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作用
氨苄西林為半合成的廣譜青黴素,抗菌機制是阻止細菌的細胞壁合成,故不僅能抑制其增殖,而且能直接殺滅細菌。對革蘭陽性菌的作用與青黴素近似,對草綠色鏈球菌和腸球菌的作用較優,對其他菌的作用則較差,對耐青黴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無效。革蘭陰性菌中淋球菌、腦膜炎球菌、流感桿菌、百日咳桿菌、大腸埃希菌、傷寒與副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奇異變形桿菌、布氏桿菌等對本品敏感,但易產生耐藥性。肺炎桿菌、吲哚陽性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對本品不敏感。
藥代動力學
肌內注射0.5g後,於0.5~1小時達到血藥峰濃度12μg/ml;靜脈注射0.5g後,15分鐘和4小時後血藥濃度分別為17μg/ml和0.6μg/ml。廣泛分佈於胸腹腔積液、關節腔積液、房水和乳汁中,且濃度較高。膽汁中濃度高於血藥濃度數倍。可透過胎盤屏障,但透過血.腦脊液屏障能力低。蛋白結合率為20%~25%。半衰期約為1.5小時,腎功能不全者半衰期可延長至7~20小時。12%~50%的藥物在肝臟代謝,部分通過腎小球濾過、腎小管分泌 [3] 。
氨苄西林給藥後吸收良好。正常人空腹口服0.5g、1g,2h後達血藥濃度峰值,分別為5.2μg/ml、7.6μg/ml;肌內注射0.5g,0.5~1h達血藥濃度峰值,約為12μg/ml;靜脈注射0.5g後15min和4h的血藥濃度分別為17μg/ml、0.6μg/ml。新生兒和早產兒肌內注射10mg/kg、25mg/kg後1h,血藥濃度達峰值,分別為20μg/ml、60μg/ml。藥物吸收後在體內分佈廣泛。胸腹腔積液、關節腔積液、眼房水、乳汁中藥物濃度較高。氨苄西林在膽汁中的濃度高於血藥濃度數倍;肺部感染患者的支氣管分泌液中濃度為同期血藥濃度的1/50;孕婦血清中藥物濃度明顯低於妊娠期。氨苄西林可透過胎盤屏障,羊水中可持續保持一定血藥濃度。氨苄西林透過正常腦膜能力低,正常腦脊液中僅含少量藥物,但在腦膜發炎時藥物濃度明顯增加。氨苄西林分佈容積為0.28L/kg,蛋白結合率為20%~25%。
健康成人半衰期為1.5h,新生兒和早產兒半衰期為1.0~1.2h。12%~50%的藥物在肝臟內代謝。氨苄西林腎清除率比青黴素略緩,部分通過腎小球濾過、腎小管分泌。24h尿中排藥在口服為20%~60%,肌內注射為50%,靜脈注射為70%。腎功能不全者,半衰期可延長至7~20h。血液透析可有效清除藥物,但腹膜透析對氨苄西林的清除無影響。
適應症
本品主要用於敏感菌所致的泌尿系統、呼吸系統、膽道、腸道感染以及腦膜炎、心內膜炎等 [3] 。
禁忌症
對氨苄西林或其他青黴素類過敏者禁用,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鉅細胞病毒感染、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淋巴瘤等患者避免使用 [3] 。
注意事項
(1)用藥期間如出現嚴重的持續性腹瀉,可能是假膜性腸炎,應立即停藥,確診後採用相應抗生素治療。
(2)在弱酸性葡萄糖液中分解較快,宜選用中性輸液作溶媒。溶解後立即使用。
其他同青黴素:
(1)首先詳細詢問過敏史,有過敏史者一般不宜做皮試。
(2)用藥前要按規定方法進行皮試(濃度為500單位/ml,皮內注射0.05~0.1ml)。
(3)一旦出現過敏性休克症狀,應立即肌內注射0.1%的腎上腺素0.5~1ml,臨床表現無改善者,半小時後重複1次,同時配合其他對症治療。
(4)本品不宜鞘內注射,可經肌內或靜脈給藥,當成人一日劑量超過500萬單位時宜靜脈繪藥。靜脈給藥時速度不能超過每分鐘50萬單位,且宜分次快速滴入,一般每6小時1次,以避免發生中樞神經系統反應。
(5)有哮喘、溼疹、花粉症、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史者慎用,嚴重腎功能損害者應調整劑量或延長給藥間隔。
(6)大劑量給藥時,應考慮到帶入的鈉離子或鉀離子,可引起高鈉血癥或高鉀血癥。青黴素鈉100萬單位含鈉離子1.7mmol(39mg);青黴素G鉀100萬單位含鉀離子1.5mmol (65mg)。
(7)本品水溶液不穩定,易水解,因此注射液應新鮮配製,必須保存時,應置冰箱冷藏,24小時內用完。
藥物相互作用
(1)與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和磺胺類藥物合用,可減少青黴素類藥物的排洩,使青黴素類血藥濃度升高,作用增強,但毒性反應也可能增加。
(2)與四環素類、紅黴素、氯黴素和磺胺類等抑菌藥合用,可能降低本品抗菌作用。
氨苄西林與氯黴素聯合應用後,在體外對流感桿菌的抗菌作用影響不一。氯黴素在高濃度(5~10mg/L)時對氨苄西林無拮抗現象,在低濃度(1~2mg/L)時可使氨苄西林的殺菌作用減弱,但對氯黴素的抗菌作用無影響。且兩藥合用於治療細菌性腦膜炎時,遠期後遺症的發生率比兩藥單用時高。
(3)與華法林合用,可加強抗凝血作用。
(4)同時服用避孕藥,可能影響避孕效果。
氨苄西林能刺激雌激素代謝或減少其腸肝循環,降低口服避孕藥的藥效。
(5)卡那黴素可增強氨苄西林對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和腸桿菌屬的體外抗菌作用。
(6)慶大黴黴素可增強氨苄西林對B組鏈球菌的體外殺菌作用。
(7)氨苄西林與棒酸聯用,可使對產β-內酰胺酶的淋球菌的最低抑菌濃度從64μg/ml降至4μg/ml。
(8)林可黴素可抑制氨苄西林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
(9)別嘌醇可使氨苄西林皮膚黏膜反應發生率增加,尤其多見於高尿酸血癥者。
(10)氯喹可減少氨苄西林吸收量達19%~29%。
(11)氨苄西林在弱酸性葡萄糖液中,分解較速,宜用中性液體作溶劑。
閱讀更多 三農養殖論道 的文章