拣知道的字对照读,荀彧就成为了苟或,苟大人……当时也知道肯定读的是错的,可老人不是说了么,叫啥名不吃饭不是。

古有樊哙生啖豚彘,曹魏猛人当属许褚(xu chu)。虎侯在西凉“一脱成名”与锦马超打了个不相伯仲,战后连马超都佩服不已,虎侯因此名动天下。褚字是不认识了,可毕竟知道诸葛亮啊,读着许诸也不妨碍崇拜其勇猛不是。


《三国演义》通篇最懂生存之道的莫过于“此间乐,不思蜀也”的后主刘禅(liu shan)结果认成了刘蝉,想想也对,毕竟亡国之君也该“寒蝉凄切”一些。


像其他的还有逄纪(pang ji)读成逢纪,甄宓(zhen fu)读成甄必,步骘(bu zhi)读成步鹫,等等等等太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布里茨


《三国演义》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可谓是耳熟能详,但一些人物的名字我们却非常容易读错,下面让我们来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些人物。

1 荀彧,字文若。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你有没有读成gou huo呢。

2 马谡,谡拼音为sù。纸上谈兵,挥泪斩马谡,就是来源此人。



3 郤正,拼音是xì,本名郤纂,字令先。郤正被称为三国时期蜀汉最后的忠臣。后主刘禅投降,郤正为之撰写投降书。后受封关内侯,得司马炎赏识,任巴西郡太守。

4 费祎,祎拼音为yī,三国时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是刘备的托孤大臣。出师表有云:“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5毌丘俭,毌拼音是guàn 。毋丘俭是曹魏中后期的军事将领,曾随同司马懿平定辽东公孙渊。是一位大家不常听说过的大将。



6 蒯良,蒯,拼音是kuǎi,字子柔。蒯良为刘表定下安抚荆楚的政治方向,佐其成业,被刘表誉为“雍季之论”。

除此之外,三国中还有很多容易让我们读错姓名的人物,所以说多读书,多学习,还是有用的。您还知道其他的容易读错名字的三国名人吗?说出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日月齐辉


《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人的名字不太容易读。

↑千年以后,夏侯惇随着一款游戏火了起来↑

比如夏侯惇,“惇”这个字的发音,很多人会读成chun,甚至是zhun。其实念dun。

其他常常被读错或者比较陌生生僻字的名字,还有以下几位:

程昱:

“昱”字音yu,其实人家程昱本名是程立,因为做梦在泰山捧日,被曹操改名为程昱。此人妥妥的是人生赢家,不但谋略高超,而且活到了八十岁高龄,死后被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

钟繇:

“繇”字音yao,作为程昱的接班人,其才华谋略自然不同凡响,更厉害的是,他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在书法方面能和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合称为“钟王”,毫无疑问三国时期写字最好看之第一人啊。

↑华歆是人生赢家↑

华歆:

“歆”字音xin,他参与了汉献帝禅位给曹丕的整个过程,在曹魏帝国中官至司徒和太尉。

↑李傕最终结局很惨↑

李傕:

“傕”字音jue,又一说法称音que,作为汉末群雄之一,李傕本来是董卓部将,受董卓女婿牛辅的派遣,征讨朱儁,大败朱儁后,纵容部队在陈留、颍川等地大肆劫掠。董卓和牛辅被杀后,李傕失去了靠山,采用贾诩之谋,攻入长安,一时间把握朝廷大权,最终兵败被曹操夷灭三族。

↑朱儁的名字恐怕没几个人能写对↑

朱儁:

“儁”字估计没人能够一下子读对,而且很难写对,这个字音jun,其实同“俊”字,他是东汉末期少见的汉家名将,对东汉忠心耿耿,最终死于李傕和郭汜的内乱中。

刘繇:

“繇”字音yao,又读you,他出身还是很有来头的,是刘邦长子刘肥之后,其伯父刘宠担任太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曾任扬州刺史,先后和袁术,孙策激战。

他和孙策激战时基本上是每战皆败,属于清廉正直,品德高尚但却昏庸无能那一类的,他还上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被孔明列为庸碌废材的代表人物,让刘禅引以为戒。

当然,如果你认识钟繇怎么读,就知道刘繇怎么读了,这种名字都能重名,真是太巧了。

笮融:

“笮”字音ze,此人是东汉末年的豪强人物,为人性情残暴,但却笃信佛教,真不知他拜的是哪尊佛,他的崇佛活动上档次,有规模,为以后历朝历代的大型佛事活动打下了基础。

公元195年,他兵败后逃入深山,当地村民对他可是恨之入骨,积极联手搜捕,杀死了落魄的笮融,并把首级献给了刘繇。

韩暹:

“暹”字音xian,也是东汉末年出来混的人物,曾经和杨奉一起与李傕、郭汜交战,失败。

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后,韩暹和杨奉成了通缉犯,四处逃窜。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被张宣截杀。

↑逢纪害死了田丰,性格小气阴狠↑

逢纪:

“逢”字在此处不念feng,而是念pang。他也是跟错了主子,先跟着袁绍,官渡之战失败后逢纪进献谗言,导致田丰殒命。后来袁谭和袁尚争夺权力,逢纪没少在其中使坏,最后被袁谭一刀砍了。

麹义:

“麹”字音qu,曾经是韩馥手下将领,后来转投了袁绍,在界桥之战中,麹义一战成名,大败公孙瓒,阵斩严纲,后来又在袁绍大营被围困时及时救出了袁绍,声名大振,可以说,袁绍北方霸主地位的奠定,离不开麹义的功劳,可惜后来因为遭到袁绍猜忌,连同其部下一起被袁绍处死。

↑蹇硕密谋杀何进不成,反被诛杀↑

蹇硕:

“蹇”字音jian,又是一个既不会读,也不容易写对的生僻字。此人随身宦官,但范晔评价他:“蹇硕壮健而有武略”,一度掌握兵权,领导袁绍、曹操等八校尉,后来密谋除去何进,不成被反杀。

这么看下来,小编友情提醒:起名字请不要太过于生僻,生僻的名字基本上当不了主角。


我见青史多妩媚


记得小时候放暑假读《三国演义》,一天下来也读不了几回,其一是许多人物关系需要反复推敲,其二便是许多字完全不认识,在读的时候都会放一本《新华字典》在身边,方便自己随时查阅。

而套用现在网络上比较比较流行的一句话,经常会有网友把“荀彧”故意念成“苟或”,虽然是句玩笑话,但也反应了许多人在读三国的时候确实遇到过这种尴尬。下面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那些年我们曾经读错过的三国姓名。

一、朱儁

朱儁的儁读音和意思在古代与“俊”相同,都是俊美、才俊的意思。朱儁是汉末名将,和其他人一样,他也是被举为孝廉而出仕为官,不过他善于谋略,勇猛过人,是一名儒将。

后来黄巾起义爆发,他被朝廷任命为中郎将前往河北镇压叛军,他所过之处,对造反的黄巾军采取了疯狂的报复,后来因功被封为钱塘侯。

董卓入洛阳后,朱儁因为拒绝董卓的高官厚禄,怕被报复而逃到了荆州,陶谦曾多次请他出山担任兴复汉室的“太师”,但他以献帝在长安为由拒绝,后来到了长安追随献帝。

只不过王允的愚蠢判断导致了李傕、郭汜的叛乱,而李郭后来反目,朱儁前往劝和时被郭汜拘押,他的暴脾气瞬间就压不住了,最后活活气死在了叛军大营。值得一提的是,孙坚就是被他一手提携起来的。

二、孙綝

孙綝的綝可不是念lin,而是念chen,第一声。这位可是东吴鼎鼎有名的大权臣,有意思的是,一代枭雄孙权死后,自己的第二代继承人孙亮的大权就已经旁落,完全被孙綝所掌控。

然而孙亮虽然年幼登基,但他从小便聪明伶俐,是孙权最疼爱的小儿子。后来随着孙亮一天天长大,权力问题已经摆在了桌面上,一方想急于收归政权,而另一方的孙綝又不肯轻易放弃。

帝相的矛盾一触即发,后来孙綝直接派兵入宫将孙亮废掉,贬为会稽王,并在半路派人将他暗杀,以除后患。

只不过孙綝扶持的孙休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先是韬光养晦,待到时机成熟突然发难,将孙綝捕杀,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仇恨,孙休直接将孙綝从宗族中除名,并且灭了他的全家。

三、韩暹

暹读作xian,第一声,熟悉地理的朋友应该清楚,古代的泰国在中国的称呼就叫做暹罗。韩暹本来是黄巾军的将领,只不过后来受到朝廷的招安,摇身一变,又成了朝廷的中郎将。

其实,要不是后来的曹操,也许第一个挟天子的就可能是韩暹了。

李傕郭汜反目成仇,韩暹与杨奉一道护送献帝东归洛阳,只不过他在进入洛阳后,飞扬跋扈,欺君擅权,被董承招来的曹操击败,后来为了躲命,先是投奔了袁术,再后来又背叛袁术投奔吕布。

为吕布效命时还曾打过刘皇叔的主意,不过最终被刘备击败,在逃亡中被一县令所杀。

还有哪些容易读错的姓名?

1、胡轸(zhěn),董卓的爪牙。

2、毌(guàn)丘俭,曹魏将领,因反对司马师专权兵败被杀。

3、羊祜(hù),魏国名将,最著名的是他与吴国将领陆抗的羊陆之交。

4、邵颉(jié),魏国将领羊祜的部下。

5、蒯(kuǎi)越,刘表部下,后来跟随刘琮投降曹操。

6、逄(páng)纪,袁绍手下著名谋士。

7、傅肜(róng),刘备部下,夷陵之战为掩护刘备撤退战死。

8、傅巽(xùn),刘表部下,后投降曹操,当时的时局评论家。

9、泠(líng)苞,刘璋部下,被刘备擒拿后处死。

10、孔伷(zhòu),演义中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之一。

不过大多数三国时期的生僻姓名基本都是无名小卒,要是他们也能做出一番事业的话,我想也许就和曹操、刘备一样而人尽皆知了。


小小嬴政


贾诩中的诩中容易读错成羽,荀彧的彧字如今很多人都不认识。三国中也有些字,古时也有很多字和如今的读音不同,因此需要人们特别注意,很多字随着时代的前进已经被人们遗忘或者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